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以文化的“以人化文”和“以文化人”为逻辑起点来探讨红色文化和教育之间的内在蕴含关系。具体来说,一方面,通过教育实现文化的延续性和不断的再生产;另一方面,通过教育规范人们行为的真实动机和出发点,使其符合社会全体成员的共同利益和公共价值取向。传承红色文化的核心是传承红色精神,以教育为载体将其内化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因,凝聚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前进的力量。
关键词:红色文化;红色精神;传承;育人功能
关于红色文化的内涵,很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界定和阐释,主要体现在“革命文化论”、“红色资源论”、“文化形态论”和“先进文化论”四个基本论点;也有学者对红色文化的结构进行分层,其中包括物态文化层、制度文化层、心态文化层和行为文化层等。当前,学术界对红色文化的起始时期还未有定论,本文所指的红色文化是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義革命、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革时期形成的精神沉淀。
一、红色文化的内涵和特征
对“文化”概念的理解是探讨“红色文化”内涵的逻辑起点。“文化”是一个广泛而抽象的概念,至今仍未有一个普遍为学术界所认可的定义。在汇通中西观点的基础上,著名学者李德顺教授指出:“文化是人的存在,社会的存在,文化就是人化,是人的生活样式文化。”这一观点是从哲学层面对文化的高度概括,它说明了文化具有鲜明的历史性、主体性和现实性。一方面,文化不是从来就有的,更不是脱离人的独立存在,相反,它是人在认识和改造自然界的过程中形成的,是人改造自然的历史结果;另一方面,文化不是单个人的存在,而是人的社会化存在,即社会化了的人的生活样式,确切说来,是特定文化主体或民族的生活样式。由此说来,“红色文化”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的特定文化主体或民族在认识和改造现实环境的过程中形成的特定的生活样式、民族风尚、价值理念和精神内核的精神凝聚。也就是说,红色文化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理论和实践相互作用的情境下,经过历史检验和时代发展依然对当下和未来的发展具有借鉴意义和现实启发,最终升华为全体社会成员普遍认同的精神象征,这种精神始终激励全体社会成员形成一种向心力和凝聚力,从而共同促进共同事业的发展前进。具体来说,红色文化是在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及改革的过程中,使外来的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而产生的符合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文化形态即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红色文化具有先进性、科学性、人民性、政治性、传承性和时代性的特征。中国共产党自身的先进性决定了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先进性,由此形成的红色文化也具有先进性,而红色文化的先进性决定了社会主义文化的先进性;红色文化的科学性体现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是探求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论,在结合当时国情、世情和党情的情况下,为革命、建设提供了新思路和新方法,最终取得革命的胜利和开拓了社会主义道路;红色文化的人民性体现在以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为人民谋幸福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红色文化不仅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而且融合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供了优质资源,具有鲜明的传承性;在革命年代形成的红色文化其内在的红色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源泉,是新时代全体社会成员的精神内核,潜在的影响当代中国人民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是红色文化时代性的表现;红色文化具有意识形态性,体现了红色文化的政治性。
二、红色文化传承的实质是传承红色精神
红色文化的核心是红色精神,红色精神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的初心所在。在经历了革命、建设和改革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锻造出伟大的时代精神,如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照金精神、遵义会议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南泥湾精神、沂蒙精神、西柏坡精神、铁人精神、雷锋精神、焦裕禄精神、甘祖昌精神、改革开放精神、载人航天精神和抗震救灾精神等。中国共产党人的时代精神集中呈现了全体中国人民的精神形态,如不畏压迫、奋勇抵抗,不怕艰险、坚守信念,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等民族品格,这对引领当代社会成员的价值取向、凝聚人文精神、提升道德品格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
多个精神形态共同铸成红色文化的精神实质,具体表现为:(1)坚守理想信念。理想信念高于天,理想信念是中国共产党的政治灵魂,是党的奋斗目标。坚定对马克思主义信仰,坚定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是党的精神支柱,是克服一切困难的内在驱动力。(2)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一切行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不懈奋斗实践的精神动力。密切联追求系群众是中国共产党的最大政治优势。(3)弘扬实事求是的精神。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尊重客观规律,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来解决现实问题,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实事求是是中国共产党的重要法宝。(4)坚持自我革命的精神。中国共产党敢想敢干、敢做敢当,具有自我革命的精神。