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政治学科的核心素养包括政治认同、理性精神、法治意识和公共参与四个维度。核心素养目标达成是一个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过程。以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深度思考,让学科核心素养目标在思维的碰撞中自然落地。
◆关键词:核心素养;问题;落地
时下,“核心素养”正成为一个教育热词,是教师、学生、家长及相关研究者的重要关注点。如何真正聚焦政治学科核心素养,构建幸福课堂,笔者以人教版高一政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一课为例,认为以问题为导向培育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切实可行。
一、政治学科的核心素养解读
政治学科的核心素养包括政治认同、理性精神、法治意识和公共参与四个维度。政治认同是指人们对一定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认可和赞同。通过政治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自觉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认同并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理性精神是人们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過程中表现出来的理智、自主、反思等思维品质和行为特征。通过政治课的学习,学生能够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观点和方法对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问题,作出理性的解释、判断和选择,坚定理想信念,树立文化自信,以负责任的态度和行动促进社会和谐。
法治意识是人们对法律的认可、崇尚与遵从,是关于法治的思想、知识和态度。通过政治课的学习,学生能够形成宪法至上、法律权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观念;养成依法办事、依法维权、履行法定义务的习惯。
公共参与是公民主动有序参与社会公共事务和国家治理。通过政治课的学习,学生能够具有人民当家作主和勇于担当的责任感。
二、以问题为导向培育政治学科核心素养
在准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一课时,首先对教材进行深入思考,明确本课应该达成的核心素养目标。在本课的教学中,通过引导学生比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与西方的两党制或多党制,可以引导学生增强制度自信,形成强烈的政治认同感,也可以纠正少数学生盲目推崇西方政党制度的错误观点,培养学生的理性精神;通过引导学生分析我国政党制度的内容,特别是多党合作的根本活动准则,遵守宪法和法律,使民主思想和法治精神成为公民的自觉信仰;通过引导学生深度理解政协的职能,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可以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政治参与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我以为核心素养目标达成是一个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过程。在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一课的教学时,我非常注重以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自然生成,核心素养目标达成水到渠成。
(一)导入新课
播放“党中央就十九大报告征求各民主党派意见”的视频片段,让学生直观感受共产党与民主党派的关系。
(二)问题探究一
1.党中央为什么要向民主党派征集十九大报告的意见?
2.结合历史知识思考,民主党派为什么会接受和拥护共产党的领导?
第一个问题学生通过观看视频和自学教材可以较为容易回答出共产党与民主党派之间是执政党与参政党的关系,是亲密合作的友党关系,党中央向民主党派征集意见有利于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但学生不容易回答出民主党派具有广泛的社会联系和人才优势,这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各民主党派概况来归纳,需要一定的深度思考。
第二个问题需要学生结合历史知识来回答,历史上,民主党派曾在共产党和国民党之间摇摆不定,最终坚定地选择拥护共产党的领导,最根本的原因是共产党自身具有无可比拟的先进性。这个问题的设置,需要学生将历史知识和政治知识结合起来,达到了学科融合的目的。
通过这两个问题的思考,学生能能够深刻理解共产党执政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是由共产党自身的先进性决定的,从而自觉拥护共产党的领导,形成高度的政治认同感。
(三)问题探究二
1.西方的两党制或多党制有何弊端?
2.我国的政党制度有何优势?
设置这两个问题,是为了引导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我国的政党制度作为一种新型的政党制度,新在哪里?西方的两党制或多党制,是不是真如某些西方国家所标榜的那样,是最民主的制度?学生对这两个问题进行深入探讨,他们会逐渐理解西方的两党制或多党制,政党轮流执政,不过是转移矛盾的一个幌子,资产阶级政党永远不可能代表大众的利益,政党互相推诿扯皮,更会导致决策效率低下,政策缺乏连续性,而我国的政党制度,恰好可以克服这些弊端。通过比较分析,学生会进一步增强制度自信,其客观理性的分析正是理性精神的彰显。
(四)问题探究三
1.共产党与民主党派之间是怎样合作的?
2.假如你是一名政协委员,请你选择一个中国当前的“痛点”发表你的意见。
第一个问题可以参考教材回答,第二个问题是一个开放型问题,其目的是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时政,如果学生感觉困难,教师可以适当点拨。当前,我国发展中不平衡不充分的现象比较突出,还不能充分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比如房价、环境、交通、医疗、食品药品安全等。作为高一的学生,特别是在本课之前,学生已经进行了公民、政府和共产党相关知识的学习,具备了一定的理论知识储备,是完全可以发表自己的观点的。设置这样一个环节,可以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政治生活,培养公民意识。
综上所述,政治学科的核心素养培育需要摒弃传统的老师主导、学生被动接受的“灌输式”、“填鸭式”教学模式,变革政治课堂,以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深度思考,让学科核心素养目标在思维的碰撞中自然落地生根。
参考文献
[1]蒋超,刘宇.核心素养的哲学分析与教学进路——从课堂导入的视角看[J].思想政治课教学,2018(09):7-10.
