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在全球化时代,世界各国民族都日益重视自己的民族民间文化。可中学生大都表现出对本业文化的陌生和逃离,这是其文化营养的缺失,也是教育的缺憾。所以基础教育阶段应该加强本土文化教育。本土文化作为校本课程资源的价值所在,应该尝试并构建技本课程。
关键词: 校本课程;本土文化;价值分析
1、校本课程开发动因及概念
随著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校本课程的开发受到教育界关注。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提出,“为保障和促进课程对不同地区、学校、学生的要求,实行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1]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入,校本课程理念已经为广大教育工作者所接受。但是,人们对校本课程的认识并不完全一致。有人认为校本课程就是学校凭自己的经验自编教材,自行教授教材;有人认为校本课程就是活动课和兴趣小组活动;有人认为校本课程等同于教师本位的课程;还有人认为搞校本课程会影响学校升学率,等等。
(1)校本课程是由学校全体教师、部分教师或个别教师编制、实施和评价的课程[2]
(2)校本课程是学校自行设计,“度身定做”的个性化课程。它包括两层含义:一是使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校本化、个性化,即学校和教师通过选择、改编、整合、补充、拓展等方式,对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进行再加工、再创造,使之更符合学生、学校和社区的特点和需要;二是学校设计开发新的课程,即在对本校学生需求进行科学评估,并充分考虑当地社区和学校课程资源的基础上,以学校和教师为主体,开发旨在发展学生个性特长的、多样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3]
(3)校本课程是以学校教师为主体,在具体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前提下,通过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的评估,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根据学校的办学思想而开发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4]
(4)校本课程是提升学校教育质量的一种方式,也是校内人员与校外人员共同努力,综合考虑学校内部的需求、学生学习、教师教学、社区需求、上级单位及国家与中央之要求等要素,并以研究、设计、发展、实施、评价及修正等途径建立恰当的适用的教材与方案,所有课程参与人员亦应付应有的绩效责任。[5]
(5)校本课程是指学校根据自己的教育理念,在对学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系统评估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通过自行研讨、设计、与专业研究人员或其他力量合作等方式编制出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6]
各种界说虽然表述不同,但校本课程的内涵把握基本上是一致的。综观上述界说:校本课程是在学校本土生成的,以学校教师为主体,针对学生的兴趣和需要,结合学校的传统和优势,充分利用学校和社区的课程资源,自主开发和实施的课程。这一概念有如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第一,校本课程固有的特点是校本化。顾名思义,校本课程是以学校为本位、以学校为基础,以学校为阵地自干开发的课程,也就是说,校本课程是以学校发展为本的课程。校本课程开发的全部活动要素,从计划的制订、内容的设计到相学校中进行的。
第二,校本课程的本质特点是个性化与特色化。作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补充,校本课程的编制与开发是为了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和兴趣,满足学生的多种选择,促进学生个性化的发展,培育和弘扬人的主体意识和主体精神,同时也是为了逐步形成学校的办学特色。有什么样的校本课程,就有什么样的办学特色,也就有什么样的办学水平和档次。许多成功的学校正是在开发校本课程过程中形成学校的办学特色和办学风格,形成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课程体系和教学体系的。
第三,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是学校教师,并且有学生、家长和专家的参与。校本课程开发赋予学校开发与编制课程的职责和权利,在课程决策、编制与实施中,学校具有一定的自主权,学校教师则是开发的主体。校本课程的开发,需要充分征集学生和家长的意见,他们的积极参与能极大地提高校本课程开发的质量。
2、丘北本土文化特色
如普者黑的民族民间情歌和敬酒歌:《丘北歌集》、《喊酒歌》等;极具特色的民族节日:彝族“花脸节”、“火把节”、苗族“花山节”、壮族“祭龙节”、僰人“跳乐”、辣椒节等;独具特色的丘北花灯:《放羊调》、《小小扁担》等;民族传统曲艺:《天体歌》(瑶族)、《三胡说唱》(彝族撒尼人)、《唱芦笙》(苗族)等;以及多姿多彩的舞蹈:《霸王鞭舞》、《脚恋舞》等民间文艺;特色小吃:壮乡“手铳辣”、壮家祭龙粑粑、彝乡清汤鱼、泥鳅煮酸菜、三七汽锅鸡、苗家黑药鸡、彝家醉虾、苗家狗汤锅、壮家酸汤鸡普者黑的莲子粥、荷叶包鸡、荷叶饭、“荷花宴”等;多种少数名族文化:壮、苗、汉、彝、回、白、瑶等7种民族形成的多元文化等;境内还有黑箐龙村的大龙山洞旧石器时代古人类活动遗址,新石器时代作品一狮子山崖画,春秋末战国初(公元前475年)的古代乐器一草皮铜鼓,未发掘的元梁王堆,明朝白蛮(白族)的火葬罐群;建于清朝时期的文庙、金塔(文笔塔)、象鼻岭水利工程等等。
