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提问贯串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是教师根据教学要求有计划、有目的地对学生不断提疑设问并引导学生不断开动脑筋去释疑答问的过程,学生在这个过程中,逐步获得知识,锻炼能力,发展各种优良品质。
而课堂提问就是启发式、有效式教学的一种重要形式,课堂提问往往贯串于教学全过程。教师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口头回答的形式,引导学生运用判断、推理来巩固旧知识,获取新知识,发展智力,培养能力,课堂提问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美国教学法专家卡尔汉认为:“提问是教师促进学生思维、评价教学效果以及推动学生实现预期目标的基本控制手段。”
课堂教学提问,既包括教师的提问,也包含着学生的提问,但主要的是指教师的提问。对教师而言,“提问”包含两个方面:“问什么”和“怎样问”,即提问内容和提问方法。把握好这两个方面的内涵,对于提高教学质量至关重要,更影响着学生思维的训练。
二、“随意提问”的危害
苏联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学和教育过程有三个源泉:科学、技巧和艺术。谁要想掌握好教学和教育的过程,谁就要精通教学和教育的科学、技巧和艺术。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注意,不能随随便便、随心所欲地提问,这样不但起不到应有的效果,反而学生往往会“启而不发”,达不到预期之效。
教师在课堂提问时,要注意三个不可:一不可未经认真思考即“随口而至”的问。这种问与答没有美感与激发力,桎梏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在很多时候窒息着课堂教学的气氛。二不可在学生思维没有进入问题情境时就频频发问。三不可“以问代教”,用“满堂问”来统领教学。中学语文教学历来习惯过多地提问,特别是新课标要求的“互动”教学,完全把整堂课当成“师问生答”的“问答”课。学生被诸多问题牵着鼻子走,他们往往是在一个接着一个的问题“轰炸”下,“不假思索”地忙着回答和应付,没有时间进行思考。
久而久之,就会涣散学生的注意力,挫伤学生思考的积极性,阻碍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因此,教师提高提问的科学性、技巧性和艺术性,势在必行,教师一定要课前精心设计课堂提问。
三、精心设计课堂提问的原则
首先,最重要的是教师必须立足文本,钻研文本,然后排列出诸多问题,再作认真筛选。筛选的原则是:关键性问题非问不可得,留;有些问题略去无碍的,删。其次,在提问顺序上也要全盘考虑。哪些问题应放在教学前问,哪些问题应放在教中问,哪些问题应留在教后问,都要设计好。另外, 为了提高学生思维的积极性,还可在课堂上设计一些无需回答的反问。再次,为使得课堂提问更明确、具体、有针对性,教师在备课时还要进行自我解答,测定提问的难度。
课堂提问设计要达到严谨性、针对性、新颖性、有效性的统一,就应具备以下特征:1.针对性。提问要紧扣教材内容,切中重点、难点,使学生准确、高效地掌握所学的知识。2.明确性。提问要目的明确,内容具体,语意清楚。使课堂流程在教师的调控下顺利进行,减少弯路,做到教学的最优化。3.思维性。问题要有一定的思维强度,能激励学生认真思考问题,钻研课文,答案需要经过分析、综合、比较、概括等思维活动才能得到。4.精要性。问题不是越多越好,要精练,要能起到“问一”而“反三”的作用,使学生能利用自己以往的知识、经验去分析、解决现在的问题,从而能获得新的知识。5.合理性。问题应从学生的实际能力出发,找准提问的契机和角度。设计好的问题要有难易层次,一步一个台阶,循序渐进,力求问题的圆满解决。6.发散性。问题要有启发性,要能拓展学生的思路,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促使学生放开思想的野马,在知识的原野上尽情驰骋,多角度、多层次地思考问题,形成一种思维辐射网络。7.激励性。提问要亲切、和悦,要能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激发他们的创造兴趣,使他们的兴趣在关键环节上一直处于应激状态,会学,乐学,爱学。训斥、讥讽、谩骂等低劣的做法万不可取,这会伤害学生的自尊心,让他们视学习为畏途,望而却步,最终导致教学的彻底失败。
当然,在这个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掌握“适时”的原则。每次提问后,要根据问题的难易度作适时的“停顿”,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
四、有效提问的类型
1.悬念型。教师提出问题,引出悬念,让学生注意研究课文,激发他们的探究兴趣,从而去寻求问题的答案,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下就被激发出来了。
