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简称“四史”)中具备丰富的思政教育元素,其融入高校思政教育有效推进了立德树人任务落实。思政教师将“四史”引入到思政教育的过程中,要围绕学生成长需求,从学生和自身两个方面着手,来培养学生对思政知识的运用能力。结合笔者实践经验,本文从思政课程内容、教学方法、教师素养入手,就“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路径进行如下研究,希望能够为各位同行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四史”教育;高校思政;路径研究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将“四史”教育融入到高校思政教育是学生增长智慧的需要,也是社会主义发展的需要。“四史” 为高校思政教学的实施,提供诸多鲜活的素材,帮助教师更好地培养学生唯物史观。
通过“四史”在教学设计与实施各个环节的融入,教师可以将思政课程设计得更为生动。
一、“四史”内容融入思政课程内容
“四史”以思政课程教学为载体,融入到高校教育是目前较为常用的教学实施方式。在内容上,二者具有一定的一致性,“四史”内容为高校思政课程内容的创新提供基础。
比如,马克思原理的课程的第三、六章对人类的发展规律和社会主义发展进程进行介绍,关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占有重要篇幅,并且对学生价值观的形成以及思想体系的完善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教学这部分知识时,思政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目标对教学内容加以丰富,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马克思主义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方式与方法。
如果说马克思理论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是抽象的、枯燥的,那么将“四史”内容融入其中的思政内容,就变得直观化起来,将思政内容放到具体的历史时空中来理解,促使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能力掌握得更为灵活。
通过对“四史”的学习,学生可以以史为镜来对当下的发展现状与规划进行更为科学的认知,有利于强化当代大学生对历史使命的认同感,促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将个人发展放到国家与民族发展的历史时空中进行衡量。
为了增强“四史”课程设置的逻辑性,教师还可将思政教学的内容编排方式进行调整,将其置于与“四史”发展一致的时间区间上。
二、创新“四史”思政教学的渗透方式
新颖的渗透方式,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兴奋剂,促使学生积极开展自主学习。显然,学生内心有学习思政内容的需求、渴望研究“四史”与思政内容的关系,将会产生巨大的学习动力。
教师可以借助信息化教学来对“四史”内容进行丰富,促进二者融合方式的直观性,令学生在思政教学中发挥更多聪明才智和主观能动性。
首先,借助“四史”内容,为学生制作思政教学资源,并赋予学生相应的登陆权限,方便学生进行线上学习。
其次,充分利用新媒体的信息传播作用,让思政教学活起来。
比如,在专题网站上实时更新“四史”教学资源。笔者为学生开辟了历史上的今天栏目,并开放资源更新权限,让学生也可以参与到资源分享中,师生共同收集不同年份在某月某日所发生的英雄事迹,有效启发了学生思维,将他们从知识的接受者,变为教学者,促使学生爆发出前所未有学习动力。
三、强化思政教师对“四史”内容的认知
在以思政教学为载体的“四史”教育中,思政教師的理论知识积累和教学方式创新是关系课程设置成败的关键。强化思政教师对“四史”认知,就是强化教师对理论知识和教学方式的创新意愿,有效促进了“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教育质量。
首先,思政教师深入学习“四史”,坚定自身信仰、提升自身以“四史”为镜认识世界事物的能力,并将这种信仰和能力传递给学生。教师在学生大学求学生涯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在学生心目中占据重要位置,他们的一切都被学生所模仿,教师对“四史” 的学习将会对学生思想与行为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其次,教师从“四史”内容中寻求“四个自信”,促使自身的自信与信仰成长为有庞大根系支撑的参天大树,辅助教师对历史脉络进行把握,帮助教师对教学思路加以清晰。
最后,思政教师学习“四史”要坚持理论联系实践,赋予二者融合真正的实际意义,从自身着手理清教学内容的实践逻辑和理论逻辑,深化学生对历史唯物主义的认知。
四、结语
总而言之,“四史”在高校思政教育的渗透应从多个维度着手,从影响学生学习效率的多个方面入手,来培养学生利用思政知识认知世界的能力。
作为教学主体,思政教师要充分发挥在教学组织中的引导作用与管理作用,将更为丰富的思政学习体验带给学生,促使树立“四个意识”“四个自信”,促进学生的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 蒋少容 . 基于红船精神的高校思政教育“四全”育人体系的建构——以嘉兴学院为例[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8(09):14-15.
[2] 张剑雨 .“四史”教育中的高校声乐教学设计漫谈——高校声乐教学“课程思政”之探微[J]. 大众文艺,2021(03):185- 186.
