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快将自家的好东西都拿出来亮亮,收著掖着又不能增值!
校园环境是学校师生生活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千篇一律的校园环境无法起到区别、审美、熏陶等作用,难以增强师生对学校的认同感。其实,在特色学校建设之中,个性化内涵与外显同样重要,但学校特色的物象化仍被部分学校所忽视或呈现不当,走入了“藏而不露”误区。
忽视呈现
有些学校只偏重内涵,埋头学科课程建设,却不知道校园环境也是一门课程。在校园之中,所有看得见、听得到、摸得着的存在,都可以直接作用为“文化氛围”,特色学校建设也需要有所呼应。中国古代的哲学家、思想家早就知道环境文化的重要性了,懂得在读书场所营造庄严感,使人一进入其中便自知“正衣冠”“危坐姿”。这意味着好的校园环境应该营造一种具有自身特色的文化氛围,可以制约人的行为。当下,加强校园环境建设的主要任务就是充分彰显学校特色,于潜移默化之中净化师生心灵,服务其健康成长与个性发展。
遗漏主线
我曾走访不少学校,发现接待者总会介绍校园亮点,但大多难以通过校园环境自证学校的核心理念。如果理念主线不清晰,那么学校特色的物象化很可能显得杂乱无章,看起来什么都有,但什么都不深刻。有些时候,我会碰到学校特色的物象化与核心理念产生矛盾的情况。例如,某所学校宣称其核心理念是“阳光教育”,但校园环境建设非常模式化,甚至连可以供师生休憩之用的桌椅都没有,令人感觉冰冷。
校园里不同功能分区的布置,如班级环境、教师办公环境、休闲环境;不同主题元素的应用,如植物、水、石、建筑、代表性色调等,都是需要经过精心考量与设计的,至少要与学校特色所传达的文化气息保持一致。中国传统环境艺术的突出特点是凝神于景,喻人于境,赋予环境以人的性格、精神。因此,学校特色建设不但需要造景,更需要准确地附着其上。
缺乏互动
对于这一情况,我只举一个例子:某所学校的卡通吉祥物被簇拥在茂盛的带刺灌木丛中,让人只能远观,不能靠近触摸或合影留念。
“搜求于象,心入于境,神会于物” ,借唐代著名诗人王昌龄所言,我认为学校特色应该以象传意,使理念文化与环境文化相互交融;只有依据学校特色设置互动性设施设备,才能联结师生。例如,学校楼道里的师生作品需要定期更新,可以通过组织竞赛、评比等形式来加深关于学校特色的集体回忆与个人印象。
(作者系《学校品牌管理》策划部记者)
校园环境是学校师生生活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千篇一律的校园环境无法起到区别、审美、熏陶等作用,难以增强师生对学校的认同感。其实,在特色学校建设之中,个性化内涵与外显同样重要,但学校特色的物象化仍被部分学校所忽视或呈现不当,走入了“藏而不露”误区。
忽视呈现
有些学校只偏重内涵,埋头学科课程建设,却不知道校园环境也是一门课程。在校园之中,所有看得见、听得到、摸得着的存在,都可以直接作用为“文化氛围”,特色学校建设也需要有所呼应。中国古代的哲学家、思想家早就知道环境文化的重要性了,懂得在读书场所营造庄严感,使人一进入其中便自知“正衣冠”“危坐姿”。这意味着好的校园环境应该营造一种具有自身特色的文化氛围,可以制约人的行为。当下,加强校园环境建设的主要任务就是充分彰显学校特色,于潜移默化之中净化师生心灵,服务其健康成长与个性发展。
遗漏主线
我曾走访不少学校,发现接待者总会介绍校园亮点,但大多难以通过校园环境自证学校的核心理念。如果理念主线不清晰,那么学校特色的物象化很可能显得杂乱无章,看起来什么都有,但什么都不深刻。有些时候,我会碰到学校特色的物象化与核心理念产生矛盾的情况。例如,某所学校宣称其核心理念是“阳光教育”,但校园环境建设非常模式化,甚至连可以供师生休憩之用的桌椅都没有,令人感觉冰冷。
校园里不同功能分区的布置,如班级环境、教师办公环境、休闲环境;不同主题元素的应用,如植物、水、石、建筑、代表性色调等,都是需要经过精心考量与设计的,至少要与学校特色所传达的文化气息保持一致。中国传统环境艺术的突出特点是凝神于景,喻人于境,赋予环境以人的性格、精神。因此,学校特色建设不但需要造景,更需要准确地附着其上。
缺乏互动
对于这一情况,我只举一个例子:某所学校的卡通吉祥物被簇拥在茂盛的带刺灌木丛中,让人只能远观,不能靠近触摸或合影留念。
“搜求于象,心入于境,神会于物” ,借唐代著名诗人王昌龄所言,我认为学校特色应该以象传意,使理念文化与环境文化相互交融;只有依据学校特色设置互动性设施设备,才能联结师生。例如,学校楼道里的师生作品需要定期更新,可以通过组织竞赛、评比等形式来加深关于学校特色的集体回忆与个人印象。
(作者系《学校品牌管理》策划部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