2.兴趣型。教师精心设计的新奇蕴疑的教学提问,可以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浓厚的学习兴趣。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是学习兴趣,因此教师的提问如果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和兴趣,他们就有了学习的原动力。在课堂上,教师要让学生经常感受到所提问题蕴涵的疑问和趣味,才能充分调动学生思考问题和回答问题的积极性。
3.比較型。语文教学中常用对比手法进行教学,为了巩固旧知,开拓新知,教师往往运用对比、反比、类比等方法提出问题,促使学生深入思考不同事物的相似点和不同点,从而有所发现,有所收获。要舍得花工夫,才能收到“举一反三”、“温故知新”之效。
4.发散型。学生在掌握了课本知识后,如果引导学生把这些知识与课外相关知识联系起来思考,就能扩大知识的利用价值。发散思维的提问都是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通过“问”,让学生想得“深”,想得“广”,并把“问”与阅读、写作、做人联系起来,有效地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纵向、横向的发展,还可以对学生加强人文精神的教育。
5.创造型。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发散思维和逆向思维,关注学生态度、情感等方面的反应,提出的问题要达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良好效果。教师所提出的问题应该是开放性的,不是封闭性的,不是只有一个标准答案。提问要带有假设性,能提供广阔的思维空间,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思考问题,提出自己比较独特的看法。
6.矛盾型。问题是思维的路标,矛盾型提问旨在从思维上设置对立面,激发学生认识上的冲突、论争。当学生在头脑中存在矛盾时,学生最爱思考,思维最活跃。
7.阶梯型。对于某些难度较大的问题,学生不可能迎刃而解,这就要增加思考的阶梯。其方法是无梯时架梯,有梯时增加阶梯的密度。用一连串的问题由浅入深,逐层深入,启发学生对问题的逐层深入的了解。
课堂提问是教师的一项基本功。一堂成功的设疑释疑课,能给教师带来无尽的教学趣味,更能给学生带来思考的快乐,思维的提高。教师要善于从教学的实际出发,认真研究课堂有效提问的科学性、艺术性,努力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教学过程是教师根据教学要求有计划、有目的地对学生不断提疑设问并引导学生不断开动脑筋去释疑答问的过程,学生在这个过程中,逐步获得知识,锻炼能力,发展各种优良品质。
而课堂提问就是启发式、有效式教学的一种重要形式,课堂提问往往贯串于教学全过程。教师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口头回答的形式,引导学生运用判断、推理来巩固旧知识,获取新知识,发展智力,培养能力,课堂提问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美国教学法专家卡尔汉认为:“提问是教师促进学生思维、评价教学效果以及推动学生实现预期目标的基本控制手段。”
课堂教学提问,既包括教师的提问,也包含着学生的提问,但主要的是指教师的提问。对教师而言,“提问”包含两个方面:“问什么”和“怎样问”,即提问内容和提问方法。把握好这两个方面的内涵,对于提高教学质量至关重要,更影响着学生思维的训练。
二、“随意提问”的危害
苏联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学和教育过程有三个源泉:科学、技巧和艺术。谁要想掌握好教学和教育的过程,谁就要精通教学和教育的科学、技巧和艺术。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注意,不能随随便便、随心所欲地提问,这样不但起不到应有的效果,反而学生往往会“启而不发”,达不到预期之效。
教师在课堂提问时,要注意三个不可:一不可未经认真思考即“随口而至”的问。这种问与答没有美感与激发力,桎梏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在很多时候窒息着课堂教学的气氛。二不可在学生思维没有进入问题情境时就频频发问。三不可“以问代教”,用“满堂问”来统领教学。中学语文教学历来习惯过多地提问,特别是新课标要求的“互动”教学,完全把整堂课当成“师问生答”的“问答”课。学生被诸多问题牵着鼻子走,他们往往是在一个接着一个的问题“轰炸”下,“不假思索”地忙着回答和应付,没有时间进行思考。
久而久之,就会涣散学生的注意力,挫伤学生思考的积极性,阻碍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因此,教师提高提问的科学性、技巧性和艺术性,势在必行,教师一定要课前精心设计课堂提问。
三、精心设计课堂提问的原则
