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掘语文文本中的真善美

来源 :语文天地·初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15874315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学科具有其独特的人文特质。作为语文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充分挖掘文本中的真善美,以此潜移默化地影响、熏陶、感染学生。
  一、《我的叔叔于勒》真善美透视
  《我的叔叔于勒》是一篇揭示并讽刺阶级社会中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的文章。从文章中可以看出,经济的世界,金钱的关系,毁灭了像于勒这样没有金钱意识的人的生活,把他们推向了人生悲剧的深渊,使他们失去了亲人的爱和社会的关心;经济的社会,金钱的关系,扭曲了像“我”父母这样一些不能不被金钱困扰的人的精神,使他们淡漠了对人的爱和同情,使他们变得庸俗、狭隘和自私。这篇文章笔者读过多次,每一次读,心头就像压着一块石头,感到一种无法排解的悲哀。但是,经过了一次次的解读,笔者欣喜地发现,文中有一个“出淤泥而不染”的奇迹存在,那就是文中的“我”—若瑟夫,一个心清如水的孩子。
  于勒叔叔在母亲口中是“这个贼”、“那个讨饭的”、“这个流氓”,一文不值。但在若瑟夫的眼里,穷困潦倒的于勒还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而不是“我的不走正路的叔叔”,也不是“骗子、流氓”。在他仔细端详了他的于勒叔叔“满是皱纹的手”和“又老又穷苦的脸”后,甚至自作主张地给了于勒10个铜子的小费,还为此遭到了母亲的责骂。他是在家庭生活极度拮据,吃牡蛎都成了一种高贵享受和奢侈的情况下,出自真心地想要尽一些微薄之力帮自己的亲叔叔于勒。这一举动是多么的难能可贵。在童稚的心灵里,不存在一个人值得还是不值得同情的问题,也不存在同情这样一个人对自己有好处还是没有好处的问题。他并没有被父母等成人身上那些人性的虚伪、自私所浸染,而是坚守着自己的审美观、亲情观。
  初中生正处在多梦的年龄,在他们的世界里,喜怒哀乐,悲欣愁苦,亦是百味俱全。每个学生都是一个世界。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在这篇小说教学过程中,我们不能一味地让学生沉溺在对资产阶级赤裸裸金钱关系和人性自私、虚伪的批判中,应该引导学生多角度地解读文本,引导学生透过文字表面,通过对人物出场环境、动作、语言等的细细品读,通过对一波三折的精彩情节的分析,与若瑟夫产生情感上的共鸣,经受精神的洗礼。这样学生既感受到了小说跌宕起伏的情节、精巧的艺术构思,又收获了精神上的成长拔节。
  语文教学中,努力挖掘出小说中主人公人性真、善、美的闪光之处,进而用知识激活知识,用生命激扬生命,用心灵激动心灵,用人格激励人格。
  在每个人的内心深处,总有一片美好却又短暂的记忆,那就是属于宝贵童年的美好回忆。那种记忆是永远无法取代的,它在每个人的心里,就像夏夜璀璨的星空,一闪一闪,仿佛是永不熄灭的灯。无情的时光带走了美好的童年,洁白的人格留下了无邪的童心。难道纯真的童心真的就随着时光的流逝而被埋葬吗?只要我们能细心的呵护,那和童年一样纯洁的童心依然保鲜在生命的天空中。
  二、比照与反思
  丹麦作家安徒生的童话名篇《皇帝的新装》与此恰有异曲同工之妙。老大臣、诚实的官员为了保住自己的官职,违心地说了假话。最后到皇帝、皇帝身边所有的侍从以及全城的百姓都违心地说了假话,以至于上演了一出尊贵威严的皇帝陛下赤身裸体地在街上游行,接受众人顶礼膜拜的闹剧。
  而恰恰就在这平静的时候,一个“出淤泥而不染”的孩子勇敢地站了出来,打破了所有的平静。“‘可是他什么衣服也没穿呀!’一个小孩子最后叫了出来。‘上帝哟,你听这个天真的声音!’爸爸说。于是大家把这孩子讲的话私自低声地传播开来。‘他并没穿什么衣服!有一个小孩子说他并没穿什么衣服呀!’‘他实在没穿什么衣服呀!’最后所有的百姓都说”。童话安排一个无知无畏的特定的“小孩”来揭穿“皇帝”、“大臣”和普通百姓的虚伪,是把无知无畏的“小孩”作为有知有畏的“皇帝”、“大臣”和普通百姓这些“成人”对立面来描述的,从而形成鲜明的艺术对比,更加凸显了小孩子的纯真,成人的虚伪。试问小孩的胆量源自哪里?源自他对整个社会的最纯净的观察,源自于他没有被成人世界的势利、虚伪、自私所沾染的无私童心。教学这篇课文时,我们可以引领学生在对人物的分角色朗读中深深体会到人物的个性差异,感受到这种真、善、美的无穷魅力。
