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课堂上他们发言的积极性越来越低。课堂上经常会出现“万马齐喑”的现象,一个问题下去,石沉大海,让讲课老师不无尴尬。学生沉默已成为当前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
一、沉默的定义及分类
人们交流时可利用的方法和手段不仅有言语行为,还有内容极为丰富的非言语行为。在会话过程中的各个阶段,除了目光、表情、动作和声音特征以外,还有一条主要非言语交流渠道不可忽视,这便是沉默。沉默有时与讲话相对,指没有言语的情况,当然也就包括诸多非言语行为,课堂教学的沉默现象一般分为不伴随其他行为特征的静止沉默和伴随一些体态动作等的非静止沉默。本文讨论的仅局限于学生方面的静止沉默。
二、沉默现象的原因
1出于礼貌和规范行为
中国人内敛,在情感表达上经常采取克制、引导、自我调节的含蓄方式。“出头的椽子先烂”、“枪打出头鸟”、“深水不响,响水不深”,在成长的过程中,这些祖训早就成为学生血液中的一部分了。我们从小接受的教育也是“多听少言”,教师的“权威”不容侵犯。出于礼貌和对老师的尊重,很多学生选择沉默。
2自信心不够,语言功底不深
从理论上说,我们说的运用语言能力是在语言知识的基础上形成的,离开了语言知识,很难养成运用语言的能力。因此,基础知识不牢固,不仅不利于语文学习的持续发展,也会对培养语言运用能力不利。当学生语言功底薄弱时,经常会怯于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有的甚至根本不知道怎么去表达,对老师提出的问题以沉默应对,要么就是声如蚊蝇,根本听不清说什么。如果老师稍微变换问话方式,更不知如何应对,最后只好陷入沉默和慌乱之中。这些学生由于语言功底不深,自信心缺乏,怯于在公众场合发言,只能以沉默应答。
3学生自身性格使然
有些学生本身性格内向,言行拘谨,羞于在公开场合亮相。有的甚至一跟陌生人打交道就脸红心跳,张不开嘴,即使有深刻且独到的理解,也不会主动去表达。有些学生由于经历了较多的挫折,自卑感强,信心不足,即使自己的理解是正确的,也担心某些方面考虑得不充分而放弃发言的机会。
4激励性和肯定性的评价缺乏
教学评价能帮助师生了解教与学两方面的信息,便于发现问题并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以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初中生已有了很强的自我意识,他们的自信心与他们对自己的认识和评价密切相关。语文教学如若缺乏教师的激励性和肯定性的评价,算不上成功。如果一个老师对学生每一个想法都给予否定或者不予评价或者一味批评,学生必定会大受挫折,选择沉默。
5课堂氛围枯燥,学生兴趣不浓
学生沉默的原因,还与传统语文教学意识和形式存在的弊端有关。有的课堂变成了纯技术的“操练课”,忽视了形象思维、审美教育的培养,导致人文价值、人文底蕴的严重缺失。其次,我们的课堂教学长期以来是以教师的讲授为主,学生只需要静静地聆听、认真地记笔记。在他们看来,考试也就考笔记。教师的角色渐渐地被学生认同为“考试专家”,很难达到师生共获审美享受的境界。再者,学生的个性得不到张扬,语文成绩的提高也很不明显,学生难以从语文学习中获得更大的乐趣,从而降低甚至使失去学习语文的兴趣,沉默便是一种必然。
三、应对学生沉默的措施
1注重开场情境的设置
开讲之初,教师应根据课型及内容精心创设导入语或情境,争取一开始就营造出一个引人入胜的氛围,使学生一下子就进入良好的学习状态。好的导入语如同吸铁石一般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使语文课堂教学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2提高提问的技巧
课堂提问具有艺术性。教师的提问技巧的好坏势必影响课堂教学的成功与否。语文教师的提问要能设疑激趣,深入浅出,扣人心弦,要能化抽象为具体,化枯燥乏味为幽默风趣。一个问题提出之后,教师要给学生一定的时间思考、推理、判断,以便找到答案。学生保持一定时间的沉默是可以理解的,但如果沉默时间过长,教师就应该反思:是问题过难还是指令表述不清晰。语文教师的提问要有针对性、目的性,不能过难、过大,一个问题下去如果能够激起千层浪则更好。