首先,最重要的是教师必须立足文本,钻研文本,然后排列出诸多问题,再作认真筛选。筛选的原则是:关键性问题非问不可得,留;有些问题略去无碍的,删。其次,在提问顺序上也要全盘考虑。哪些问题应放在教学前问,哪些问题应放在教中问,哪些问题应留在教后问,都要设计好。另外, 为了提高学生思维的积极性,还可在课堂上设计一些无需回答的反问。再次,为使得课堂提问更明确、具体、有针对性,教师在备课时还要进行自我解答,测定提问的难度。
课堂提问设计要达到严谨性、针对性、新颖性、有效性的统一,就应具备以下特征:1.针对性。提问要紧扣教材内容,切中重点、难点,使学生准确、高效地掌握所学的知识。2.明确性。提问要目的明确,内容具体,语意清楚。使课堂流程在教师的调控下顺利进行,减少弯路,做到教学的最优化。3.思维性。问题要有一定的思维强度,能激励学生认真思考问题,钻研课文,答案需要经过分析、综合、比较、概括等思维活动才能得到。4.精要性。问题不是越多越好,要精练,要能起到“问一”而“反三”的作用,使学生能利用自己以往的知识、经验去分析、解决现在的问题,从而能获得新的知识。5.合理性。问题应从学生的实际能力出发,找准提问的契机和角度。设计好的问题要有难易层次,一步一个台阶,循序渐进,力求问题的圆满解决。6.发散性。问题要有启发性,要能拓展学生的思路,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促使学生放开思想的野马,在知识的原野上尽情驰骋,多角度、多层次地思考问题,形成一种思维辐射网络。7.激励性。提问要亲切、和悦,要能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激发他们的创造兴趣,使他们的兴趣在关键环节上一直处于应激状态,会学,乐学,爱学。训斥、讥讽、谩骂等低劣的做法万不可取,这会伤害学生的自尊心,让他们视学习为畏途,望而却步,最终导致教学的彻底失败。
当然,在这个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掌握“适时”的原则。每次提问后,要根据问题的难易度作适时的“停顿”,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
四、有效提问的类型
1.悬念型。教师提出问题,引出悬念,让学生注意研究课文,激发他们的探究兴趣,从而去寻求问题的答案,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下就被激发出来了。
2.兴趣型。教师精心设计的新奇蕴疑的教学提问,可以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浓厚的学习兴趣。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是学习兴趣,因此教师的提问如果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和兴趣,他们就有了学习的原动力。在课堂上,教师要让学生经常感受到所提问题蕴涵的疑问和趣味,才能充分调动学生思考问题和回答问题的积极性。
3.比較型。语文教学中常用对比手法进行教学,为了巩固旧知,开拓新知,教师往往运用对比、反比、类比等方法提出问题,促使学生深入思考不同事物的相似点和不同点,从而有所发现,有所收获。要舍得花工夫,才能收到“举一反三”、“温故知新”之效。
4.发散型。学生在掌握了课本知识后,如果引导学生把这些知识与课外相关知识联系起来思考,就能扩大知识的利用价值。发散思维的提问都是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通过“问”,让学生想得“深”,想得“广”,并把“问”与阅读、写作、做人联系起来,有效地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纵向、横向的发展,还可以对学生加强人文精神的教育。
5.创造型。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发散思维和逆向思维,关注学生态度、情感等方面的反应,提出的问题要达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良好效果。教师所提出的问题应该是开放性的,不是封闭性的,不是只有一个标准答案。提问要带有假设性,能提供广阔的思维空间,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思考问题,提出自己比较独特的看法。
6.矛盾型。问题是思维的路标,矛盾型提问旨在从思维上设置对立面,激发学生认识上的冲突、论争。当学生在头脑中存在矛盾时,学生最爱思考,思维最活跃。
7.阶梯型。对于某些难度较大的问题,学生不可能迎刃而解,这就要增加思考的阶梯。其方法是无梯时架梯,有梯时增加阶梯的密度。用一连串的问题由浅入深,逐层深入,启发学生对问题的逐层深入的了解。
课堂提问是教师的一项基本功。一堂成功的设疑释疑课,能给教师带来无尽的教学趣味,更能给学生带来思考的快乐,思维的提高。教师要善于从教学的实际出发,认真研究课堂有效提问的科学性、艺术性,努力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