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堂导入作为教学的一个首要环节,是一堂课的开端。好的导入能够唤起学生的生活经验,激活相关知识的链接,从而吸引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情趣,为下一步教学创设一个良好的氛围。
近几年来,语文课导入的方法也是层出不穷。这些导入的方法好不好,只有自己尝试了才知道,就像鞋子好不好穿,只有自己脚试了才知道一样。为什么这么说,这种说法是本人一次上八年级下册《再塑生命》时偶创导入后得出的。
记得讲这篇课文的时间是周四上午第三节课和第四节课,第三节在初二(4)班,第四节是在初二(3)班。“叮叮铃铃,叮叮铃铃”,一阵铃声响后,笔者走进二(4)班课堂,进行师生互问后,就开始上课了。笔者是这样导入的: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海伦凯勒这个人吗?
生:知道,是一个聋哑人。
师:是的,海伦凯勒,一个在无光、无声的黑暗世界里摸索的弱女子,以惊人的毅力和不屈不挠的精神,创造了奇迹。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海伦凯勒的文章《再塑生命》。请同学们把书翻到第5课。
学生纷纷把书翻到第5课,有的同学还没有打开书。
师:检查课前预习。哪个同学介绍一下作者?
生:海伦凯勒是……
师:还有同学了解海伦凯勒吗?
沉默,等一会儿,还是沉默,笔者有点生气。
师:你们是怎么预习的?一个残疾人取得了如此惊人的成绩,难道大家不想了解其中的奥密吗?不想跟别人学一学吗?
不问则已,一问更加僵化了课堂气氛。讲得有气无力,勉强完成了课堂任务。下课铃声终于响了。
下一节课是在初二(3)班,上午最后一节课,课前有一个眼保健操活动。由于上午已经上了三节课,当时笔者发现学生在做眼保健操时就有点困了,等大家做完后,笔者发现他们一个个睡眼惺忪,精神不振。上节课笔者也精神不振,怎么办?按平常规矩笔者也就对付上课了,也不管学生的状态如何了。不知怎的,今天看到这种情况,笔者突然灵机一动,想到了一个与上节课不一样的导入。没想到这个突发奇想立马调动了大家的积极性,获得了与上节课截然不同的轻松与精彩。
师:上课。
生:起立,老师好。(声音软绵绵的)
师:上课之前我想请五位同学来做一个游戏。考考大家的胆量。
生:游戏?胆量?(很多同学来劲了,以为不要上课了。)
师:这个游戏很简单,不过需要全班同学的配合。大家愿意吗?
生:愿意。(大家齐声高呼,劲头更足了。)
师:就是请五位同学闭眼从自己的座位上走到讲台上,面对黑板静静的站三分钟,这期间不准睁开眼睛,不准说话,全班其他同学不准发出一点响声。看看哪些同学胆大?不怕困难。
生:我……我……我……
由于游戏难度系数小,大家踊跃报名。后来就选了三位男同学和两位女同学来完成游戏。由于是闭眼离开座位,有些同学从来没有尝试过,即使是在自己熟悉的教室,也不免磕磕碰碰,引得大家忍不住想笑。三分钟过去了,笔者请五位同学慢慢转过身来,睁开眼睛,请他们说说这三分钟的感受。
生1:感觉好黑,周围好静,不舒服。
生2:我感到头晕晕,站不住,快要倒了。
生3:我也头晕,就想睡觉。(该生一说,全班大笑。)
生4:我好像到了一个黑洞里,整个人都飘了起来,没有重心,不知要飘到哪里去,很恐怖。
生5:我好像到了一个沙漠里,身边什么也没有,太空旷了,安静的可怕。。
师:好,请大家回到座位,谢谢。
师:刚才这五位同学稍稍体验了没有光明、没有声音的生活感受,大家也听到了,他们的感受基本上都是不好受的。如果一个人真的一辈子就生活在无声无光的世界里,大家能想想一下吗?