  正如贾平凹的美文《月迹》通过记叙一场饶有情趣的寻月活动,展现了美丽的月色,赞美了孩子美丽纯洁的心灵,表达了孩子们追求美好事物的纯真愿望。同时,文章也告诉人们:美属于每一个人,人人都应该拥有美。文中的奶奶就是一个童心未泯的高明的教育家,她有着孩童般的好奇心和想象力,对生活充满了热情,在她的巧妙引导下,孩子被带入了一个心灵纯净的高尚境界。这篇课文语言美、人美、景美、情更美,结合多次有感情地朗读使学生在总体上感觉、感知作者语言的魅力,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羽翼,在美文中畅游、领悟、快乐。通过巧妙地引领学生徜徉于文本,与作者对话,与月亮对话,与奶奶对话,从而收获至真、至善、至美的享受,这就是语文的真谛。
  当然,语文文本中蕴涵着真、善、美因子的例子还是不胜枚举的。我们只要用心发现,努力发掘,一定会有让语文课堂充满魅力和美丽。语文的魅力,是一种指引人积极向上的精神力量。生活处处有语文,语文是一盏不灭的灯,照亮了人们心中的真、善、美,照亮了社会的和谐,也照亮了祖国的希望;它是一幅色彩缤纷、线条优美的画卷,能让我们感受到生活的美妙、世界的神奇;它是一曲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的仙乐,能让我们领悟到高山的淳朴、流水的真挚;它造就了一个又一个伟大的人格,使他们屹立在历史的风雨中永垂不朽。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在教授学生语文知识的同时,更要注意保护学生的童心,让它在风雨中健康成长。每个学生都是活泼的生命体,他们会幻想,会想象,憧憬美好的事物和美好的未来。他们想,他们说,他们做,这是他们的权利,我们千万不能用成人的眼光来挑剔、限制甚至打击、扼杀。我们要永远保持一颗年轻的童心,真心地和孩子交朋友,听他们诉说成长的烦恼,伴他们一起走过年少的岁月。
  如果人人都能留住那份真、善、美,《我的叔叔于勒》的故事可能会改写,将会是一番温情的画面。如果我们能用心呵护童心,永远拥有年轻的心,那么语文课本就会更加具有艺术性和生命力,语文课堂就会更加让学生“沉醉,不知归路”。
  作者单位:江苏省海安县曲塘中学附属初级中学(226661)
其他文献
教学的技巧不在于教学方法多么的高超,而在于对学生的唤醒和鼓励。所以在语文的教学中,让教师情感、学生情感、课文作者的情感融汇在一起才能达到最高效的语文教学。  一、渲染氛围,设计情景  教师在进行语文教学时,为了让学生在进入课堂就已经充分融入教学的气氛中,可以结合相应的教学内容,利用多媒体、网络等技术,引入丰富多彩的视频和图片以及幻灯片,提前为学生设计出生动的教学课堂情景,让教学毫无痕迹地植入。比如
期刊
在践行高效课堂的过程中,不少教师感到束手无策。其实,只要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从细节做起,就能走出“围城”,找到行之有效的途径。《细节决定成败》是我国学者汪中求先生撰写的经典书籍,作者结合真实的事例阐述了细节对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性,这对提高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效率而言同样重要。笔者认为:在初中语文高效课堂教学过程中,只有从以下几方面抓住小细节,才能构筑大课堂。  一、注重言談举止,展示个人魅力  作为
期刊
导言  “好文不厌千回改”,在写作教学中,我发现,真正有效的作文教学是让学生在不断地修改中,学会并运用写作技巧,提升写作的能力,用成功的体验唤起写作的热情。因此,我经常针对学生习作中的问题展开专题式写作修改指导。  如何让作文在叙述清晰生动的基础上变得有情有味,是初二阶段学生作文的难点。为了让文章情节起伏有致,情味浓郁,达到融景入情,烘云托月的效果,我和学生一起进行了一次写作修改练习。  这里呈现
期刊
