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语文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而一节课的导入更是艺术中的艺术。如果说一节课是响鼓,那么导入则是重槌的第一槌,一定要浑厚激越,声声击到学生的心扉上,让学生的思维在碰撞中产生智慧的火花,消除其他课程的延续思维或心理杂念的干扰,把学生的注意力迅速集中起来,饶有兴趣地投入到新的学习情境中去,提高学习效率。
关键词 小学语文 课堂教学 导入艺术
如何敲好课堂导入“第一锤”?笔者认为有几个值得注意的问题,即要体现“五性”:一是导入要与教材内容和学生特点相适应,具有针对性;二是导入要让学生对所学内容感兴趣,具有趣味性;三是导入要能激发学生的思维,具有启发性;四是导入语言要能扣动学生的心弦,讲究语言的艺术,具有艺术性;五是课堂导语应因势变通,具有一定的灵活性。
语文教学的综合性的特点,决定了语文课堂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因此,导入的设计也不能刻板单一,应力求花样翻新,多彩多姿。在具体的设计过程中可以从“情”“趣”“疑”上入手。
一、情
“人非草木,孰能无情”?在语文教学中也莫不如此。好课的开头,不仅要有声有色,更要有情有义。恰如一个富有立体感的艺术画面,不仅给人以时空感,还能给人们以一种特定的撩人气氛。教师一方面可以以己情动生情,凭借教师自身的语言艺术,用极富感染力的语言带领学生走进课文中的意境;一方面可借助电教手段,创设出课文情境,以此入境。此外,还可以借助教具营造气氛。
有位老师教学《大海中永生!》,由于条件限制,无法让学生观看相关的音像资料,她就为自己的导入语配上音乐。一段感人肺腑的开场白帮助学生跨越了时空的障碍,奠定了整节课的感情基调,学生也“深陷其中,不能自拔”。
二、趣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可以孕育愿望,可以滋生动力。在课堂导语中,就是要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调动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在愉悦中进入学习。激趣的方法千变万化,笔者整理之后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种做法:
1.制造悬念。古人云:“学贵于思,思源于疑”。在课堂教学导入时,利用巧妙设问造成悬念,让学生处于一种“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状态,促使学生在高昂的求知欲望中探求知识,引发学生学习知识的兴趣。
一位教师在教《赠汪伦》这首古诗时,先介绍背景:“这首诗是唐朝大诗人李白写给他的好朋友汪伦的。说起李白,可真是大名鼎鼎,可是他上过一次当。”学生听到这儿,都睁大眼睛,满脸疑惑,悬念已成。“这个骗他上当的不是别人,就是汪伦。”学生更加觉得奇怪。接着,教师不紧不慢地叙说了汪伦怎样写信将李白“骗”到家乡,与李白结为好友的故事。这里,教师在介绍作者、写作背景和解释题意时,借机造成悬念,激起了学生急于从诗中寻求结果的迫切心理,推进了学生对诗的理解深度。
2.以简笔画激趣。有些擅长简笔画的教师,上课开始借助简笔画切入,往往能以生动的形象紧扣学生的心理。
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教学《惊弓之鸟》的导入。他先在黑板上画了一张弓,问学生:“这是什么?”,然后告诉学生那根细细的线叫弦。接着又画了一支箭,说:“大家都知道,有了弓和箭才能射到鸟,可是,古时候有个人只拉弓不用箭,就能把大雁射下来。这是怎么回事呢?读了课文,你就知道了。”这段导入,可谓别出心裁,又贴切自然。不仅帮助学生理解了“弓”“箭”和“弦”,又点明了题意,激发了学生阅读的兴趣。再如:于永正老师指导学生习作的《四毛的故事》同样也是了用简笔画,黑板上的“四毛”紧紧吸引住学生的眼球,为整节作文指导课打下良好的基础。
激趣的导入方法还有很多,例如“故事导入”“竞赛导入”“字谜导入”“笑话导入”,等等,可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总之,导入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但无论用何种形式和方法导入新课都是为了激发学生求知的兴趣,达到课堂教学的最优化。
三、疑
疑就是设置疑问。好奇心是小学生最显著的心理品质之一,出奇制胜乃孙子兵法之道。打破常规,巧设疑问是语文教学的至高境界。设疑有一定讲究,提出的问题要匠心独具,具有独创性、科学性、规范性。如果教师在课前就紧扣教学内容设置悬念,提出疑问,且语调、语势、语音都很讲究,让他紧紧抓住学生的好奇心,无疑,将成为下面的学习的铺垫。
《有趣的发现》一课,教师是这样导入的:先板书课题,接着针对课题提出问题:“有趣的发现”是谁发现的?是怎样发现的?“有趣的发现”指的是什么发现?这样,抓住课文重点设疑,牢牢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激起了学生急于从课文中寻找答案的迫切心情。
第斯多惠指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虽然教学导入只是整堂课一个微小的组成部分,但我们不能忽视,要谨慎对待,它不仅是一门技术,更是一门艺术。“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一个好的开头是师生间建立感情的第一座桥梁,它既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又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为整节课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开头,使整个教学活动进行得生动、活泼、自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学对象、教学时间随机应变,设计出“百花齐放”的导语。如此,学生能耳目一新,兴趣盎然;师生能配合默契,就能提高教学效益。
