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诗歌”一词源起于上古的社会生活,因劳动生产、两性相恋、原始宗教等而产生的一种有韵律、富有感情色彩的语言形式。
早期,诗、歌与乐、舞是合为一体的,诗即是当代的歌词,在实际表演中配合音乐、舞蹈而歌唱。故《礼记·乐记》记载:“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舞,动其容也;三者本于心,然后乐器从之。”诗歌一词由此而来。
当代诗歌的发展极为快速,一般的分类有:叙事诗歌、抒情诗歌、格律诗歌、自由诗歌、散文诗歌、韵脚诗歌等。
當代诗歌形式较古诗形式更为自由,内涵更加开放,适应时代的要求,以接近群众的白话语言,从而反应现实生活。形式的自由使各种诗歌体出现在文学市场上,受到的褒贬不一,追逐的读者有之,模仿的读者有之,厌恶的读者亦有之。
近年较为出名的梨花体,因其作品形式的另类,曾一度在网络与诗坛引起巨大争议,被众多网友戏称为“口水诗”。当时,更有极端言论认为此种诗体严格意义上根本不能成为诗歌,也拉低了诗歌的门槛,因为只要把完整的一句话敲上几个回车键,便成为“梨花体”们口中所谓的当代诗歌。
在许多关于当代诗歌的研究中,都认为当代诗的“过于白话”是当代诗歌不受市场欢迎的主要原因之一。不可否认,当代诗歌正逐渐离开社会生活的中心地带,远离群众,走向边缘化。
这其中有一个极为矛盾的特点,那就是,当代诗歌虽然使用的语言越来越“白话”,越来越被普通人从字面上理解,却依然不受市场欢迎。群众不说当代诗歌,不理睬当代诗歌,出版社不愿出版当代诗歌,在综合性日报、晚报很少刊载新的当代诗歌。在报亭书店里,也很难看到有当代诗歌集的出现。
当代诗歌的特点之一是形式自由与使用白话表述,然而,过于明显的口语化写作,显然对当代诗歌在市场的推广与走向并无好处。
当代诗歌的形式多样,其中哪些是优秀的借鉴哪些是拙劣的模仿暂且不表,但在当代诗歌中多表现为结构解体,显得极其散乱化,让读者没有琢磨的心思,也没有文字优美感。而其中胡乱引用的意向,颠倒黑白的描写,无音节,无韵律,仿佛只是生活中流水账一般的记录,却还要自认“高贵”,认为诗歌是诗人自我情感的流露,因此对诗歌的形式、内容都可无需人理解。
也许就是这种自觉“贵族”的心态,导致当代诗歌不仅对于业余读者来说显得怪异而难以接受,即使对于专业的阅读和评论者来说,当代诗歌的阅读和评论也成为了一个巨大的挑战。这些当代诗歌形式怪异、语言白话、节律怪异,使读者与评论者难以细读,即使细读了,也无法了解这些诗歌的语言运用及所要表述的中心思想。
内容上,意境模糊,散乱化口水话;结构上,形式怪异;音律上,不讲音节,毫无韵律。结合而成,只能使读者见而厌之。
当代诗歌不受市场欢迎的原因有很多,内容脱离现实生活,诗歌的形式怪异,创作圈子小众化等。如今的市场上,已经很难看见当代诗歌的出现,即使出现,也很难看见好的作品。仅有的一些好的作品,能作为精品广为人知或能成诗歌集在市场上流通的更少。
无论是从实际现状和审美要求两个方面来看,当代诗歌都急需“精品化”,而不是仅仅成为诗人宣泄内心体验的一个出口。
笔者曾在新闻上看到这样一首“当代诗”,来自前文提到的“梨花体”诗人赵丽华的《我坚决不能容忍》,原文如下:我坚决不能容忍/那些/在公共场所/的卫生间/大便后/不冲刷/便池/的/人。
若不看内容,单看诗名,你可能会以为这位诗人预备要揭露某些社会黑暗面,会用慷慨激昂的语言,谴责社会上一些不当行为。然而,此诗的内容,却只是提醒你,上完大厕后,记得冲刷便池。
相信大多数人第一眼看完这首所谓的“当代诗”都会有一个疑问,那就是:这也能算诗歌?
如果是,所谓诗歌,门槛也太低了吧!
