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零部件企业艰难求索国际化

来源 :中国汽车市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ary_chan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迫于激烈的市场竞争和成本压力,汽车产业开始了全球价值链的变革。在这种趋势的作用下,我国零部件企业与整车企业传统的分工模式被打破。
  在内外力的驱动下,中国汽车零部件企业开始谋求全面走向国际化。
  
  国际化第一步
  据国家信息中心数据显示,过去几年国内零部件出口额每年增长30%以上,2007年出口额占汽车行业出口总额的73.2%,达到299亿美元,今年预计达到400亿美元。
  “前些年,零部件出口一直没有什么突破,只是依附大的整车出口。近几年,从零件到部件、到总成出口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中国汽车工业协会转向器委员会秘书长李自标说,“零部件进入了一个良好的发展时代。”
  不仅如此,出口数字攀升的过程也是零部件企业在前进中摸索积累的过程。像万向、潍柴、玉柴以及亚新科等在成功与失败、合作与摩擦中完成初期经验的积累,使自身在国际市场发展中日臻成熟。
  民营企业万向集团尽管在驰骋国际市场过程中屡遭挫折,但还是在美国市场走出了一条成功之路,占有了国际零部件市场的一席之地。
  “当初,亚新科产品出口仅飞机运费一项就是每年50万美元!即便如此,运货还是经常剩余或不足。现在物流经验丰富多了,货运时点、存量都能随时得到控制。”亚新科全球市场与营销副总裁倪威谈及亚新科走向国际市场过程时感叹。
  “未来汽车零部件出口还将保持快速增长。”国家信息中心信息资源开发部主任徐长明预测。据他分析,一是中国制造业全球竞争力提升是个不争的事实,集中表现在成本低、质量基本满足需要。二是全球汽车制造业竞争激化,成本竞争成为极为重要的竞争要素。第三,跨国公司处于竞争压力、采购体系正在进行战略上的调整: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压低成本,不再重视出身。第四,中国整车出口持续快速增长,带动零部件出口增长。
  
  由低向高的路径
  当中国零部件逐渐出口到美国、欧盟、中东、东南亚、非洲等地区的时候,不同的国际化路径也在并驾齐驱地发展。
  据索荣管理咨询公司董事长贾永轩分析,零部件国际化有四条发展路径。
  第一条路径是产品出口,供给售后市场。目前这条路径是参与国际竞争的主要模式。
  以往出口的是低附加值、以劳动密集型为主的产品。但今年汉德车桥却是以总成技术出口,它打破了长期以来我国零部件出口中技术密集型产品稀缺的状态。
  第二条路径是企业融入全球采购体系。这一阶段,不仅要求产品具有价格优势,而且还对企业技术、管理方面提出了要求。
  两年前,一级、二级国际供应商开始大量地从中国采购发动机、变速器等零部件;现在,已有企业直接给国外整车厂商供应零部件。
  “符合标准的质优产品国内可以生产,只是质量稳定性控制还不够好。”贾永轩分析。
  第三条路径是有规模的企业在国外收购、合资或独资建厂三种投资形式。
  目前,我国企业建厂还是小规模的。国际化做的较好的万向集团完成了从中国第一家进入美国维修市场向第一家进入美国主机配套市场的中国汽车零部件企业的飞跃。在美国公司成功运作之后,万向又收购了美国上市公司UAI、汽车零部件生产商洛克福特、美国AI公司30%股权以及德纳集团北美的耦合产品业务部门。今年,福特ACH传动轴工厂又归入万向旗下。
  伴随着海外投资,企业也越来越重视技术的研发。
  据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博士后郭焱分析,2003年我国企业开始在国外建立研发中心,2008年研发中心成数量级增加,十几家研发中心开始在国外建立,这说明零部件企业视角已经转向了国际化,提升技术成了趋势。
  第四条路径是最高的阶段,即主导战场阶段。目前虽然出口企业已经不少,但是能形成规模,有影响力甚至控制力的还几乎没有。
  据了解,国内形成的8个零部件出口基地,它们将成为我国零部件出口的重要力量。
  
