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中学生作文水平普遍较低,要提高学生作文水平,需要从学生兴趣的培养、方法的指导以及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等方面着手,切实提高农村初中学生的作文水平,让学生成为有米可炊的巧妇。
【关键词】作文教学 激发兴趣 阅读积累 更新观念
对于农村学校的初中学生,要引导他们写出新颖有创意、感情真挚细腻、具有社会现实意义的作文来,绝非易事。即使偶有几篇佳作,也实属凤毛麟角。究其原因,既有教师的因素,又有学生的因素。
第一,学生课外阅读量不足。许多教师和家长认为学生课外阅读是不务正业,是看闲书。学生较多的时间都在听老师烦琐枯燥的课文分析讲解,学生接触到的真正能起到文学熏陶作用的东西又太少,久而久之学生成了文学的“贫血儿”。
第二,学生生活单调。单调的学习让学生缺少了对生活的感知。作文就是对生活的再现和创造,没有生活的感知,学生又如何能写出有真情实感的文章呢?
第三,教师的教学观念落后。由于信息交流和教学条件的限制,许多农村教师的作文观念比较陈旧,教师不能及时更新自己的知识、提高自己的素养,仅凭一本教科书来教学,或当堂或课外布置一篇作文,学生或前或后断断续续地把作文交上。另外,布置作文时又缺乏科学性,不遵循从易到难、从简单到复杂,按目的、按文体、按人认识事物的规律逐级、全面地进行训练,势必造成农村初中学生的作文水平低下。
我们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首先,激发兴趣,让学生乐于写作。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写作本身是学生的一种潜能,它需要老师去唤醒、去挖掘。教师只有引导学生喜欢作文,把写作文当作一件快乐的事,作文才会成为学生心灵释放的载体、自己心境最好的诠释、自身一次完美的挑战。
其次,学生的兴趣建立了,那么作文这口锅里的“米”从何而来呢?怎么开展训练,学生才能积累比较丰富的素材,才能学会选取合适的素材入文呢?结合农村学校目前的师资及农村学生的学习状况,我认为在平时的教学中应重视以下几点:
第一,认真做好平时阅读的积累。
《语文课程标准》中的“能依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个性特点和知识水平,选择课外阅读内容,有持久的课外阅读兴趣”这一目的,实现起来有一定的难度。要养成阅读持久性,就必须逐步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和良好的阅读习惯。
语文教师要教育学生明确向课外拓展的重要性,想方设法鼓励和指导学生广泛阅读。在课内,老师要敢于放手让学生自读,要充分相信自己的学生有能力读懂课文或课外书,让他们学会学习。教师要积极鼓励和指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广泛阅读有益身心健康的各类图书。在学校图书馆藏书有限的情况下,要动员学生主动去买课外书,或开设班级小图书馆,学生互换课外书来读。
第二,坚持勤奋练笔。
1.课内作文与课外练笔结合。在实际的练笔过程中,要努力做到:课内作文序列化和课外练笔多样化相结合。主要方法是根据新教材“写作、口语交际”“语文实践活动”等内容,严格进行序列化训练。这样的训练,多在课内进行。至于课外练笔,花样就更多了,诸如写日记、周记,做读书笔记,办手抄报、墙报、黑板报,组织作文竞赛等。
2.进行全面系统的训练,克服作文训练的随意性和无序性。进行全面系统的训练包括题型训练、文体训练、应用文训练、片段训练、专项(特指小作文和话题作文的拟题训练)训练和主题(教师规定中心)训练。在具体的实际教学中,一定要让学生清楚各类不同文体的特点,有自己心目中经典文章的模型,无论是拟题、文章的结构、中心的确立还是过渡句(段)的使用等等技巧,一定要做到心中有数。
最后,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教师应首先更新观念。
第一,笔者认为,语文教师要认真上好每节作文课。其实,每个语文教师都十分重视作文教学,都认真对待作文教学,但为什么作文教学的效果一直不明显呢?我也尝试了多个名家介绍的好的作文教学方法,但结果没什么特别之处,仔细想想,真正提高学生作文能力,最可行的方法还是因材施教。
第二,改革传统的作文批改模式。传统的作文批改单一呆板,方法陈旧。其实作文批改的方式是灵活多样的,或全班批,或轮流批;或教师批,或学生批……学生批改与教师讲评结合,是最实用的一种方法。对于统一命题作文,要求教师灵活批改,及时讲评。为了使学生批改与教师讲评相结合,可采用作文评改“三为主”的方法,即:批改以学生为主;讲评以教师为主;无论是批改还是讲评,都要以差生为主。
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积累可谓是作文素材的播种时期,练笔应用则是在积累素材的“粮食”里取“米”的过程,解决了这两个作文的基本环节,学生储蓄的作文素材自然丰富了,选材立意构思就会灵活开阔起来,作文能力一定会在短时间内有所提高,那么每个学生都有可能会成为“有米可炊的巧妇”。
【关键词】作文教学 激发兴趣 阅读积累 更新观念
对于农村学校的初中学生,要引导他们写出新颖有创意、感情真挚细腻、具有社会现实意义的作文来,绝非易事。即使偶有几篇佳作,也实属凤毛麟角。究其原因,既有教师的因素,又有学生的因素。
第一,学生课外阅读量不足。许多教师和家长认为学生课外阅读是不务正业,是看闲书。学生较多的时间都在听老师烦琐枯燥的课文分析讲解,学生接触到的真正能起到文学熏陶作用的东西又太少,久而久之学生成了文学的“贫血儿”。
第二,学生生活单调。单调的学习让学生缺少了对生活的感知。作文就是对生活的再现和创造,没有生活的感知,学生又如何能写出有真情实感的文章呢?