关键词 小学语文 课堂教学 导入艺术
如何敲好课堂导入“第一锤”?笔者认为有几个值得注意的问题,即要体现“五性”:一是导入要与教材内容和学生特点相适应,具有针对性;二是导入要让学生对所学内容感兴趣,具有趣味性;三是导入要能激发学生的思维,具有启发性;四是导入语言要能扣动学生的心弦,讲究语言的艺术,具有艺术性;五是课堂导语应因势变通,具有一定的灵活性。
语文教学的综合性的特点,决定了语文课堂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因此,导入的设计也不能刻板单一,应力求花样翻新,多彩多姿。在具体的设计过程中可以从“情”“趣”“疑”上入手。
一、情
“人非草木,孰能无情”?在语文教学中也莫不如此。好课的开头,不仅要有声有色,更要有情有义。恰如一个富有立体感的艺术画面,不仅给人以时空感,还能给人们以一种特定的撩人气氛。教师一方面可以以己情动生情,凭借教师自身的语言艺术,用极富感染力的语言带领学生走进课文中的意境;一方面可借助电教手段,创设出课文情境,以此入境。此外,还可以借助教具营造气氛。
有位老师教学《大海中永生!》,由于条件限制,无法让学生观看相关的音像资料,她就为自己的导入语配上音乐。一段感人肺腑的开场白帮助学生跨越了时空的障碍,奠定了整节课的感情基调,学生也“深陷其中,不能自拔”。
二、趣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可以孕育愿望,可以滋生动力。在课堂导语中,就是要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调动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在愉悦中进入学习。激趣的方法千变万化,笔者整理之后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种做法:
1.制造悬念。古人云:“学贵于思,思源于疑”。在课堂教学导入时,利用巧妙设问造成悬念,让学生处于一种“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状态,促使学生在高昂的求知欲望中探求知识,引发学生学习知识的兴趣。
一位教师在教《赠汪伦》这首古诗时,先介绍背景:“这首诗是唐朝大诗人李白写给他的好朋友汪伦的。说起李白,可真是大名鼎鼎,可是他上过一次当。”学生听到这儿,都睁大眼睛,满脸疑惑,悬念已成。“这个骗他上当的不是别人,就是汪伦。”学生更加觉得奇怪。接着,教师不紧不慢地叙说了汪伦怎样写信将李白“骗”到家乡,与李白结为好友的故事。这里,教师在介绍作者、写作背景和解释题意时,借机造成悬念,激起了学生急于从诗中寻求结果的迫切心理,推进了学生对诗的理解深度。
2.以简笔画激趣。有些擅长简笔画的教师,上课开始借助简笔画切入,往往能以生动的形象紧扣学生的心理。
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教学《惊弓之鸟》的导入。他先在黑板上画了一张弓,问学生:“这是什么?”,然后告诉学生那根细细的线叫弦。接着又画了一支箭,说:“大家都知道,有了弓和箭才能射到鸟,可是,古时候有个人只拉弓不用箭,就能把大雁射下来。这是怎么回事呢?读了课文,你就知道了。”这段导入,可谓别出心裁,又贴切自然。不仅帮助学生理解了“弓”“箭”和“弦”,又点明了题意,激发了学生阅读的兴趣。再如:于永正老师指导学生习作的《四毛的故事》同样也是了用简笔画,黑板上的“四毛”紧紧吸引住学生的眼球,为整节作文指导课打下良好的基础。
激趣的导入方法还有很多,例如“故事导入”“竞赛导入”“字谜导入”“笑话导入”,等等,可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总之,导入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但无论用何种形式和方法导入新课都是为了激发学生求知的兴趣,达到课堂教学的最优化。
三、疑
疑就是设置疑问。好奇心是小学生最显著的心理品质之一,出奇制胜乃孙子兵法之道。打破常规,巧设疑问是语文教学的至高境界。设疑有一定讲究,提出的问题要匠心独具,具有独创性、科学性、规范性。如果教师在课前就紧扣教学内容设置悬念,提出疑问,且语调、语势、语音都很讲究,让他紧紧抓住学生的好奇心,无疑,将成为下面的学习的铺垫。
《有趣的发现》一课,教师是这样导入的:先板书课题,接着针对课题提出问题:“有趣的发现”是谁发现的?是怎样发现的?“有趣的发现”指的是什么发现?这样,抓住课文重点设疑,牢牢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激起了学生急于从课文中寻找答案的迫切心情。
第斯多惠指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虽然教学导入只是整堂课一个微小的组成部分,但我们不能忽视,要谨慎对待,它不仅是一门技术,更是一门艺术。“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一个好的开头是师生间建立感情的第一座桥梁,它既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又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为整节课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开头,使整个教学活动进行得生动、活泼、自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学对象、教学时间随机应变,设计出“百花齐放”的导语。如此,学生能耳目一新,兴趣盎然;师生能配合默契,就能提高教学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