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所谓思维定势,心理学的定义是:按照积累的思维活动经验教训和已有的思维规律,在反复使用中所形成的比较稳定的、定型化了的思维路线、方式、程序、模式等。
小学生的思维正处于初步发展时期,其思维的片断性、具体性很容易使其产生思维定势。如何防止和克服思维定势的消极影响,并能利用这样的思维定势提升学生的学习品质呢?
案例:
下面是六年级总复习《运算定律复习》一课时的一个教学片断:
在经过了运算定律的梳理,形成了知识网络,并利用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后,进入下一个环节。
师出示要求:下面各题,怎样简便就怎样算。
师:做题之前,一定要先看清题目要求。谁来读一下这题的题目要求?(指名读。)
师:理解这个要求吗?
生:当然理解。(学生回答完,师将课件中“怎样简便就怎样算”变换颜色,突出显示。)
师:那好,我们就按照这样的要求来练习几题(出示)。
(1) ×100 (2)125×8.8
(3) × + × (4)( + )×
学生在作业本上完成,教师巡视,待绝大部分学生完成后,反馈交流。
(1)屏幕显示: ×100= ×(99+1)= ×99+ =7+ =7 。
师:这样做的请举手?(36位同学,35位举手。)
显示: ×100= 。
师:是这样做的请举手。(2位同学举手,其他人大呼上当。)
师:觉得哪种方法更简便?(学生恍然大悟,第2种)
(2)出示:
125×8.8 125×8.8
=125×(8+0.8) =(125×8)×1.1
=125×8+125×0.8 =1000×1.1
=1000+100 =1100
=1100
经统计,采用第一种方法的大概占 ,采用第二种方法的大概占 。
师:看了这两种方法,想说些什么?
生:像这样的题目,既可以运用乘法分配律,也可以运用乘法结合律完成。
(3)显示:
× + × × + ×
= ×( + ) = +
= =
统计结果,36位同学,大概30位左右都采用了第一种方法。
师:比较一下这一题的两种方法,发现了什么?
生:既可以用分配律,也可以直接约分,先算乘法,再算加法,也挺简便的。
(4)显示:
( + )× ( + )×
= × + × = ×
= + =
= +
=
经过统计,和第(2)题类似,采用第一种方法的大概占 ,采用第二种方法的大概占 。
师:发现什么了?
生:用了乘法分配律,反而不简便了。
师小结:现在让我们再观察一下这4小题,对于“怎样简便就怎样算”又有什么感想想和大家交流?
生:以前我们在做“怎样简便就怎样算”,心里老想着一定要运用运算定律,否则就不简便了。现在我知道了,“怎样简便就怎样算”就是一定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选择合适的方法,有的时候不用运算定律反而会更简便,有时候可以运用多种运算定律计算,有时候用不用运算定律都可以!
师:说的非常好,我特别注意到了这位同学发言中的这样两个字——“灵活”(教师即时板书)。
随后的课堂作业中,反馈出的效果非常理想。
数学课,需要一定量的练习来巩固熟练,但是,“熟能生巧”的同时,“熟”也能“生拙”,特别是那种只求数量的浅层次的机械练习、“题海战术”会带来消极的思维定势,学生在这样的训练中会变得“不假思索”,缺少仔细的审题和深入的思考,思维素质浅层化,学习习惯低质化。
从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学生的思维深度、学习品质如何提升?突破消极的思维定势是其中的一个方面。摈弃简单的机械重复,通过精心设计的对比练习,是摆脱学生思维定势的一种比较可行的方法。教师不妨在练习中创设些小小的“陷阱”,学生在“上当”后通过强烈的对比,能够积极突破思维定势,从而提升学习品质。需要指出,学生如果具备仔细审题的习惯,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拥有优秀的学习品质,则会带来积极的思维定势,而消极的思维定势,很多时候也常和学生的不良的学习习惯有关,两者是互为转化、互为影响的。当然,突破和克服消极的思维定势,其方法和途径还有很多,只要我们在教学中采取积极的态度和有效的措施,就能使学生消极的思维定势得到最大限度的克服,并在这种消除和克服中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拓宽解题思路,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从而促进课堂教学的优化。
小学生的思维正处于初步发展时期,其思维的片断性、具体性很容易使其产生思维定势。如何防止和克服思维定势的消极影响,并能利用这样的思维定势提升学生的学习品质呢?
