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作文思路单一、呆板,毫无个性时,需要激發学生产生写作的需要,引导学生掌握写作技巧,鼓励学生张扬写作个性。
关键词:语文教学;作文思路;写作个性
对语文老师来说,批作文有时实在是件头疼的事。一个班级,58人,写“难忘的一件事”,雷同的实在太多了。在作文里,我们很难看出学生在想什么,他们的生活到底是怎样的。于是,我们大声地指责学生:你们为什么不在作文中写你的真心话?
如果,学生乐于写作文了。那么,必是在作文中可以畅所欲言了,可以说真话,说心里话了。这就需要对作文有一个民主的态度。需要评判者给一个宽松的氛围。到那时候,学生会把写作文看成一次抒发、一次宣泄、一种自醒、一次自查,老师看作文也将不再是一个苦差事。 教学中,每当我看见自己的学生写出来的文章往往将生活“记流水帐”般道来,作文思路单一、呆板,毫无个性时,我就在沉思:怎样让学生的文章“活”起来,让他们放开胆量自由表达?如何帮助学生摆脱“作文难,难作文”的窘境,给学生作文插上腾飞的翅膀?下面就如何帮助学生进入一个“想写、会写、写好”的全新境界,谈谈我的粗浅尝试和体会。
一、激发学生产生写作的需要
1.利用节日激发学生写作需要。 “三八”妇女节、母亲节、父亲节都是令孩子们肃然起敬的日子。父爱、母爱的感恩能够充分唤起孩子们内在的写作需求。如在“三.八”节来临时,我就指导学生写有关妈妈的习作,经过点拨、指导,学生写作兴趣大增。一篇篇感人的习作出现在我面前。如《甜蜜的微笑》、《给您一个吻》、《节日的祝福》等等。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我便向学生讲述节日的由来,风俗习惯,让他们受到爱国、敬老的教育。然后让学生以《甜甜的汤圆》、《河水的思念》、《月光下的思念》为题作文。孩子们写起来都觉得有话可说,有感而发。
2.利用自然情况激发学生写作需要。 美丽如画的大自然,可以让学生看绿树红花,听百虫啾啾,吸新鲜空气,享拂面春风。春之绿、夏之泳、秋之游、冬之雪也为学生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写作素材,从而更加激发了学生的写作需要。当学生在大自然的怀抱中尽情玩耍,体验大自然的美时,我只要稍作点拨,如问:玩得开心吗?美吗?你喜欢吗?说说好吗?学生便跃跃欲试,争相畅谈心中之美。因为这不是冥思苦想地作文,而是在叙述享美之乐。学生思维特别活跃,有感而发,有情可抒。
3.利用农村乡情民俗激发学生写作需要。 “邻里好,贵金宝”。农村人特别重视邻里之间乡亲之间的感情联系。其间蕴含着纯朴的民风,和睦相处之情,尊老爱幼之德,勤俭节约之风……这些方面的生动事例层出不穷,活生生地就发生在同学们的身边。农村那一年一度的春节,全家团圆的中秋节,飘着粽子香味的端午节……,男婚女嫁,乔迁新居等等,无不带给同学们许多欢乐,这些都是学生喜闻乐道的,抓住这些契机,或借助一定的情景,让学生体验到其中浓浓的乡情和劳动人民朴实情怀,而不由自主地赞之于笔端。
作文教学中,激发学生需要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关键是老师要做教学的有心人,时时处处留心皆有文章。
二、引导学生掌握写作技巧
1.从阅读中寻找技巧。小学语文课文有不少出自名家之手,堪称学生习作的楷模。老师要引导学生去鉴赏品味,体会文中的感情,感悟其中的写作技巧。阅读后让他们畅所欲言,说说哪些词语,句子用得好,好在哪里。另外,在学习课文的同时,大力提倡学生课外阅读。如学习《卖火柴的小女孩》,就推荐学生读《安徒生童话集》;学《赤壁之战》、《草船借箭》,推荐学生读《三国演义》;每学习一篇课文,都让学生阅读相关的书籍,即使是古诗,也让学生上网查资料,了解诗人生平,这样不仅使学生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也扩大了学生的视野,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并能从中获得一些写作常识和技巧。
