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指导学生学习古诗文,不仅可以使他们继承优秀的文化遗产,还能提高其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形成健康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教师在讲授课文和指导学生写作过程中,根据情境和表达的需要,师生双方可以不失时机地借鉴、引用一些古诗文名句,会起到一石三鸟的功效。
一、开讲古诗导,平添一分巧
我们知道,新课开讲导得好,能够调動和激励学生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如果恰当地运用古诗句来导入,不仅可以使教师的语言平添几分才气和幽默,还能够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在宽松、愉悦的氛围中兴味盎然地走进文本。
例如执教梁衡《夏感》这样导入:“中国古代的文人和中国当代的农民就是不一样。当千年前的宋代文人杨万里正悠闲地欣赏着‘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夏日美景时,当代的农民却沉浸在‘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的劳碌之中。如果让昔日的杨万里来到今天的田间地头,或许他摇头晃脑地吟诵的几首小诗,能给正在挥汗如雨的农人们带来几许轻松和愉悦吧。接下来让我们共同去捕捉梁衡先生那充满紧张、热烈、急促旋律的《夏感》吧!”
上述导语,乍一看,古代文人和当今农民,那是风马牛不相及,怎么也扯不到一块儿。细一推敲,却又在情理之中,让学生在极不谐调的对比和巨大的落差中感受到了几许趣味,达到了温习巩固古诗句,活跃课堂气氛的双倍效果。
又如讲授《皇帝的新装》,这样导入:“‘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是雍容华贵的杨玉环;‘湘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是勤劳美丽的罗敷。我们今天所要会面的这位外国皇帝,他的新装又是怎样的呢?难道这世上真有和我们的肌肤身体一模一样的千金难买的奇特服装吗?接下来请丹麦著名童话作家安徒生先生给大家一个满意的答复吧。”
以上导语,巧妙地进行了中外结合与对比,活泼俏皮的语言,再加上夸张的动作,让学生在未阅读之前已窥见课文全貌,未到捧腹喷饭之时则早有些忍俊不禁。
二、交流古诗对。师生乐陶陶
课堂上,经常会出现你问,我答、你质疑,我解惑、你反驳,我争辩的场面。如果师生双方能在你来我往的对话中灵活机智地插入古诗句,不仅能够活跃气氛,而且还可以融洽师生关系。
例如执教朱自清《春》,曾和一学生有如下一段对话:
师:“‘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老杜说的一点儿都不错。课文是怎样来写春雨的呢?”
生:“‘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这些语句突出了春雨多、密、亮、细的特点。
师:“嗯,‘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能根据问题来摘录原句回答,非常好。那么‘树叶子却绿得发亮,小草也青得逼你的眼’这句是从哪个方面来写,表现了春雨的什么呢?”
生沉默半晌.不语……
师:“你这位同学究竟是‘此时无声胜有声’呢,还是‘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呢?”
生(蓦然想起,大声地争辩):“不,老师,我这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我想起来了,这句是从侧面来表现春雨的润物之功的,和老杜说的‘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的意思差不多。”
师(点头颔许):“嗯,‘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见’,你的眼前也是一亮。咱们接着往下面学习……”
上述课例中.师生双方的反应都还算敏捷,表现都较出色。古诗句的恰当引用,师生双方共同营造出了一种宽松、愉悦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在快乐中收获学习,在学习中享受快乐”。
三、习作古诗缀,精彩又智慧
课堂教学中,根据要求,会经常让学生进行一些小片段写作训练,如能恰当地引用、借鉴古诗句,就可以使一篇短小平常的小习作顿增亮点,倍添文采。例如在学习《安塞腰鼓》《云南的歌会》时,我要求学生模仿、借鉴课文中场景描写的方法,恰当地引用古诗句,也来描绘、叙写一下大家所熟悉的场面,有些小习作则令人拍手叫好。如:“上课了,教室里安静极了。那个静呀,可真是达到了‘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的地步。只听得老师讲课的声音,板书时粉笔在黑板上摩擦的‘吱吱’声,以及同学们做笔记时笔尖所发出的‘沙沙’声。老师的讲课真是精彩极了,深入浅出,明白晓畅,称得上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使得同学们感到五脏六腑都舒服。唯独我当时‘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悠闲着呢。于是我悄悄地环视了一下四周,发现同学们‘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正听得津津有味呢。我不由得吐了吐舌头,顿悟‘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赶紧收回了心神,竖起了双耳,拿起了钢笔。”
