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几年来,受课改热浪的洗礼,本人在化学教学实践中感悟到:让学生发问是提升教学实效的一把利剑!本人在实践过程中发现,鼓励学生大胆、自由地提出问题,学生提问的积极性空前高涨,课堂氛围异常活跃,学生成绩也大幅度提升了。学生的提问多了,在教学中的发现多了,思考的方向和层面多了,思维方式改变了,知识、体验和情感交流的机会也多了,他们的能力水平也得到了更好的发展,成绩自然也上升了。
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发明千千万,起点一个问。”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我并没有什么特殊的才能,只不过是喜欢寻根问底地追究问题罢了。”可见,问是知之始。培养学生发问意识,敢于发问、善于发问、乐于发问,对促进学生智能发展和素质的提高具有重要作用。
那么,在今天的化学课堂教学中我们应如何启开学生的发问之口呢?下面是本人在教学中摸索出的一点儿小窍门,愿与各位教师一起分享和探讨。
一、启开学生发问之口的钥匙
1、给予学生发问的机会。在旧的教学理念中,课堂教学变成了教师唱独角戏的舞台,台下观众(学生)只能“埋头苦干”,以听、看、写这样被动的行为来“接受”、“欣赏”教师的独角戏的内容。学生没有机会提出问题,更没有机会发表自己的看法和交流各自的情感体验。所以教师要改变教学理念,认真钻研教材,创设发问的情境,让学生有机会发问。如《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这一实验中,当看到“罩在火焰上干冷的烧杯内壁有水珠生成;罩在火焰上内壁醮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会模糊”时,教师可以通过设置以下问题,创造给学生发问的机会。“产生的水珠就是水吗?”“使石灰水变模糊的是什么物质呢?怎么看不到它?”“蜡烛熄灭后产生的白烟是什么?它怎么能使蜡烛复燃?”等问题。
2、给予学生发问的信心。在课堂中提问的学生,可能会遭到其他学生的嘲笑,致使在以后的课堂上缄口不开。当碰到这种情况,教师应谨慎机智地应对,不仅要说明嘲笑别人的行为是不对的,更要做好被嘲笑学生的心理工作,善于发现和肯定这些学生的“闪光点”,并给予他们鼓励。如:在讲《水的组成》一课中,有位学生问到“水是什么颜色的呢?水一定是液体吗?”当他的话音刚落,便有学生对他进行嘲笑。这时作为教师应该立即制止学生嘲笑的行为“学习的过程就是一个从不知到知晓的过程。不懂就问,这是一种非常好的学习习惯……所以嘲笑别人是不对的。”紧接着就要消除提问学生的心理障碍“请你不要难过,其实你提的问题正是我想提醒同学们的,大家都知道水有固体、液体和气体三种状态……,只能说在通常情况下水是液体,所以你问得很好!”
3、培养学生发问的乐趣。乐趣的产生,往往源于对成功的体验。要使学生获得成功,教师必须设计好探索化学知识的台阶。如《有关相对分子质量的计算》中,我们可以这样设计问题台阶:
①请计算O2的相对分子质量。
②请计算H2O的相对分子质量。
③请计算(NH4)2SO4的相对分子质量。
④请计算Na2CO3·10H2O的相对分子质量。
这样学生就可以由易到难让其拾级而上。对于学生来说,受到同学的承认是一种成功,而受到老师的肯定则更是一种成功。所以,我们不能吝啬我们的赞赏,还应学会欣赏和激赏。学会了欣赏才能通达学生的心灵,使学生体验受尊重、被理解的愉悦。发自内心的激赏,则更能影响学生的学习态度,甚至可能会影响着他们的一生。
二、启开学生发问之口的策略
对学生的提问教师要沉着冷静地对待,要学会筛选和改进,要去繁存简、除糟留精,引导学生发问的方向和方法,培养学生发问的能力,提高学生探究发现的质量。因此,掌握启开学生发问的策略是上好一堂创新课的关键。这就要求教师深钻教材、钻研教法、把握重难点,从而精心设计问点。本人结合化学课堂教学实际,归纳出以下几点策略,仅供各位参阅。
1、在生活体验处启开发问之口
学生的生活体验,是学生认识物质世界最直接的方法。从学生的生活经历和体验处激发学生提问,可极大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剌激学生的兴奋区,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如在《走进化学世界》一课中,介绍完常用仪器的用法后,教师可以这样设置问题来激发学生提问,“在分组实验时,同学们发现缺少玻璃棒这一仪器,请问他们能用生活用的哪样物品代替它?”学生会纷纷问道:
“能用铅笔能代替它吗?”
