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天津外国语大学,天津 300204)
【摘要】:萧红是中国近现代女作家,被誉为“20世纪30年代的文坛洛神”,她的文学作品在现当代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萧红的代表作长篇小说《呼兰河传》是她创作的巅峰作品,被誉为“20世纪最伟大的中长篇小说之一”。其文风卓异,笔法细腻,运用不同叙事视角的交替以及多种修辞,尤其是“通感”的运用,描绘了东北边陲小镇呼兰河镇的风土人情,寄予了她对故乡的怀念,展现了萧红独特的艺术个性与特色。本文通过“通感”的四个方面,对《呼兰河传》进行美学解读,探究作者是如何运用具体的语言以及独特的写作技巧,来达到特定的文学效果,进而深化了小说的主题。同时对读者理解萧红的中心思想和文学研究提供了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呼兰河传》;通感;美学解读;萧红
萧红是上世纪30年代中国文坛最负盛名的女作家,与张爱玲并称为“民国四大才女”。由于处于特殊时代背景之下,逐渐形成了她独特的写作风格。她的作品乡土气息浓烈,叙事风格细腻深刻、委婉动人,尤其是在小说文体上进行了很大的创新。作为女性作者,她以女性的视角透视世界,以细致的观察和越轨的笔致,为小说增加了不少的明丽和鲜艳。
《呼兰河传》是萧红最重要的代表作之一.作者以自身的童年回忆为线索,通过描写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家乡的生活画面和风土人情,生动而真实的再现了当地人们平凡、落后的生活现状和平庸愚昧的精神状态。作者以她娴熟的回忆技巧、抒情的散文风格、浑厚而又轻盈的文笔,造就了她“回忆式”的巅峰之作。
一.通感概述
通感修辞格又叫“移觉”,通感就是把不同感官的感觉沟通起来,借联想引起感觉转移,“以感觉写感觉”。文学艺术创作和鉴赏中各种感觉器官间的互相沟通。指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等等各种官能可以沟通,不分界限,它系人们共有的一种生理、心理现象,与人的社会实践的培养也分不开。审美是人类特有的活动。通感,就是在人们的审美活动中使各种审美感,其修辞主要包括:味觉借移的通感效应、触觉借移的通感效应、视觉借移的通感效应和听觉借移的通感效应这四个方面。本文将从这四个方面,对《呼兰河传》进行没学解读,以分析作者细腻的笔法和独特的描写方式,探究萧红在这篇长篇小说中所要表达的主题思想。,
二.对《呼兰河传》的美学解读
(一)味觉借移的通感效应
味覺借移是将其他事物或者其他感官的感受通过味觉来表达出来,这种修辞写法在现实生活中以及诸多文学作品中是非常常见的。例如,《红楼梦》中议论凤姐:“脸酸心硬”,用味觉与触觉的互补互济,很准确地表达了凤姐的人格特征:不留情面而又心肠狠毒。
“今年春天雨水大,咱们这棵玫瑰开得这么香,二里路也怕闻得到的。”这句话出现在《呼兰河传》的第三章第二节中,描写作者老家后院里花团锦簇的摸样,本来形容花开或树上结果会用视觉或者触觉方面的词汇来形容,但在这句中,作者用味觉方面的“香”字来形容花开,体现了后院的繁茂之景,同时也可以读出作者的愉悦之情,是萧红难得的放松愉快的状态。
(二)触觉借移的通感效应
触觉借移是将其他的感觉通过触觉来更好的表现,这种修辞在文学作品中也很常见。例如在我们生活中,人们将那些外貌姣好而内心严峻的女人称为“冷美人”。一个‘冷’字把那种寒气袭人、硬如坚冰;拒人于千里之外,理不顺达、情不畅通的姿容和心态刻化得入木三分。