2.从观察中发现技巧。观察是人们认识事物的起点,是迈向创新的第一步。教师在引导学生观察的同时,要注意为学生创设观察环境。首先是运用多媒体手段或提供多姿多彩的画面向学生再现观察对象。如写《春天的田野》习作时,我播放了春天的田野的录像,把要写的内容变成画,呈现在学生面前。那绚丽的色彩,活动的画面,动人的音乐,刺激了学生的感官,激发了写作兴趣。其次,到大自然中去观察。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走向大自然,走向现实生活,目之所及,无一不是观察想象的天地,无一不是积累素材的场所。孩子们的思维火花在这里点燃,创新的灵感在这里升华。于是,一个自觉地去想,去说,去写的动人景象呈现在我们眼前。
三、鼓励学生张扬写作个性
1.让学生大胆地表述愿望。对于一个八、九岁,十一、二岁的孩子来说,他们都有自己的向往和希望,面对生活中的一切,他们都有所想,有所思,有所盼。面对商店新颖的服装,新奇的玩具,会发出“要是我能有这些该多好”的向往,面对同学高分的试卷,美妙的画儿,生动的演讲,会发出“要是我能如此展示自己该多好”的希望;面对考试的压力、学习的挫折,会产生厌学的情绪;面对无端的指责,无故的批评,会产生心中的不满……所有这些都是学生“心语”表达的很好机会。然而,教学中为什么当学生无话可说时偏要学生“无病呻吟”,有话可说时又偏让学生“正襟危坐”?为了给学生提供自由学习的机会,展示学生的个性,老师切不可拘泥于教学计划,要眼观六路,耳听八方,一旦发现学生“心中涌动”的愿望,不妨调整计划,让学生一吐为快。
2.让学生自由地陈述看法。小学生对自然界和周围的一切,往往目有所视,耳有所闻,心有所想。对一些社会现象,生活琐事,总有自己的看法。这些看法或许显得稚嫩,但却能反映他们真实的内心世界。因此,我们不仅要引导他们走进社会,走进生活,走进自然,引领他们去感受社会,感受生活,感受自然,还要在“走进”和“感受”的过程中提供他们叙谈感受,发表陈述见解的机会,让他们自由自在地说,无拘无束地谈。
3.让学生尽情地表达情感。小学生习作往往不愿意写平淡无奇的小题材,不愿意用朴实的语言表达情感,倾向于选择惊天动地的大事情,可是表达起来却空洞无物。为此,作文教学中,我鼓励学生以小见大,从生活中摘取真人真事,说真话抒真情。如写《难忘的一件事》时,我指导学生从生活中取材,把作文的题材范围缩小成引起“家庭风波”中的一件事,这样的事在家庭中举不胜举。课堂上学生的情绪异常活跃,快速搜索。
老师们,只要我们的学生有了写作的需要,并能灵活运用写作技巧,那么,学生就不会再甘愿做“笼中鸟”,他们就会有冲破“牢笼”的雄心,由“振翅欲飞”到“展翅翱翔”,实现质的飞跃,作文教学就会迎来一片明朗的天空。
关键词:语文教学;作文思路;写作个性
对语文老师来说,批作文有时实在是件头疼的事。一个班级,58人,写“难忘的一件事”,雷同的实在太多了。在作文里,我们很难看出学生在想什么,他们的生活到底是怎样的。于是,我们大声地指责学生:你们为什么不在作文中写你的真心话?
如果,学生乐于写作文了。那么,必是在作文中可以畅所欲言了,可以说真话,说心里话了。这就需要对作文有一个民主的态度。需要评判者给一个宽松的氛围。到那时候,学生会把写作文看成一次抒发、一次宣泄、一种自醒、一次自查,老师看作文也将不再是一个苦差事。 教学中,每当我看见自己的学生写出来的文章往往将生活“记流水帐”般道来,作文思路单一、呆板,毫无个性时,我就在沉思:怎样让学生的文章“活”起来,让他们放开胆量自由表达?如何帮助学生摆脱“作文难,难作文”的窘境,给学生作文插上腾飞的翅膀?下面就如何帮助学生进入一个“想写、会写、写好”的全新境界,谈谈我的粗浅尝试和体会。
一、激发学生产生写作的需要
1.利用节日激发学生写作需要。 “三八”妇女节、母亲节、父亲节都是令孩子们肃然起敬的日子。父爱、母爱的感恩能够充分唤起孩子们内在的写作需求。如在“三.八”节来临时,我就指导学生写有关妈妈的习作,经过点拨、指导,学生写作兴趣大增。一篇篇感人的习作出现在我面前。如《甜蜜的微笑》、《给您一个吻》、《节日的祝福》等等。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我便向学生讲述节日的由来,风俗习惯,让他们受到爱国、敬老的教育。然后让学生以《甜甜的汤圆》、《河水的思念》、《月光下的思念》为题作文。孩子们写起来都觉得有话可说,有感而发。
2.利用自然情况激发学生写作需要。 美丽如画的大自然,可以让学生看绿树红花,听百虫啾啾,吸新鲜空气,享拂面春风。春之绿、夏之泳、秋之游、冬之雪也为学生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写作素材,从而更加激发了学生的写作需要。当学生在大自然的怀抱中尽情玩耍,体验大自然的美时,我只要稍作点拨,如问:玩得开心吗?美吗?你喜欢吗?说说好吗?学生便跃跃欲试,争相畅谈心中之美。因为这不是冥思苦想地作文,而是在叙述享美之乐。学生思维特别活跃,有感而发,有情可抒。