再如叙写课堂中同学们讨论、交流问题时的景象:“老师把任务一布置,教室里顿时像炸开了锅一样。同学们三个一群,五个一伙,七嘴八舌,议论纷纷,可真是‘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这其间有‘横看成岭侧成峰’时的争辩,也有‘心有灵犀一点通’时的默契;既有‘山重水复疑无路’时的苦恼,也有‘柳暗花明又一村’时的释怀……”
四、总结古诗秀。励志争上游
明代文学家谢榛曾说:“起句当如爆竹,骤响易彻;结句当为撞钟,清音有余。”讲课也如写文章一样,要注意章法。一堂课的结尾,应如深山古刹的钟声,余音绕梁,不绝于耳,留给人悠悠的情思和回味。如果老师能够根据实际情况,通过巧妙地引用古诗句作结,就可以达到鼓励、号召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和志向,去勤奋学习、不断进取的目的。
如教授《在山的那边》,这样总结课堂:“同学们,通向理想的道路是曲折的,实现理想的过程是艰难的。但是‘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只要我们大家有信心,有毅力,肯为理想付出辛勤艰苦的劳动和百折不挠的努力,最终一定会胜利地抵达理想的彼岸!”
又如执教《看云识天气》,课堂总结这样完成的:“同学们,今天我们了解了云朵的姿态形状,云上的光彩现象同天气情况之间的密切关系,懂得了看云可以识天气的道理。当然,‘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我还是希望大家能够自觉地将书本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并且在实际运用中不断地来求证、丰富和完善我们的理论知识。所谓‘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生活本身就是一个语文大世界,让我们共同去好好地学习和探究吧!”把知识引向课外,引向纵深,引发学生探究新问题的浓厚兴趣。
以上所言,不过是笔者在古诗文教学中的一点粗浅体会。但是笔者坚信,只要我们勤于探究,善于摸索,敢于创新,一定会发现更多更好更新的教读古诗文的方法和措施,从而让古诗文的清泉在教学中汩汩地流淌,让师生双方在充满诗意的课堂里愉快地徜徉!
一、开讲古诗导,平添一分巧
我们知道,新课开讲导得好,能够调動和激励学生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如果恰当地运用古诗句来导入,不仅可以使教师的语言平添几分才气和幽默,还能够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在宽松、愉悦的氛围中兴味盎然地走进文本。
例如执教梁衡《夏感》这样导入:“中国古代的文人和中国当代的农民就是不一样。当千年前的宋代文人杨万里正悠闲地欣赏着‘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夏日美景时,当代的农民却沉浸在‘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的劳碌之中。如果让昔日的杨万里来到今天的田间地头,或许他摇头晃脑地吟诵的几首小诗,能给正在挥汗如雨的农人们带来几许轻松和愉悦吧。接下来让我们共同去捕捉梁衡先生那充满紧张、热烈、急促旋律的《夏感》吧!”
上述导语,乍一看,古代文人和当今农民,那是风马牛不相及,怎么也扯不到一块儿。细一推敲,却又在情理之中,让学生在极不谐调的对比和巨大的落差中感受到了几许趣味,达到了温习巩固古诗句,活跃课堂气氛的双倍效果。
又如讲授《皇帝的新装》,这样导入:“‘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是雍容华贵的杨玉环;‘湘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是勤劳美丽的罗敷。我们今天所要会面的这位外国皇帝,他的新装又是怎样的呢?难道这世上真有和我们的肌肤身体一模一样的千金难买的奇特服装吗?接下来请丹麦著名童话作家安徒生先生给大家一个满意的答复吧。”
以上导语,巧妙地进行了中外结合与对比,活泼俏皮的语言,再加上夸张的动作,让学生在未阅读之前已窥见课文全貌,未到捧腹喷饭之时则早有些忍俊不禁。
二、交流古诗对。师生乐陶陶
课堂上,经常会出现你问,我答、你质疑,我解惑、你反驳,我争辩的场面。如果师生双方能在你来我往的对话中灵活机智地插入古诗句,不仅能够活跃气氛,而且还可以融洽师生关系。
例如执教朱自清《春》,曾和一学生有如下一段对话:
师:“‘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老杜说的一点儿都不错。课文是怎样来写春雨的呢?”
