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目的:探讨应用介入封堵术治疗的先心病患儿术后复苏期开展综合护理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6月~2014年3月开展介入封堵术的先心病患儿98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干预组各49例,两组患儿均给予复苏期的常规护理,干预组在此基础上增加综合护理干预,观察两组患儿的并发症情况,并开展比较与分析。结果:对照组患儿的并发症发生率为26.52%,干预组患儿的并发症发生率为4.08%,干预组显著好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介入封堵术治疗小儿先心病的复苏期间容易发生多种不良事件,给予综合护理干预模式可显著降低并发症的发生机率,提高手术治疗的最终效果,具有确切的应用价值。
【关键词】介入封堵术;小儿先心病;复苏期;综合护理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5-2967-02
先天性心脏病是儿童常见的心脏病类型[1],介入封堵术是依据X线的指导开展股动脉或股静脉的穿刺,借助导管将封堵器送达病变部位进而根治疾病[2],伴随介入治疗的不断进步,当前已广泛的应用于临床中。由于小儿患者的各身体机能发育水平尚不完善,所以在复苏期需要给予具有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措施。本次研究针对49例患儿开展了复苏期的综合护理干预,显著降低了并发症的发生,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3年6月~2014年3月开展介入封堵术治疗的先心病患儿98例,其中男童59例,女童39例;年龄2~10岁,平均(4.7±1.5)岁;体重12~44kg,平均(28.1±4.3)kg;室间隔缺损52例,动脉导管未闭19例,房间隔缺损17例动脉导管未闭合并室间隔缺损10例。均通过口气管插管,麻醉药物为常规剂量,平均手术时间为(68.7±2.1)min,平均复苏时间为(57.9±2.3)min。随机将患儿分为对照组与干预组各49例,两组样本的基本资料未见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
两组患儿在复苏期间仅开展常规护理,具体干预措施如下:
①呼吸道干预:手术后仍需插管患儿首先进行吸痰处理,观察管道、氧气管与气囊的基本情况,如发现存在管道不通、氧气管弯折或气囊凹瘪,立即给予纠正处理。严密观测小儿的心率、呼吸、血氧饱和度等体征,患儿存在早期苏醒表现后及时上报医师,选取拔管的最佳时机。已去除插管的儿童,在肩胛处增加垫肩,保证双肩的正常舒展,头部偏向一侧并及时清除口腔内异物,观测各种生命指标变化情况。②穿刺干预:定期进行敷料更换,并观察是否存在渗血、皮肤肿胀、颜色变化等情况,及时给予纠正处理,避免患儿发生穿刺点渗血、肢体肿胀等并发症。
干预组患儿在此基础上增加异常情况的综合护理,具体方式如下:
①气道痉挛:患儿开展全麻后经常出现该种不良反应,也是麻醉后较为严重的表现之一,护理人员观察患儿的呼吸,判断是否存在金属般声音,检测血氧饱和度是否存在下降,以及唇部颜色变化。一旦出现类似表现及时开展急救措施,增加呼吸面罩的应用。②舌后坠:患儿由于自身口腔内的特点,给予全麻后容易出现舌后坠并发症。主要症状表现为血氧饱和度大幅度下降与鼻鼾音增重,存在舌后坠的小儿及时将其头部向后仰,协助张口并拖住下頜部,严重者增加口咽通气管。③呕吐:该种并发症出现的机率较大,存在呕吐表现的患儿将其头部偏向一侧,对口腔内异物进行抽吸处理,避免发生呼吸抑制情况。④皮下气肿:如儿童的头面部存在肿胀表现,甚至累及至胸部,明显存在躁动表现,护理人员应使用针头进行排气干预并联合应用呼吸面罩。⑤体温下降:由于全身麻醉会降低儿童体温调节系统功能,容易发生体温下降的表现。护理过程中定期开展体温检查,适时给予保温毯与盖被处理,协助恢复体表温度。
1.3 统计学方法
利用SPSS15.0软件开展统计学分析,计数组间以X?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对照组患儿的并发症发生率为26.52%,干预组患儿的并发症发生率为4.08%,干预组显著好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3 讨论
小儿先心病主要由于在妊娠期间心脏器官发育缺陷而产生,主要包括室间隔缺损、房间隔缺损以及动脉导管未闭三种类型。传统治疗方法主要是开胸手术,容易对儿童造成较大的创伤,恢复的时间较长,并且存在明显的瘢痕,临床应用具有较大的局限性。介入封堵术具有微创、安全性高、患者恢复快等特点,使先心病患儿及其家属越来越愿意接受[3]。在本次研究中98例患儿均接受了介入封堵术的治疗,获得了比较满意的治疗效果。该手术中需要对患儿开展全身麻醉处理,而在麻醉后的复苏期间容易引发较多不良事件,造成较多的并发症,影响到患儿的预后效果。本组49例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增加了针对异常情况的综合护理干预措施,根据患儿常见的不良反应类型着重增加针对性干预措施,从根本上避免了并发症的发生。护理结束后,本组患儿仅存在2例发生轻微并发症,总发生率为4.08%,显著好于仅开展常规护理的对照组患者,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提示该种护理模式能够保证介入封堵术治疗的安全性,在复苏期间起到良好的改善效果。
综上所述,临床应用介入封堵术治疗小儿先心病的复苏期间容易发生多种不良事件,给予综合护理干预模式可显著降低并发症的发生机率,提高手术治疗的最终效果,具有确切的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 孙全林,李道琴,雷艳娟,等.先天性心脏病介入封堵术后负性效应的观察及护理[J].遵义医学院学报,2010,33(3):290-291
