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中物理课堂是学生学习物理的主渠道,课堂教学质量的高低决定了学生的学习质量。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学生活动是课堂教学的主要形式和内容。因而,学生课堂活动的质量是教学质量高低的决定性因素。而课堂设计是课堂活动有效性的基础和起点,无效的设计是不可能牵动有效的课堂学习活动的。教师设计的课堂活动,目的是使学生通过学习过程,获得丰富的体验,同时也使课堂教学焕发出生命的活力。那么如何来设计课堂活动才有效呢?
首先要明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根据教学目标,进行任务建构,而后对本节内容进行立体整合;才能使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前后衔接,既活泼又科学,既开放又严谨。
1 设计课堂活动的主体性
在教学设计时,要设计成课堂活动能让学生完成。
例如:在《自由落体运动》的教学中,根据伽利略反驳亚里斯多德的观点,设计成这样的问题:假如越重的物体下落得越快,越轻的物体下落得越慢,那么将这个重物和这个轻物拴在一起,快慢情况又如何呢? 让学生分小组讨论,教师在各组之间倾听,当有多个组能够有初步思路时,教师请各组学生开始交流;寻找正确的答案。这样通过挖掘教材,设置课堂活动,让“活动”在学生新的需要与原有水平之间产生冲突,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不断切入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不断地缩短学生原有水平与学习目标之间的距离。
结果证明并不是必须教师教方法,学生才能学会。学生所找出的方法可能还没有清晰的步骤,缺少理性的反思与总结。这时教师的经验可以帮助学生提升、升华,使学生在自己找到方法之后,发现教师能精炼地点出关键之处,学生对学习会有一种满足感。因此给学生一个学习的过程,学生在这一过程中获得了新的体验,学生自己找方法的过程对于他的学习更有意义。
2 设计课堂活动的灵活性
课堂活动可以是探究性活动,也可以是深入思维的讨论活动;学生活动可以是一节或若干节课的大的活动,也可以在一节课内有若干个小的活动。
探究性学习活动往往容量比较大,学生活动的内容也相当丰富,所需要的时间往往比较长,如:在高中物理许多“探究性”实验中,课堂上深入思维的讨论活动容量相对较小,所需要的时间则比较短,在一节课内可以有若干个小的活动。在课堂上的学生活动,不一定非是一个大的完整的活动,可以是若干个小的活动彼此相联。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等课堂活动,完成学习任务。
3 设计课堂活动的可操作性
3.1 创设情境的方式要与学生的认知水平相适应
学生的认知水平有三个层次,从低到高为图像、动作和符号(语言、文字)。若学生以前从未有过相关知识,则问题情境要用图片的形式来呈现;若学生以前做过相关的实验,则问题情境要用语言、文字来表现。如:学生在初中学过,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头脑中有一幅电荷移动形成电流的图式。为了帮助学生完善这个图式,可设计这样的课堂活动问题:导体两端不加电压,自由电荷处于静止状态吗(增加热运动图层)?合上开关,灯立即就亮了,是不是说明自由电荷定向移动的速率非常大(增加电场传播速率图层)?这样才能使学生不会因感觉过于简单,而失去深入学习的兴趣。
3.2 创设情境的思维容量要与学生的实际水平相适应
对于同一个教学内容,针对不同水平的学生,创设的情境不同。问题讨论因简单而发散,扩展了问题的思维容量,符合思维活跃学生的特点;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要适当缩小问题的思维容量,设计时更要注重知识的前因后果,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地给出。可以由具体到抽象,然后再回到具体,把一步变为多步。如先请学生写出几个具体反应,然后进行归纳总结,最后再进行扩展。在《电磁感应中的能量应用》一节的教学中设计了这样一些问题活动:为什么线框在非匀强磁场中的摆动会很快减弱?同学们很快想到:安培 力做负功,机械能减少,机械能转化为电能。接着又问:能量 又是如何转化的呢?然后和同学们一起讨论 洛伦兹力的两个分力的作用。通过这些问题的层层设问和讨论,不断激发思维火花,使之成为有序的思维训练过程。
3.3 设计的学生活动要符合学生的实际