第三,教师的教学观念落后。由于信息交流和教学条件的限制,许多农村教师的作文观念比较陈旧,教师不能及时更新自己的知识、提高自己的素养,仅凭一本教科书来教学,或当堂或课外布置一篇作文,学生或前或后断断续续地把作文交上。另外,布置作文时又缺乏科学性,不遵循从易到难、从简单到复杂,按目的、按文体、按人认识事物的规律逐级、全面地进行训练,势必造成农村初中学生的作文水平低下。
我们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首先,激发兴趣,让学生乐于写作。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写作本身是学生的一种潜能,它需要老师去唤醒、去挖掘。教师只有引导学生喜欢作文,把写作文当作一件快乐的事,作文才会成为学生心灵释放的载体、自己心境最好的诠释、自身一次完美的挑战。
其次,学生的兴趣建立了,那么作文这口锅里的“米”从何而来呢?怎么开展训练,学生才能积累比较丰富的素材,才能学会选取合适的素材入文呢?结合农村学校目前的师资及农村学生的学习状况,我认为在平时的教学中应重视以下几点:
第一,认真做好平时阅读的积累。
《语文课程标准》中的“能依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个性特点和知识水平,选择课外阅读内容,有持久的课外阅读兴趣”这一目的,实现起来有一定的难度。要养成阅读持久性,就必须逐步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和良好的阅读习惯。
语文教师要教育学生明确向课外拓展的重要性,想方设法鼓励和指导学生广泛阅读。在课内,老师要敢于放手让学生自读,要充分相信自己的学生有能力读懂课文或课外书,让他们学会学习。教师要积极鼓励和指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广泛阅读有益身心健康的各类图书。在学校图书馆藏书有限的情况下,要动员学生主动去买课外书,或开设班级小图书馆,学生互换课外书来读。
第二,坚持勤奋练笔。
1.课内作文与课外练笔结合。在实际的练笔过程中,要努力做到:课内作文序列化和课外练笔多样化相结合。主要方法是根据新教材“写作、口语交际”“语文实践活动”等内容,严格进行序列化训练。这样的训练,多在课内进行。至于课外练笔,花样就更多了,诸如写日记、周记,做读书笔记,办手抄报、墙报、黑板报,组织作文竞赛等。
2.进行全面系统的训练,克服作文训练的随意性和无序性。进行全面系统的训练包括题型训练、文体训练、应用文训练、片段训练、专项(特指小作文和话题作文的拟题训练)训练和主题(教师规定中心)训练。在具体的实际教学中,一定要让学生清楚各类不同文体的特点,有自己心目中经典文章的模型,无论是拟题、文章的结构、中心的确立还是过渡句(段)的使用等等技巧,一定要做到心中有数。
最后,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教师应首先更新观念。
第一,笔者认为,语文教师要认真上好每节作文课。其实,每个语文教师都十分重视作文教学,都认真对待作文教学,但为什么作文教学的效果一直不明显呢?我也尝试了多个名家介绍的好的作文教学方法,但结果没什么特别之处,仔细想想,真正提高学生作文能力,最可行的方法还是因材施教。
第二,改革传统的作文批改模式。传统的作文批改单一呆板,方法陈旧。其实作文批改的方式是灵活多样的,或全班批,或轮流批;或教师批,或学生批……学生批改与教师讲评结合,是最实用的一种方法。对于统一命题作文,要求教师灵活批改,及时讲评。为了使学生批改与教师讲评相结合,可采用作文评改“三为主”的方法,即:批改以学生为主;讲评以教师为主;无论是批改还是讲评,都要以差生为主。
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积累可谓是作文素材的播种时期,练笔应用则是在积累素材的“粮食”里取“米”的过程,解决了这两个作文的基本环节,学生储蓄的作文素材自然丰富了,选材立意构思就会灵活开阔起来,作文能力一定会在短时间内有所提高,那么每个学生都有可能会成为“有米可炊的巧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