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众所周知,立定跳远中合理的起跳角度制约着腾空高度和最后的落地远度。学生在练习的过程中往往忽视这一问题或者找不到感觉就会影响最后的跳远成绩,或对此项目的反复练习产生厌烦的情绪。那我们能不能反其道而行之,通过场地和器材的设置,变化高度和远度来使学生获得合理的起跳角度呢?让学生跳起来的“小魔法”我们可以“变”。
影响立定跳远起跳角度的因素分析:1、上肢摆动制动时的角度;2、身体前倾角度;3、下肢的蹬地角度等。这三点因素是互相影响、相互制约的,要达到自己的最佳起跳角度需要三者协调到一个最佳值,当然这个最佳数值肯定是因人而异不尽相同的。立定跳远的最佳起跳角度因人而异不尽相同,就是同一个人也会随着个人腿部、腰部力量的变化等因素而发生变化,所以不同人的最佳起跳角度及同一个人不同阶段的最佳起跳角度都要经过自己反反复复多次的练习、体会和总结之后才能得到。下面结合我自身经验谈几点训练寻找立定跳远最佳起跳角度的方法。
方法一:由高处向低处跳下,落地缓冲后连续发力跳跃一定具有远度和高度的障碍物。
场地布置:两级或一级跳箱,供学生起跳,设置固定的落地缓冲区域(可根据不同的练习目标确定区域的大小),离此区域一定距离设置稍高出地面高度的障碍物。(间距和障碍物高度要根据学生情况和教学目标有针对性的设置,并不断调整)如图:
设置理由:起跳高度的问题往往和学生起跳一瞬间的空间感觉有关,打破从平地起跳到平地落地的感觉,从高处向低处跳,再由低向高跳,此过程中有一次连续发力能提高起跳速度,通过调整障碍物的距离和高度,培养学生合理的掌握起跳角度的感觉。第一次落地区域与跳箱的间距可调,与障碍物的间距、高度可调,与垫子的间距可调,起跳角度是否合理可以让学生通过自己练习调整器材来寻找感觉,既有趣又可以培养学生动脑。
需要注意的问题:器材设置的距离和高度要根据学生的情况设定,也可增加难度,一定要强调安全意识。
方法二:连续跳跃间距、高度不等小体操垫。
器材设置:将小体操垫折叠设置间距和高度,体操垫的设置不宜过多3、4个即可,间距和高度都有所变化。
理由:通过间距的设定可以控制高度和远度,体操垫当作障碍物是减轻学生畏难情绪,高度的设置要有变化,重点是培养连续跳跃快速判断距离和高度,自己感觉起跳的角度。
方法三:原地不同姿势摆臂起跳,双手触摸具有一定距离、高度的标志物。
设置理由:同样是通过身体姿势的变化,距离和高度的设置使学生感觉合理的起跳角度,我们可以设置不同的姿势来使学生感受起跳时角度的变化,如:原地蹲姿、原地半蹲姿、站姿等,此过程中加强了蹬地、摆臂、抬头的效果,同样标志物的距离和高度要根据学生的起跳姿势和具体情况进行调整。
以上几种手段中还可以穿插上比赛法、游戏法和情景引导等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兴趣,潜移默化的培养学生找到合理起跳角度的感觉。在穿越这些器材的过程中学生会有成就感,再引导他们自己改变器材或动脑子提出更好的方法,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目标向他们提出一定的练习要求,来完成这一难点的突破。
总之,教材是死的,器材是死的,难点也是死的,但教师是活的,学生是活的,方法和手段也是活的,起死回生的方法在于“变”,不但教师要变还要引导学生变,师生一起变个“小魔法”就能让学生跳起来。
影响立定跳远起跳角度的因素分析:1、上肢摆动制动时的角度;2、身体前倾角度;3、下肢的蹬地角度等。这三点因素是互相影响、相互制约的,要达到自己的最佳起跳角度需要三者协调到一个最佳值,当然这个最佳数值肯定是因人而异不尽相同的。立定跳远的最佳起跳角度因人而异不尽相同,就是同一个人也会随着个人腿部、腰部力量的变化等因素而发生变化,所以不同人的最佳起跳角度及同一个人不同阶段的最佳起跳角度都要经过自己反反复复多次的练习、体会和总结之后才能得到。下面结合我自身经验谈几点训练寻找立定跳远最佳起跳角度的方法。
方法一:由高处向低处跳下,落地缓冲后连续发力跳跃一定具有远度和高度的障碍物。
场地布置:两级或一级跳箱,供学生起跳,设置固定的落地缓冲区域(可根据不同的练习目标确定区域的大小),离此区域一定距离设置稍高出地面高度的障碍物。(间距和障碍物高度要根据学生情况和教学目标有针对性的设置,并不断调整)如图:
设置理由:起跳高度的问题往往和学生起跳一瞬间的空间感觉有关,打破从平地起跳到平地落地的感觉,从高处向低处跳,再由低向高跳,此过程中有一次连续发力能提高起跳速度,通过调整障碍物的距离和高度,培养学生合理的掌握起跳角度的感觉。第一次落地区域与跳箱的间距可调,与障碍物的间距、高度可调,与垫子的间距可调,起跳角度是否合理可以让学生通过自己练习调整器材来寻找感觉,既有趣又可以培养学生动脑。
需要注意的问题:器材设置的距离和高度要根据学生的情况设定,也可增加难度,一定要强调安全意识。
方法二:连续跳跃间距、高度不等小体操垫。
器材设置:将小体操垫折叠设置间距和高度,体操垫的设置不宜过多3、4个即可,间距和高度都有所变化。
理由:通过间距的设定可以控制高度和远度,体操垫当作障碍物是减轻学生畏难情绪,高度的设置要有变化,重点是培养连续跳跃快速判断距离和高度,自己感觉起跳的角度。
方法三:原地不同姿势摆臂起跳,双手触摸具有一定距离、高度的标志物。
设置理由:同样是通过身体姿势的变化,距离和高度的设置使学生感觉合理的起跳角度,我们可以设置不同的姿势来使学生感受起跳时角度的变化,如:原地蹲姿、原地半蹲姿、站姿等,此过程中加强了蹬地、摆臂、抬头的效果,同样标志物的距离和高度要根据学生的起跳姿势和具体情况进行调整。
以上几种手段中还可以穿插上比赛法、游戏法和情景引导等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兴趣,潜移默化的培养学生找到合理起跳角度的感觉。在穿越这些器材的过程中学生会有成就感,再引导他们自己改变器材或动脑子提出更好的方法,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目标向他们提出一定的练习要求,来完成这一难点的突破。
总之,教材是死的,器材是死的,难点也是死的,但教师是活的,学生是活的,方法和手段也是活的,起死回生的方法在于“变”,不但教师要变还要引导学生变,师生一起变个“小魔法”就能让学生跳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