“等大戏一开了台,那戏台下边,真是人山人海,拥挤不堪。搭戏台的人也真会搭,真是搭的又顺滑又干净。”这是《呼兰河传》第二章第三节中的选段,描写的是镇上大戏台的部分,“光滑干净”本身是触觉方面的词汇,在这里用来形容戏台,说明了一种给人舒服的感觉,在本来是需要用视觉方面的描写来体现其形象,而作者巧妙的借移了触觉的词汇,在“通感”的层面上,是一种舒适欢快的感觉,体现了呼兰河镇在农闲时的氛围。
(三)视觉借移的通感效应
视觉借移是将其他感覺通过视觉来进行表现,突出视觉移借来表现外部事物与情感世界的文学描写也具有相当的普遍性。例如:一个人走运,鸿星高照。俗话说他走"红"了,或者"红透了"。为了充分反映这仕途升迁和好运不断的势态,还会强化视觉感受的程度:"这个人红得发紫",或者"这是个大红大紫的明星"。
“前半夜那跳神打鼓的事情,一点也没有留下痕迹,那连哭带叫的小团圆媳妇,好像在这世界上,也未曾哭过叫过,因为一点痕迹也并未留下,家家户户都是黑的,家家户户都是沉沉的。”这段话出现在《呼兰河传》的第五章第六节当中,描写的是小团圆媳妇死后小镇上的情景,用“黑”这个视觉上的词汇来借移形容家家户户的景象,以此来衬托小团圆媳妇的死亡时多么的凄惨和荒唐,体现了当时中国普通民众愚昧无知、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特性。为萧红在后文的描写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并且十分生动的给了读者一幅风土人情画卷。
(四)听觉借移的通感效应
听觉借移是将其他感觉通过听觉来进行表现,常常有如闻其声,呼之欲出的文学效果。例如:“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这里用马蹄的声响与节奏来展示春风得意的生命状态。
在《呼兰河传》中,也有大量运用听觉借移的通感修辞,如:
“女人一到了八月也不过是浆衣服,拆被子,捶棒槌,捶得街街巷巷早晚地叮叮当当地乱响,叮当来了冬天”、“冬天大地被冻裂了,江河被冻住了。再冷起来,江河也被冻得锵锵地响着裂开了缝”这短短的两句话是在第一章的第九节中出现,描写寒冷冬天的到来,通过听觉的“叮当”、“锵锵响着”来生动形象的展现呼兰河镇冬天的寒冷彻骨,将书本中的冬季通过文字可以听到并且感受到无法感受的冬季。
“可曾有人听过夜里房子会叫的,谁家的房子会叫,叫得好像个活物似的,嚓嚓的,带着无限的重量,往往会把睡在这房子里的人叫醒。”这段话是出现在第四章的第二节当中,描写房子凄凉的感觉,在秋风萧瑟中以及寒冷冬风中,孤寂的房子在风中发出声响,听觉的借移生动的写出了房子的凄凉孤寂之景。
三.结语
通感,是在人们的审美活动中使各种审美感官,如人的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多种感觉互相沟通,互相转化。在现代文学作品中,通感的使用,可以使读者各种感官共同参与对审美对象的感悟,克服审美对象知觉感官的局限,从而使文章产生的美感更加丰富和强烈。在萧红这部经典作品当中,也同样运用了大量的通感修辞,将这样一部叙事诗、多彩的风土画和凄婉的歌谣,感人至深的表现给了读者。对《呼兰河传》进行“通感”层面上的美学解读,探究者是如何运用具体的语言以及独特的写作技巧,同时对读者理解萧红的中心思想和文学研究提供了借鉴和参考。
参考文献:
[1]萧红.呼兰河传[M].中国画报出版社,2014
[2]季钰.通感的立体化研究[J].扬州大学学报,2008.
[3]宁沈生.论诗词与通感[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7.
[4]李群英.英语修辞格中的通感与移就[J].教学与管理,2008.
[5]杨波.跨感官感知与通感形容词研究[J].外语教学,2007.
[6]徐莲.通感式词义引申的规律及其扩展[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4.
