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探究式教学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以现行文本为教学的基础内容,以类似科学探究的方式去研读作品或拓展阅读,在对阅读材料的深入思索、涵咏领悟中发现问题,提出质疑,对作品意义或探究课题进行创造理解和建构的教学活动。本文从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探究意识;注重个性化阅读,激活探究思维;开展外延性阅读,拓展探究空间三个方面阐述了具体的实施策略。
[关键词] 高中语文 阅读 探究式教学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在教学中“应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注重个性化的阅读,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山东省2007年高考语文考试大纲中明确规定:增加对学生人生感悟、审美体验等方面探究能力的考察。那么,如何在教学实践中训练学生的阅读探究能力,切实提高学习成绩呢?这是摆在我们高中语文老师面前的又一课题。
所谓探究式教学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以现行文本为教学的基础内容,以类似科学探究的方式去研读作品或拓展阅读,在对阅读材料的深入思索、涵咏领悟中发现问题,提出质疑,对作品意义或探究课题进行创造理解和建构的教学活动。对这种化被动接受为主动探讨,化知识注入为思想沟通,化单向吸收为多方面交流,以“还原阅读本来面目”为指导理念的探究式教学,在教学实践中,我进行了艰辛的尝试与摸索,有过迷惑,走过弯路,有失败的教训,也有一些欣喜的发现。下面我从三个方面来阐述具体的实施策略。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探究意识
问题情境是学生自主探究的起点,创设问题情境对于激发学生主动探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问题情境的产生既可以是教师在钻研教材,把握教材特征之后提出来的,也可以是学生自主学习发现的;既可以是文本当中的字词句,也可以是一个涉及到全文的具有“浓缩全文内涵”这一功能的问题。当然,在实践中,要注意改变传统教学里学生被教师所设计的种种问题牵着鼻子走,在教师的暗示下寻找令教师满意的答案的非主体性教学模式。
《贝多芬百年祭》是萧伯纳在贝多芬逝世一百周年时写的一篇祭文。与一般祭文不同,文章把笔墨更多地放在贝多芬不可遏止的感情和激动人心的音乐上。面对学生初读时的茫然,教学时我由贝多芬的音乐导入,首先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由音乐切入,引导学生充分研读文本,探究贝多芬音乐的特点,进而来剖解这位音乐大师的灵魂。教学过程中主要围绕两个问题展开:一是贝多芬的音乐有什么特点?二是贝多芬是一个怎样的人?最后,我仍由音乐结尾,播放贝多芬的代表作《命运交响曲》,进一步具体感悟贝多芬的人格魅力。就这样,这篇有一定深度的文章,由于切入点选择恰当,如“风行水上,自然成纹”,头绪简约,重点突出,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创设问题情境,关键是问题要有一定的探究和思考的空间,要能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形成一定的距离,这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探究情感,感受探究的愉悦。教学《蜀道难》时,在初步研读文本理解内容的基础上,我设计了两个选做题:一是选取你认为描写精彩的句子,赏析其妙处;二是以《蜀道难》为例,结合学过的李白诗篇,分析李白诗歌的艺术特点。在充分讨论、交流之后,同学们创作出了精彩的篇章。
以第一题为例:闫心儒同学在赏析开篇“噫吁嚱”这三个叹词时写道:“这是诗人满腔热情的喷发,其势有吐纳山川之胸怀,有跨越时空之气度。”李杰同学赏析的是“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她这样写道:“连绵不断的山峰高耸入云,虬曲枯萎的松枝倒挂绝壁,飞湍,瀑流,冲撞着崖石,咆哮着,翻滚着,不可阻挡,好一幅水石激荡、山谷轰鸣的山水画卷。”从一个问题入手,拓展了学生思考的范围,引发了学生的阅读热情,引导学生享受了一种愉快轻松而又充满智慧的阅读过程,体味到了探索和思考的快乐。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将学生的学习内容巧妙地转化成问题,引导学生围绕问题进入探究状态,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深层次的思考和情感体验。
二、注重个性化阅读,激活探究思维
同为名山,华山险,泰山雄,黄山奇,峨嵋秀。险、雄、奇、秀,就是不同的个性,有了个性,这些名山才具有永久的魅力。一个人就是一座山,都有独特的一面,而每个学生自是一道独特的风景。探究式阅读鼓励学生深入体验,大胆质疑,创意阅读,能动的自主性的阅读,肯定就能形成对文本的多角度的多元化的解读,以自我的经验去读解,也就能形成丰富的阅读感悟。
