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学习“议论”是一种必然

来源 :小学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iller066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写作中,议论是并列与记叙、描写、抒情等诸多表达方式中的一种。它是一种评析,一种论理,是作者对某个议论对象发表见解,以表明自己的观点和态度。它被广泛地运用于各类议论文及记叙文中。记叙文中用上议论通常就叫夹叙夹议,即指一面叙述某一件事,一面又对这件事进行分析、评论。在小学五、六年级的语文教材中,有很多记叙文和议论文中运用了议论这种方法。
  可也有人认为,《语文课程标准》中没有规定小学生要学习议论的表达方法,因此便一概不教。本人认为课标上对各类目标的提出只是保底要求,不能视为最终要求。议论被广泛地应用于学生日常的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之中。著名特级教师薛法根不是在教二年级的《狼和小羊》时,就以学习辩论作为教学目标了吗?对于小学高年级学生来说,学习一点议论的方法又何尝不可呢?更重要的是,语文离不开生活,生活离不开语文。生活中,学生随时随地都在运用议论,学习议论。
  因此我们要借助教材,教学生品鉴感悟,习得方法,让学生在循序渐进的学习中感知,逐渐掌握并初步运用这类方法。
  如何让学生学习夹叙夹议兼议论的写作方法呢?
  一、抓住教材中的例子,品读赏析,感知夹叙夹议的语段样式及表达妙处
  教材中夹叙夹议类的段落篇章比比皆是。我们要巧妙地加以运用,循循善诱,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学习中一步一步感知、模仿,以致最后熟练运用。我采用以下几个教学步骤:
  1.引导学生关注作者议论的句子
  阅读议论文时,可以让学生直接画出作者表达观点的句子。一般在文章开头、结尾、过渡节,每一段论证的开头或结尾等。阅读记叙文,也可让学生画出文中的关键句,在交流中感知这些议论类的句子。
  2.引导学生自主发现议论句特点
  教师指导学生朗读并发现议论句子的特点。从学生的回答中引导归纳出以下几方面:
  (1)表达感情上的作用。学生画出句子后,会发现这些句子有的直接表达自己的观点,有的表达了作者的感情。如《小草和大树》中作者议论的句子有:开头的“夏洛蒂勃朗特堪称逆境成才的典范。她的生命艰辛而壮丽,像傲放于沙漠中的仙人掌花”,结尾的“她们硬是用钢铁般的意志,硬是用心血和汗水将小草浇灌成大树……”第五小节的开头“她们没有悲观失望……”学生首先能体会到这些句子都表达了作者对夏洛蒂勃朗特的敬佩赞扬。
  (2)篇章结构中的作用。引导学生去发现这些句子通常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通过老师的引导,学生会发现这些句子在文章开头起总起作用,在片段中起承上启下作用,在文章结尾起总结作用。
  (3)不同的句式特点。这些句子中有些引用了名言警句或俗语,有的运用了感叹句、设问句、反问句,表达的感情更强烈,观点更鲜明。如《青海高原一株柳》中第八自然段运用了大量的排比,《滴水穿石》《学会合作》《学与问》等议论文中运用了许多设问,《小草和大树》《船长》《厄运打不垮的信念》等课文中议论的句子有很多是感叹句。而《谈礼貌》这篇课文中议论部分引用了很多俗语、谚语……而用在事例结尾或文章结尾的议论,往往会有“由此看来”“由此可见”“总而言之”“正所谓”“真是”等连接词。
  这样通过对课文中不同的议论句子的赏析,让学生感知议论的句子不仅笔法灵活多变,生动活泼,还可以起到总起、提示、过渡和总结等作用。
  3.引导辨析,使学生明白记叙与议论的密切关系
  (1)感受叙述和议论必须紧密相关。我们可以通过替换比较法让学生感悟每个事例和后面的议论是密切相关的,从而体会事例记述的典型性。如《学会合作》《学与问》《谈礼貌》这类议论文中,论证的各段落中的故事和议论是相互印证的,如果换了位置,事例和议论就脱节不能说明问题了。
  (2)掌握夹叙夹议或议论的几种结构。一般说来,夹叙夹议或议论文的片段或篇章结构往往采用的是总分总,或总分,或分总这样的构段方式。如记叙文《小草和大树》《青海高原一株柳》,议论文《学会合作》《学与问》等采用的都是总分总的篇章结构。又如记叙文《小草和大树》的第二节采用的就是分总的构段方式……这样让学生在学习课文中辨析夹叙夹议和议论的段落(篇章)结构方式,有利于学生模仿。
  (3)体会议论文与记叙文中事例记述详略不同。议论文中举例论证事例的写法与记叙文中事例的记叙详略是不同的。教学时,我们可以找同一题材的两篇文章或语段让学生做比较。如《滴水穿石》中李时珍的事例简述和四年级课文《夜宿山寺》李时珍的描写,让学生发现议论文中的事例记述简洁明了,突出观点就行。而在学生习作中,我则直接告诉学生要概述内容,一般不能超过五行。因为没有经过指导,学生写读后感时最大的毛病就是把课文事例写了整整一面甚至两面,然后加上几句感想。因此,教学时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训练就必不可少,要让学生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人物事例。