敢于直面自己的错误问题,敢于刮骨疗毒,不断增强党的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能力。中国共产党是坚定者、奋进者、搏击者,不是犹豫者、懈怠者、畏难者,自我革命的精神充分体现了党的果敢、勇气和担当。(5)弘扬艰苦奋斗的精神。艰苦奋斗是中国共产党在长期革命、建设过程中形成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是党的生活准则、精神状态和政治本色。中国共产党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不断开创新局面,开拓新道路,弘扬艰苦奋斗的精神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要求。(6)弘扬开拓创新的精神。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探索和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开辟了独立自主的道路,创建了社会主义制度,进行了深刻的社会主义变革,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探索精神和开拓精神体现了党的政治勇气和政治智慧。(7)弘扬爱国主义的精神。爱国主义是每一个中国人民的精神依靠,是时刻牵动着中华民族深刻感情的纽带,要时刻保持热爱祖国热爱党是发展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然要求。(8)弘扬集体主义的精神。集中力量办大事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体现,集体主义是实现伟大奋斗目标的重要基础,要坚持集体主义的价值导向,谨防个人主义、小团体主义和狭隘集体主义的侵袭。 红色文化是社会主义文化的起点,红色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源泉,其精神实质贯穿于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之中。这些精神形态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的有力体现和具体表达,集中表明了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既有时代特色,又有新的内涵。它们不是外在的口号和形式,是一种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只有自觉传承红色文化承载的时代精神和民族品格才能在思想上和行动上真正扎根,才能凝聚共同的价值方向。
三、充分发挥红色文化在教育中的作用
教育是教育主体向教育客体输出知识技能、道德规范、人文素养等思想观念和意识形态的行为过程,对个人的成长、社会的发展和国家的繁荣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从个人的角度说,教育是个体认识和改变客观世界的重要途径,为把受教育者培育成具有独立生存的能力、形成一定的认知基础、养成良好的道德素养和身心和谐发展而奠定物质基础和精神基础的重要载体。从社会的角度说,教育的最终价值是为社会运行的有序发展输出人才。通过不同形式的教育,使受教育者尽可能地满足社会分工的需要以达到社会稳定、有序、和谐发展;于此同时,教育也是共同文化以及传统习俗的延续和传承的有效方式。从国家的角度说,教育是形成一定政治秩序的基础,政治秩序的安全稳定有利于经济秩序的发展;同时,通过教育的输出使受教育者形成一种精神秩序,输出的过程也是受教育者主流意识形态形成的过程,进一步地维护了国家的安全、稳定与发展。从执政党的角度说,教育是一种现实的迫切需要,是巩固政党合法地位的有力途径,是主导主流意识形态的重要载体。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语境下,教育是关乎建设社会主义大学,培养社会主义人才的重要主题。教育使受教育者具有专业的知识素养,拥有为中华民族奋斗的理想信念,形成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历史担当,积极投入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之中。
红色文化的精神实质与教育的本质具有内在的一致性。文化的本质是“人化”和“化人”。相对于“自然”来说,文化实质上就是人化,即人按照自己的需要和目的而改变自然界的自在状态、自然状态,使之适合人类的生存、生活和发展;而相对个体来说,文化就是化人,即业已形成和积淀起来的社会文化、民族文化始终发挥着影响和教化个人的作用,任何一个诞生和生活于特定社会文化和民族文化的个人既是特定社会文化、民族文化的熏陶、教育和改造的产物,又成为彰显特定社会文化、民族文化的主体,是特定民族文化的体现者。具体地说,文化是现实性的客观存在,“人化”是教育者通過自身所掌握的知识传输给被教育者,使其接受某些文化知识,形成某种价值倾向,确立某种价值观念,已达到改造被教育者的知识结构和思想观念等目的。文化也必须通过“化人”才会起作用,即通过教化实现文化育人的功能,把文化承载的价值理念和精神内核作用于人。如此说来,红色文化就是通过育人的方式传输红色精神、民族风尚等以达到育人的效果。把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融入教育之中,把红色文化所体现的的政治性、先进性、科学性通过“化人”或者说育人的方式对其进行政治教化,使红色文化成为传递时代精神和民族品格的有效载体。本质上来说,文化本身就蕴含了文化自身与教育的关系。文化与教育是一个整体,相互联系不能分割。文化通过教育使受众群体有了文化知识和人文素养;教育使文化得到传承和延续。文化的内容是由文化建设者指定的,文化的受众群体是全体社会成员,使其形成统一的主流的内在价值。
综上所述,教育本身正是文化的一个特殊组成部分。一方面,通过教育实现文化的延续性和不断的再生产;另一方面,通过教育规范人们行为的真实动机和出发点,使其符合社会全体成员的共同利益和公共价值取向。进而,对国家和民族的发展产生一定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使其形成上下一心、同心同德,共同促进和实现本民族的共同利益。实际上,红色文化精神也是一种价值参考标准,通过教育使全体社会成员作出符合公共价值标准的行为,将并其内化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因,凝聚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前进的力量。
参考文献
[1]韩延明.红色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2-9.
[2]叶红云 张学成.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文化发展的当代阐释——“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文化发展学术研讨会”综述[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0,(7).
[3]金民卿 陈绍华 吕延涛.中国共产党精神的时代解读[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1-5.