[7]王金城.诗学阐释:文体风格与叙述策略——《呼兰河传》新论[J].复旦学报.2002
【摘要】:萧红是中国近现代女作家,被誉为“20世纪30年代的文坛洛神”,她的文学作品在现当代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萧红的代表作长篇小说《呼兰河传》是她创作的巅峰作品,被誉为“20世纪最伟大的中长篇小说之一”。其文风卓异,笔法细腻,运用不同叙事视角的交替以及多种修辞,尤其是“通感”的运用,描绘了东北边陲小镇呼兰河镇的风土人情,寄予了她对故乡的怀念,展现了萧红独特的艺术个性与特色。本文通过“通感”的四个方面,对《呼兰河传》进行美学解读,探究作者是如何运用具体的语言以及独特的写作技巧,来达到特定的文学效果,进而深化了小说的主题。同时对读者理解萧红的中心思想和文学研究提供了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呼兰河传》;通感;美学解读;萧红
萧红是上世纪30年代中国文坛最负盛名的女作家,与张爱玲并称为“民国四大才女”。由于处于特殊时代背景之下,逐渐形成了她独特的写作风格。她的作品乡土气息浓烈,叙事风格细腻深刻、委婉动人,尤其是在小说文体上进行了很大的创新。作为女性作者,她以女性的视角透视世界,以细致的观察和越轨的笔致,为小说增加了不少的明丽和鲜艳。
《呼兰河传》是萧红最重要的代表作之一.作者以自身的童年回忆为线索,通过描写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家乡的生活画面和风土人情,生动而真实的再现了当地人们平凡、落后的生活现状和平庸愚昧的精神状态。作者以她娴熟的回忆技巧、抒情的散文风格、浑厚而又轻盈的文笔,造就了她“回忆式”的巅峰之作。
一.通感概述
通感修辞格又叫“移觉”,通感就是把不同感官的感觉沟通起来,借联想引起感觉转移,“以感觉写感觉”。文学艺术创作和鉴赏中各种感觉器官间的互相沟通。指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等等各种官能可以沟通,不分界限,它系人们共有的一种生理、心理现象,与人的社会实践的培养也分不开。审美是人类特有的活动。通感,就是在人们的审美活动中使各种审美感,其修辞主要包括:味觉借移的通感效应、触觉借移的通感效应、视觉借移的通感效应和听觉借移的通感效应这四个方面。本文将从这四个方面,对《呼兰河传》进行没学解读,以分析作者细腻的笔法和独特的描写方式,探究萧红在这篇长篇小说中所要表达的主题思想。,
二.对《呼兰河传》的美学解读
(一)味觉借移的通感效应
味覺借移是将其他事物或者其他感官的感受通过味觉来表达出来,这种修辞写法在现实生活中以及诸多文学作品中是非常常见的。例如,《红楼梦》中议论凤姐:“脸酸心硬”,用味觉与触觉的互补互济,很准确地表达了凤姐的人格特征:不留情面而又心肠狠毒。
“今年春天雨水大,咱们这棵玫瑰开得这么香,二里路也怕闻得到的。”这句话出现在《呼兰河传》的第三章第二节中,描写作者老家后院里花团锦簇的摸样,本来形容花开或树上结果会用视觉或者触觉方面的词汇来形容,但在这句中,作者用味觉方面的“香”字来形容花开,体现了后院的繁茂之景,同时也可以读出作者的愉悦之情,是萧红难得的放松愉快的状态。
(二)触觉借移的通感效应
触觉借移是将其他的感觉通过触觉来更好的表现,这种修辞在文学作品中也很常见。例如在我们生活中,人们将那些外貌姣好而内心严峻的女人称为“冷美人”。一个‘冷’字把那种寒气袭人、硬如坚冰;拒人于千里之外,理不顺达、情不畅通的姿容和心态刻化得入木三分。
“等大戏一开了台,那戏台下边,真是人山人海,拥挤不堪。搭戏台的人也真会搭,真是搭的又顺滑又干净。”这是《呼兰河传》第二章第三节中的选段,描写的是镇上大戏台的部分,“光滑干净”本身是触觉方面的词汇,在这里用来形容戏台,说明了一种给人舒服的感觉,在本来是需要用视觉方面的描写来体现其形象,而作者巧妙的借移了触觉的词汇,在“通感”的层面上,是一种舒适欢快的感觉,体现了呼兰河镇在农闲时的氛围。