教学《孔雀东南飞》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刘兰芝的悲剧是谁造成的?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各抒己见,气氛活跃。有的同学批判焦母的蛮不讲理,无理取闹;有的同学责备刘兄的趋炎附势,自私横暴。他们的观点在我意料之中,正当我要顺理成章地把刘兰芝悲剧的根源概括为封建家长制的专权与蛮横时,薛金龙同学提出了独特的见解,他认为,刘的悲剧是由他的丈夫——焦仲卿造成的。此言一出,举座哗然,我在意外之余颇感兴奋,就鼓励他说下去。薛金龙同学说:“焦仲卿作为丈夫和儿子,应该清楚婆媳关系处理起来会有些棘手。当他觉察到焦母与刘兰芝之间的矛盾时,应积极主动采取‘两面哄’的办法来化解,因为二人之间根本就没有什么大的利害冲突,只不过是鸡毛蒜皮生活琐事而已。结果他眼睁睁看着妻子离开家门,明知道刘兰芝家中有性情暴躁的兄长,却念叨着‘誓不相隔卿’‘誓天不相負’的铮铮诺言,有何用?等到他听到兰芝改嫁的消息时,‘摧藏马悲哀’,却为何不伸出他的手,拿出勇气,拿出决心,把兰芝重新拉回自己的身边呢?结果,当兰芝‘举身赴清池’后,他‘自挂东南枝’。焦仲卿,如果你勇敢点,果断点,大胆点,幸福生活是可以争取到的。所以,我认为,是焦仲卿亲手酿成了这场悲剧。”一番陈述慷慨激昂,令我汗颜。
教学《鸿门宴》时,当大部分同学声讨项羽的轻信、草率、目光短浅时,王建同学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说:“刘邦从鸿门宴中逃脱,身为谋士的范增也犯有很大的错误。他曾多次指出刘邦对项羽的潜在威胁,他说刘邦‘其志不在小’,‘有天子气’,并预言‘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既然如此清楚,为什么不在项庄舞剑,意在沛公之计失利后再生一计呢?比如派人在宴会下或在路途中拦击刘邦,想来刘邦那“百余骑”是不难对付的,看清后果的严重而不尽自己的努力去消除它,无论是战略还是战术上,范增实在是犯了一个很大的错误。”
课堂教学中,教师注意了学生的个体差异,赏识学生的个体特征,注意适时运用激励性话语来呵护学生的探究情感,就会增强学生的探究信心,激发学生的探究潜能。当然,如果没有正确的阅读理解和深入的阅读反思,脱离文本,唯学生解读是从,就不可能对文本的意义价值作出客观的、理智的评判。
三、开展外延性阅读,拓展探究空间
“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语文从生命开始,与生活同行。生活是语文的源头活水。不拘泥于课堂、书本上的知识范围,让学生学到任何感兴趣的甚至是疑惑的知识,促使学生深层次地感悟到他们要学的东西还很多,这很重要。外延性阅读要根据学习的内容、目的、层次等因素而确定好外延的基点与方向。这种扩展可以节选的文章为基点,向整部著作扩展;也可以某篇名作为基点,向这个作家的其他作品扩展;以某一作品为基点,向同一文体或同类题材的作品扩展等等。
教学毛泽东主席的《沁园春
[关键词] 高中语文 阅读 探究式教学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在教学中“应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注重个性化的阅读,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山东省2007年高考语文考试大纲中明确规定:增加对学生人生感悟、审美体验等方面探究能力的考察。那么,如何在教学实践中训练学生的阅读探究能力,切实提高学习成绩呢?这是摆在我们高中语文老师面前的又一课题。
所谓探究式教学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以现行文本为教学的基础内容,以类似科学探究的方式去研读作品或拓展阅读,在对阅读材料的深入思索、涵咏领悟中发现问题,提出质疑,对作品意义或探究课题进行创造理解和建构的教学活动。对这种化被动接受为主动探讨,化知识注入为思想沟通,化单向吸收为多方面交流,以“还原阅读本来面目”为指导理念的探究式教学,在教学实践中,我进行了艰辛的尝试与摸索,有过迷惑,走过弯路,有失败的教训,也有一些欣喜的发现。下面我从三个方面来阐述具体的实施策略。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探究意识
问题情境是学生自主探究的起点,创设问题情境对于激发学生主动探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问题情境的产生既可以是教师在钻研教材,把握教材特征之后提出来的,也可以是学生自主学习发现的;既可以是文本当中的字词句,也可以是一个涉及到全文的具有“浓缩全文内涵”这一功能的问题。当然,在实践中,要注意改变传统教学里学生被教师所设计的种种问题牵着鼻子走,在教师的暗示下寻找令教师满意的答案的非主体性教学模式。