[3] 秦冰馥“. 四史”教育贯通于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程的思考——以抗美援朝战争为例 [J]. 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54(03):86-92+142.
关键词:“四史”教育;高校思政;路径研究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将“四史”教育融入到高校思政教育是学生增长智慧的需要,也是社会主义发展的需要。“四史” 为高校思政教学的实施,提供诸多鲜活的素材,帮助教师更好地培养学生唯物史观。
通过“四史”在教学设计与实施各个环节的融入,教师可以将思政课程设计得更为生动。
一、“四史”内容融入思政课程内容
“四史”以思政课程教学为载体,融入到高校教育是目前较为常用的教学实施方式。在内容上,二者具有一定的一致性,“四史”内容为高校思政课程内容的创新提供基础。
比如,马克思原理的课程的第三、六章对人类的发展规律和社会主义发展进程进行介绍,关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占有重要篇幅,并且对学生价值观的形成以及思想体系的完善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教学这部分知识时,思政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目标对教学内容加以丰富,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马克思主义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方式与方法。
如果说马克思理论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是抽象的、枯燥的,那么将“四史”内容融入其中的思政内容,就变得直观化起来,将思政内容放到具体的历史时空中来理解,促使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能力掌握得更为灵活。
通过对“四史”的学习,学生可以以史为镜来对当下的发展现状与规划进行更为科学的认知,有利于强化当代大学生对历史使命的认同感,促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将个人发展放到国家与民族发展的历史时空中进行衡量。
为了增强“四史”课程设置的逻辑性,教师还可将思政教学的内容编排方式进行调整,将其置于与“四史”发展一致的时间区间上。
二、创新“四史”思政教学的渗透方式
新颖的渗透方式,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兴奋剂,促使学生积极开展自主学习。显然,学生内心有学习思政内容的需求、渴望研究“四史”与思政内容的关系,将会产生巨大的学习动力。
教师可以借助信息化教学来对“四史”内容进行丰富,促进二者融合方式的直观性,令学生在思政教学中发挥更多聪明才智和主观能动性。
首先,借助“四史”内容,为学生制作思政教学资源,并赋予学生相应的登陆权限,方便学生进行线上学习。
其次,充分利用新媒体的信息传播作用,让思政教学活起来。
比如,在专题网站上实时更新“四史”教学资源。笔者为学生开辟了历史上的今天栏目,并开放资源更新权限,让学生也可以参与到资源分享中,师生共同收集不同年份在某月某日所发生的英雄事迹,有效启发了学生思维,将他们从知识的接受者,变为教学者,促使学生爆发出前所未有学习动力。
三、强化思政教师对“四史”内容的认知
在以思政教学为载体的“四史”教育中,思政教師的理论知识积累和教学方式创新是关系课程设置成败的关键。强化思政教师对“四史”认知,就是强化教师对理论知识和教学方式的创新意愿,有效促进了“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教育质量。
首先,思政教师深入学习“四史”,坚定自身信仰、提升自身以“四史”为镜认识世界事物的能力,并将这种信仰和能力传递给学生。教师在学生大学求学生涯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在学生心目中占据重要位置,他们的一切都被学生所模仿,教师对“四史” 的学习将会对学生思想与行为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其次,教师从“四史”内容中寻求“四个自信”,促使自身的自信与信仰成长为有庞大根系支撑的参天大树,辅助教师对历史脉络进行把握,帮助教师对教学思路加以清晰。
最后,思政教师学习“四史”要坚持理论联系实践,赋予二者融合真正的实际意义,从自身着手理清教学内容的实践逻辑和理论逻辑,深化学生对历史唯物主义的认知。
四、结语
总而言之,“四史”在高校思政教育的渗透应从多个维度着手,从影响学生学习效率的多个方面入手,来培养学生利用思政知识认知世界的能力。
作为教学主体,思政教师要充分发挥在教学组织中的引导作用与管理作用,将更为丰富的思政学习体验带给学生,促使树立“四个意识”“四个自信”,促进学生的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 蒋少容 . 基于红船精神的高校思政教育“四全”育人体系的建构——以嘉兴学院为例[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8(09):14-15.
[2] 张剑雨 .“四史”教育中的高校声乐教学设计漫谈——高校声乐教学“课程思政”之探微[J]. 大众文艺,2021(03):185- 186.
[3] 秦冰馥“. 四史”教育贯通于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程的思考——以抗美援朝战争为例 [J]. 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54(03):86-92+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