创设的情境要建立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任何课堂活动都把学生以往的知识当成“一张白纸”,假设学生一无所知,这不符合学生的实际。学生具有一定的学科知识和生活经验,任何学生活动,都要激活学习所必需的先前经验,温故而知新,承前而启后,使学生的学习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这才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因此在创设问题情境时,那些和学生已有知识经验有一定联系,学生知道一些,但是凭已有知识又不能完全解决的问题,也就是说在“新、旧知识结合点”上产生的问题,最能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最具有启发性,能驱使学生主动积极地、深层次地思考,由此产生的活动也能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的主动性。
4 设计课堂活动的针对性
设计的学生活动要有教学效益,要突出本节的重点、突破难点。
设计学生活动时,不能为了让学生活动而活动,这样的学生活动只是形式,学生未必能够进行深层次的思考。例如:在“平抛运动”一节的教学中,教师用一小锤水平敲击放在水平面上的小球,请学生观察小球的运动轨迹,学生观察的结果是小球作曲线运动,即运动状态发生了改变,自然提出问题:为什么小球不一直飞出,而是一边前进、一边下落呢?学生必然会从力的角度去研究与推导,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水平方向不受力,作匀速直线运动;竖直方向只受重力,作自由落体运动。然后教师用平抛运动演示器,演示出平抛运动的确是水平方向的匀速直线运动与竖直方向自由落体运动的合运动,准确地揭示出了平抛运动的实质及研究
方法。最后引导学生归纳,一定会总结出来“平抛运动”是只在重力作用下的两种运动的合成,其运动轨迹应是抛物线的一部分。这样的课堂学生活动,就能够突出本节的重点和突破难点。
5 设计课堂活动的趣味性
课堂学生活动设计要引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参与活动的主动性。
例如: 从平面镜内看到背后时针所指时刻的读数不同,来讨论平面镜成像的性质;从“池塘叉鱼叉不到”来说明光的折射现象;从先看见闪电,后听到雷声来讨论光、声的传播速度。用这些日常生活经常接触的事例来讲解,学生易懂,也易使学生提高学习物理的兴趣。创设有趣的问题情境,提高问题的内驱力,引发学生兴趣,学生自然乐于主动参与之后的活动。
6 设计课堂活动的素材的广泛性
新课程理念下,教学过程不再是“教教科书”,而应该是“用教科书教”,即教科书是学生的学习资源之一。在设计学生课堂活动时,要充分利用各种学习资源,如新闻、网络、报刊等。
总之, 课堂活动的设计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形式。教师在活动设计的时候应该关注学生的实际需要,把活动的实效性放在第一位,力争做到让每一位同学都参与到活动中,使学生在活动中最大程度地锻炼自己的能力、促进自己以及全班同学的学习。它是一门深奥的学问,又是一门艺术,没有固定的模式,只要不断实践,不断摸索,才能充分发挥其教学功能。
首先要明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根据教学目标,进行任务建构,而后对本节内容进行立体整合;才能使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前后衔接,既活泼又科学,既开放又严谨。
1 设计课堂活动的主体性
在教学设计时,要设计成课堂活动能让学生完成。
例如:在《自由落体运动》的教学中,根据伽利略反驳亚里斯多德的观点,设计成这样的问题:假如越重的物体下落得越快,越轻的物体下落得越慢,那么将这个重物和这个轻物拴在一起,快慢情况又如何呢? 让学生分小组讨论,教师在各组之间倾听,当有多个组能够有初步思路时,教师请各组学生开始交流;寻找正确的答案。这样通过挖掘教材,设置课堂活动,让“活动”在学生新的需要与原有水平之间产生冲突,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不断切入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不断地缩短学生原有水平与学习目标之间的距离。
结果证明并不是必须教师教方法,学生才能学会。学生所找出的方法可能还没有清晰的步骤,缺少理性的反思与总结。这时教师的经验可以帮助学生提升、升华,使学生在自己找到方法之后,发现教师能精炼地点出关键之处,学生对学习会有一种满足感。因此给学生一个学习的过程,学生在这一过程中获得了新的体验,学生自己找方法的过程对于他的学习更有意义。
2 设计课堂活动的灵活性
课堂活动可以是探究性活动,也可以是深入思维的讨论活动;学生活动可以是一节或若干节课的大的活动,也可以在一节课内有若干个小的活动。
探究性学习活动往往容量比较大,学生活动的内容也相当丰富,所需要的时间往往比较长,如:在高中物理许多“探究性”实验中,课堂上深入思维的讨论活动容量相对较小,所需要的时间则比较短,在一节课内可以有若干个小的活动。在课堂上的学生活动,不一定非是一个大的完整的活动,可以是若干个小的活动彼此相联。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等课堂活动,完成学习任务。
3 设计课堂活动的可操作性
3.1 创设情境的方式要与学生的认知水平相适应
