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普通高校篮球教学改革不缺乏指导思想和教学理念的研究和探讨,缺的是如何在实践中践行先进理念,作者认为在终身体育、快乐体育、健康体育等思想的指导下,篮球教学改革理论需尝试围绕技能、文化教育与人格培养产生,篮球教学实践需围绕娱乐教学、健身教学与比赛教学实施。
关键词普通高校 篮球教学改革 理论 实践
中图分类号:G841文献标识码:A
篮球作为我国普通高校体育教学的传统项目之一,长期以来形成了以传授技术动作、增强身体素质和提高竞技水平为中心、以生理机能活动能力变化规律和动作机能形成规律为指导思想的教学传统,校园篮球日益失去了其应有的娱乐与教育意义,已不符合现代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随着社会需求和我国高等教育目标的转变,普通高校体育教育的功能及其定位也适之而变,倡导和普及“快乐体育”、“终身体育”、“健康体育”等教学思想。那么,在高校篮球教学中,这些教学思想如何才能得到有效實施?如何才能融枯燥的篮球技术教学于快乐的氛围中,并准确把握技术教学的度,最终实现学生全方面素质的综合发展?
教学效果的最优取得依赖科学指导思想的践行,变革普通高校篮球教学首先需要改革教学观念。这里的教学观并不是指诸如“终身体育”、“素质教育”等指导思想,而是需要在此思想的指导下,将其细化、具体化,结合教学实践思考这些教学理念的落实。
1 篮球教学改革理论围绕技能、文化教育与人格培养产生
传统高校篮球教学重视生物学意义,即生理机能、竞技技能的形成和提高,新篮球课程体系的重构需挣脱生物学视角的樊笼,从教育、心理、生物、社会等多方面去考虑和实施,不仅要重视学生基本技术技能的学习,更需要重视心理发展的需求,再此基础上形成持久的锻炼行为和科学的锻炼意识,为学生毕业后持之以恒地参与锻炼、形成终身体育奠定坚实的基础。
1.1兼顾学生生理与心理发展,形成篮球文化观
百年篮球竞技的发展历程证明,起源于游戏的篮球也一直保持着娱乐魅力不断征服越来越多的人,迅速发展壮大。普通高校篮球教育不是为培养专项人才服务,而是让学生在技术中得到快乐、健康与放松,并由之而较为熟练地掌握基本技术,自主参与篮球运动。因此,教学中我们重视和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培养学生形成积极的篮球文化意识。教育实践已经证明,没有学生积极的主观认识的提高,就没有较高层次的教学需求和教学效果的实现。
改革高校篮球教学,探讨现代篮球教学之路,必须坚持将篮球作为一种文化宣传、推广,学生个体篮球文化观的形成以参与篮球运动中得到的娱乐心理为切入点,这正是篮球教学所需兼顾的心理因素。当然篮球文化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它包含一定的技术基础和积极的情感认知,篮球教学实践的开展从宏观层面上说,就是要调动一切因素吸引学生热情参与,不断增加篮球运动的感性认识,形成经验,并在经验基础上发展和延伸更高的运动需求,使运动知识得到扩充,认知结构得到深化,运动技术水平得到提高,终身体育意识得到强化,而这个过程也就是篮球文化的形成过程。
1.2 促进篮球文化与篮球实践的有积结合
篮球作为高校体育传统项目之一,校园篮球运动的蓬勃开展证实生活中篮球文化并不缺乏,只是没有普及到高校参与篮球课程学习的大学生之中。现实层面上,许多选择篮球项目的学生并不是真正爱好篮球,而是“扎堆”或者更不喜欢其他的项目而不得不选它,更有甚者,不管其选哪项学习,目的就是也只是为了拿到学分。这些妨碍篮球教学目标实现的消极因素是我们进行篮球课程改革不得不考虑的因素。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我们充分关注学生的心理基础上,利用一切教学手段与方法吸引学生参与到篮球运动中来,并慢慢建立起篮球文化观在上一点已经做了探讨,这里,要考虑的是将篮球文化观与实践相结合,使之相辅相成,齐头并进。篮球文化与实践相结合有利于提高学生对篮球的宏观认识,使之在实践中体验感性与理性相结合的篮球内涵,进而体验篮球的娱乐、健身和教育意义,从而投身篮球运动。由此,我们便知,教学中应重视篮球的思维方式、审美情趣、价值观念的教育,而不仅仅是强调技术教学和提高素质。
