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传统文化”日渐成为人们关心的话题,党和国家高度重视中华文化的传承与振兴,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 怎样在繁重的课业负担下,让学生学习传统文化,也是教师的一大困扰。就语文教学而言,我想,传统文化应该充溢在语文课堂之中。
尊重传统文化,首先要读懂古文经典。我国古代经典作品,语言凝练典雅,内容博大精深,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我国历来有“文以载道”的传统,阅读经典文言文,除了可以提升语言能力、感受语言的发展演变之外,还可以感受、理解古人的精神世界,了解中国古代社会和文化。因而阅读经典的文言作品,不仅仅是为了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也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需要。
为了实现浓厚的学习传统文化的氛围,作为语文老师的我们也在不断做出各种尝试。比如举办一些关于传统文化的系列讲座,讲讲学生感兴趣的成语故事、文学典故;或是开设古诗文早读课,多种方式相结合,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并将其内化为做人的基本态度和基本品质。
当然,更重要的是利用好语文课让学生理解、传承优秀的中国文化。在文言文教学中,除去字词语句的疏通,更要让学生感受到传统文化的精髓。如在教学《孟子二章》时,我给学生补充了孟子的“四端”说,即“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让学生明白,孟子认为每个人都有向善的本能,而能够让人做出正确选择的关键是要保有“本心”。这样一来,再结合课文,学生就能够感受到几千年前孟子强调的人要重义轻利、舍生取义的浩然正气,这些思想也会让他们有所收获。毕竟,在人生的道路上,有时一个选择会改变一生。如果他们在学过课文后能够将文中的思想并内化为自己为人处世的标准,践行于实际的生活之中,相信在面对选择时,他们就不會无所适从,而会保持内心深处的善意,做出正确的决定,而这就是对优秀的中国文化最好的传承。
再如《送东阳马生序》一文,在这篇赠言里,作者宋濂叙述了个人早年虚心求教和勤苦学习的经历,坦诚而具体地叙说了自己从幼年到成年的艰苦求学历程,用以勉励后生勤奋学习。其中,种种艰辛,令人慨叹;刻苦、勤奋的精神、虚心的学习态度,令人肃然起敬。就这篇文章而言,学生除了要理解并掌握基本的文言字词之外,更重要的是需要体会到作者的学习态度,若学生在学习之后,能将作者宋濂对待学习的态度转化为当下对自己的要求,一定会对学生以后的学习和生活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
为了让学生有更深刻的体会,在教学这篇文章时,我让学生联系实际,谈谈自己从宋濂的求学过程中获得的感悟。他们的回答角度多种多样,他们的很多体会既有广度,又有深度,远远超出了我的预期。于是我让他们把自己的所思所感诉诸笔端,写一篇文章。学生们都完成的非常出色。有的学生以宋濂艰苦的求学环境为切入点,结合中外教育制度的差别,强调“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有的同学独辟蹊径,将自己的观点总结为“东阳马生,我比你幸运!”,谈到如今的学习状态是“师生亲如一家,同窗情同手足”,从中表达自己对当下学习环境的珍惜;还有的学生从“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这句切入,联系季布的“一诺千金”和周幽王的“烽火戏诸侯”,指出每个人都应做到“吾以诚信示人,人以诚信示吾”……由此看来,这篇文章对学生的影响已经远超出课本,升华为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感悟。我想,这才是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最大的收获。
而在教学《岳阳楼记》时,我首先让学生搜集整理范仲淹的相关资料,了解作者的生平经历,并将自己搜集到的结果在课堂上加以展示。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了解到了范仲淹“三起三落”的人生经历,这时再去深入理解文章,让学生印象深刻的也就不仅仅是洞庭之水的浩淼壮阔以及作者恢弘的气度和不凡的才识。当他们通过搜集资料发现,范仲淹当时正被贬官“处江湖之远”,本可采取独善其身的态度,落得清闲自在,但他却选择了以天下为己任,用“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勉励自己和朋友时,学生才真正体会到了这种选择背后的胸襟。在学过这篇课文之后,学生还收获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心态,他们学着以一颗平和之心面对眼事态万千,以“古仁人”的品德修养来要求自己,不念过去,不惧将来,这样的心态一定会让他们收获更好的人生。而这应该也是文言文教学的魅力所在。