  二、尝试运用,习得夹叙夹议和议论的表达方法
  1.帮助学生丰富相关积累
  (1)各类典型事例的积累。教师要引导学生拓宽知识面,开阔眼界,丰富学生古今中外各类典型事例的积累,并用简洁的语句或语段概括。如励志、毅力、合作、友谊等各类故事,这是小学阶段常用的典型故事。这样学生学到司马迁发奋写《史记》时,就能想到韩信忍辱负重的故事,想到曹雪芹十年写红楼梦的故事,想到《厄运打不垮的信念》谈迁写《国榷》的故事;学到《简·爱》的作者夏洛蒂勃朗特的故事,会说到《轮椅上的霍金》的故事,安徒生的故事,说到当代名人马云的故事;学习《轮椅上的霍金》时,会说到海伦凯勒的故事,张海迪的故事,等等。
  (2)各类名言警句的积累。积累名言警句不仅仅是为了背诵,更是为了运用。学生只有有了大量的积累,才能在表达需要时脱口而出,正所谓“书到用时方恨少”,也正所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因此要引导并鼓励学生积累各种主题的名言警句,多多益善。如学生写《小草和大树》读后感时,绝大多数学生都运用了不少名言,增强了表达效果。
  2.由段到篇,由示范到模仿到自主习作,运用举例议论的写法
  首先,由谈感受启示类习题开始练起,写一个片段。如《小草和大树》一课后有一个问题:“夏洛蒂勃朗特的故事对你有什么启示?”教学时,老师先出示自己的理解并显示在屏幕上,让学生分析老师是如何谈的。学生发现老师先引用了课文中的关键词句概括了课文事例,接着引用名言谈了自己的感受和观点。接着让同学们说说,还有哪些人和事也和夏洛蒂勃朗特一样用顽强的意志和心血汗水取得了成功?要求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可以用上名言进行议论总结。
  其次,从读后感练起,完成一篇习作。还是以《小草和大树》为例,学生有了教师的一个片段范例,又尝试着自己写了一个举例议论的片段;接着让学生选择几个典型事例完成一篇文章。我们可提醒学生用总分总的结构,开头可以引用名言,也可以直接写自己的观点;中间举例要注意典型性、代表性,如很多事例有的是当代的,有的是古代的,有的是中国的,有的是外国的,写作时选择有代表性或典型性的;除了写这些名人伟人的代表性事例,还可以写一个反面例子,或写自己的事例,这样文章就更有说服力。我甚至提醒学生:一个举例论证段落软面抄上写八行左右,举例字数软面抄上控制在五行以内,议论语句至少三行。事实证明,学生都从不同角度列举了三个事例,完成了一整篇习作。
  第三,学习在记叙文中用议论,画龙点睛。小学阶段的学生习作大多是记叙文,让学生在记叙文中熟练运用夹叙夹议的方法是一种可然,也是一种必然。因此我们仍可以从教师下水文或优秀学生作文做起,让学生学习练习。而事实上,这样叙述后议论的句子用在文章结尾其实就是画龙点睛,学生也并不陌生。因此在平时学生的习作批阅中有意识地评讲这一点,加深学习印象,提高学生熟练运用议论的水平,对于提高学生习作水平是大有裨益的。
  总之,教师抓住教材中夹叙夹议或议论文片段,让高年级学生习得议论的方法,结构样式,从说到写,从写到说;从一个片段练起,到练写一篇文章,学会议论是完全有可能的。我想,一篇好文章,一副好口才,是一个人语文素养的标准。为了达到这一目标,让学生在平时的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中,做到言之有物,言之有序,言之有理,语文教师应有这份信心并担负起这份责任。
其他文献
【摘要】构建起以学为中心的教学新模式,利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小学数学“助学课堂”进行教学价值本位的转移,改变课堂教学中教师主宰、控制的意识,改变学生顺从、依附的地位,把课堂转变为“学堂”,把讲台转变为学生的“舞台”,给教学以生长的力量,让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落地生根。  【关键词】助学课堂 核心素养 教学模式  检讨课改以来的课堂变化,我们不难发现,我们的数学课堂只是变得更精致、更细腻、更流畅了。
【摘要】教学“取舍有道,游刃有余。”其实就是要求教师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要学会做加法与减法。体现学科本质,抓住育人主线,做足做够各类准备工作,在教学的各个层面做好“加法”与“减法”。教师在“加”与“减”中学会智慧地“偷懒”,学生的学习能力才能够得到真正的发展。  【关键词】智慧“偷懒” 学习能力 自然发展  记得我在文章《数学,教、育在方圆之间》中写过这样一段话:“新常态”数学课堂教学需要改变数学