  艰难的自我突破
  “目前,走向国外市场的企业,只是某些中低档产品,以低成本占有一席之地。”中国汽车工业协会车身附件委员会秘书长郭福初对国际化并不乐观,“我国汽车零部件业要走向国际化,必须在技术和管理上有所突破,才会有所作为。”
  据他分析,我国的技术水平和管理理念与世界先进水平还有很大差距,所以企业要加大研发的投入,通过购买或合作获得领先技术并消化吸收;还要在管理理念上创新和管理水平上提高,培养一批精通国际经营管理的人才,这样才能在国际竞争中不断发展壮大。
  深谙伊朗市场的源流机构总裁闻佳平认为,出口企业需要建立品牌意识,没有品牌的中国产品常被随意挂牌和贱卖是得不偿失的行为。同时应该充分了解出口地市场,进行市场调研,是否适合中国产品的使用特点,并且中国企业要相互合作、共享资源。另外企业要多了解出口政策,从官方和地方多方面注意搜集信息,走出去的机会其实很多。
  贸易摩擦、反倾销、技术标准、俄罗斯问题、印度竞争……整车的国际化遇到的困难与挑战完全可以投射到零部件国际化进程中去。提供怎样的产品?去哪里寻找市场?以何种方式完成自我提升?什么才是中国零部件企业独特的国际化之路?
  这是一条艰难的征程,但中国汽车零部件企业纷纷表示,他们将奋然前行。
其他文献
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仲裁员詹昊:  从长期来看,《反垄断法》对汽车市场的结构优化会起到积极作用。但短期内,我认为不会有很大的作为,执法机构、普通消费者、经销商对《反垄断法》的实施都没有那么高的认识。    中国汽车流通协会副秘书长、汽车营销专家刘同福:  《反垄断法》对厂商关系会有很大影响。原来厂家对经销商控制权非常强,但以后就不会很强势了。厂家和经销商的地位会逐渐平等,他们在市场中都是法人地位
期刊
今年以来,宏观经济环境发生了较大变化,汽车工业发展面临着很多困难。据2008年上半年汽车工业重点企业(集团)经济指标快报显示,各主要经济指标虽呈较快增长,但增幅同比有所回落,总体上仍属于平稳较快发展。    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处于较高水平,同比有所降低  上半年,汽车工业重点企业(集团)经济运行保持了平稳较快的发展态势。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361.56,同比降低9.13点。从上半年经济效益综合
期刊
克莱斯勒、东风雪铁龙近日将其部分或全部核心部门悉数迁往上海。而在此之前,福特中国曾于2005年挥师南下,将其中国总部由北京迁往上海。此外,东风悦达·起亚的销售公司和通用中国的总部也设立在上海。不少跨国公司在别处开厂造车,但是却不约而同地把总部或者部分核心机构设在上海。不同的企业为何做出了相同的选择,是什么左右着众多跨国公司在中国发展的布局?    克莱斯勒落户上海  7月13日,在国内某大型招聘网
期刊
7月10日,丰田汽车公司宣布,由于油价高企,公司将大规模调整在北美地区的汽车生产体系,生产重点将转向低燃耗的混合动力车、小型车。丰田第一步的计划,是在美国生产混合动力车普锐斯,同时将苔原皮卡、红衫SUV等高耗油车型停产三个月。丰田的生产转变说明了什么?人们如何看待丰田的转变?这种转变将会带来哪些影响?    《华尔街日报》凯特·莱恩博  转变是对需求突变的反应  丰田汽车也开始出现一些正在困扰底特
期刊
7月25日,2008年北京奥运会圣火传递活动在河南郑州举行。经过严格的选拔与审核,河南省会郑州站选出了208名奥运火炬手,这些火炬手基本上涵盖了各行各业中成绩出色的典型代表。其中,郑州宇通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宇通)有3名奥运火炬手参加郑州站的传递活动,业界称其为“一门三杰”。而王文兵作为其中的“一杰”,有着和奥运不同寻常的故事。   王文兵平时喜欢运动,打乒乓球和游泳都是他的长项,这是他缓解工作
期刊
2008年7、8两月均为汽车市场的销售淡季,为此,多数企业适度调低了生产计划。受此影响,7月汽车产销量环比呈现明显下降,其中商用车降幅更为显著。1-7月,汽车产销同比均超过16%,增幅较上半年略有回落。  7月份,汽车生产73.20万辆,环比下降12.57%,同比增长11.13%;销售66.58万辆,环比下降20.43%,同比增长3.88%。在汽车主要品种中,乘用车产销54.23万辆和48.82万
期刊
也许没有哪个企业愿意看到,在媒体上自己的名字和“破产”两个字连在一起,可是正为促进汽车销售而忙得焦头烂额的底特律车企,近期却频频遭遇这种情况。不久前克莱斯勒刚刚澄清破产传闻,现在通用又遇到了麻烦。  近日,美林证券发布报告称,如果美国汽车市场继续低迷,通用汽车有破产的可能。尽管美林证券只是委婉地称通用的破产“不是不可能”,其负面影响还是如期而至,消息一出,通用汽车股价应声下跌1.77美元,收于9.
期刊
国内最早进入汽车业的家电企业春兰集团日前爆出新闻,在进入汽车行业11年后,黯然退出汽车制造业,而接盘的徐工科技重组春兰汽车之后,能否在当前的重卡市场分得一杯羹不得而知,一切还有待观察。    7月10日,徐工科技(000425,SZ)发布公告称:公司已于7月7日与南京春兰汽车制造有限公司(春兰汽车)的股东江苏春兰自动车有限公司(江苏春兰)签署《股权转让意向书》,购买江苏春兰持有的春兰汽车60%股权
期刊
2008年6月,随着“国Ⅲ”大限的到来,各商用车企业,尤其是卡车企业开始了“最后一搏”。相关数据显示,中国商用车市场88家企业销量完成总计24.85万辆。其中货车销量14.5万辆,累计增长19.28%;底盘销量4.96万辆,累计增长26.08%;公路牵引车当月销量2.08万辆,累计增长47.58%。  1-6月份,重卡对整个商用车市场的贡献率再度增加,销售贡献率达到24.16%,较2007年整体重
期刊
尘封的历史一旦拂去它表面厚重的尘土便会因为和现实的对比而使人惊讶。  20年前,当斯太尔卡车公司签署技术许可协议进入中国时,几乎没有人会预见到今天的结果:在中国生产的载重15吨以上的卡车中,每10辆中有8辆采用了斯太尔卡车技术!现在,约有20万辆斯太尔卡车在中国大地上运行,而斯太尔卡车在中国也成了重型卡车的代名词。尼奥普兰1988年进入中国,其经历与斯太尔卡车如出一辙。目前,尼奥普兰在中国豪华旅游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