学生的认知水平有三个层次,从低到高为图像、动作和符号(语言、文字)。若学生以前从未有过相关知识,则问题情境要用图片的形式来呈现;若学生以前做过相关的实验,则问题情境要用语言、文字来表现。如:学生在初中学过,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头脑中有一幅电荷移动形成电流的图式。为了帮助学生完善这个图式,可设计这样的课堂活动问题:导体两端不加电压,自由电荷处于静止状态吗(增加热运动图层)?合上开关,灯立即就亮了,是不是说明自由电荷定向移动的速率非常大(增加电场传播速率图层)?这样才能使学生不会因感觉过于简单,而失去深入学习的兴趣。
3.2 创设情境的思维容量要与学生的实际水平相适应
对于同一个教学内容,针对不同水平的学生,创设的情境不同。问题讨论因简单而发散,扩展了问题的思维容量,符合思维活跃学生的特点;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要适当缩小问题的思维容量,设计时更要注重知识的前因后果,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地给出。可以由具体到抽象,然后再回到具体,把一步变为多步。如先请学生写出几个具体反应,然后进行归纳总结,最后再进行扩展。在《电磁感应中的能量应用》一节的教学中设计了这样一些问题活动:为什么线框在非匀强磁场中的摆动会很快减弱?同学们很快想到:安培 力做负功,机械能减少,机械能转化为电能。接着又问:能量 又是如何转化的呢?然后和同学们一起讨论 洛伦兹力的两个分力的作用。通过这些问题的层层设问和讨论,不断激发思维火花,使之成为有序的思维训练过程。
3.3 设计的学生活动要符合学生的实际
创设的情境要建立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任何课堂活动都把学生以往的知识当成“一张白纸”,假设学生一无所知,这不符合学生的实际。学生具有一定的学科知识和生活经验,任何学生活动,都要激活学习所必需的先前经验,温故而知新,承前而启后,使学生的学习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这才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因此在创设问题情境时,那些和学生已有知识经验有一定联系,学生知道一些,但是凭已有知识又不能完全解决的问题,也就是说在“新、旧知识结合点”上产生的问题,最能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最具有启发性,能驱使学生主动积极地、深层次地思考,由此产生的活动也能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的主动性。
4 设计课堂活动的针对性
设计的学生活动要有教学效益,要突出本节的重点、突破难点。
设计学生活动时,不能为了让学生活动而活动,这样的学生活动只是形式,学生未必能够进行深层次的思考。例如:在“平抛运动”一节的教学中,教师用一小锤水平敲击放在水平面上的小球,请学生观察小球的运动轨迹,学生观察的结果是小球作曲线运动,即运动状态发生了改变,自然提出问题:为什么小球不一直飞出,而是一边前进、一边下落呢?学生必然会从力的角度去研究与推导,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水平方向不受力,作匀速直线运动;竖直方向只受重力,作自由落体运动。然后教师用平抛运动演示器,演示出平抛运动的确是水平方向的匀速直线运动与竖直方向自由落体运动的合运动,准确地揭示出了平抛运动的实质及研究
方法。最后引导学生归纳,一定会总结出来“平抛运动”是只在重力作用下的两种运动的合成,其运动轨迹应是抛物线的一部分。这样的课堂学生活动,就能够突出本节的重点和突破难点。
5 设计课堂活动的趣味性
课堂学生活动设计要引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参与活动的主动性。
例如: 从平面镜内看到背后时针所指时刻的读数不同,来讨论平面镜成像的性质;从“池塘叉鱼叉不到”来说明光的折射现象;从先看见闪电,后听到雷声来讨论光、声的传播速度。用这些日常生活经常接触的事例来讲解,学生易懂,也易使学生提高学习物理的兴趣。创设有趣的问题情境,提高问题的内驱力,引发学生兴趣,学生自然乐于主动参与之后的活动。
6 设计课堂活动的素材的广泛性
新课程理念下,教学过程不再是“教教科书”,而应该是“用教科书教”,即教科书是学生的学习资源之一。在设计学生课堂活动时,要充分利用各种学习资源,如新闻、网络、报刊等。
总之, 课堂活动的设计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形式。教师在活动设计的时候应该关注学生的实际需要,把活动的实效性放在第一位,力争做到让每一位同学都参与到活动中,使学生在活动中最大程度地锻炼自己的能力、促进自己以及全班同学的学习。它是一门深奥的学问,又是一门艺术,没有固定的模式,只要不断实践,不断摸索,才能充分发挥其教学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