1.3 重视篮球的教育功能,促进人格培养
当今的教育是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教育,各个学科、各种层次的教育旨在完善学生人格,实现学生个体价值,篮球教育也不例外。寓篮球技术技能的学习与掌握于游戏和比赛的方法是笔者提倡的教学方法之一,在几对几的简单对抗赛中,学生依然能体验到团体协作、坚忍不拔、激流拥挤、不言放弃的价值与意义,能学习和提高以更多地减少失误、更多地争取得分,感知求真、务实的魅力,篮球运动中的这种意志品质正式健康的人格所必须的,也是教育所要达到的目标。
2 篮球教学改革实践围绕娱乐教学、健身教学与比赛教学实施 (下转第64页)(上接第54页)
2.1 泛化技术教学,提高课堂娱乐性
目前篮球专项教学以技术学习为主线安排和组织课堂,技术的传授、练习和考查是学习的重点,占据篮球课堂的绝大部分时间。更有重视篮球竞技化特征的教师,直接将运动训练的一套方法引入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堂,教学目的直接指向培养专项运动员。对于普通大学生而言,篮球失去了应有的娱乐意义,这种教学方法也必然受到学生的唾弃,这也是大学生们喜欢体育,但不喜欢体育课的原因。
要改变现状,唯一途径便是娱乐性的回归。让学生们因为即便是一点和偶然的兴趣而参与篮球运动,因为体验到运动的快乐而持之以恒地参与锻炼,由此形成终身体育的习惯。那么,接下来的问题便是,终身体育赖以践行的基础——运动技术能力如何在娱乐的思想下培养和形成?笔者在多年的教学中总结出分层教学及改变课程考核机制这一方法,可以有效应对之。
2.2 实施分层教学,建立多元考核机制
学生拥有各自的个性和特长,接受能力、理解能力和表现能力各异,身体技能素质与运动技术素养也参差不齐,“以人为本”的教学观要求教师重视学生的差异性,并在教学中充分体现出差异性,以促进学生不同程度地提高,表现在体育课堂中,即是要求教师因材施教。首先从体育选项制度设置上来说,分层教学需要学校从制度上提供支持,如篮球项目下还细分为基础班和提高班,学生根据对自己的评价和需求填报,当然在选项完成后第一堂课中教师需对学生做基础测试,更合理地调整好班级水平;其次是在教学中,考虑男生、女生的心理和身理差异,考虑基础不同的学生的差异性,对此相应地提出达标标准并灵活把握。
尽管要求泛化技术教学的呼声与日俱增,但不能否认的是技术是运动的基础,没有技术基础的形成,就没有运动习惯的养成。在篮球教学中运用分层教学,对于身体素质较好、技术做得较为规范的学生可以对之提出更高的要求,而对于基础相对差些的学生,只要能达到基本的要求,如传球中无走步等违例现象即可,并不需要动作多漂亮和多规范。
在期末考核中,教师也需建立起多元考核机制,期末成绩不能以一次考试定论,而应结合平时表现,结合理论水平,如对课堂中分组赛的点评和运动损伤的形成及恢复的理解及运用等。还应结合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程度以及运动技能达标考试。并依据实际情况给考核项目配以合适的比例计入期末总分中。
2.3 以竞技和对抗组织课堂
篮球的魅力很大部分体现于竞技中的团体协作、众志成城,体现于运动中的百折不挠、奋斗不止,体现于对身体素质极限的挑战、对战术技术智力的提高。篮球在高校实施的教育意义也在于此,它是学生完整人格素养形成的必要手段之一。因此以对抗组织课堂一方面着眼于教育意义,另一方面也是吸引学生参与篮球运动、吸引学生不断提高技术的手段。
在教学场地许可的条件下,在学生具备最基本的传球、投篮技术后,即可让学生进行三对三、四对四,或者男女混合对抗,在对抗中为了取得胜利,学生会使尽浑身解数发挥水平,并且也能促使学生自主学习和练习,这样不知不觉中学生的技术战术水平便得到了提高,终身参与体育所需的一到两项能较为熟练掌握的技能便已掌握,运动的习惯和强健的体魄也已形成,篮球教育的目标便能到达了。
参考文献
[1]周兴伟.对高校篮球教学几个重要问题的思考[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3(3).