[2]董少丹.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的教学设计策略研究[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8(08):129-130.
◆关键词:核心素养;问题;落地
时下,“核心素养”正成为一个教育热词,是教师、学生、家长及相关研究者的重要关注点。如何真正聚焦政治学科核心素养,构建幸福课堂,笔者以人教版高一政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一课为例,认为以问题为导向培育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切实可行。
一、政治学科的核心素养解读
政治学科的核心素养包括政治认同、理性精神、法治意识和公共参与四个维度。政治认同是指人们对一定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认可和赞同。通过政治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自觉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认同并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理性精神是人们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過程中表现出来的理智、自主、反思等思维品质和行为特征。通过政治课的学习,学生能够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观点和方法对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问题,作出理性的解释、判断和选择,坚定理想信念,树立文化自信,以负责任的态度和行动促进社会和谐。
法治意识是人们对法律的认可、崇尚与遵从,是关于法治的思想、知识和态度。通过政治课的学习,学生能够形成宪法至上、法律权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观念;养成依法办事、依法维权、履行法定义务的习惯。
公共参与是公民主动有序参与社会公共事务和国家治理。通过政治课的学习,学生能够具有人民当家作主和勇于担当的责任感。
二、以问题为导向培育政治学科核心素养
在准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一课时,首先对教材进行深入思考,明确本课应该达成的核心素养目标。在本课的教学中,通过引导学生比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与西方的两党制或多党制,可以引导学生增强制度自信,形成强烈的政治认同感,也可以纠正少数学生盲目推崇西方政党制度的错误观点,培养学生的理性精神;通过引导学生分析我国政党制度的内容,特别是多党合作的根本活动准则,遵守宪法和法律,使民主思想和法治精神成为公民的自觉信仰;通过引导学生深度理解政协的职能,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可以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政治参与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我以为核心素养目标达成是一个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过程。在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一课的教学时,我非常注重以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自然生成,核心素养目标达成水到渠成。
(一)导入新课
播放“党中央就十九大报告征求各民主党派意见”的视频片段,让学生直观感受共产党与民主党派的关系。
(二)问题探究一
1.党中央为什么要向民主党派征集十九大报告的意见?
2.结合历史知识思考,民主党派为什么会接受和拥护共产党的领导?
第一个问题学生通过观看视频和自学教材可以较为容易回答出共产党与民主党派之间是执政党与参政党的关系,是亲密合作的友党关系,党中央向民主党派征集意见有利于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但学生不容易回答出民主党派具有广泛的社会联系和人才优势,这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各民主党派概况来归纳,需要一定的深度思考。
第二个问题需要学生结合历史知识来回答,历史上,民主党派曾在共产党和国民党之间摇摆不定,最终坚定地选择拥护共产党的领导,最根本的原因是共产党自身具有无可比拟的先进性。这个问题的设置,需要学生将历史知识和政治知识结合起来,达到了学科融合的目的。
通过这两个问题的思考,学生能能够深刻理解共产党执政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是由共产党自身的先进性决定的,从而自觉拥护共产党的领导,形成高度的政治认同感。
(三)问题探究二
1.西方的两党制或多党制有何弊端?
2.我国的政党制度有何优势?
设置这两个问题,是为了引导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我国的政党制度作为一种新型的政党制度,新在哪里?西方的两党制或多党制,是不是真如某些西方国家所标榜的那样,是最民主的制度?学生对这两个问题进行深入探讨,他们会逐渐理解西方的两党制或多党制,政党轮流执政,不过是转移矛盾的一个幌子,资产阶级政党永远不可能代表大众的利益,政党互相推诿扯皮,更会导致决策效率低下,政策缺乏连续性,而我国的政党制度,恰好可以克服这些弊端。通过比较分析,学生会进一步增强制度自信,其客观理性的分析正是理性精神的彰显。
(四)问题探究三
1.共产党与民主党派之间是怎样合作的?
2.假如你是一名政协委员,请你选择一个中国当前的“痛点”发表你的意见。
第一个问题可以参考教材回答,第二个问题是一个开放型问题,其目的是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时政,如果学生感觉困难,教师可以适当点拨。当前,我国发展中不平衡不充分的现象比较突出,还不能充分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比如房价、环境、交通、医疗、食品药品安全等。作为高一的学生,特别是在本课之前,学生已经进行了公民、政府和共产党相关知识的学习,具备了一定的理论知识储备,是完全可以发表自己的观点的。设置这样一个环节,可以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政治生活,培养公民意识。
综上所述,政治学科的核心素养培育需要摒弃传统的老师主导、学生被动接受的“灌输式”、“填鸭式”教学模式,变革政治课堂,以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深度思考,让学科核心素养目标在思维的碰撞中自然落地生根。
参考文献
[1]蒋超,刘宇.核心素养的哲学分析与教学进路——从课堂导入的视角看[J].思想政治课教学,2018(09):7-10.
[2]董少丹.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的教学设计策略研究[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8(08):129-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