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鲁迅学“真经”

来源 :语文周报·初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zhangl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鲁迅曾说过:“写完至少看两遍,将可有可无的字、句、段删去,毫不可惜。”他修改文章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修改标题
  中学语文课本上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和《藤野先生》均选自《朝花夕拾》。《朝花夕拾》是鲁迅于1926年2月至11月间追怀往事而写下的十篇“从记忆中抄出来”的散文。这些散文曾在《莽原》半月刊上陆续发表,总题为《旧事重提》,1927年5月编订成书时定名为《朝花夕拾》。这样一改使标题不仅具有了文学色彩,而且与文体(散文)相吻合。
  二、修改词句
  《藤野先生》手稿写藤野先生是:
  一个黑瘦的先生,八字须,戴着眼镜,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一将书放在讲台上,便向学生介绍自己道……
  作者后来在“向学生介绍自己”的前面加上一句“用缓慢而很有顿挫的声调”。这样改,描摹准确,刻画生动,不仅使藤野先生的形象更为鲜明,而且字里行间自然地流露出鲁迅对先生的崇敬、爱戴之情。又如《孔乙己》原文中写掌柜讨债的几个情节时,是这样排列的:年关——清明——端午——中秋。收入《呐喊》一书,修改为“年关——端午——中秋——年关”为什么要这样修改呢?作者考虑到孔乙己的结局是从掌柜的几声“孔乙己还欠十九个钱呢”的讨债声中侧面反映出来的,而商人结账讨债常在欠租欠债人最难过的一个关节——年关,所以经过深思熟虑,作者删去“清明”,把最后一个时节仍然落在“年关”上。这么一改,说明讨债遍数之多,周而复始,这就为结句“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点明了可靠性和必然性,含义深沉,耐人寻味。
  三、修改文段(节)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写闰土的父亲传授捕鸟的方法一段,未定稿是:
  明明见它们进去了,一拉,跑过去看时,却没有,费了半天力,捉住的不过是三四匹。闰土的父亲是半天便能捕获一二十匹,装在叉袋里叫着撞着的,我问他缘由,他却静静地笑道:你太性急,没有等到它走到中间去。
  定稿时改为:
  明明见它们进去了,拉了绳,跑去一看,却什么都没有,费了半天力,捉住的不过是三四只。闰土的父亲是小半天便能捕获几十只,装在叉袋里叫着撞着的,我曾经问他得失的缘由,他只静静地笑道:你太性急,来不及等它走到中间去。
  这样,或删一字,或添一字,或单音词改为双音词,或书面语改为口语,不仅用词达意,而且锤炼了音调的和谐和节奏鲜明,读起来顺口,听起来悦耳,易于理解。
  四、修改标点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手稿中是这样描写寿镜吾先生朗诵诗书的:
  铁如逸,指挥倜傥,一座皆惊呢;金叵罗,颠倒淋漓呢,千杯未醉嗳嗳。
  作者定稿时,将第二个“呢”字改为“噫”,末尾“嗳嗳”改为“嗬”字,并且特别在“呢”、“嗬”后面各加一个象声号“﹏﹏”。这样修改显然更精确如实地记录下寿老先生朗读时加上去的和声,形象地反映出老人家声音的抑扬顿挫。在这里,象声号所显示出来的视觉性和动态感,不仅是其他任何标点符号所无法比拟的,而且即使是流畅的文字恐怕也不是轻意能达到的。
  钻研名家手稿,领悟修改窍门,是一种常规性练习,随时研究,随时分析,随时记录,持之以恒,养成习惯,成效自见。
其他文献
《蒲柳人家》是“神童作家”刘绍棠1980年创作的一部中篇小说,共有十二节。其风格独特,为改革开放初期的文坛吹进一缕悠远、质朴的清风,深受读者的喜爱。课文节选了小说的第一、二节,是整篇小说的开端部分,主要刻画了充满传奇色彩的一丈青大娘、何大学问以及淘气顽皮、充满野性的儿童何满子三个人物形象。这些人物形象和小说的语言、环境相得益彰,共同形成了小说的独特风格和魅力。在此就小说的环境描写和语言风格进行鉴赏
期刊