关键词普通高校 篮球教学改革 理论 实践
中图分类号:G841文献标识码:A
篮球作为我国普通高校体育教学的传统项目之一,长期以来形成了以传授技术动作、增强身体素质和提高竞技水平为中心、以生理机能活动能力变化规律和动作机能形成规律为指导思想的教学传统,校园篮球日益失去了其应有的娱乐与教育意义,已不符合现代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随着社会需求和我国高等教育目标的转变,普通高校体育教育的功能及其定位也适之而变,倡导和普及“快乐体育”、“终身体育”、“健康体育”等教学思想。那么,在高校篮球教学中,这些教学思想如何才能得到有效實施?如何才能融枯燥的篮球技术教学于快乐的氛围中,并准确把握技术教学的度,最终实现学生全方面素质的综合发展?
教学效果的最优取得依赖科学指导思想的践行,变革普通高校篮球教学首先需要改革教学观念。这里的教学观并不是指诸如“终身体育”、“素质教育”等指导思想,而是需要在此思想的指导下,将其细化、具体化,结合教学实践思考这些教学理念的落实。
1 篮球教学改革理论围绕技能、文化教育与人格培养产生
传统高校篮球教学重视生物学意义,即生理机能、竞技技能的形成和提高,新篮球课程体系的重构需挣脱生物学视角的樊笼,从教育、心理、生物、社会等多方面去考虑和实施,不仅要重视学生基本技术技能的学习,更需要重视心理发展的需求,再此基础上形成持久的锻炼行为和科学的锻炼意识,为学生毕业后持之以恒地参与锻炼、形成终身体育奠定坚实的基础。
1.1兼顾学生生理与心理发展,形成篮球文化观
百年篮球竞技的发展历程证明,起源于游戏的篮球也一直保持着娱乐魅力不断征服越来越多的人,迅速发展壮大。普通高校篮球教育不是为培养专项人才服务,而是让学生在技术中得到快乐、健康与放松,并由之而较为熟练地掌握基本技术,自主参与篮球运动。因此,教学中我们重视和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培养学生形成积极的篮球文化意识。教育实践已经证明,没有学生积极的主观认识的提高,就没有较高层次的教学需求和教学效果的实现。
改革高校篮球教学,探讨现代篮球教学之路,必须坚持将篮球作为一种文化宣传、推广,学生个体篮球文化观的形成以参与篮球运动中得到的娱乐心理为切入点,这正是篮球教学所需兼顾的心理因素。当然篮球文化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它包含一定的技术基础和积极的情感认知,篮球教学实践的开展从宏观层面上说,就是要调动一切因素吸引学生热情参与,不断增加篮球运动的感性认识,形成经验,并在经验基础上发展和延伸更高的运动需求,使运动知识得到扩充,认知结构得到深化,运动技术水平得到提高,终身体育意识得到强化,而这个过程也就是篮球文化的形成过程。
1.2 促进篮球文化与篮球实践的有积结合
篮球作为高校体育传统项目之一,校园篮球运动的蓬勃开展证实生活中篮球文化并不缺乏,只是没有普及到高校参与篮球课程学习的大学生之中。现实层面上,许多选择篮球项目的学生并不是真正爱好篮球,而是“扎堆”或者更不喜欢其他的项目而不得不选它,更有甚者,不管其选哪项学习,目的就是也只是为了拿到学分。这些妨碍篮球教学目标实现的消极因素是我们进行篮球课程改革不得不考虑的因素。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我们充分关注学生的心理基础上,利用一切教学手段与方法吸引学生参与到篮球运动中来,并慢慢建立起篮球文化观在上一点已经做了探讨,这里,要考虑的是将篮球文化观与实践相结合,使之相辅相成,齐头并进。篮球文化与实践相结合有利于提高学生对篮球的宏观认识,使之在实践中体验感性与理性相结合的篮球内涵,进而体验篮球的娱乐、健身和教育意义,从而投身篮球运动。由此,我们便知,教学中应重视篮球的思维方式、审美情趣、价值观念的教育,而不仅仅是强调技术教学和提高素质。
1.3 重视篮球的教育功能,促进人格培养
