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那些花开的声音

来源 :语文天地·高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113318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纵观高三的语文阅读教学,“功利性”阅读常常使得教师有选择性、针对性地将文章读得支离破碎,教师将既定的审美认知结论和相关知识如主题思想、表现手法等强加给学生。直奔解题而来的文本阅读方式忽视了文本的审美特征,导致阅读教学的“人文性”越来越弱。李政涛先生在《倾听着的教育——论教师对学生的倾听》一文中写道:“教育的过程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相互倾听与应答的过程。”阅读教学应该是学生、教师、文本三者平等对话的过程。这种对话的过程离不开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相互的倾听与应答。阅读中的倾听是理解、欣赏、交流。学生只有善于聆听,与文本产生共鸣,才能产生智慧的、个性的火花。因此,在与新课程接轨的今天,我们应该还学生一个倾听的空间,有效地完成三者对话,使学生获得审美情操的提升。
  一、时有幽花一树明——教师引领
  标准答案模式的阅读直接导致的后果就是教师就答案解读文本,很少有自己的阅读体验和思考。正因为缺乏这种独特的体验,以致于在引导学生理解文本时缺乏感悟和灵性。
  著名教育学家马卡连柯曾经这样说:“教师永远是孩子模仿的典型。”在学生的知识体系还没有完全形成系统的情况下,教师的示范引领显得极其重要。成功的示范能收到直观、生动、感人的效果,能增强学生语言文字的敏感性,诱发他们的情感冲动。教师自身要积极参与到与文本的对话中去,用自身的知识结构、生活体验、审美情趣,对文本进行个性化的解读,比如带领学生倾听作者的内心,倾听教师与文本所碰撞出的思想火花,教师不限于参考答案的个性化阅读对于学生的思维有一种强大的冲击力和示范性。
  记得在教学龙应台的《目送》时,“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这句话让我感触很深。我想到了自己的母亲,在少年求学的时候,在出门找工作的时候,在回家探亲离别的时候,多少次,她也是在离别的车站目送着我的背影渐行渐远。而如今,她又追随着我的脚步千里迢迢来到异乡,心里在说不必追,其实哪怕我走到天涯海角也要永远守护在我的身边。当我把这些阅读体验告诉学生时,学生的眼睛湿润了,有的说,人生就是由一个个不同的站点组成,而母亲永远是那个避风的港湾;有的说,我们和父母有着很深很深的缘分,离别时想念,活着时感恩……我想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教师和文本在倾听与对话中产生了共鸣。
  实践证明: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仅领略了文字的魅力,还引发了学生更多的阅读体验。因此,只有教师率先走进文本,学会倾听,才能引领学生与文本对话,获得倾听的升华、审美的体验。
  二、春到人间草木知——倾听作者
  孟子也说:“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是尚友也。”以古人为友,只颂其诗、读其书,而不了解其为人,不了解当时的社会情况,那是很不够的。每一篇文学作品都或多或少地有作家生活的影子,了解作者是走进文本的基础。
  为了将这种熟悉作者的方法贯彻课堂,教师应指导学生制定两周读一位作家,精读一篇文章的计划,同时印发相关作者的生平经历、趣闻轶事、短篇作品。作家分三大类,一类是必修教材中出现的现当代作家,除了精读必修教材的选文外,另外精选一篇该作者同一题材或同一风格的其他作品。如读刘亮程的《远方》会让学生同时读《村庄的事情》或是《一个人的村庄》;一类是读1949年前的现代作家,如巴金、老舍;最重要的一类应是解放后的当代作家。纵观历年浙江省高考试题,阅读材料绝大多数取材于当代作品,如读冯骥才的《日历》就让学生读《夕照透入书房》,读迟子建的《泥泞》就让学生读《时间怎样地行走》,等等。只有在大量的阅读积累之后,学生才能了解刘亮程的心灵归宿、精神家园,冯骥才本色朴素、浓郁的地方特色,迟子建大自然与人物醇香灵动的和谐之美。这一过程的铺垫,大大提高了学生对文学作品的主旨和情感認知的准确性,也有助于丰富学生自身的阅读体验。
  刘勰曾说:“操千曲而后晓声,观万剑而后识器。”大量的阅读拓展会帮助学生熟悉作家的作品特色,从而为这类作品或同时代作品的解读奠定坚实的基础。因此,用心倾听大量名家作品是练就高超感悟能力的基础。聆听大师心声,积累阅读底蕴才能快速把握文章的精髓,从而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三、红杏枝头春意闹——倾听文本
  文学作品是作者通过文本对读者灵魂的一次召唤,而阅读的过程其实就是读者通过特定的心智活动,响应文本对其的召唤。德国著名美学家沃尔夫冈·伊瑟尔在《本文的召唤结构》中提出了“文本的召唤结构”这一术语。它是指文本具有的一种召唤读者阅读的结构机制,他还指出作品布满了未定点和空白。
  这种召唤结构可以理解为文本一步步引导读者从已知(已有文本)出发到探索未知(未定点和空白)到完成新知这样一种阅读体验和再创造。因此,针对具体的一篇作品,教师在引导学生倾听文本这一过程中,通常会启发学生三个问题:①倾听文本,你读到了什么?②倾听文本,你收获到了什么?③倾听文本,你有什么疑惑?
