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九年制义教初语第二册第六单元三十课《石壕吏》一诗,充分体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是诗人反映现实的力作。教学此诗应灵活施教,体现出诗歌的动人之处,方可收到实际效果。通过实践,笔者认为从以下三个方面去疏通学习,会更好地加深学生对诗歌的理解。
一、人物形象激励人
本诗主要是通过人物的矛盾关系来拉开序幕的。诗人根据自己耳闻目睹的事实,缘事而发,生动地刻画了相关人物的形象特征。通过感知,激发了学生对封建官吏憎恶、对贫苦人民同情的正义感。然而,人物形象的展示目的在于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双方的矛盾性:一方是矛盾的反面,指冷酷无情、如狼似虎、欺压百姓的官吏。诗人全用暗写,“吏呼”之后,无一语写这个人物,其凶横暴虐之态都从正面人物的不断诉说中反映出来,其写法得当、平中见奇,体现了诗人独特的风格。一方是矛盾的正面,指年老体弱的老妇。其中描写老妇在被逼无奈之下,为了老伴、儿媳、孙子和这个惨遭不幸的家含怨出征的部分,揭示了矛盾的尖锐性,集中体现了老妇对家人的关爱、心地的善良和仁慈。诗人凭借高超的技艺塑造了这一伟大的贤妻良母形象,给学生印象极深,使学生更进一步感触到封建社会阶层中人与人之间善与恶、美与丑更深层的社会矛盾关系,增强了学生爱憎分明的感情。目睹诗人笔下的这幅历史画卷,审视画中人物,学生爱恨交加、触景生情,更加珍惜和热爱眼前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爱国爱民之情油然而生。因此,通过人物形象的分析,诗歌反映了在兵荒马乱的岁月中官吏的橫征暴敛和劳动人民生活的无比苦难,从而贬斥了统治阶级的无比黑暗,体现了劳动人民极其痛苦的残酷现实。
二、故事情节吸引人
诗歌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写石壕吏乘夜抓丁。诗人开篇写“吏捉人”。因何捉人?学生触目顿生疑奇,更有一睹为快之感。这样下笔,其间暗含了诗人对封建统治者丑恶行径的讽刺和批判。“捉人”这一行动贯穿全诗,而且点明时间是在夜里,气氛极为异常,说明白天捉不到人,夜晚搞突然袭击,闹得鸡犬不宁,这一行动带给人民的显然是不幸与灾难。老翁“逾墙”逃避、老妇“出门”周旋,说明壮丁抓尽、老人也无法幸免,从侧面反映了战事的紧迫和人民的惊恐不安。因而,“捉人”引出一连串的活动细节,扣人心弦,深深地吸引了学生,使其理解的欲望逐层递进,愈来愈强烈。第二部分,写老妇一家在战争中的悲惨遭遇。官吏捉人狂“呼”“怒”吼,老妇“啼”哭诉“苦”,形成鲜明的对照,无情地刻画了官吏的骄横、威逼,表现了受压迫人民的凄苦生活。“三男邺城戍”、“二男新战死”说明了这一家人遭到的不幸与灾难;“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表现了老妇丧子的悲痛和苟且偷生、含悲度日的心情;“室中更无人”是对官吏逼问的回答;“出入无完裙”说明生活的苦难到了极点;“请从吏夜归”写老妇被逼无奈自请应役,有力地照应了开头的“捉人”一语。第三部分,写老妇被抓走后这一家人的凄苦境地,并表达了诗人的沉重心情。“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诗人的细节描写惊心动魄、高潮迭起,深刻地揭露了官吏的残暴行为和穷凶极恶。诗人用无情的笔利剑一般地戳穿了惨绝人寰的社会现实,表现了诗人对劳动人民悲惨命运的同情。欣赏这幅真实的历史画卷,学生仿佛置身其中,无不被这惊人的故事情节所吸引。
三、语言特色感染人
总览全诗,诗人叙事真实、井然有序、语言简练、节奏明快、意义深刻,实乃妙笔生辉,其感染力之强无以形容,特别是开篇写“捉人”,运笔之巧妙,可谓用意极深。官吏的“呼”、“怒”和老妇的“啼”、“苦”对比鲜明、形象生动。接下来,“致词”描绘了老妇悲痛地哭诉了自己不幸的家事——失子之痛与悲,语言表达伤心至极、感天动地。如“三男邺城戍”、“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这些语言,甚似一曲感人的悲歌,表明了老妇家里因无情的战争而导致妻离子散的痛苦和家破人亡的悲惨结局。如此凄切的语言,句句尽显悲情,无不催人泪下、感慨万千,从而控诉了封建统治者是给贫苦劳动人民制造悲剧的罪魁祸首。综上所述,其惊人的语言表达效果,充分体现了诗歌的艺术魅力。
