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书法创作中的文化缺失

来源 :作家·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ox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当前书法创作中,文化缺失是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这具体表现为汉语水平的下降、书法家文学修养的欠缺和书法“雅”气的丧失。书家文化缺失,既不能保证书写文字正确、内容恰当,也不利于提高眼界和提升书法创作的审美情趣。大而远之,最终会导致书法传统艺术的地位被削弱,以及中国书法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精髓的沦丧。
  关键词:书法创作 文化缺失 下降 欠缺 丧失 危害
  中图分类号:J209 文献标识码:A
  
   书法是人们用以表达感情、交流思想和增进了解的重要艺术形式。它同中华民族创造的汉字文化保持着血肉相依的关系。“书法帮助文学作品充满厚重或灵动的美感,文学帮助书法日益完善深刻。”但是,当前书法创作中,艺术家忽视在加强和提升书法文化内涵上下功夫,从而出现了文化缺失。
  
   一 汉语水平的下降
  
   当前书法作品中,出现文字、句篇的错误屡见不鲜、文字繁简体使用缺乏规范、语句不连贯不通顺、书写内容陈旧等等,反映出当前书法家汉语水平的明显下降。
   仅以文字繁简体使用缺乏规范为例。有的书法作品把苏轼的“早生华 ”和岳飞的“怒 冲冠”的“ ”字写成“发”字,却把“雄姿英发”和“花须连夜发”的“发”字写成了“ ”字。类似以上文字使用上的明显错误,在各级书展中司空见惯、屡见不鲜。
  
   二 文学修养的欠缺
  
   如果将历代书家进行一番梳理,不难发现那些名垂书史的重量级人物,都是书法与学识并重。王羲之不但书法造诣深厚,而且诗词歌赋非常精通,一篇不足500字的《兰亭序》,堪称文学与书法作品中的“双佳”经典而流传千古;颜真卿的“鲁公三稿”,不但文章感人至深,书法也非常富有感染力。
   然而,当前书法界的情况却让人汗颜。尽管中国书协历次展览与大赛都鼓励书家自做诗文,并将其作为评判书法作品成绩的一个加分条件。然而,当我们回顾历届全国展、中青展、青年展及各类中国书协主办、出版的作品集,便会发现绝大多数参展作者书写的内容是一些唐诗、宋词、元曲,或者是明清的诗作,收到的自做诗文参赛件却少的可怜,有的虽写的是自做诗词,却不懂平仄韵律,近乎于打油诗,有的甚至就是一些平庸顺口溜。更有甚者,一生只会写几十个字,或只会写几首诗文的书法家,在书界也大有人在,绝非耸人听闻。
  
   三 书法“雅”气的丧失
  
   由于书家传统文化素养的匮乏,从而导致书法“雅”气的丧失。中国的书法之所以能历千年而不息,是与受深厚传统文化的滋养有着密切关系的。“‘雅’是书法作品中流露出的高雅清逸的气息,是书家通过读书而透悟,进而流露在书法中的意理和情境,是书法艺术传统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叶鹏飞先生认为,“雅”气的丧失,“匠”气作品就必然增多。在一些人的眼中,古人留下来的任何墨迹,都变成了经典,对刑砖地契、残纸刻画及魏齐墓刻中的丑怪之作等粗俗的民间之书盲目崇拜。这些信手涂鸦、誊录、刻画急就之作,大都出于不具书法能力、文化程度低下的工匠之手,其艺术性是极其有限的,也是简易粗糙、容易模仿和内涵不足的。
   正因为不少书家文化的严重缺失,情感生活与经历出现缺陷,心灵感知变得粗糙、干涸了,对世间万物以及庸常的生活缺乏细腻的多层次的感知与发现,尤其是那种文化与哲理层面上的感知与发现,由此变得木讷、迟钝,从而失去艺术的领悟与方向。没有文化的涵养,不可能有那种细致入微的情感与心灵的感悟。心灵的粗糙,情感萎缩,犹如被人蒙住了艺术的双眼,最终导致书作缺乏感染力而变得“俗气”。
  
   四 文化缺失的危害
  
   书法依赖的基本功有二,其一是技术的训练,其二是综合修养的提高。技术训练是字内功,综合修养是字外功。综合修养是多方面的,读书养性则尤为重要。然而,当前国人读书的现状实在令人担忧。最近,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所长郝振省首次详细通报了第四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在识字的成人群体中,2005年有53.1%的人连一本图书都没有读过。这一比例首次超过半数。而且,我国国民图书阅读率连续6年持续走低,而网络阅读则大幅增长。同时,有四分之一的读书人的读书时间在减少。”
   一个不爱读书的社会是人文精神缺失的社会,一个不愿读书的民族是缺乏创造力的民族。书家文化缺失其危害是显而易见的。对书家个人而言,它既不能保证书法文字书写正确,内容恰当;也不利于提高眼界和提升书法创作的审美情趣。文化缺失最终会制约书家自身书法水平的提高和发展。但对于整个时代来说,文化缺失也使我国独有的书法传统艺术的地位被削弱了。大而远之,当前书法文化缺失对于中华民族来说,也就意味着中国书法作为传统文化精髓的沦丧,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豪感的丧失,那是非常可怕和危险的了。
  
   五 结语
  
   书法是需要文化滋养的,书法一旦离开文化,便失去了其根性,像一株浅薄的浮萍,缺乏根基,永远都不可能长成参天大树。当前,中国书法表现出文化的缺失是显而易见的,书家应该有忧患意识,遏住自身的文化的缺失,保持对情感的滋润与涵养,并加强文化的熏陶与修养实在是书法界的当务之急。孔子曰:“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这也是让书法之树永远常青给出的警示吧!
  