丘北本土文化极具地方特色,有着丰厚的民族文化底蕴亟待开发研究。开发本土文化,也利于保护传承文化特色。
3、依托地方本土文化开发校本课程的价值
校本课程与地方特色文化应该是骨肉相连的。课程是一种文化的构建,它不仅传承文化,而且构建提炼着文化。校本课程的性质决定了其必须立足与当地文化的基础上,但又对它有所筛选。立足于当地文化的学科课程,可以做到以下三个方面:
3.1 保护、传承、发展、创造名族本土文化
校本课程对于当地文化而言,是一直传承,更可以说是一种提炼。当地的文化可以通过校本课程在广大学生中得以传播,使千百年以来的文化不会随着时代高速发展的变迁而消逝,而对于校本课程而言,其对当地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内容的表现显示上对其进行优化和重组,达到一种精炼的效果。
开发”本土文化”语文校本课程,可以更好地保护、传承、发展、创造自己民族本土的文化,把我们古老的文化传统救到一个更宽更深远的人类文化格局中去认知、发现、理解,更好地梳理、继承、弘扬祖先留给我们的丰厚的文化遗产。
3.2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如果对某种文化只认同和服从或拒绝和抛弃,而不反思和批判,这并不符合教育的本性和逻辑。历史和文化没有真相,只残存一个道理。这些道理在目前大多数的教育中往往以书本上一两句精炼的话来呈现,而学生大多对这些不感兴趣。这无可厚非,几百年的历史文化压缩成几句话,学生对此食之无味也很正常。
4、结语
随着素质教育的发展和新课改的深入推进,异彩缤纷的校本课程快速进入了中小学校,也初步占据了一定的位置。但是,校本课程的开发并非一朝一夕之功,需要广大教育工作者和教师不间断地去探索和完善。对于处于丘北普者黑这个地理位置极为优越,历史文化遗产极其丰厚的中学来说,开发本土文化的校本课程是一种趋势,也是一种必然。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北京,《中国教育报》2001年7月27日第2版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Z].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
[3]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索质教育的决定[Z].1999年
[4] 中華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Z].2001年。
[5] 施良方,课程理论——课程的基础、原理与问题[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8月第1版
[6] 曹明海、李洪先,语文课程与教学论[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5年6月第1版。
关键词: 校本课程;本土文化;价值分析
1、校本课程开发动因及概念
随著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校本课程的开发受到教育界关注。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提出,“为保障和促进课程对不同地区、学校、学生的要求,实行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1]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入,校本课程理念已经为广大教育工作者所接受。但是,人们对校本课程的认识并不完全一致。有人认为校本课程就是学校凭自己的经验自编教材,自行教授教材;有人认为校本课程就是活动课和兴趣小组活动;有人认为校本课程等同于教师本位的课程;还有人认为搞校本课程会影响学校升学率,等等。
(1)校本课程是由学校全体教师、部分教师或个别教师编制、实施和评价的课程[2]
(2)校本课程是学校自行设计,“度身定做”的个性化课程。它包括两层含义:一是使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校本化、个性化,即学校和教师通过选择、改编、整合、补充、拓展等方式,对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进行再加工、再创造,使之更符合学生、学校和社区的特点和需要;二是学校设计开发新的课程,即在对本校学生需求进行科学评估,并充分考虑当地社区和学校课程资源的基础上,以学校和教师为主体,开发旨在发展学生个性特长的、多样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3]
(3)校本课程是以学校教师为主体,在具体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前提下,通过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的评估,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根据学校的办学思想而开发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4]
(4)校本课程是提升学校教育质量的一种方式,也是校内人员与校外人员共同努力,综合考虑学校内部的需求、学生学习、教师教学、社区需求、上级单位及国家与中央之要求等要素,并以研究、设计、发展、实施、评价及修正等途径建立恰当的适用的教材与方案,所有课程参与人员亦应付应有的绩效责任。[5]