3关注学生,减轻学生的焦虑感
语言学习很容易引起学生的焦虑。教师应该真诚鼓励学生把自己的真实想法表达出来,不能因为学生一时的“沉默”而剥夺了他们继续回答问题的权利。我们要转变思想,深入研究,努力激发学生思维的主动性、积极性,不断激发培养并加强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这样学生才能不再是“沉默的大多数”,语文课堂的面貌才能有所改观。
4重视诊断式评价,真诚鼓励
教师应该适时地纠正学生的错误,区别对待不同性质的错误,多使用积极反馈语激励学生,注重培养不同层次学生特别是学困生成功的典型。当某个学生经过努力终于不再三缄其口时,教师千万不要泼冷水。一旦学生失去被认同的快感,他可能将永远沉默。
5提高教师个人魅力和教学艺术
教学面对的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除了知识与能力,教师更重要的是能用自己的情感与态度去感染学生,提升学生的感悟欣赏能力和语文素养。一个好的语文教师应该让学生感到上语文课是一种享受。老师自身丰富的情感、优美的语言和应变的智慧会为本就充实的语文课堂增色不少。
需指出的是沉默有负面作用,也有正面效果。沉默并不表明教学进程的“卡壳”,也不表明教学活动的失败,更不能说沉默就等于什么都没有发生。对沉默我们要全面理解,要允许沉默,并且要耐心地等待学生从沉默中“爆发”。有些时候是我们老师“耐不住寂寞”,当学生一个问题回答不出来时,似乎不忍心课堂上有限的时间白白流失,于是频繁“递招”,一问一答,一题一议,其实效果并不理想。
理想的课堂,不一定就是举手林立、争相发言。相反,有时候沉默恰恰是学生的思维进入较高境界的一种外在表现。语文学习往往也需要学习者的“默识”和“精思”。问题的关键在于学生是否进入了积极主动的求知状态,他们是否真的在动脑筋。我们反对的沉默是思维僵化停滞、精神萎靡不振、师生缺乏互动式对话交流的沉默。
教育,是爱与慢的艺术。语文教学特别需要平静与平和、细致与细腻、耐心与耐性。语文老师应该适当放慢脚步,等一等“沉默”中的学生。我们要全面理解沉默,正确解读沉默,积极应对沉默,打破学生“万马齐喑”的状态。这样语文课堂才能真正地“活”起来。
作者单位:江苏省昆山市正仪中学(215347)
一、沉默的定义及分类
人们交流时可利用的方法和手段不仅有言语行为,还有内容极为丰富的非言语行为。在会话过程中的各个阶段,除了目光、表情、动作和声音特征以外,还有一条主要非言语交流渠道不可忽视,这便是沉默。沉默有时与讲话相对,指没有言语的情况,当然也就包括诸多非言语行为,课堂教学的沉默现象一般分为不伴随其他行为特征的静止沉默和伴随一些体态动作等的非静止沉默。本文讨论的仅局限于学生方面的静止沉默。
二、沉默现象的原因
1出于礼貌和规范行为
中国人内敛,在情感表达上经常采取克制、引导、自我调节的含蓄方式。“出头的椽子先烂”、“枪打出头鸟”、“深水不响,响水不深”,在成长的过程中,这些祖训早就成为学生血液中的一部分了。我们从小接受的教育也是“多听少言”,教师的“权威”不容侵犯。出于礼貌和对老师的尊重,很多学生选择沉默。
2自信心不够,语言功底不深
从理论上说,我们说的运用语言能力是在语言知识的基础上形成的,离开了语言知识,很难养成运用语言的能力。因此,基础知识不牢固,不仅不利于语文学习的持续发展,也会对培养语言运用能力不利。当学生语言功底薄弱时,经常会怯于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有的甚至根本不知道怎么去表达,对老师提出的问题以沉默应对,要么就是声如蚊蝇,根本听不清说什么。如果老师稍微变换问话方式,更不知如何应对,最后只好陷入沉默和慌乱之中。这些学生由于语言功底不深,自信心缺乏,怯于在公众场合发言,只能以沉默应答。
3学生自身性格使然
有些学生本身性格内向,言行拘谨,羞于在公开场合亮相。有的甚至一跟陌生人打交道就脸红心跳,张不开嘴,即使有深刻且独到的理解,也不会主动去表达。有些学生由于经历了较多的挫折,自卑感强,信心不足,即使自己的理解是正确的,也担心某些方面考虑得不充分而放弃发言的机会。
4激励性和肯定性的评价缺乏