  第一个问题是基础性的要求,学生可以带着已呈现的知识体系和自身阅历去感悟文本,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理清行文思路,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感情。做法是帮助学生理清每一篇作品的思路、思想、观点和情感,
  第二个问题是体验性的要求,在完成第一个要求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找到文本的未定点和空白,这包括语言的未定点,作品内涵的未定点,艺术表现力的未定点等,去倾听文本发出的细微声响,与文本对话,理解文字背后的广大空间。这一步骤可以每天读一篇美文及美文赏析,每周写一篇美文赏析等方式逐步推进。
  第三个问题是创新性的要求。当高三教师关注的只是自我的存在和声音,关注的只是现成的答案的时候,高三阅读教学肯定是失败的。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质疑,做到与大师对话,与作者进行心与心的交流,完成阅读体验和再创造。
  倾听文本,与文本对话,相遇的不仅是语言文字,更是作者与读者的灵魂间的倾诉与倾听。每一次细读,都能听到作者对读者不同的心灵召唤。学生通过阅读引发的对语言的敏感一次次走进作者的灵魂深处。在这里,学生不仅获得了心灵的享受,同时又遨游在语言的海洋中,获得了独特的审美体验:我想,当学生对每一篇文章都能做到如此体验,那么语文阅读考题也就不在话下了。
  四、朵朵花开淡墨痕——个性升华
  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要有自己的见解。”每位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特殊个体,他们有不同的生活,都有自己的独特的智能因素,面对作者,面对文本,因为学生阅历的不同,对知识体系把握的不同,对文本的感悟、体验也会不同,这时教师要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个性体验,让学生在感悟、品味中完成倾听的升华,真正做到“入乎其内”“出乎其外”。
  一位特级教师这样说过:“要带领学生在文本中出生入死。走进文本时是一个真真实实的自己,从文本里出来的时候,就变成了另一个更纯真、更善良、更高贵、更幸福的自己。”这样,我们也就完成了倾听的终极意义: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三语文阅读教学不再是把语文作为一种等同于数学的工具性的学科,而是真正体现其人文性。赏读迟子建的《在泥泞中行走》时,面对作者的追问——“但是,当我们在被细雨洗刷过的青石板路上走倦了,当我们面对着无边的落叶茫然不知所措时,当我们的笔面对白纸不再有激情而苍白无力时,我们是否渴望着在泥泞中跋涉一回呢?”其中一位学生的回答令我至今难忘,他这样写道: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太过一帆风顺会让我们忽略前面的暴雨和暗礁。我们应该重温曾经泥泞般的岁月,去亲自感受一下步履维艰。只有这样,我们前进的步伐才会坚定。
  当完成一篇阅读,我们应该看到一个美丽的倒影,这个倒影不再是文本,而是自己。当教师引领学生与文本水乳交融,在倾听中完成心灵的对话时,我想说,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三语文阅读教学已离人文性不远了。
  当然,通过倾听阅读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只有不断将其内涵拓展到外延,才能赋予这一话题以新的活力。在学习新课标实践新理念的今天,我们在倾听阅读中还应不断探索和实践更有效、更科学的教学方法,使学生更好地体验阅读的快乐。
其他文献
《考试说明》在作文“发展等级”之“深刻”要求中明确,文章要“透过现象深入本质”。从议论文的角度来说,透过现象看本质,就是在认清事物的表象之后能揭示事物的本质内涵、根本属性。那又如何使议论文论述深刻呢?正如徐志摩所说:“向青草更青处漫溯,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一、从概念的本质特征揭示本质  现在有些作文题偏重于形象化的表达,多用比喻来表述,比如下面的材料作文:“为了看到阳光,我们来到世上。为了成为
期刊
文言文是相对于白话来说的文体,它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占据相当一部分权重。目前,不少高中语文教师对文言文教学的价值定位比较单一,侧重点在文言字词的积累。这种单一化的价值追求削弱了文言文的文学价值与教育效能。下面笔者以《赤壁赋》为例,从语言、文化、思维、情感四个角度谈谈文言文经典的教学价值。  一、积累文言字词,发展语言品味能力  文言文经典教学的价值首先在于帮助学生积累文言字词、解决文字理解方面的问题,
期刊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改革之路该怎么走?有没有模式?如果有模式,那么能否体现我的教学思想、提高学生的课堂效率呢?——我相信,这样的问题势必困扰着一大批有志于高中语文课改的一线教师。因为传统观念根深蒂固,以教定学被奉为圭臬,传统课堂忽视学生的真正需要,师生深受煎熬。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传统教学的弊端越来越严重。不打破传统的课堂教学结构,就无法实现课堂教学的优质高效,就无法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期刊