“筷子能代替玻璃棒吗?”
“温度计能不能代替玻璃棒呢?”
“如果实验中没有烧杯,能不能用玻璃杯代替?”
“一双筷子能不能代替镊子?”
“蜡烛能不能代替酒精灯”
所以,从学生的生活经历和体验处激发学生提问,生活体验与教学内容相结合,学生会感到既熟悉又好奇,这样势必勾起他们强烈的探究欲。主动发问就是这种欲望的表现。
2、在知识重难点处启开发问之口
知识重难点就是一节课的主要教学点,也是主要的训练点和考试的考点。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善于运用提示和暗示的方法,有意识地激发学生提问,引导学生自行寻找重难点知识内容。如在《氧气》中“氧气的化学性质”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回顾“红磷在空气中燃烧的实验”,接着演示“氧气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的实验,因为这个实验就像是一个“死灰复燃”魔术,可以极大地勾出学生的好奇心。然后由教师明确点出“这是红磷和木条与氧气反应的结果”。好奇心驱使学生产生了强烈的探究欲望。
“还有哪些物质能在氧气中燃烧呢?”
“这些物质燃烧需要什么条件呢?”
“它们燃烧时有什么现象?其现象都和木条燃烧一样吗?”
“它们燃烧后分别生成了什么物质?这些生成物有什么性质和特点?”
“铁不能在空气中燃烧,但它能在氧气中燃烧吗?”
“做铁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时,我们要注意哪些问题?”
又如在《燃烧和灭火》一课中探究燃烧的条件时,教师就可以先拿一块玻璃片和一根木条在酒精灯火焰上烧,再做“燃烧的的条件”这个实验,并让学生仔细观察现象─—木条燃烧了,但玻璃片没有燃烧;铜片上的红磷和热水中白磷都没有燃烧,但铜片上的白磷却慢慢地冒出白烟最后燃烧起来。我们可以提示学生:通过对比的方法来分析研究问题。在教师的点拨下,强烈的探究欲望又从学生心中鼓胀起来了:
“木条有可燃性所以能点燃,玻璃片没有可燃性所以烧不着,对吗?”
“水中的白磷没有燃烧,是因为水中没的氧气吗?”
“红磷没有燃烧,是因为温度不够高是吗?”
3、在过程与方法处启开发问之口
课堂教学不但是传授知识的平台,更是培养学生在利用知识的过程中形成方法和技能的平台。我们不但要授之以“鱼”,更重要的是授之以“渔”。我们的课堂教学就是应该做到抛砖引玉的的效果,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灵活运用,进而使学生达到形成方法、技能的要求。我认为在过程与方法处,可以通过回顾旧知识来启开学生的发问之口。
如在《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一课中,其目的在于:①研究制取二氧化碳的发生装置和和收集装置②通过对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过程,归纳出选择气体发生和气体收集装置的方法并掌握之。我们可以先让学生回顾,用过氧化氢溶液和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并要求学生找出其特点。在教师的提示和暗示下,学生很快有所反应:
“因为制取CO2不要加热,而用KMnO4取O2要加热,所以它们的发生装置是不同的,对吗?”
“制取CO2的发生装置与用过氧化氢溶液制取氧气的发生装置一样吗?”
“选择气体发生装置时,是不是要考虑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条件?”
“CO2是用排水法收集呢,还是用排空气法收集?”
“CO2不能用排水法收集,只能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是吗?”
“选择气体收集装置时,应从哪些方面考虑?”
“为了方便加入稀盐酸能不能用长颈漏斗或其它仪器?”