生:“‘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这些语句突出了春雨多、密、亮、细的特点。
师:“嗯,‘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能根据问题来摘录原句回答,非常好。那么‘树叶子却绿得发亮,小草也青得逼你的眼’这句是从哪个方面来写,表现了春雨的什么呢?”
生沉默半晌.不语……
师:“你这位同学究竟是‘此时无声胜有声’呢,还是‘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呢?”
生(蓦然想起,大声地争辩):“不,老师,我这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我想起来了,这句是从侧面来表现春雨的润物之功的,和老杜说的‘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的意思差不多。”
师(点头颔许):“嗯,‘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见’,你的眼前也是一亮。咱们接着往下面学习……”
上述课例中.师生双方的反应都还算敏捷,表现都较出色。古诗句的恰当引用,师生双方共同营造出了一种宽松、愉悦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在快乐中收获学习,在学习中享受快乐”。
三、习作古诗缀,精彩又智慧
课堂教学中,根据要求,会经常让学生进行一些小片段写作训练,如能恰当地引用、借鉴古诗句,就可以使一篇短小平常的小习作顿增亮点,倍添文采。例如在学习《安塞腰鼓》《云南的歌会》时,我要求学生模仿、借鉴课文中场景描写的方法,恰当地引用古诗句,也来描绘、叙写一下大家所熟悉的场面,有些小习作则令人拍手叫好。如:“上课了,教室里安静极了。那个静呀,可真是达到了‘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的地步。只听得老师讲课的声音,板书时粉笔在黑板上摩擦的‘吱吱’声,以及同学们做笔记时笔尖所发出的‘沙沙’声。老师的讲课真是精彩极了,深入浅出,明白晓畅,称得上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使得同学们感到五脏六腑都舒服。唯独我当时‘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悠闲着呢。于是我悄悄地环视了一下四周,发现同学们‘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正听得津津有味呢。我不由得吐了吐舌头,顿悟‘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赶紧收回了心神,竖起了双耳,拿起了钢笔。”
再如叙写课堂中同学们讨论、交流问题时的景象:“老师把任务一布置,教室里顿时像炸开了锅一样。同学们三个一群,五个一伙,七嘴八舌,议论纷纷,可真是‘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这其间有‘横看成岭侧成峰’时的争辩,也有‘心有灵犀一点通’时的默契;既有‘山重水复疑无路’时的苦恼,也有‘柳暗花明又一村’时的释怀……”
四、总结古诗秀。励志争上游
明代文学家谢榛曾说:“起句当如爆竹,骤响易彻;结句当为撞钟,清音有余。”讲课也如写文章一样,要注意章法。一堂课的结尾,应如深山古刹的钟声,余音绕梁,不绝于耳,留给人悠悠的情思和回味。如果老师能够根据实际情况,通过巧妙地引用古诗句作结,就可以达到鼓励、号召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和志向,去勤奋学习、不断进取的目的。
如教授《在山的那边》,这样总结课堂:“同学们,通向理想的道路是曲折的,实现理想的过程是艰难的。但是‘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只要我们大家有信心,有毅力,肯为理想付出辛勤艰苦的劳动和百折不挠的努力,最终一定会胜利地抵达理想的彼岸!”
又如执教《看云识天气》,课堂总结这样完成的:“同学们,今天我们了解了云朵的姿态形状,云上的光彩现象同天气情况之间的密切关系,懂得了看云可以识天气的道理。当然,‘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我还是希望大家能够自觉地将书本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并且在实际运用中不断地来求证、丰富和完善我们的理论知识。所谓‘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生活本身就是一个语文大世界,让我们共同去好好地学习和探究吧!”把知识引向课外,引向纵深,引发学生探究新问题的浓厚兴趣。
以上所言,不过是笔者在古诗文教学中的一点粗浅体会。但是笔者坚信,只要我们勤于探究,善于摸索,敢于创新,一定会发现更多更好更新的教读古诗文的方法和措施,从而让古诗文的清泉在教学中汩汩地流淌,让师生双方在充满诗意的课堂里愉快地徜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