[4]李德顺.我们时代的人文精神:当代中国价值哲学的建构及其意义[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225).
作者简介
杨柳梅(1992-),女,河南南阳人,河南农业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作者单位:河南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关键词:红色文化;红色精神;传承;育人功能
关于红色文化的内涵,很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界定和阐释,主要体现在“革命文化论”、“红色资源论”、“文化形态论”和“先进文化论”四个基本论点;也有学者对红色文化的结构进行分层,其中包括物态文化层、制度文化层、心态文化层和行为文化层等。当前,学术界对红色文化的起始时期还未有定论,本文所指的红色文化是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義革命、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革时期形成的精神沉淀。
一、红色文化的内涵和特征
对“文化”概念的理解是探讨“红色文化”内涵的逻辑起点。“文化”是一个广泛而抽象的概念,至今仍未有一个普遍为学术界所认可的定义。在汇通中西观点的基础上,著名学者李德顺教授指出:“文化是人的存在,社会的存在,文化就是人化,是人的生活样式文化。”这一观点是从哲学层面对文化的高度概括,它说明了文化具有鲜明的历史性、主体性和现实性。一方面,文化不是从来就有的,更不是脱离人的独立存在,相反,它是人在认识和改造自然界的过程中形成的,是人改造自然的历史结果;另一方面,文化不是单个人的存在,而是人的社会化存在,即社会化了的人的生活样式,确切说来,是特定文化主体或民族的生活样式。由此说来,“红色文化”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的特定文化主体或民族在认识和改造现实环境的过程中形成的特定的生活样式、民族风尚、价值理念和精神内核的精神凝聚。也就是说,红色文化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理论和实践相互作用的情境下,经过历史检验和时代发展依然对当下和未来的发展具有借鉴意义和现实启发,最终升华为全体社会成员普遍认同的精神象征,这种精神始终激励全体社会成员形成一种向心力和凝聚力,从而共同促进共同事业的发展前进。具体来说,红色文化是在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及改革的过程中,使外来的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而产生的符合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文化形态即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红色文化具有先进性、科学性、人民性、政治性、传承性和时代性的特征。中国共产党自身的先进性决定了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先进性,由此形成的红色文化也具有先进性,而红色文化的先进性决定了社会主义文化的先进性;红色文化的科学性体现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是探求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论,在结合当时国情、世情和党情的情况下,为革命、建设提供了新思路和新方法,最终取得革命的胜利和开拓了社会主义道路;红色文化的人民性体现在以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为人民谋幸福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红色文化不仅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而且融合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供了优质资源,具有鲜明的传承性;在革命年代形成的红色文化其内在的红色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源泉,是新时代全体社会成员的精神内核,潜在的影响当代中国人民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是红色文化时代性的表现;红色文化具有意识形态性,体现了红色文化的政治性。
二、红色文化传承的实质是传承红色精神
红色文化的核心是红色精神,红色精神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的初心所在。在经历了革命、建设和改革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锻造出伟大的时代精神,如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照金精神、遵义会议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南泥湾精神、沂蒙精神、西柏坡精神、铁人精神、雷锋精神、焦裕禄精神、甘祖昌精神、改革开放精神、载人航天精神和抗震救灾精神等。中国共产党人的时代精神集中呈现了全体中国人民的精神形态,如不畏压迫、奋勇抵抗,不怕艰险、坚守信念,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等民族品格,这对引领当代社会成员的价值取向、凝聚人文精神、提升道德品格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
多个精神形态共同铸成红色文化的精神实质,具体表现为:(1)坚守理想信念。理想信念高于天,理想信念是中国共产党的政治灵魂,是党的奋斗目标。坚定对马克思主义信仰,坚定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是党的精神支柱,是克服一切困难的内在驱动力。(2)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一切行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不懈奋斗实践的精神动力。密切联追求系群众是中国共产党的最大政治优势。(3)弘扬实事求是的精神。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尊重客观规律,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来解决现实问题,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实事求是是中国共产党的重要法宝。(4)坚持自我革命的精神。中国共产党敢想敢干、敢做敢当,具有自我革命的精神。敢于直面自己的错误问题,敢于刮骨疗毒,不断增强党的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能力。中国共产党是坚定者、奋进者、搏击者,不是犹豫者、懈怠者、畏难者,自我革命的精神充分体现了党的果敢、勇气和担当。(5)弘扬艰苦奋斗的精神。