(三)视觉借移的通感效应
视觉借移是将其他感覺通过视觉来进行表现,突出视觉移借来表现外部事物与情感世界的文学描写也具有相当的普遍性。例如:一个人走运,鸿星高照。俗话说他走"红"了,或者"红透了"。为了充分反映这仕途升迁和好运不断的势态,还会强化视觉感受的程度:"这个人红得发紫",或者"这是个大红大紫的明星"。
“前半夜那跳神打鼓的事情,一点也没有留下痕迹,那连哭带叫的小团圆媳妇,好像在这世界上,也未曾哭过叫过,因为一点痕迹也并未留下,家家户户都是黑的,家家户户都是沉沉的。”这段话出现在《呼兰河传》的第五章第六节当中,描写的是小团圆媳妇死后小镇上的情景,用“黑”这个视觉上的词汇来借移形容家家户户的景象,以此来衬托小团圆媳妇的死亡时多么的凄惨和荒唐,体现了当时中国普通民众愚昧无知、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特性。为萧红在后文的描写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并且十分生动的给了读者一幅风土人情画卷。
(四)听觉借移的通感效应
听觉借移是将其他感觉通过听觉来进行表现,常常有如闻其声,呼之欲出的文学效果。例如:“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这里用马蹄的声响与节奏来展示春风得意的生命状态。
在《呼兰河传》中,也有大量运用听觉借移的通感修辞,如:
“女人一到了八月也不过是浆衣服,拆被子,捶棒槌,捶得街街巷巷早晚地叮叮当当地乱响,叮当来了冬天”、“冬天大地被冻裂了,江河被冻住了。再冷起来,江河也被冻得锵锵地响着裂开了缝”这短短的两句话是在第一章的第九节中出现,描写寒冷冬天的到来,通过听觉的“叮当”、“锵锵响着”来生动形象的展现呼兰河镇冬天的寒冷彻骨,将书本中的冬季通过文字可以听到并且感受到无法感受的冬季。
“可曾有人听过夜里房子会叫的,谁家的房子会叫,叫得好像个活物似的,嚓嚓的,带着无限的重量,往往会把睡在这房子里的人叫醒。”这段话是出现在第四章的第二节当中,描写房子凄凉的感觉,在秋风萧瑟中以及寒冷冬风中,孤寂的房子在风中发出声响,听觉的借移生动的写出了房子的凄凉孤寂之景。
三.结语
通感,是在人们的审美活动中使各种审美感官,如人的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多种感觉互相沟通,互相转化。在现代文学作品中,通感的使用,可以使读者各种感官共同参与对审美对象的感悟,克服审美对象知觉感官的局限,从而使文章产生的美感更加丰富和强烈。在萧红这部经典作品当中,也同样运用了大量的通感修辞,将这样一部叙事诗、多彩的风土画和凄婉的歌谣,感人至深的表现给了读者。对《呼兰河传》进行“通感”层面上的美学解读,探究者是如何运用具体的语言以及独特的写作技巧,同时对读者理解萧红的中心思想和文学研究提供了借鉴和参考。
参考文献:
[1]萧红.呼兰河传[M].中国画报出版社,2014
[2]季钰.通感的立体化研究[J].扬州大学学报,2008.
[3]宁沈生.论诗词与通感[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7.
[4]李群英.英语修辞格中的通感与移就[J].教学与管理,2008.
[5]杨波.跨感官感知与通感形容词研究[J].外语教学,2007.
[6]徐莲.通感式词义引申的规律及其扩展[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4.
[7]王金城.诗学阐释:文体风格与叙述策略——《呼兰河传》新论[J].复旦学报.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