案例:
下面是六年级总复习《运算定律复习》一课时的一个教学片断:
在经过了运算定律的梳理,形成了知识网络,并利用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后,进入下一个环节。
师出示要求:下面各题,怎样简便就怎样算。
师:做题之前,一定要先看清题目要求。谁来读一下这题的题目要求?(指名读。)
师:理解这个要求吗?
生:当然理解。(学生回答完,师将课件中“怎样简便就怎样算”变换颜色,突出显示。)
师:那好,我们就按照这样的要求来练习几题(出示)。
(1) ×100 (2)125×8.8
(3) × + × (4)( + )×
学生在作业本上完成,教师巡视,待绝大部分学生完成后,反馈交流。
(1)屏幕显示: ×100= ×(99+1)= ×99+ =7+ =7 。
师:这样做的请举手?(36位同学,35位举手。)
显示: ×100= 。
师:是这样做的请举手。(2位同学举手,其他人大呼上当。)
师:觉得哪种方法更简便?(学生恍然大悟,第2种)
(2)出示:
125×8.8 125×8.8
=125×(8+0.8) =(125×8)×1.1
=125×8+125×0.8 =1000×1.1
=1000+100 =1100
=1100
经统计,采用第一种方法的大概占 ,采用第二种方法的大概占 。
师:看了这两种方法,想说些什么?
生:像这样的题目,既可以运用乘法分配律,也可以运用乘法结合律完成。
(3)显示:
× + × × + ×
= ×( + ) = +
= =
统计结果,36位同学,大概30位左右都采用了第一种方法。
师:比较一下这一题的两种方法,发现了什么?
生:既可以用分配律,也可以直接约分,先算乘法,再算加法,也挺简便的。
(4)显示:
( + )× ( + )×
= × + × = ×
= + =
= +
=
经过统计,和第(2)题类似,采用第一种方法的大概占 ,采用第二种方法的大概占 。
师:发现什么了?
生:用了乘法分配律,反而不简便了。
师小结:现在让我们再观察一下这4小题,对于“怎样简便就怎样算”又有什么感想想和大家交流?
生:以前我们在做“怎样简便就怎样算”,心里老想着一定要运用运算定律,否则就不简便了。现在我知道了,“怎样简便就怎样算”就是一定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选择合适的方法,有的时候不用运算定律反而会更简便,有时候可以运用多种运算定律计算,有时候用不用运算定律都可以!
师:说的非常好,我特别注意到了这位同学发言中的这样两个字——“灵活”(教师即时板书)。
随后的课堂作业中,反馈出的效果非常理想。
数学课,需要一定量的练习来巩固熟练,但是,“熟能生巧”的同时,“熟”也能“生拙”,特别是那种只求数量的浅层次的机械练习、“题海战术”会带来消极的思维定势,学生在这样的训练中会变得“不假思索”,缺少仔细的审题和深入的思考,思维素质浅层化,学习习惯低质化。
从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学生的思维深度、学习品质如何提升?突破消极的思维定势是其中的一个方面。摈弃简单的机械重复,通过精心设计的对比练习,是摆脱学生思维定势的一种比较可行的方法。教师不妨在练习中创设些小小的“陷阱”,学生在“上当”后通过强烈的对比,能够积极突破思维定势,从而提升学习品质。需要指出,学生如果具备仔细审题的习惯,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拥有优秀的学习品质,则会带来积极的思维定势,而消极的思维定势,很多时候也常和学生的不良的学习习惯有关,两者是互为转化、互为影响的。当然,突破和克服消极的思维定势,其方法和途径还有很多,只要我们在教学中采取积极的态度和有效的措施,就能使学生消极的思维定势得到最大限度的克服,并在这种消除和克服中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拓宽解题思路,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从而促进课堂教学的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