[2] 孙向红.先天性心脏病介入封堵术后并发症的观察及护理[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3,7(2):100-101
[3] 梁宁.先天性心脏病介入封堵术42例的护理[J].中国医药指南,2011,9(14):147
【关键词】介入封堵术;小儿先心病;复苏期;综合护理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5-2967-02
先天性心脏病是儿童常见的心脏病类型[1],介入封堵术是依据X线的指导开展股动脉或股静脉的穿刺,借助导管将封堵器送达病变部位进而根治疾病[2],伴随介入治疗的不断进步,当前已广泛的应用于临床中。由于小儿患者的各身体机能发育水平尚不完善,所以在复苏期需要给予具有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措施。本次研究针对49例患儿开展了复苏期的综合护理干预,显著降低了并发症的发生,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3年6月~2014年3月开展介入封堵术治疗的先心病患儿98例,其中男童59例,女童39例;年龄2~10岁,平均(4.7±1.5)岁;体重12~44kg,平均(28.1±4.3)kg;室间隔缺损52例,动脉导管未闭19例,房间隔缺损17例动脉导管未闭合并室间隔缺损10例。均通过口气管插管,麻醉药物为常规剂量,平均手术时间为(68.7±2.1)min,平均复苏时间为(57.9±2.3)min。随机将患儿分为对照组与干预组各49例,两组样本的基本资料未见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
两组患儿在复苏期间仅开展常规护理,具体干预措施如下:
①呼吸道干预:手术后仍需插管患儿首先进行吸痰处理,观察管道、氧气管与气囊的基本情况,如发现存在管道不通、氧气管弯折或气囊凹瘪,立即给予纠正处理。严密观测小儿的心率、呼吸、血氧饱和度等体征,患儿存在早期苏醒表现后及时上报医师,选取拔管的最佳时机。已去除插管的儿童,在肩胛处增加垫肩,保证双肩的正常舒展,头部偏向一侧并及时清除口腔内异物,观测各种生命指标变化情况。②穿刺干预:定期进行敷料更换,并观察是否存在渗血、皮肤肿胀、颜色变化等情况,及时给予纠正处理,避免患儿发生穿刺点渗血、肢体肿胀等并发症。
干预组患儿在此基础上增加异常情况的综合护理,具体方式如下:
①气道痉挛:患儿开展全麻后经常出现该种不良反应,也是麻醉后较为严重的表现之一,护理人员观察患儿的呼吸,判断是否存在金属般声音,检测血氧饱和度是否存在下降,以及唇部颜色变化。一旦出现类似表现及时开展急救措施,增加呼吸面罩的应用。②舌后坠:患儿由于自身口腔内的特点,给予全麻后容易出现舌后坠并发症。主要症状表现为血氧饱和度大幅度下降与鼻鼾音增重,存在舌后坠的小儿及时将其头部向后仰,协助张口并拖住下頜部,严重者增加口咽通气管。③呕吐:该种并发症出现的机率较大,存在呕吐表现的患儿将其头部偏向一侧,对口腔内异物进行抽吸处理,避免发生呼吸抑制情况。④皮下气肿:如儿童的头面部存在肿胀表现,甚至累及至胸部,明显存在躁动表现,护理人员应使用针头进行排气干预并联合应用呼吸面罩。⑤体温下降:由于全身麻醉会降低儿童体温调节系统功能,容易发生体温下降的表现。护理过程中定期开展体温检查,适时给予保温毯与盖被处理,协助恢复体表温度。
1.3 统计学方法
利用SPSS15.0软件开展统计学分析,计数组间以X?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对照组患儿的并发症发生率为26.52%,干预组患儿的并发症发生率为4.08%,干预组显著好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3 讨论
小儿先心病主要由于在妊娠期间心脏器官发育缺陷而产生,主要包括室间隔缺损、房间隔缺损以及动脉导管未闭三种类型。传统治疗方法主要是开胸手术,容易对儿童造成较大的创伤,恢复的时间较长,并且存在明显的瘢痕,临床应用具有较大的局限性。介入封堵术具有微创、安全性高、患者恢复快等特点,使先心病患儿及其家属越来越愿意接受[3]。在本次研究中98例患儿均接受了介入封堵术的治疗,获得了比较满意的治疗效果。该手术中需要对患儿开展全身麻醉处理,而在麻醉后的复苏期间容易引发较多不良事件,造成较多的并发症,影响到患儿的预后效果。本组49例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增加了针对异常情况的综合护理干预措施,根据患儿常见的不良反应类型着重增加针对性干预措施,从根本上避免了并发症的发生。护理结束后,本组患儿仅存在2例发生轻微并发症,总发生率为4.08%,显著好于仅开展常规护理的对照组患者,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提示该种护理模式能够保证介入封堵术治疗的安全性,在复苏期间起到良好的改善效果。
综上所述,临床应用介入封堵术治疗小儿先心病的复苏期间容易发生多种不良事件,给予综合护理干预模式可显著降低并发症的发生机率,提高手术治疗的最终效果,具有确切的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 孙全林,李道琴,雷艳娟,等.先天性心脏病介入封堵术后负性效应的观察及护理[J].遵义医学院学报,2010,33(3):290-291
[2] 孙向红.先天性心脏病介入封堵术后并发症的观察及护理[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3,7(2):100-101
[3] 梁宁.先天性心脏病介入封堵术42例的护理[J].中国医药指南,2011,9(14):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