有句话说得非常在理,“当一个孩子一旦掌握了‘发问’这个武器,他会发现,世间的一切都变得像过家家那么简单,自己在未知世界面前是一个巨人。”所以,在化学教学中,教师要充分钻研教学内容,认真琢磨启开学生发问之口的方法,切实掌握启开学生发问之口的策略,精心设置探究的问题。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真正感到“自己在未知世界面前是一个巨人”。
(作者邮编:341603;信箱:[email protected])
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发明千千万,起点一个问。”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我并没有什么特殊的才能,只不过是喜欢寻根问底地追究问题罢了。”可见,问是知之始。培养学生发问意识,敢于发问、善于发问、乐于发问,对促进学生智能发展和素质的提高具有重要作用。
那么,在今天的化学课堂教学中我们应如何启开学生的发问之口呢?下面是本人在教学中摸索出的一点儿小窍门,愿与各位教师一起分享和探讨。
一、启开学生发问之口的钥匙
1、给予学生发问的机会。在旧的教学理念中,课堂教学变成了教师唱独角戏的舞台,台下观众(学生)只能“埋头苦干”,以听、看、写这样被动的行为来“接受”、“欣赏”教师的独角戏的内容。学生没有机会提出问题,更没有机会发表自己的看法和交流各自的情感体验。所以教师要改变教学理念,认真钻研教材,创设发问的情境,让学生有机会发问。如《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这一实验中,当看到“罩在火焰上干冷的烧杯内壁有水珠生成;罩在火焰上内壁醮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会模糊”时,教师可以通过设置以下问题,创造给学生发问的机会。“产生的水珠就是水吗?”“使石灰水变模糊的是什么物质呢?怎么看不到它?”“蜡烛熄灭后产生的白烟是什么?它怎么能使蜡烛复燃?”等问题。
2、给予学生发问的信心。在课堂中提问的学生,可能会遭到其他学生的嘲笑,致使在以后的课堂上缄口不开。当碰到这种情况,教师应谨慎机智地应对,不仅要说明嘲笑别人的行为是不对的,更要做好被嘲笑学生的心理工作,善于发现和肯定这些学生的“闪光点”,并给予他们鼓励。如:在讲《水的组成》一课中,有位学生问到“水是什么颜色的呢?水一定是液体吗?”当他的话音刚落,便有学生对他进行嘲笑。这时作为教师应该立即制止学生嘲笑的行为“学习的过程就是一个从不知到知晓的过程。不懂就问,这是一种非常好的学习习惯……所以嘲笑别人是不对的。”紧接着就要消除提问学生的心理障碍“请你不要难过,其实你提的问题正是我想提醒同学们的,大家都知道水有固体、液体和气体三种状态……,只能说在通常情况下水是液体,所以你问得很好!”
3、培养学生发问的乐趣。乐趣的产生,往往源于对成功的体验。要使学生获得成功,教师必须设计好探索化学知识的台阶。如《有关相对分子质量的计算》中,我们可以这样设计问题台阶:
①请计算O2的相对分子质量。
②请计算H2O的相对分子质量。
③请计算(NH4)2SO4的相对分子质量。
④请计算Na2CO3·10H2O的相对分子质量。
这样学生就可以由易到难让其拾级而上。对于学生来说,受到同学的承认是一种成功,而受到老师的肯定则更是一种成功。所以,我们不能吝啬我们的赞赏,还应学会欣赏和激赏。学会了欣赏才能通达学生的心灵,使学生体验受尊重、被理解的愉悦。发自内心的激赏,则更能影响学生的学习态度,甚至可能会影响着他们的一生。
二、启开学生发问之口的策略
对学生的提问教师要沉着冷静地对待,要学会筛选和改进,要去繁存简、除糟留精,引导学生发问的方向和方法,培养学生发问的能力,提高学生探究发现的质量。因此,掌握启开学生发问的策略是上好一堂创新课的关键。这就要求教师深钻教材、钻研教法、把握重难点,从而精心设计问点。本人结合化学课堂教学实际,归纳出以下几点策略,仅供各位参阅。
1、在生活体验处启开发问之口
学生的生活体验,是学生认识物质世界最直接的方法。从学生的生活经历和体验处激发学生提问,可极大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剌激学生的兴奋区,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如在《走进化学世界》一课中,介绍完常用仪器的用法后,教师可以这样设置问题来激发学生提问,“在分组实验时,同学们发现缺少玻璃棒这一仪器,请问他们能用生活用的哪样物品代替它?”学生会纷纷问道:
“能用铅笔能代替它吗?”