古语有云:“道非文不著,文非道不生。”这句话精辟地阐释了语文和德育两者间的辩证关系。语文教学兼具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特点,是一项具有生命性的教育,这就意味着教师在教育教學中需重视学生的生命成长。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曾指出:“教师只是让学生在课堂上掌握相关的常识是远远不足的,而应该更多地关注学生思想的健康成长。”高中语文教学需倡导以文育人,运用高中课本中的经典名篇,深入发掘其中的人文精髓,让学生在学习过程
期刊
《小狗包弟》是人教版高中语文教科书必修2的选文,以一条小狗的命运,反映出巴金先生敢于讲真话,勇于自我解剖与忏悔的高贵品质,折射出一个特殊时代的悲剧。这篇散文之所以能成为现代散文史上的经典,不仅在于本文“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和作者强烈的情感,还在于文章有很多意味深长的细节。如果我们在教学中不注意挖掘,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下面笔者就课文教学中的两处细节进行探讨,以求教于方家。  一、“小孩要杀狗”的背
期刊
散文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占据很大的比重,近几年来,高考对散文的考查也不在少数,为此,教师应该充分重视散文教学。散文因其特有的创作方法导致它不像小说一样浅显易懂,而需要教师带领学生真正走进文本,欣赏文本,培养学生对作品的感悟能力,才能使学生真正领悟散文的独特魅力。  一、注重情感朗读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教师应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独特感受。为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让他们
期刊
散文化的《边城》是苏教版中职语文教材第二册一篇必选课文,承担着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并进行文学审美教育的责任。笔者所带的班级为数字媒体技术应用专业,学生对沈从文比较陌生,在语文学习上花的时间少,语言感悟能力较弱。于是我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来品味、感悟。教学的切入点宜小,拟通过品味语言、分析翠翠的性格入手,引导学生把握主题。  一、确定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根据教材的地位、作用及学情分
期刊
【课堂背景】在江苏省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中,“读懂诗歌”板块是诗歌鉴赏复习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面对高考题型变化,一轮复习如果仅仅停留在对诗歌阅读的浅层次理解上,仅做整体感知能力的要求,学生后期复习乃至高考,就很难在理解的基础上取得高分。笔者就一轮复习“读懂诗歌”板块,做如下课堂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掌握诗歌语言的表达形式和具体含义,学会快速读懂诗歌。  【教学重难点】  掌握诗歌语言表
期刊
现代著名学者、“新月诗派”代表人物之一闻一多先生曾经提出过所谓现代诗歌的“三美”主义,即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我认为这不仅是诗歌创作的一种标准,也适用于其他文学体裁,如果联系到议论文的写作上也可以找到相对应的标准。如“音乐美”可以说是议论文的内容充实,行文有节奏;“绘画美”可以说是议论文语言与辞藻的应用;而“建筑美”当然可以归为文章的构思与节奏。在高考阅卷中,阅卷教师首先关注的是文章的行文结构,
期刊
鲁迅先生认为:“如要创作,第一须观察。”《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要求高中生应“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多方面地增进语文积累,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因此,笔者在作文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在微小的细节、平淡的经历和纷繁的社会几个方面细致观察,从而培养观察习惯,提高观察能力,为后续写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于细节处见美感,培养审美情趣  新课标指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