当今的教育是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教育,各个学科、各种层次的教育旨在完善学生人格,实现学生个体价值,篮球教育也不例外。寓篮球技术技能的学习与掌握于游戏和比赛的方法是笔者提倡的教学方法之一,在几对几的简单对抗赛中,学生依然能体验到团体协作、坚忍不拔、激流拥挤、不言放弃的价值与意义,能学习和提高以更多地减少失误、更多地争取得分,感知求真、务实的魅力,篮球运动中的这种意志品质正式健康的人格所必须的,也是教育所要达到的目标。
2 篮球教学改革实践围绕娱乐教学、健身教学与比赛教学实施 (下转第64页)(上接第54页)
2.1 泛化技术教学,提高课堂娱乐性
目前篮球专项教学以技术学习为主线安排和组织课堂,技术的传授、练习和考查是学习的重点,占据篮球课堂的绝大部分时间。更有重视篮球竞技化特征的教师,直接将运动训练的一套方法引入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堂,教学目的直接指向培养专项运动员。对于普通大学生而言,篮球失去了应有的娱乐意义,这种教学方法也必然受到学生的唾弃,这也是大学生们喜欢体育,但不喜欢体育课的原因。
要改变现状,唯一途径便是娱乐性的回归。让学生们因为即便是一点和偶然的兴趣而参与篮球运动,因为体验到运动的快乐而持之以恒地参与锻炼,由此形成终身体育的习惯。那么,接下来的问题便是,终身体育赖以践行的基础——运动技术能力如何在娱乐的思想下培养和形成?笔者在多年的教学中总结出分层教学及改变课程考核机制这一方法,可以有效应对之。
2.2 实施分层教学,建立多元考核机制
学生拥有各自的个性和特长,接受能力、理解能力和表现能力各异,身体技能素质与运动技术素养也参差不齐,“以人为本”的教学观要求教师重视学生的差异性,并在教学中充分体现出差异性,以促进学生不同程度地提高,表现在体育课堂中,即是要求教师因材施教。首先从体育选项制度设置上来说,分层教学需要学校从制度上提供支持,如篮球项目下还细分为基础班和提高班,学生根据对自己的评价和需求填报,当然在选项完成后第一堂课中教师需对学生做基础测试,更合理地调整好班级水平;其次是在教学中,考虑男生、女生的心理和身理差异,考虑基础不同的学生的差异性,对此相应地提出达标标准并灵活把握。
尽管要求泛化技术教学的呼声与日俱增,但不能否认的是技术是运动的基础,没有技术基础的形成,就没有运动习惯的养成。在篮球教学中运用分层教学,对于身体素质较好、技术做得较为规范的学生可以对之提出更高的要求,而对于基础相对差些的学生,只要能达到基本的要求,如传球中无走步等违例现象即可,并不需要动作多漂亮和多规范。
在期末考核中,教师也需建立起多元考核机制,期末成绩不能以一次考试定论,而应结合平时表现,结合理论水平,如对课堂中分组赛的点评和运动损伤的形成及恢复的理解及运用等。还应结合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程度以及运动技能达标考试。并依据实际情况给考核项目配以合适的比例计入期末总分中。
2.3 以竞技和对抗组织课堂
篮球的魅力很大部分体现于竞技中的团体协作、众志成城,体现于运动中的百折不挠、奋斗不止,体现于对身体素质极限的挑战、对战术技术智力的提高。篮球在高校实施的教育意义也在于此,它是学生完整人格素养形成的必要手段之一。因此以对抗组织课堂一方面着眼于教育意义,另一方面也是吸引学生参与篮球运动、吸引学生不断提高技术的手段。
在教学场地许可的条件下,在学生具备最基本的传球、投篮技术后,即可让学生进行三对三、四对四,或者男女混合对抗,在对抗中为了取得胜利,学生会使尽浑身解数发挥水平,并且也能促使学生自主学习和练习,这样不知不觉中学生的技术战术水平便得到了提高,终身参与体育所需的一到两项能较为熟练掌握的技能便已掌握,运动的习惯和强健的体魄也已形成,篮球教育的目标便能到达了。
参考文献
[1]周兴伟.对高校篮球教学几个重要问题的思考[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