总之,教学诗歌,学生最难的是理解。作为教师,必须发散思维、开拓创新,根据不同的诗歌的特点探求灵活的教法。因此,本人按以上三个方面来引导学生学习《石壕吏》一诗,学生对诗歌的理解更为深刻,效果非常明显,同时开启了学生的思维,进一步掌握了学习该诗的关键所在。
一、人物形象激励人
本诗主要是通过人物的矛盾关系来拉开序幕的。诗人根据自己耳闻目睹的事实,缘事而发,生动地刻画了相关人物的形象特征。通过感知,激发了学生对封建官吏憎恶、对贫苦人民同情的正义感。然而,人物形象的展示目的在于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双方的矛盾性:一方是矛盾的反面,指冷酷无情、如狼似虎、欺压百姓的官吏。诗人全用暗写,“吏呼”之后,无一语写这个人物,其凶横暴虐之态都从正面人物的不断诉说中反映出来,其写法得当、平中见奇,体现了诗人独特的风格。一方是矛盾的正面,指年老体弱的老妇。其中描写老妇在被逼无奈之下,为了老伴、儿媳、孙子和这个惨遭不幸的家含怨出征的部分,揭示了矛盾的尖锐性,集中体现了老妇对家人的关爱、心地的善良和仁慈。诗人凭借高超的技艺塑造了这一伟大的贤妻良母形象,给学生印象极深,使学生更进一步感触到封建社会阶层中人与人之间善与恶、美与丑更深层的社会矛盾关系,增强了学生爱憎分明的感情。目睹诗人笔下的这幅历史画卷,审视画中人物,学生爱恨交加、触景生情,更加珍惜和热爱眼前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爱国爱民之情油然而生。因此,通过人物形象的分析,诗歌反映了在兵荒马乱的岁月中官吏的橫征暴敛和劳动人民生活的无比苦难,从而贬斥了统治阶级的无比黑暗,体现了劳动人民极其痛苦的残酷现实。
二、故事情节吸引人
诗歌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写石壕吏乘夜抓丁。诗人开篇写“吏捉人”。因何捉人?学生触目顿生疑奇,更有一睹为快之感。这样下笔,其间暗含了诗人对封建统治者丑恶行径的讽刺和批判。“捉人”这一行动贯穿全诗,而且点明时间是在夜里,气氛极为异常,说明白天捉不到人,夜晚搞突然袭击,闹得鸡犬不宁,这一行动带给人民的显然是不幸与灾难。老翁“逾墙”逃避、老妇“出门”周旋,说明壮丁抓尽、老人也无法幸免,从侧面反映了战事的紧迫和人民的惊恐不安。因而,“捉人”引出一连串的活动细节,扣人心弦,深深地吸引了学生,使其理解的欲望逐层递进,愈来愈强烈。第二部分,写老妇一家在战争中的悲惨遭遇。官吏捉人狂“呼”“怒”吼,老妇“啼”哭诉“苦”,形成鲜明的对照,无情地刻画了官吏的骄横、威逼,表现了受压迫人民的凄苦生活。“三男邺城戍”、“二男新战死”说明了这一家人遭到的不幸与灾难;“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表现了老妇丧子的悲痛和苟且偷生、含悲度日的心情;“室中更无人”是对官吏逼问的回答;“出入无完裙”说明生活的苦难到了极点;“请从吏夜归”写老妇被逼无奈自请应役,有力地照应了开头的“捉人”一语。第三部分,写老妇被抓走后这一家人的凄苦境地,并表达了诗人的沉重心情。“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诗人的细节描写惊心动魄、高潮迭起,深刻地揭露了官吏的残暴行为和穷凶极恶。诗人用无情的笔利剑一般地戳穿了惨绝人寰的社会现实,表现了诗人对劳动人民悲惨命运的同情。欣赏这幅真实的历史画卷,学生仿佛置身其中,无不被这惊人的故事情节所吸引。
三、语言特色感染人
总览全诗,诗人叙事真实、井然有序、语言简练、节奏明快、意义深刻,实乃妙笔生辉,其感染力之强无以形容,特别是开篇写“捉人”,运笔之巧妙,可谓用意极深。官吏的“呼”、“怒”和老妇的“啼”、“苦”对比鲜明、形象生动。接下来,“致词”描绘了老妇悲痛地哭诉了自己不幸的家事——失子之痛与悲,语言表达伤心至极、感天动地。如“三男邺城戍”、“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这些语言,甚似一曲感人的悲歌,表明了老妇家里因无情的战争而导致妻离子散的痛苦和家破人亡的悲惨结局。如此凄切的语言,句句尽显悲情,无不催人泪下、感慨万千,从而控诉了封建统治者是给贫苦劳动人民制造悲剧的罪魁祸首。综上所述,其惊人的语言表达效果,充分体现了诗歌的艺术魅力。
总之,教学诗歌,学生最难的是理解。作为教师,必须发散思维、开拓创新,根据不同的诗歌的特点探求灵活的教法。因此,本人按以上三个方面来引导学生学习《石壕吏》一诗,学生对诗歌的理解更为深刻,效果非常明显,同时开启了学生的思维,进一步掌握了学习该诗的关键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