文言文是一个民族文化的传承,它凝聚了我国古人几千年的文明,对于提高学生的人文修养具有特别重要的作用。尊重传统,就是要亲近书本,亲近诗词经典,亲近传统文化,加强对传统文化的认知能力、理解能力。语文教学既要把精深的文言翻译成通俗的白话,又要把古人的思想、把古人的生活方式与现代社会相结合,让学生能够理解和传承传统文化。做到这一点,不管是对于学生还是对于教师而言,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尊重传统文化,首先要读懂古文经典。我国古代经典作品,语言凝练典雅,内容博大精深,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我国历来有“文以载道”的传统,阅读经典文言文,除了可以提升语言能力、感受语言的发展演变之外,还可以感受、理解古人的精神世界,了解中国古代社会和文化。因而阅读经典的文言作品,不仅仅是为了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也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需要。
为了实现浓厚的学习传统文化的氛围,作为语文老师的我们也在不断做出各种尝试。比如举办一些关于传统文化的系列讲座,讲讲学生感兴趣的成语故事、文学典故;或是开设古诗文早读课,多种方式相结合,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并将其内化为做人的基本态度和基本品质。
当然,更重要的是利用好语文课让学生理解、传承优秀的中国文化。在文言文教学中,除去字词语句的疏通,更要让学生感受到传统文化的精髓。如在教学《孟子二章》时,我给学生补充了孟子的“四端”说,即“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让学生明白,孟子认为每个人都有向善的本能,而能够让人做出正确选择的关键是要保有“本心”。这样一来,再结合课文,学生就能够感受到几千年前孟子强调的人要重义轻利、舍生取义的浩然正气,这些思想也会让他们有所收获。毕竟,在人生的道路上,有时一个选择会改变一生。如果他们在学过课文后能够将文中的思想并内化为自己为人处世的标准,践行于实际的生活之中,相信在面对选择时,他们就不會无所适从,而会保持内心深处的善意,做出正确的决定,而这就是对优秀的中国文化最好的传承。
再如《送东阳马生序》一文,在这篇赠言里,作者宋濂叙述了个人早年虚心求教和勤苦学习的经历,坦诚而具体地叙说了自己从幼年到成年的艰苦求学历程,用以勉励后生勤奋学习。其中,种种艰辛,令人慨叹;刻苦、勤奋的精神、虚心的学习态度,令人肃然起敬。就这篇文章而言,学生除了要理解并掌握基本的文言字词之外,更重要的是需要体会到作者的学习态度,若学生在学习之后,能将作者宋濂对待学习的态度转化为当下对自己的要求,一定会对学生以后的学习和生活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
为了让学生有更深刻的体会,在教学这篇文章时,我让学生联系实际,谈谈自己从宋濂的求学过程中获得的感悟。他们的回答角度多种多样,他们的很多体会既有广度,又有深度,远远超出了我的预期。于是我让他们把自己的所思所感诉诸笔端,写一篇文章。学生们都完成的非常出色。有的学生以宋濂艰苦的求学环境为切入点,结合中外教育制度的差别,强调“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有的同学独辟蹊径,将自己的观点总结为“东阳马生,我比你幸运!”,谈到如今的学习状态是“师生亲如一家,同窗情同手足”,从中表达自己对当下学习环境的珍惜;还有的学生从“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这句切入,联系季布的“一诺千金”和周幽王的“烽火戏诸侯”,指出每个人都应做到“吾以诚信示人,人以诚信示吾”……由此看来,这篇文章对学生的影响已经远超出课本,升华为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感悟。我想,这才是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最大的收获。
而在教学《岳阳楼记》时,我首先让学生搜集整理范仲淹的相关资料,了解作者的生平经历,并将自己搜集到的结果在课堂上加以展示。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了解到了范仲淹“三起三落”的人生经历,这时再去深入理解文章,让学生印象深刻的也就不仅仅是洞庭之水的浩淼壮阔以及作者恢弘的气度和不凡的才识。当他们通过搜集资料发现,范仲淹当时正被贬官“处江湖之远”,本可采取独善其身的态度,落得清闲自在,但他却选择了以天下为己任,用“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勉励自己和朋友时,学生才真正体会到了这种选择背后的胸襟。在学过这篇课文之后,学生还收获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心态,他们学着以一颗平和之心面对眼事态万千,以“古仁人”的品德修养来要求自己,不念过去,不惧将来,这样的心态一定会让他们收获更好的人生。而这应该也是文言文教学的魅力所在。
文言文是一个民族文化的传承,它凝聚了我国古人几千年的文明,对于提高学生的人文修养具有特别重要的作用。尊重传统,就是要亲近书本,亲近诗词经典,亲近传统文化,加强对传统文化的认知能力、理解能力。语文教学既要把精深的文言翻译成通俗的白话,又要把古人的思想、把古人的生活方式与现代社会相结合,让学生能够理解和传承传统文化。做到这一点,不管是对于学生还是对于教师而言,都有着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