(5)校本课程是指学校根据自己的教育理念,在对学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系统评估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通过自行研讨、设计、与专业研究人员或其他力量合作等方式编制出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6]
各种界说虽然表述不同,但校本课程的内涵把握基本上是一致的。综观上述界说:校本课程是在学校本土生成的,以学校教师为主体,针对学生的兴趣和需要,结合学校的传统和优势,充分利用学校和社区的课程资源,自主开发和实施的课程。这一概念有如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第一,校本课程固有的特点是校本化。顾名思义,校本课程是以学校为本位、以学校为基础,以学校为阵地自干开发的课程,也就是说,校本课程是以学校发展为本的课程。校本课程开发的全部活动要素,从计划的制订、内容的设计到相学校中进行的。
第二,校本课程的本质特点是个性化与特色化。作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补充,校本课程的编制与开发是为了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和兴趣,满足学生的多种选择,促进学生个性化的发展,培育和弘扬人的主体意识和主体精神,同时也是为了逐步形成学校的办学特色。有什么样的校本课程,就有什么样的办学特色,也就有什么样的办学水平和档次。许多成功的学校正是在开发校本课程过程中形成学校的办学特色和办学风格,形成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课程体系和教学体系的。
第三,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是学校教师,并且有学生、家长和专家的参与。校本课程开发赋予学校开发与编制课程的职责和权利,在课程决策、编制与实施中,学校具有一定的自主权,学校教师则是开发的主体。校本课程的开发,需要充分征集学生和家长的意见,他们的积极参与能极大地提高校本课程开发的质量。
2、丘北本土文化特色
如普者黑的民族民间情歌和敬酒歌:《丘北歌集》、《喊酒歌》等;极具特色的民族节日:彝族“花脸节”、“火把节”、苗族“花山节”、壮族“祭龙节”、僰人“跳乐”、辣椒节等;独具特色的丘北花灯:《放羊调》、《小小扁担》等;民族传统曲艺:《天体歌》(瑶族)、《三胡说唱》(彝族撒尼人)、《唱芦笙》(苗族)等;以及多姿多彩的舞蹈:《霸王鞭舞》、《脚恋舞》等民间文艺;特色小吃:壮乡“手铳辣”、壮家祭龙粑粑、彝乡清汤鱼、泥鳅煮酸菜、三七汽锅鸡、苗家黑药鸡、彝家醉虾、苗家狗汤锅、壮家酸汤鸡普者黑的莲子粥、荷叶包鸡、荷叶饭、“荷花宴”等;多种少数名族文化:壮、苗、汉、彝、回、白、瑶等7种民族形成的多元文化等;境内还有黑箐龙村的大龙山洞旧石器时代古人类活动遗址,新石器时代作品一狮子山崖画,春秋末战国初(公元前475年)的古代乐器一草皮铜鼓,未发掘的元梁王堆,明朝白蛮(白族)的火葬罐群;建于清朝时期的文庙、金塔(文笔塔)、象鼻岭水利工程等等。
丘北本土文化极具地方特色,有着丰厚的民族文化底蕴亟待开发研究。开发本土文化,也利于保护传承文化特色。
3、依托地方本土文化开发校本课程的价值
校本课程与地方特色文化应该是骨肉相连的。课程是一种文化的构建,它不仅传承文化,而且构建提炼着文化。校本课程的性质决定了其必须立足与当地文化的基础上,但又对它有所筛选。立足于当地文化的学科课程,可以做到以下三个方面:
3.1 保护、传承、发展、创造名族本土文化
校本课程对于当地文化而言,是一直传承,更可以说是一种提炼。当地的文化可以通过校本课程在广大学生中得以传播,使千百年以来的文化不会随着时代高速发展的变迁而消逝,而对于校本课程而言,其对当地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内容的表现显示上对其进行优化和重组,达到一种精炼的效果。
开发”本土文化”语文校本课程,可以更好地保护、传承、发展、创造自己民族本土的文化,把我们古老的文化传统救到一个更宽更深远的人类文化格局中去认知、发现、理解,更好地梳理、继承、弘扬祖先留给我们的丰厚的文化遗产。
3.2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如果对某种文化只认同和服从或拒绝和抛弃,而不反思和批判,这并不符合教育的本性和逻辑。历史和文化没有真相,只残存一个道理。这些道理在目前大多数的教育中往往以书本上一两句精炼的话来呈现,而学生大多对这些不感兴趣。这无可厚非,几百年的历史文化压缩成几句话,学生对此食之无味也很正常。
4、结语
随着素质教育的发展和新课改的深入推进,异彩缤纷的校本课程快速进入了中小学校,也初步占据了一定的位置。但是,校本课程的开发并非一朝一夕之功,需要广大教育工作者和教师不间断地去探索和完善。对于处于丘北普者黑这个地理位置极为优越,历史文化遗产极其丰厚的中学来说,开发本土文化的校本课程是一种趋势,也是一种必然。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北京,《中国教育报》2001年7月27日第2版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Z].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
[3]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索质教育的决定[Z].1999年
[4] 中華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Z].2001年。
[5] 施良方,课程理论——课程的基础、原理与问题[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8月第1版
[6] 曹明海、李洪先,语文课程与教学论[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5年6月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