艰苦奋斗是中国共产党在长期革命、建设过程中形成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是党的生活准则、精神状态和政治本色。中国共产党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不断开创新局面,开拓新道路,弘扬艰苦奋斗的精神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要求。(6)弘扬开拓创新的精神。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探索和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开辟了独立自主的道路,创建了社会主义制度,进行了深刻的社会主义变革,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探索精神和开拓精神体现了党的政治勇气和政治智慧。(7)弘扬爱国主义的精神。爱国主义是每一个中国人民的精神依靠,是时刻牵动着中华民族深刻感情的纽带,要时刻保持热爱祖国热爱党是发展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然要求。(8)弘扬集体主义的精神。集中力量办大事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体现,集体主义是实现伟大奋斗目标的重要基础,要坚持集体主义的价值导向,谨防个人主义、小团体主义和狭隘集体主义的侵袭。 红色文化是社会主义文化的起点,红色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源泉,其精神实质贯穿于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之中。这些精神形态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的有力体现和具体表达,集中表明了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既有时代特色,又有新的内涵。它们不是外在的口号和形式,是一种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只有自觉传承红色文化承载的时代精神和民族品格才能在思想上和行动上真正扎根,才能凝聚共同的价值方向。
三、充分发挥红色文化在教育中的作用
教育是教育主体向教育客体输出知识技能、道德规范、人文素养等思想观念和意识形态的行为过程,对个人的成长、社会的发展和国家的繁荣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从个人的角度说,教育是个体认识和改变客观世界的重要途径,为把受教育者培育成具有独立生存的能力、形成一定的认知基础、养成良好的道德素养和身心和谐发展而奠定物质基础和精神基础的重要载体。从社会的角度说,教育的最终价值是为社会运行的有序发展输出人才。通过不同形式的教育,使受教育者尽可能地满足社会分工的需要以达到社会稳定、有序、和谐发展;于此同时,教育也是共同文化以及传统习俗的延续和传承的有效方式。从国家的角度说,教育是形成一定政治秩序的基础,政治秩序的安全稳定有利于经济秩序的发展;同时,通过教育的输出使受教育者形成一种精神秩序,输出的过程也是受教育者主流意识形态形成的过程,进一步地维护了国家的安全、稳定与发展。从执政党的角度说,教育是一种现实的迫切需要,是巩固政党合法地位的有力途径,是主导主流意识形态的重要载体。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语境下,教育是关乎建设社会主义大学,培养社会主义人才的重要主题。教育使受教育者具有专业的知识素养,拥有为中华民族奋斗的理想信念,形成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历史担当,积极投入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之中。
红色文化的精神实质与教育的本质具有内在的一致性。文化的本质是“人化”和“化人”。相对于“自然”来说,文化实质上就是人化,即人按照自己的需要和目的而改变自然界的自在状态、自然状态,使之适合人类的生存、生活和发展;而相对个体来说,文化就是化人,即业已形成和积淀起来的社会文化、民族文化始终发挥着影响和教化个人的作用,任何一个诞生和生活于特定社会文化和民族文化的个人既是特定社会文化、民族文化的熏陶、教育和改造的产物,又成为彰显特定社会文化、民族文化的主体,是特定民族文化的体现者。具体地说,文化是现实性的客观存在,“人化”是教育者通過自身所掌握的知识传输给被教育者,使其接受某些文化知识,形成某种价值倾向,确立某种价值观念,已达到改造被教育者的知识结构和思想观念等目的。文化也必须通过“化人”才会起作用,即通过教化实现文化育人的功能,把文化承载的价值理念和精神内核作用于人。如此说来,红色文化就是通过育人的方式传输红色精神、民族风尚等以达到育人的效果。把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融入教育之中,把红色文化所体现的的政治性、先进性、科学性通过“化人”或者说育人的方式对其进行政治教化,使红色文化成为传递时代精神和民族品格的有效载体。本质上来说,文化本身就蕴含了文化自身与教育的关系。文化与教育是一个整体,相互联系不能分割。文化通过教育使受众群体有了文化知识和人文素养;教育使文化得到传承和延续。文化的内容是由文化建设者指定的,文化的受众群体是全体社会成员,使其形成统一的主流的内在价值。
综上所述,教育本身正是文化的一个特殊组成部分。一方面,通过教育实现文化的延续性和不断的再生产;另一方面,通过教育规范人们行为的真实动机和出发点,使其符合社会全体成员的共同利益和公共价值取向。进而,对国家和民族的发展产生一定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使其形成上下一心、同心同德,共同促进和实现本民族的共同利益。实际上,红色文化精神也是一种价值参考标准,通过教育使全体社会成员作出符合公共价值标准的行为,将并其内化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因,凝聚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前进的力量。
参考文献
[1]韩延明.红色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2-9.
[2]叶红云 张学成.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文化发展的当代阐释——“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文化发展学术研讨会”综述[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0,(7).
[3]金民卿 陈绍华 吕延涛.中国共产党精神的时代解读[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1-5.
[4]李德顺.我们时代的人文精神:当代中国价值哲学的建构及其意义[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225).
作者简介
杨柳梅(1992-),女,河南南阳人,河南农业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作者单位:河南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