“筷子能代替玻璃棒吗?”
“温度计能不能代替玻璃棒呢?”
“如果实验中没有烧杯,能不能用玻璃杯代替?”
“一双筷子能不能代替镊子?”
“蜡烛能不能代替酒精灯”
所以,从学生的生活经历和体验处激发学生提问,生活体验与教学内容相结合,学生会感到既熟悉又好奇,这样势必勾起他们强烈的探究欲。主动发问就是这种欲望的表现。
2、在知识重难点处启开发问之口
知识重难点就是一节课的主要教学点,也是主要的训练点和考试的考点。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善于运用提示和暗示的方法,有意识地激发学生提问,引导学生自行寻找重难点知识内容。如在《氧气》中“氧气的化学性质”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回顾“红磷在空气中燃烧的实验”,接着演示“氧气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的实验,因为这个实验就像是一个“死灰复燃”魔术,可以极大地勾出学生的好奇心。然后由教师明确点出“这是红磷和木条与氧气反应的结果”。好奇心驱使学生产生了强烈的探究欲望。
“还有哪些物质能在氧气中燃烧呢?”
“这些物质燃烧需要什么条件呢?”
“它们燃烧时有什么现象?其现象都和木条燃烧一样吗?”
“它们燃烧后分别生成了什么物质?这些生成物有什么性质和特点?”
“铁不能在空气中燃烧,但它能在氧气中燃烧吗?”
“做铁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时,我们要注意哪些问题?”
又如在《燃烧和灭火》一课中探究燃烧的条件时,教师就可以先拿一块玻璃片和一根木条在酒精灯火焰上烧,再做“燃烧的的条件”这个实验,并让学生仔细观察现象─—木条燃烧了,但玻璃片没有燃烧;铜片上的红磷和热水中白磷都没有燃烧,但铜片上的白磷却慢慢地冒出白烟最后燃烧起来。我们可以提示学生:通过对比的方法来分析研究问题。在教师的点拨下,强烈的探究欲望又从学生心中鼓胀起来了:
“木条有可燃性所以能点燃,玻璃片没有可燃性所以烧不着,对吗?”
“水中的白磷没有燃烧,是因为水中没的氧气吗?”
“红磷没有燃烧,是因为温度不够高是吗?”
3、在过程与方法处启开发问之口
课堂教学不但是传授知识的平台,更是培养学生在利用知识的过程中形成方法和技能的平台。我们不但要授之以“鱼”,更重要的是授之以“渔”。我们的课堂教学就是应该做到抛砖引玉的的效果,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灵活运用,进而使学生达到形成方法、技能的要求。我认为在过程与方法处,可以通过回顾旧知识来启开学生的发问之口。
如在《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一课中,其目的在于:①研究制取二氧化碳的发生装置和和收集装置②通过对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过程,归纳出选择气体发生和气体收集装置的方法并掌握之。我们可以先让学生回顾,用过氧化氢溶液和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并要求学生找出其特点。在教师的提示和暗示下,学生很快有所反应:
“因为制取CO2不要加热,而用KMnO4取O2要加热,所以它们的发生装置是不同的,对吗?”
“制取CO2的发生装置与用过氧化氢溶液制取氧气的发生装置一样吗?”
“选择气体发生装置时,是不是要考虑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条件?”
“CO2是用排水法收集呢,还是用排空气法收集?”
“CO2不能用排水法收集,只能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是吗?”
“选择气体收集装置时,应从哪些方面考虑?”
“为了方便加入稀盐酸能不能用长颈漏斗或其它仪器?”
有句话说得非常在理,“当一个孩子一旦掌握了‘发问’这个武器,他会发现,世间的一切都变得像过家家那么简单,自己在未知世界面前是一个巨人。”所以,在化学教学中,教师要充分钻研教学内容,认真琢磨启开学生发问之口的方法,切实掌握启开学生发问之口的策略,精心设置探究的问题。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真正感到“自己在未知世界面前是一个巨人”。
(作者邮编:341603;信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