生:不可思议,不可想象,生不如死……
师:真的吗?请同学们把书翻到第5课,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课文的主人公就是这样的一位看不见、听不见而且还不会说话的人,我们看看她的感受是怎样的……
通过这个“不一样的导入”,接下来同学们快速地走进了课文。如果按照笔者之前的备课,首先提问,接着预习检查,然后生字词排疑,然后整体感知,大家的积极性绝没有这么高。
课后笔者对自己的这两堂课进行了深刻反思。同样一节课,同样一篇课文,同样的内容,同样一个老师教,几乎是在相同的时间里,取得的效果大不一样。为何?追根究底就是两节课的导入模式不同,一个死板,一个有趣,仅此而已。因此,一堂精彩的课不仅仅是课文分析准确深入,教师讲解清晰、有条理,师生互动活跃,学生积极回答、踊跃表现等等,而且是具有一个吸引人的导入,能点燃学生学习的兴趣。第一堂课导入,平铺直叙,毫无兴趣可言,所以不能使学生迅速地集中注意力,不能激发求知欲,不能引起学生的学习乐趣。第二堂课的导入,通过游戏模式,马上引发了学生的兴趣,在很短的时间内使学生迅速地集中注意力,激发了求知欲,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动力。
根据以上经验,在以后的教学中笔者不断尝试着运用一些新的导入方法,有精彩,有失败。不过付出了总归有收获,通过不断学习和总结,笔者认为好的导入一定要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导入要针对教学内容和目标。
每一节课都有一个明确的教学内容和要达到的目标,不同的内容及目标需要与之相称的教学方法。这就要求课堂导入要与教学内容相匹配。只有如此,方能表现导入与教学内容之间的密切关系。当教学内容发生变化时,课堂导入的策略、方法也应当发生相应的变化。所以新授课、练习课、复习课、讲评课等不同类型的课,由于教学目地不同,所需要的课堂导入也不同,只有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都兼容的导入才是最好的导入。
其次,导入要针对学生的实际。
新课标明确指出,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识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之上。导入要针对学生实际指的是要针对学生的生理、心理发展水平和知识储备的情况来制定导入策略。因为学生才是教学的主体,导入的效果要通过学生表现出来,所以无论采取怎样的导入,都不能不考虑学生的实际。
再次,导入要针对教师自身的特点。
教师们在性格、气质、知识水平、教学能力、职业素养等方面都存在着种种差异,这些都会自觉不自觉地对教学产生一定影响,也势必会影响课堂导入方式的选择。如某些老师可能对某几种导入方式格外喜爱,而且运用起来也得心应手;而对某几种导入方式可能就会感觉不适应。因此,老师们要正确认识自身的特点,结合实际情况,既要扬长避短,又要勇于探索,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
近几年来,语文课导入的方法也是层出不穷。这些导入的方法好不好,只有自己尝试了才知道,就像鞋子好不好穿,只有自己脚试了才知道一样。为什么这么说,这种说法是本人一次上八年级下册《再塑生命》时偶创导入后得出的。
记得讲这篇课文的时间是周四上午第三节课和第四节课,第三节在初二(4)班,第四节是在初二(3)班。“叮叮铃铃,叮叮铃铃”,一阵铃声响后,笔者走进二(4)班课堂,进行师生互问后,就开始上课了。笔者是这样导入的: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海伦凯勒这个人吗?
生:知道,是一个聋哑人。
师:是的,海伦凯勒,一个在无光、无声的黑暗世界里摸索的弱女子,以惊人的毅力和不屈不挠的精神,创造了奇迹。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海伦凯勒的文章《再塑生命》。请同学们把书翻到第5课。
学生纷纷把书翻到第5课,有的同学还没有打开书。
师:检查课前预习。哪个同学介绍一下作者?
生:海伦凯勒是……
师:还有同学了解海伦凯勒吗?
沉默,等一会儿,还是沉默,笔者有点生气。
师:你们是怎么预习的?一个残疾人取得了如此惊人的成绩,难道大家不想了解其中的奥密吗?不想跟别人学一学吗?
不问则已,一问更加僵化了课堂气氛。讲得有气无力,勉强完成了课堂任务。下课铃声终于响了。
下一节课是在初二(3)班,上午最后一节课,课前有一个眼保健操活动。由于上午已经上了三节课,当时笔者发现学生在做眼保健操时就有点困了,等大家做完后,笔者发现他们一个个睡眼惺忪,精神不振。上节课笔者也精神不振,怎么办?按平常规矩笔者也就对付上课了,也不管学生的状态如何了。不知怎的,今天看到这种情况,笔者突然灵机一动,想到了一个与上节课不一样的导入。没想到这个突发奇想立马调动了大家的积极性,获得了与上节课截然不同的轻松与精彩。
师:上课。
生:起立,老师好。(声音软绵绵的)
师:上课之前我想请五位同学来做一个游戏。考考大家的胆量。
生:游戏?胆量?(很多同学来劲了,以为不要上课了。)
师:这个游戏很简单,不过需要全班同学的配合。大家愿意吗?