于漪老师曾说过:“在学校里顶难顶难的事就是上课”。上课难,要上出一堂好课,上出一堂高水平的有效的课更难。因此,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成了广大教师立足课堂的核心所在,注重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自然就成了广大教师立足课堂的重要抓手。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有许多教师把目光聚焦到了“教后反思”和“评课”上。“教后反思”作用自不必说,但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评课”环节可以将听课者课堂观察到的问题真实而全面地反映出来。
期刊
语文课堂教学与其他学科教学相区别的一个标志就是书声琅琅。朗读,既是我国传统语文教学的重要方法,也是解读文本的重要手段。新课标明确提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新课改实施以来,语文课堂上难闻读书声的现象有所改变,教师逐渐关注朗读,朗读重新出现在我们的语文课堂上。这是一个可喜现象。但是,我们发现,许多语文课上,朗读仅仅是一种形式,许多时候往往是为朗读而朗读,没有真正起到它应有的作用。
期刊
语文阅读教学是语文学科教学实践中一块很大的空间,对学生总体语文能力的培养无疑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从教师的课堂引导、教学过程的实际需要来看,这是一项繁重的工程。巧设主问题为最大可能的利用这一空间提供了一个很好的途径,而那些辐射性开放性主问题的设计更是让阅读教学大异彩。  所谓阅读教学中的“主问题”,是相对于课堂教学中那些零碎的、肤浅的、繁杂提问而言的,也可以称为“上位问题”。它在语文阅读教学过程
期刊
翻开学生的作文,我们感受到的往往是假、大、空,“情感伪化”:要么是空话连篇的“文字泡沫”,要么是“虚情假意”的“浅吟轻唱”,全然不见少年的纯真和独特体验。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因此,还学生以真诚,还作文以真实,是作文教学的迫切任务。  那么怎样才能引导学生写出真挚感情呢?  一、捕捉
期刊
这学期,我有幸读了冯恩洪教授的《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这本书,感慨良多。书中提到升学率不是靠时间去堆出来的,而是缩短上课时间,阻止老师印试卷,禁止题海战术,这让我陷入深深的思考中:建平中学采用的是“合格+特长”的模式,上午上必修课,下午搞第二、三课堂,可见正课时间只有上午,然而并没有影响他们的升学率,高考成绩依然显赫。看来提高成绩并不是因为教师和学生打长时间的疲劳战术。那么是因为什么呢?是因为建平中
期刊
一、“Catch-22”——中学作文教学的困局  “只有疯子才能获准免于飞行,但必须由本人提出申请;但你一旦提出申请,恰好证明了你是一个正常人。”  “如果你能证明自己发疯,那就说明你没疯”。 《第二十二条军规》所描写的困局,用在我们的初中作文教学上,很是合适。  何解?  ——我们语文老师都在教学生写模式化的考场作文。  ——因为中考阅卷时间太紧,老师来不及品味。你得用华丽的标题、开头、结尾以及
期刊
春秋时期,楚国有个叫优孟的人,在朝延上模仿楚国死去的贤相孙叔敖。他穿上孙叔敖的衣服,戴上孙叔敖的帽子,学着孙叔敖的语言、动作,模仿得惟妙惟肖。楚王一看,十分惊讶,以为是孙叔敖死而复生了。这件事提醒了楚王,使他感到不该忘掉贤相的后代,于是加封了孙叔敖的子孙。优孟模仿孙叔敖的故事,被后人认为是中国古代剧的雏形。这个事例说明,戏剧是从模仿开始的。  其实,不光是戏剧,我们学习写作的过程,应当说也是始于模
期刊
写作是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体现。然而在教学实践中我发现:现在,农村中学学生在写作文时就像记流水账,句子不通顺;内容不真实;主题不新颖。究其原因:首先,受生活环境的影响,对新事物的接触和了解很少,对身边人事物缺乏认真的观察和思考。其次,农村的孩子课外阅读太少,对语言文字的积累少,导致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不高,出现了没有写作素材根本无从下手或者有素材也无话可说的现象。那么怎样才能提高农村初中学生的写作能力
期刊
“课堂目标教学在小学素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研究”课题究竟有何意义和价值,此课题是否有必要“非进行到底”不可?又能否得出具体详实的实验结果?这是我们课题组在实验研究过程中产生的疑问。  “目标教学”是一种好的教学方法,它在素质教育中完全发挥一定的促进作用,因而具有其相应的地位和价值,这是不用实验就可以确定的。就如其他许多好的教学方法一样,相互交融,共同发挥促进教育教学的作用。一般来说,好的方法都具有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