教学评价能帮助师生了解教与学两方面的信息,便于发现问题并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以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初中生已有了很强的自我意识,他们的自信心与他们对自己的认识和评价密切相关。语文教学如若缺乏教师的激励性和肯定性的评价,算不上成功。如果一个老师对学生每一个想法都给予否定或者不予评价或者一味批评,学生必定会大受挫折,选择沉默。
5课堂氛围枯燥,学生兴趣不浓
学生沉默的原因,还与传统语文教学意识和形式存在的弊端有关。有的课堂变成了纯技术的“操练课”,忽视了形象思维、审美教育的培养,导致人文价值、人文底蕴的严重缺失。其次,我们的课堂教学长期以来是以教师的讲授为主,学生只需要静静地聆听、认真地记笔记。在他们看来,考试也就考笔记。教师的角色渐渐地被学生认同为“考试专家”,很难达到师生共获审美享受的境界。再者,学生的个性得不到张扬,语文成绩的提高也很不明显,学生难以从语文学习中获得更大的乐趣,从而降低甚至使失去学习语文的兴趣,沉默便是一种必然。
三、应对学生沉默的措施
1注重开场情境的设置
开讲之初,教师应根据课型及内容精心创设导入语或情境,争取一开始就营造出一个引人入胜的氛围,使学生一下子就进入良好的学习状态。好的导入语如同吸铁石一般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使语文课堂教学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2提高提问的技巧
课堂提问具有艺术性。教师的提问技巧的好坏势必影响课堂教学的成功与否。语文教师的提问要能设疑激趣,深入浅出,扣人心弦,要能化抽象为具体,化枯燥乏味为幽默风趣。一个问题提出之后,教师要给学生一定的时间思考、推理、判断,以便找到答案。学生保持一定时间的沉默是可以理解的,但如果沉默时间过长,教师就应该反思:是问题过难还是指令表述不清晰。语文教师的提问要有针对性、目的性,不能过难、过大,一个问题下去如果能够激起千层浪则更好。
3关注学生,减轻学生的焦虑感
语言学习很容易引起学生的焦虑。教师应该真诚鼓励学生把自己的真实想法表达出来,不能因为学生一时的“沉默”而剥夺了他们继续回答问题的权利。我们要转变思想,深入研究,努力激发学生思维的主动性、积极性,不断激发培养并加强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这样学生才能不再是“沉默的大多数”,语文课堂的面貌才能有所改观。
4重视诊断式评价,真诚鼓励
教师应该适时地纠正学生的错误,区别对待不同性质的错误,多使用积极反馈语激励学生,注重培养不同层次学生特别是学困生成功的典型。当某个学生经过努力终于不再三缄其口时,教师千万不要泼冷水。一旦学生失去被认同的快感,他可能将永远沉默。
5提高教师个人魅力和教学艺术
教学面对的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除了知识与能力,教师更重要的是能用自己的情感与态度去感染学生,提升学生的感悟欣赏能力和语文素养。一个好的语文教师应该让学生感到上语文课是一种享受。老师自身丰富的情感、优美的语言和应变的智慧会为本就充实的语文课堂增色不少。
需指出的是沉默有负面作用,也有正面效果。沉默并不表明教学进程的“卡壳”,也不表明教学活动的失败,更不能说沉默就等于什么都没有发生。对沉默我们要全面理解,要允许沉默,并且要耐心地等待学生从沉默中“爆发”。有些时候是我们老师“耐不住寂寞”,当学生一个问题回答不出来时,似乎不忍心课堂上有限的时间白白流失,于是频繁“递招”,一问一答,一题一议,其实效果并不理想。
理想的课堂,不一定就是举手林立、争相发言。相反,有时候沉默恰恰是学生的思维进入较高境界的一种外在表现。语文学习往往也需要学习者的“默识”和“精思”。问题的关键在于学生是否进入了积极主动的求知状态,他们是否真的在动脑筋。我们反对的沉默是思维僵化停滞、精神萎靡不振、师生缺乏互动式对话交流的沉默。
教育,是爱与慢的艺术。语文教学特别需要平静与平和、细致与细腻、耐心与耐性。语文老师应该适当放慢脚步,等一等“沉默”中的学生。我们要全面理解沉默,正确解读沉默,积极应对沉默,打破学生“万马齐喑”的状态。这样语文课堂才能真正地“活”起来。
作者单位:江苏省昆山市正仪中学(2153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