生:愿意。(大家齐声高呼,劲头更足了。)
师:就是请五位同学闭眼从自己的座位上走到讲台上,面对黑板静静的站三分钟,这期间不准睁开眼睛,不准说话,全班其他同学不准发出一点响声。看看哪些同学胆大?不怕困难。
生:我……我……我……
由于游戏难度系数小,大家踊跃报名。后来就选了三位男同学和两位女同学来完成游戏。由于是闭眼离开座位,有些同学从来没有尝试过,即使是在自己熟悉的教室,也不免磕磕碰碰,引得大家忍不住想笑。三分钟过去了,笔者请五位同学慢慢转过身来,睁开眼睛,请他们说说这三分钟的感受。
生1:感觉好黑,周围好静,不舒服。
生2:我感到头晕晕,站不住,快要倒了。
生3:我也头晕,就想睡觉。(该生一说,全班大笑。)
生4:我好像到了一个黑洞里,整个人都飘了起来,没有重心,不知要飘到哪里去,很恐怖。
生5:我好像到了一个沙漠里,身边什么也没有,太空旷了,安静的可怕。。
师:好,请大家回到座位,谢谢。
师:刚才这五位同学稍稍体验了没有光明、没有声音的生活感受,大家也听到了,他们的感受基本上都是不好受的。如果一个人真的一辈子就生活在无声无光的世界里,大家能想想一下吗?
生:不可思议,不可想象,生不如死……
师:真的吗?请同学们把书翻到第5课,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课文的主人公就是这样的一位看不见、听不见而且还不会说话的人,我们看看她的感受是怎样的……
通过这个“不一样的导入”,接下来同学们快速地走进了课文。如果按照笔者之前的备课,首先提问,接着预习检查,然后生字词排疑,然后整体感知,大家的积极性绝没有这么高。
课后笔者对自己的这两堂课进行了深刻反思。同样一节课,同样一篇课文,同样的内容,同样一个老师教,几乎是在相同的时间里,取得的效果大不一样。为何?追根究底就是两节课的导入模式不同,一个死板,一个有趣,仅此而已。因此,一堂精彩的课不仅仅是课文分析准确深入,教师讲解清晰、有条理,师生互动活跃,学生积极回答、踊跃表现等等,而且是具有一个吸引人的导入,能点燃学生学习的兴趣。第一堂课导入,平铺直叙,毫无兴趣可言,所以不能使学生迅速地集中注意力,不能激发求知欲,不能引起学生的学习乐趣。第二堂课的导入,通过游戏模式,马上引发了学生的兴趣,在很短的时间内使学生迅速地集中注意力,激发了求知欲,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动力。
根据以上经验,在以后的教学中笔者不断尝试着运用一些新的导入方法,有精彩,有失败。不过付出了总归有收获,通过不断学习和总结,笔者认为好的导入一定要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导入要针对教学内容和目标。
每一节课都有一个明确的教学内容和要达到的目标,不同的内容及目标需要与之相称的教学方法。这就要求课堂导入要与教学内容相匹配。只有如此,方能表现导入与教学内容之间的密切关系。当教学内容发生变化时,课堂导入的策略、方法也应当发生相应的变化。所以新授课、练习课、复习课、讲评课等不同类型的课,由于教学目地不同,所需要的课堂导入也不同,只有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都兼容的导入才是最好的导入。
其次,导入要针对学生的实际。
新课标明确指出,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识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之上。导入要针对学生实际指的是要针对学生的生理、心理发展水平和知识储备的情况来制定导入策略。因为学生才是教学的主体,导入的效果要通过学生表现出来,所以无论采取怎样的导入,都不能不考虑学生的实际。
再次,导入要针对教师自身的特点。
教师们在性格、气质、知识水平、教学能力、职业素养等方面都存在着种种差异,这些都会自觉不自觉地对教学产生一定影响,也势必会影响课堂导入方式的选择。如某些老师可能对某几种导入方式格外喜爱,而且运用起来也得心应手;而对某几种导入方式可能就会感觉不适应。因此,老师们要正确认识自身的特点,结合实际情况,既要扬长避短,又要勇于探索,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