   参考文献:
   [1] 姜寿田:《当前书法的文化困境与书法媒体的文化坚守》,《书法》,2005年第11期。
   [2] 金学智:《论书法与文学的亲缘美学关系》,《艺术百家》,1993年第2期。
   [3] 翟本宽:《书法与中国文化关系管窥》,《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3年第6期。
   [4] 王登科:《生命与美的断想——谈中国书法精神及其意义》,《鞍山师范学院学报》,1989年第2期。
  
   作者简介:马小杰,男,1970—,重庆开县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艺术学、汉字书法、中国绘画、计算机多媒体,工作单位:西南政法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其他文献
摘要 《红楼梦》中真情之真,是作为存在意义上的源始之真,它开启着善,显示着美,是《红楼梦》中真情的核心所在。  关键词:曹雪芹 本真情感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红楼梦》之“以情悟道”是对明清性灵思想“即情以求性”的生发,也是对明清情感本根论以及文学创作的超越。主人公宝玉之“意淫”思想意趣,在故事情节中的动态展开,就是对警幻所训“以情悟道”“意淫”之训的践行;宝玉因“
期刊
摘要 通感,也叫移觉,修辞格的一种,指用描写一类感觉的语句来描写另一类感觉,沟通两类感觉,造成表达上的新奇感和生动性。本文就古诗中使用想象性的视听通感特点方式,略作归纳。  关键词:想象 通感 交相为用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我国古典诗歌有不少欣赏音乐和描写音乐的优秀作品,这些作品对于音乐的感受,常常用想象性的视听通感来表现,通常有以下几种情况:   第一,以声喻乐。
期刊
摘要 元结是我国唐代著名文学家,他的诗歌《闵荒诗》、《舂陵行》、《贼退示官吏》等,上承陈子昂,下启白居易,可谓新乐府运动之滥觞;他的散文创作及其理论对韩愈、柳宗元等影响颇大,亦可谓开古文运动之先河,受到后世推崇。  关键词:元结 文学创作 历史地位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元结(719-772),天宝进士,字次山,号漫郎、聱叟,曾避难于猗玗洞,故号猗玗子,河南汝州鲁山(
期刊
摘要 随着市民阶层的不断扩大,需要有不同的文学作品来反映他们的精神生活。中国古代市井文学的主要文学样式,经历了从汉乐府、南朝民歌、唐宋传奇、元杂剧到明清小说的变迁,反映社会生活的广度和深度也在不断加强。  关键词:市井文学 传奇 杂剧 小说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关于中国古代文学的类别,黄宗羲提到“台阁之文”与“山林之文”;鲁迅先生有过“廊庙文学”与“山林文学”、“帮
期刊
摘要 陆游《陇头水》一诗运用丰富的想象,通过“我”与前方将士的交谈,谴责“和亲”政策的不得人心,抒发了诗人“报国欲死无战场”的悲愤之情。这首诗内容单纯,语言浅显,率意造语,直吐胸臆。但在主题表现及人物刻画上,却有其匠心独运之处。诗人通过设置悬念、环境烘托、欲扬先抑及层层剥笋等手法来表现作品的爱国主题,寓抽象于形象之中,收到了很好的艺术效果。  关键词:陆游 《陇头水》 主题表现 人物刻画  中图分
期刊
摘要 《歧路灯》才写到第十二回,主人公谭绍闻还是个懵懂无知的少年,其父谭孝移就在作者的安排下匆匆告别读者、弃世而去,抛下他牵挂不已的孩子和家庭,并把教育、监护儿子的重担留给了糊涂的妻子。但这样的人物命运设计体现了作者的良苦用心。  关键词:《歧路灯》 谭孝移 构思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歧路灯》共一百零八回,可主人公谭绍闻的父亲,被作者奉为理学楷模、端方正直的谭孝
期刊
摘要 在长期的《诗经》研究中,人们的关注焦点总是离不开诗的本义是什么,诗为何而作这类话题。而对于《诗经》的话语权力,乃至其发挥的功能等问题却似乎不大关心。深入探究《诗经》话语权力,对于正确评价《诗经》的价值及影响无疑是一大有帮助。本文将就《诗经》独特的言说语境及形成途径剖析其话语权的渊源。  关键词:诗经 渊源 礼乐文化 话语权力 人神关系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一 礼乐
期刊
摘要 竹文化是中国古典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这与其具有的特殊的文化品位紧密相关。本文从竹文化“发端流传”、“与文人关系”、“文化意蕴”、“文化建构”四个方面进行探讨,试图挖掘竹在中国古典文化中的多重内涵。  关键词:竹文化 发端流传 文人化 文化意蕴 文化建构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竹以其特有的风格品位,成为文人情感关照的对象,也是文人审美价值的一个集
期刊
摘要 《读者》中大量的文章契合了同一个叙述公式:不幸-欲望+精神=幸福。可用一句话概括这个公式:幸福本来人人都有的,只要割断欲望之绳及培养精神的自足性。《读者》因为避免根本矛盾,将复杂问题简单化,选文缺少丰富性和复杂性,因而属于快速精神消费品的休闲类杂志。  关键词:《读者》 叙述模式 幸福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读者》杂志创刊于1981年3月,属综合类文摘杂志,从创刊
期刊
摘要 卡米尔·圣-桑是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法国著名的作曲家、钢琴家、管风琴家、指挥家、音乐评论家、音乐教育家和音乐社会活动家。从他的诸多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圣-桑性格和艺术上的二重性因素对其作品的内在影响。  关键词:卡米尔·圣-桑 性格 艺术 二重性因素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欧洲的文化艺术在1848年以后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各种流派纷纭而至。特别是19世纪下半叶以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