3.利用农村乡情民俗激发学生写作需要。 “邻里好,贵金宝”。农村人特别重视邻里之间乡亲之间的感情联系。其间蕴含着纯朴的民风,和睦相处之情,尊老爱幼之德,勤俭节约之风……这些方面的生动事例层出不穷,活生生地就发生在同学们的身边。农村那一年一度的春节,全家团圆的中秋节,飘着粽子香味的端午节……,男婚女嫁,乔迁新居等等,无不带给同学们许多欢乐,这些都是学生喜闻乐道的,抓住这些契机,或借助一定的情景,让学生体验到其中浓浓的乡情和劳动人民朴实情怀,而不由自主地赞之于笔端。
作文教学中,激发学生需要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关键是老师要做教学的有心人,时时处处留心皆有文章。
二、引导学生掌握写作技巧
1.从阅读中寻找技巧。小学语文课文有不少出自名家之手,堪称学生习作的楷模。老师要引导学生去鉴赏品味,体会文中的感情,感悟其中的写作技巧。阅读后让他们畅所欲言,说说哪些词语,句子用得好,好在哪里。另外,在学习课文的同时,大力提倡学生课外阅读。如学习《卖火柴的小女孩》,就推荐学生读《安徒生童话集》;学《赤壁之战》、《草船借箭》,推荐学生读《三国演义》;每学习一篇课文,都让学生阅读相关的书籍,即使是古诗,也让学生上网查资料,了解诗人生平,这样不仅使学生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也扩大了学生的视野,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并能从中获得一些写作常识和技巧。
2.从观察中发现技巧。观察是人们认识事物的起点,是迈向创新的第一步。教师在引导学生观察的同时,要注意为学生创设观察环境。首先是运用多媒体手段或提供多姿多彩的画面向学生再现观察对象。如写《春天的田野》习作时,我播放了春天的田野的录像,把要写的内容变成画,呈现在学生面前。那绚丽的色彩,活动的画面,动人的音乐,刺激了学生的感官,激发了写作兴趣。其次,到大自然中去观察。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走向大自然,走向现实生活,目之所及,无一不是观察想象的天地,无一不是积累素材的场所。孩子们的思维火花在这里点燃,创新的灵感在这里升华。于是,一个自觉地去想,去说,去写的动人景象呈现在我们眼前。
三、鼓励学生张扬写作个性
1.让学生大胆地表述愿望。对于一个八、九岁,十一、二岁的孩子来说,他们都有自己的向往和希望,面对生活中的一切,他们都有所想,有所思,有所盼。面对商店新颖的服装,新奇的玩具,会发出“要是我能有这些该多好”的向往,面对同学高分的试卷,美妙的画儿,生动的演讲,会发出“要是我能如此展示自己该多好”的希望;面对考试的压力、学习的挫折,会产生厌学的情绪;面对无端的指责,无故的批评,会产生心中的不满……所有这些都是学生“心语”表达的很好机会。然而,教学中为什么当学生无话可说时偏要学生“无病呻吟”,有话可说时又偏让学生“正襟危坐”?为了给学生提供自由学习的机会,展示学生的个性,老师切不可拘泥于教学计划,要眼观六路,耳听八方,一旦发现学生“心中涌动”的愿望,不妨调整计划,让学生一吐为快。
2.让学生自由地陈述看法。小学生对自然界和周围的一切,往往目有所视,耳有所闻,心有所想。对一些社会现象,生活琐事,总有自己的看法。这些看法或许显得稚嫩,但却能反映他们真实的内心世界。因此,我们不仅要引导他们走进社会,走进生活,走进自然,引领他们去感受社会,感受生活,感受自然,还要在“走进”和“感受”的过程中提供他们叙谈感受,发表陈述见解的机会,让他们自由自在地说,无拘无束地谈。
3.让学生尽情地表达情感。小学生习作往往不愿意写平淡无奇的小题材,不愿意用朴实的语言表达情感,倾向于选择惊天动地的大事情,可是表达起来却空洞无物。为此,作文教学中,我鼓励学生以小见大,从生活中摘取真人真事,说真话抒真情。如写《难忘的一件事》时,我指导学生从生活中取材,把作文的题材范围缩小成引起“家庭风波”中的一件事,这样的事在家庭中举不胜举。课堂上学生的情绪异常活跃,快速搜索。
老师们,只要我们的学生有了写作的需要,并能灵活运用写作技巧,那么,学生就不会再甘愿做“笼中鸟”,他们就会有冲破“牢笼”的雄心,由“振翅欲飞”到“展翅翱翔”,实现质的飞跃,作文教学就会迎来一片明朗的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