这首诗乍一看,根本不像我们传统意义上所认为的一首诗歌,不仅没有任何诗意,也没有任何节律、意境上的美感。诗人仿佛就是纯粹为了倒我们的胃口而倒我们的胃口。她不关注宏大叙述,不关注社会民生疾苦,不写阳春白雪,懒得伤春悲秋,只是为了使这句白话成诗多敲了几次回车罢了。
我们不能说梨花体毫无进步,只能说,其进步在于现实的介入性,而问题在于诗人仅仅是用一句普通的话和几个回车键表达了一下自己的情绪而已。通读完全诗,毫无美感,这里的毫无美感包括了其体裁、内容、节律,以及诗歌所需的方方面面都构成其美感的必须要素。这些要素的缺失,使这首诗歌,使这类诗歌,成为了诗歌写作的一种危险,这种危险甚至给市场以及众多读者留下一种极其难堪的印象,仿佛当代诗歌的最终目的不是审美,而是审丑。
反观这首诗的作者,赵丽华女士,百度百科上提及她是国家一级作家,全国“柔刚诗歌奖”评委,职业是作家,诗人。
这样一首毫无美感与内涵的诗,居然是出自一位国家一级作家之手,可见当代诗坛之悲哀。
从她一系列毫无责任感的作品中,笔者不由悲观的认为,当代诗歌本身的担负精神正在丧失,当代诗歌正在这些“国家一级作家”手里,变成一种文字游戏,变成一种功利主义用以牟利谋名的工具。
严力在《“80后”在“80后”》中引用了这样一句话:“想写就写,想怎么写就怎么写,绝对不会考虑慢慢写的叮嘱和劝告,任何高贵、经典、文本、抒情、意境到了我们这里统统失效。诗不再是一个形而上学、阳春白雪的概念,而是像金钱、网络、音乐、足球一样,为我们的玩物。诗歌就是幌子,艺术什么都是幌子,都是一种手段,他们根本没有足够的资格和空间成为你的精神家园,灵魂的小巢。”
从严力的引用中,不难看出这位作家对当代诗歌的市场走向并不乐观,他认为诗歌已然成了功利主义者用以谋生的工具,诗人们的理想主义正在慢慢死去,他们不再是敢说真话的孩子,也不再是时代的代言人。
诗歌是最古老也是最具有文学特质的文学样式,中国诗歌具有极其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遗产,即使形式、内容、意境、节律等构成诗歌美感的要素会随着时代变迁有所变化,却不应该随着这些变化而消失或被人忽视。
当代诗歌的“精品化”刻不容缓,市场不应容忍“梨花体”的存在,这种毫无美感的诗歌只会摧毁读者对当代诗歌及市场发展的信心。
只有出现更好,更精品,更为人所知的优秀当代诗歌,才能摆正当代诗歌在国人们心目中的糟糕印象,从而走上正轨,更为市场接受。
否则,当代诗歌只能继续坐着冷板凳,越来越冷直至消亡,或称为搏出位者得心应手的工具。
作者简介:
张晓锋(1971—),笔名:笃实,男,广东佛山市人,汉语言文学本科毕业,系当代实力派诗人,作家。先后全国省级以上刊物发表作品800余篇(首)。现为中国诗歌学会会员、广州市青年作家协会会员。
早期,诗、歌与乐、舞是合为一体的,诗即是当代的歌词,在实际表演中配合音乐、舞蹈而歌唱。故《礼记·乐记》记载:“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舞,动其容也;三者本于心,然后乐器从之。”诗歌一词由此而来。
当代诗歌的发展极为快速,一般的分类有:叙事诗歌、抒情诗歌、格律诗歌、自由诗歌、散文诗歌、韵脚诗歌等。
當代诗歌形式较古诗形式更为自由,内涵更加开放,适应时代的要求,以接近群众的白话语言,从而反应现实生活。形式的自由使各种诗歌体出现在文学市场上,受到的褒贬不一,追逐的读者有之,模仿的读者有之,厌恶的读者亦有之。
近年较为出名的梨花体,因其作品形式的另类,曾一度在网络与诗坛引起巨大争议,被众多网友戏称为“口水诗”。当时,更有极端言论认为此种诗体严格意义上根本不能成为诗歌,也拉低了诗歌的门槛,因为只要把完整的一句话敲上几个回车键,便成为“梨花体”们口中所谓的当代诗歌。
在许多关于当代诗歌的研究中,都认为当代诗的“过于白话”是当代诗歌不受市场欢迎的主要原因之一。不可否认,当代诗歌正逐渐离开社会生活的中心地带,远离群众,走向边缘化。
这其中有一个极为矛盾的特点,那就是,当代诗歌虽然使用的语言越来越“白话”,越来越被普通人从字面上理解,却依然不受市场欢迎。群众不说当代诗歌,不理睬当代诗歌,出版社不愿出版当代诗歌,在综合性日报、晚报很少刊载新的当代诗歌。在报亭书店里,也很难看到有当代诗歌集的出现。
当代诗歌的特点之一是形式自由与使用白话表述,然而,过于明显的口语化写作,显然对当代诗歌在市场的推广与走向并无好处。