本文尝试在阅读教学中进行“触点迁移式”写作的有效探究,旨在避免语文阅读教学的虚浮无效,通过从文本中发掘某一触发思维的价值点,以短小轻便的随堂作文形式,实现和文本的深度对话,促进阅读教学目标的有效生成。  “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让学生在阅读教学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应该成为每一位语文教师的自觉行为。”所以促进学生与文本的深入对话,才是语文阅读教学的本位,是教师在构建课堂时的焦点所在。  笔者曾
期刊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第四学段(7~9年级)作文方面的要求是“作文每学年一般不少于14次,其他练笔不少于一万字”可见,作文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占据不可小觑的地位,如何帮助学生寻找写作的方法,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就成了语文教师长期思考的问题。《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第四学段(7~9年级)“学段目标和内容”的作文方面提出要求“能从文章中提取主要信息,进行缩写;能根据文章的内在联系和自己的合理想象,进行
期刊
当前有一些教师对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的专题教学,不够重视。他们认为,专题涉及的内容太多,在语文课堂上根本无法把一些问题处理清楚。于是,他们把专题课教学当成可有可无的课,这种做法延误了对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培养。  在此,笔者以苏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专题“长城”的教学为例,来谈谈如何在专题学习中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  一、梳理出本专题的教学目标  教材中本专题设置了以下四个教学目标:  第一,引
期刊
为适应学生毕业和升学考试,九年级语文教学与七年级和八年级相比,教学容量大,教学速度也比较快,尤其是文言文教学,老师和学生都是苦不堪言。自我反省:不知不觉中,我们的文言文教学竟然如同编了“程序”一样,扫清字词障碍,顺畅朗读文章,完成古汉语知识的积累,再阅读探究文章的主题和写作方法。一学期下来,学生觉得头疼,老师觉得枯燥。可怕的是,因为我们所编的“程序”,学生会渐渐失去学习语文的热情。  痛定思痛:与
期刊
初中生随着年龄的增长,生活阅历增加,逐渐脱离了儿童时期的经验型思维模式。他们随着观察力、想象力、创造力、记忆力的显著提高,逻辑思维开始向理论型发展,独立思考能力加强,具有个性主张。简单的灌输式教育、说教式的课堂教学模式,已无法满足塑造学生品格的诉求。可见,点燃学生的智慧,教会学生识人论世之道,是这一阶段语文教学的重要方向。  一、体悟亲情,学会感恩  随着身体发育急剧变化,初中生的心理开始向成人化
期刊
曾在西藏看到过这样一幅难忘的画面:寒风凛冽,铅云欲堕,一行朝圣者蠕动在旷野雪地上,双手扬起,落下,身体倏然扑地,额头叩撞泥土,如一条青藤蜿蜒于大地。木板摩擦冻土发出的声响,混合着绵绵不绝的诵经声,在山谷的上空如薄荷悠扬。  曾经很不明白这样的苦行,直到读了舒婷的《滴水观音》:  为了把自己斟满了  交给太阳  先投身  如渊的黑暗  猛然醒悟:这乃是一种强大的信念,一种最至诚的情有独钟,一种真正的
期刊
在现实教学中,我们可能更多的是满足于对学生的倾听,而这种倾听往往是单向的,难以体现课堂对话的真正目的。本人在暑期网络研修期间观摩了《生命 生命》的教学案例,现针对课堂教师倾听,谈一点个人想法。  【案例再现】  教者首先让学生自主感悟“飞蛾求生”、“瓜苗生长”、“聆听心跳”三件事,而后进行汇报交流。  片断一:  师:我们先来看飞蛾求生这一段,作者有怎样的感受呢?说说你们的感悟。  生1:我从“挣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