【摘要】“图形的放大与缩小”与生活中物体的放大和缩小是有一些区别的,可是这一点往往会被教师所忽视,数学课上教学的“放大和缩小”的概念是具有数学意义的,教师应将部分内容当成概念来教学,而非侧重于探索。本文基于常规教学的基础,结合教师对教学内容的开发,从理解概念、巩固概念、深化概念、拓展概念外延等方面,以同课异构为例展开阐述。   【关键词】概念教学 图形 放大 缩小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是苏教版
【摘要】“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本文以《第一朵杏花》“两次对话”教学片段为例,聚焦对话、品味对话、实践对话。教师应该充分钻研文本,挖掘文本中独特的“语用”价值的内容,“让思于生”“让学于生”“学以致用”,学生通过言语实践活动,实现语言与思维的同步发展。  【关键词】语用 实践 思维  《第一朵杏花》是苏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的一篇课
【摘要】绘本作为一种重要的课程与教学资源,越来越受到小学教育界的关注。北京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院在2016年主办第一届全国小学绘本课程与教学研讨会的基礎之上,于2017年10月又成功举办了第二届研讨会。本届大会聚焦绘本课程教学的“融合与创新”,有主题多元的专家演讲,有实践探索者的经验分享,有形式多样的现场展示课,有汇聚多方声音的交流与研讨,还有异彩纷呈的分会场延伸。大会吸引了来自全国的600多名
由联合国大会于1989年11月20日通过的《儿童权利公约》,其基本精神的四个原则中有三个方面提到了对儿童生存与发展的要求:(1)儿童最佳利益原则;(2)尊重儿童尊严原则;(3)尊重儿童的观点和意见的原则,任何事情如果涉及儿童本人,必须认真听取儿童自己的观点和意见。审视学校教育与学科教学,尊重学生应该成为教学的基础。尊重学生不仅可理解为言语尊重与人格尊重,我们更应关注如何尊重学生的发展。  一、关注
【摘要】本文是基于信息技术三年级“画图”课程,利用思维导图培养小学生计算思维的实践研究。设计绘制组合图形的思维导图,将其融入解决问题的四个方面(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提出假设、检验假设),培养小学生计算思维。   【关键词】计算思维 信息技术 画图   2016年9月13日上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应运而生。随后在此基础上,各学科也开始探索自己的学科核心素养。2018年江苏省教育厅印发了《江
【摘要】数学课堂精彩的过渡语往往都具有串线、激趣、启思的功能。知识层次的语言过渡,力求生动有趣。思维层次的语言过渡,讲究启思深入。方法层次的语言过渡,坚持清晰精当。  【关键词】过渡语 串线 激趣 启思  教师教学的主要手段是语言,教师就是凭借语言开展教学工作的。教学中,教师的组织、引导、讲解、评价、链接等方面的语言,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质量和效率,决定着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小学
2021年3月5日,萬众瞩目的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开幕,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作《政府工作报告》,今年,“创新”仍然是《政府工作报告》的高频词。“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完善国家创新体系,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制定实施基础研究十年行动方案,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激发人才创新活力,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这些被重点提及的
【摘要】建立学习小组,开展合作学习有利于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有利于师生、生生之间情感的沟通和信息的交流,更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组员自主选,以满足需要、空间建构;座位有排名,为强化激励、效应发挥;组规巧生成,利确立目标、规范引导;作业巧设计,可丰富内涵、尽情分享;评价多样化,促自觉行为、激励内化。适时地引入激励机制并建立一整套具体的实施举措,方可实现教育家斯宾塞提出的“快乐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