当代诗歌的形式多样,其中哪些是优秀的借鉴哪些是拙劣的模仿暂且不表,但在当代诗歌中多表现为结构解体,显得极其散乱化,让读者没有琢磨的心思,也没有文字优美感。而其中胡乱引用的意向,颠倒黑白的描写,无音节,无韵律,仿佛只是生活中流水账一般的记录,却还要自认“高贵”,认为诗歌是诗人自我情感的流露,因此对诗歌的形式、内容都可无需人理解。
也许就是这种自觉“贵族”的心态,导致当代诗歌不仅对于业余读者来说显得怪异而难以接受,即使对于专业的阅读和评论者来说,当代诗歌的阅读和评论也成为了一个巨大的挑战。这些当代诗歌形式怪异、语言白话、节律怪异,使读者与评论者难以细读,即使细读了,也无法了解这些诗歌的语言运用及所要表述的中心思想。
内容上,意境模糊,散乱化口水话;结构上,形式怪异;音律上,不讲音节,毫无韵律。结合而成,只能使读者见而厌之。
当代诗歌不受市场欢迎的原因有很多,内容脱离现实生活,诗歌的形式怪异,创作圈子小众化等。如今的市场上,已经很难看见当代诗歌的出现,即使出现,也很难看见好的作品。仅有的一些好的作品,能作为精品广为人知或能成诗歌集在市场上流通的更少。
无论是从实际现状和审美要求两个方面来看,当代诗歌都急需“精品化”,而不是仅仅成为诗人宣泄内心体验的一个出口。
笔者曾在新闻上看到这样一首“当代诗”,来自前文提到的“梨花体”诗人赵丽华的《我坚决不能容忍》,原文如下:我坚决不能容忍/那些/在公共场所/的卫生间/大便后/不冲刷/便池/的/人。
若不看内容,单看诗名,你可能会以为这位诗人预备要揭露某些社会黑暗面,会用慷慨激昂的语言,谴责社会上一些不当行为。然而,此诗的内容,却只是提醒你,上完大厕后,记得冲刷便池。
相信大多数人第一眼看完这首所谓的“当代诗”都会有一个疑问,那就是:这也能算诗歌?
如果是,所谓诗歌,门槛也太低了吧!
这首诗乍一看,根本不像我们传统意义上所认为的一首诗歌,不仅没有任何诗意,也没有任何节律、意境上的美感。诗人仿佛就是纯粹为了倒我们的胃口而倒我们的胃口。她不关注宏大叙述,不关注社会民生疾苦,不写阳春白雪,懒得伤春悲秋,只是为了使这句白话成诗多敲了几次回车罢了。
我们不能说梨花体毫无进步,只能说,其进步在于现实的介入性,而问题在于诗人仅仅是用一句普通的话和几个回车键表达了一下自己的情绪而已。通读完全诗,毫无美感,这里的毫无美感包括了其体裁、内容、节律,以及诗歌所需的方方面面都构成其美感的必须要素。这些要素的缺失,使这首诗歌,使这类诗歌,成为了诗歌写作的一种危险,这种危险甚至给市场以及众多读者留下一种极其难堪的印象,仿佛当代诗歌的最终目的不是审美,而是审丑。
反观这首诗的作者,赵丽华女士,百度百科上提及她是国家一级作家,全国“柔刚诗歌奖”评委,职业是作家,诗人。
这样一首毫无美感与内涵的诗,居然是出自一位国家一级作家之手,可见当代诗坛之悲哀。
从她一系列毫无责任感的作品中,笔者不由悲观的认为,当代诗歌本身的担负精神正在丧失,当代诗歌正在这些“国家一级作家”手里,变成一种文字游戏,变成一种功利主义用以牟利谋名的工具。
严力在《“80后”在“80后”》中引用了这样一句话:“想写就写,想怎么写就怎么写,绝对不会考虑慢慢写的叮嘱和劝告,任何高贵、经典、文本、抒情、意境到了我们这里统统失效。诗不再是一个形而上学、阳春白雪的概念,而是像金钱、网络、音乐、足球一样,为我们的玩物。诗歌就是幌子,艺术什么都是幌子,都是一种手段,他们根本没有足够的资格和空间成为你的精神家园,灵魂的小巢。”
从严力的引用中,不难看出这位作家对当代诗歌的市场走向并不乐观,他认为诗歌已然成了功利主义者用以谋生的工具,诗人们的理想主义正在慢慢死去,他们不再是敢说真话的孩子,也不再是时代的代言人。
诗歌是最古老也是最具有文学特质的文学样式,中国诗歌具有极其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遗产,即使形式、内容、意境、节律等构成诗歌美感的要素会随着时代变迁有所变化,却不应该随着这些变化而消失或被人忽视。
当代诗歌的“精品化”刻不容缓,市场不应容忍“梨花体”的存在,这种毫无美感的诗歌只会摧毁读者对当代诗歌及市场发展的信心。
只有出现更好,更精品,更为人所知的优秀当代诗歌,才能摆正当代诗歌在国人们心目中的糟糕印象,从而走上正轨,更为市场接受。
否则,当代诗歌只能继续坐着冷板凳,越来越冷直至消亡,或称为搏出位者得心应手的工具。
作者简介:
张晓锋(1971—),笔名:笃实,男,广东佛山市人,汉语言文学本科毕业,系当代实力派诗人,作家。先后全国省级以上刊物发表作品800余篇(首)。现为中国诗歌学会会员、广州市青年作家协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