《贝多芬百年祭》是萧伯纳在贝多芬逝世一百周年时写的一篇祭文。与一般祭文不同,文章把笔墨更多地放在贝多芬不可遏止的感情和激动人心的音乐上。面对学生初读时的茫然,教学时我由贝多芬的音乐导入,首先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由音乐切入,引导学生充分研读文本,探究贝多芬音乐的特点,进而来剖解这位音乐大师的灵魂。教学过程中主要围绕两个问题展开:一是贝多芬的音乐有什么特点?二是贝多芬是一个怎样的人?最后,我仍由音乐结尾,播放贝多芬的代表作《命运交响曲》,进一步具体感悟贝多芬的人格魅力。就这样,这篇有一定深度的文章,由于切入点选择恰当,如“风行水上,自然成纹”,头绪简约,重点突出,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创设问题情境,关键是问题要有一定的探究和思考的空间,要能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形成一定的距离,这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探究情感,感受探究的愉悦。教学《蜀道难》时,在初步研读文本理解内容的基础上,我设计了两个选做题:一是选取你认为描写精彩的句子,赏析其妙处;二是以《蜀道难》为例,结合学过的李白诗篇,分析李白诗歌的艺术特点。在充分讨论、交流之后,同学们创作出了精彩的篇章。
以第一题为例:闫心儒同学在赏析开篇“噫吁嚱”这三个叹词时写道:“这是诗人满腔热情的喷发,其势有吐纳山川之胸怀,有跨越时空之气度。”李杰同学赏析的是“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她这样写道:“连绵不断的山峰高耸入云,虬曲枯萎的松枝倒挂绝壁,飞湍,瀑流,冲撞着崖石,咆哮着,翻滚着,不可阻挡,好一幅水石激荡、山谷轰鸣的山水画卷。”从一个问题入手,拓展了学生思考的范围,引发了学生的阅读热情,引导学生享受了一种愉快轻松而又充满智慧的阅读过程,体味到了探索和思考的快乐。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将学生的学习内容巧妙地转化成问题,引导学生围绕问题进入探究状态,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深层次的思考和情感体验。
二、注重个性化阅读,激活探究思维
同为名山,华山险,泰山雄,黄山奇,峨嵋秀。险、雄、奇、秀,就是不同的个性,有了个性,这些名山才具有永久的魅力。一个人就是一座山,都有独特的一面,而每个学生自是一道独特的风景。探究式阅读鼓励学生深入体验,大胆质疑,创意阅读,能动的自主性的阅读,肯定就能形成对文本的多角度的多元化的解读,以自我的经验去读解,也就能形成丰富的阅读感悟。
教学《孔雀东南飞》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刘兰芝的悲剧是谁造成的?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各抒己见,气氛活跃。有的同学批判焦母的蛮不讲理,无理取闹;有的同学责备刘兄的趋炎附势,自私横暴。他们的观点在我意料之中,正当我要顺理成章地把刘兰芝悲剧的根源概括为封建家长制的专权与蛮横时,薛金龙同学提出了独特的见解,他认为,刘的悲剧是由他的丈夫——焦仲卿造成的。此言一出,举座哗然,我在意外之余颇感兴奋,就鼓励他说下去。薛金龙同学说:“焦仲卿作为丈夫和儿子,应该清楚婆媳关系处理起来会有些棘手。当他觉察到焦母与刘兰芝之间的矛盾时,应积极主动采取‘两面哄’的办法来化解,因为二人之间根本就没有什么大的利害冲突,只不过是鸡毛蒜皮生活琐事而已。结果他眼睁睁看着妻子离开家门,明知道刘兰芝家中有性情暴躁的兄长,却念叨着‘誓不相隔卿’‘誓天不相負’的铮铮诺言,有何用?等到他听到兰芝改嫁的消息时,‘摧藏马悲哀’,却为何不伸出他的手,拿出勇气,拿出决心,把兰芝重新拉回自己的身边呢?结果,当兰芝‘举身赴清池’后,他‘自挂东南枝’。焦仲卿,如果你勇敢点,果断点,大胆点,幸福生活是可以争取到的。所以,我认为,是焦仲卿亲手酿成了这场悲剧。”一番陈述慷慨激昂,令我汗颜。
教学《鸿门宴》时,当大部分同学声讨项羽的轻信、草率、目光短浅时,王建同学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说:“刘邦从鸿门宴中逃脱,身为谋士的范增也犯有很大的错误。他曾多次指出刘邦对项羽的潜在威胁,他说刘邦‘其志不在小’,‘有天子气’,并预言‘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既然如此清楚,为什么不在项庄舞剑,意在沛公之计失利后再生一计呢?比如派人在宴会下或在路途中拦击刘邦,想来刘邦那“百余骑”是不难对付的,看清后果的严重而不尽自己的努力去消除它,无论是战略还是战术上,范增实在是犯了一个很大的错误。”
课堂教学中,教师注意了学生的个体差异,赏识学生的个体特征,注意适时运用激励性话语来呵护学生的探究情感,就会增强学生的探究信心,激发学生的探究潜能。当然,如果没有正确的阅读理解和深入的阅读反思,脱离文本,唯学生解读是从,就不可能对文本的意义价值作出客观的、理智的评判。
三、开展外延性阅读,拓展探究空间
“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语文从生命开始,与生活同行。生活是语文的源头活水。不拘泥于课堂、书本上的知识范围,让学生学到任何感兴趣的甚至是疑惑的知识,促使学生深层次地感悟到他们要学的东西还很多,这很重要。外延性阅读要根据学习的内容、目的、层次等因素而确定好外延的基点与方向。这种扩展可以节选的文章为基点,向整部著作扩展;也可以某篇名作为基点,向这个作家的其他作品扩展;以某一作品为基点,向同一文体或同类题材的作品扩展等等。
教学毛泽东主席的《沁园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