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没有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就会扼杀学生探索真理的欲望。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里说的都是兴趣问题。随着历史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已经不适应时代需要了,孩子与生俱来的学习欲望在枯燥无味的历史课堂中几乎被透支殆尽。作为初中历史老师,转变教学理念、采用新的教学方式激活学生欲望已迫在眉睫。那么如何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呢?我在近几年的历史教学实践中做了以下尝试:
第一,设计精彩导语,激活学习兴趣。“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一课之计在于导语”,那么什么样的导语才有吸引力呢? 我认为好的导语要抓住初中生喜新、好奇的心理。课间的嬉戏往往要延续到课堂上来,这就要求我们要用新奇的问题激发他们的求知欲。例如我在讲《社会主义在探索中前进》一课时,故作玄虚地问:“一个萝卜千斤重,两头毛驴拉不动”,你们信么?学生都被新奇的问题吸引住了。接着我让学生打开课本看插图,从而把学生引到大跃进运动的分析上,整节课学生们个个兴趣盎然,教学效果自然良好。一堂好的历史课如果导语精彩就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因此设计精彩的导言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的手段。精彩的导语能使学生的注意力在上课之始就被吸引住,进而以浓厚的兴趣上好整节课。
第二,教学故事化,提高学习兴趣。初中学生大多爱听故事,用讲故事的方法代替死板僵化的填鸭式教学,能够提高学生兴趣,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例如我在讲日本侵华历史时,向学生讲述了有关731部队的故事,当学生听到日军用活人做实验、研制细菌弹时,不约而同地发出唏嘘声,表现出对日本法西斯的极大愤慨之情。实践证明,用讲故事的方法讲述历史,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记忆,而且使课堂变得生动活泼、引人入胜。又如,在上《战略大决战》一课时,我将毛泽东“运筹帷幄,决战千里”的战场指挥艺术绘声绘色地描绘出来,让同学们在享受故事中轻松掌握了本课的知识要点。讲故事的方法不仅可以增强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而且可以提高老师的语言表达能力、文字驾驭能力,可谓一举两得。
第三,视听有机结合,激发学习兴趣。多媒体把文字、图片、视频、声音、动画等集于一体,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运用多媒体,声音和图像结合,视频和文字结合,能把已逝去的历史现象有血有肉地复现出来,从而加深学生的印象,增强记忆的效果。在历史课堂上若合理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以让历史知识“活”起来,让历史人物“动”起来,从而达到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提高课堂效率的目的。我在上《战略大决战》时,就运用多媒体播放了精彩视频片段,既节约了时间,又丰富了内容,教学效果是不言而喻的。运用多媒体辅助历史教学,不仅方便适用、快捷直观,而且能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可谓一举多得。
第四,鼓励学生质疑,培育学习兴趣。古人云:“疑乃思之始、学之端,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尽信师则不如无师。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多角度独立思考的能力。我在历史教学过程中,经常鼓励学生细心地发现问题,大胆地提出问题,针对问题积极阐述自己独特的见解。这样既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又可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思考,使学生在深刻地领会历史知识的同时,迅速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我在上《血肉筑长城》一课时,就有学生质疑:既然抗战胜利是国共两党团结合作的结果,那么课本里为何只字未提国民党军队?我就因势利导,鼓励学生大胆地说出自己的想法。同学们个个兴趣高涨,提出了很多疑问:八年抗日战争中,国民党军和共产党军谁起的作用大?影视作品中,国民党军队总是不堪一击,符合历史真相吗?国民党军队在台儿庄战役中英勇作战又说明了什么?八年抗战中国损失有多大,死了多少同胞?如果美国不投两颗原子弹,中国能胜利吗?在抗日战争中,苏联为什么会帮助中国打日本?毛泽东为抗日战争做了些什么,有何作用?蒋介石究竟是好人还是坏人?日本为什么要否认侵华历史?……当然,同学们提出的问题老师不必一一解答,可以有选择性地让他们讨论解决,或布置课外作业让他们上网查询或查阅其它资料自行解决,然后让他们把得出的结果公布在学习栏里,供大家参考。实践证明,鼓励质疑教学方法,让学生从不角度提出问题,多方面去探究问题,阐述独到的见解,可以充分发挥他们的潜能,培养他们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五,引导自主发现,催化学习兴趣。“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现代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在学生的心灵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即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探索创新的人。”引导发现的实质就是要使学生对历史现象有独到的见解,就是引导学生有效地进行自主思维,在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基础上把握历史发展规律。在历史教学实践中,我鼓励学生自己查证历史记录、查阅有关历史文献、到博物馆观察历史遗物及其他历史证据,甚至创造机会让学生去创作他们自己的历史叙述和论据。历史的记述是人为的产物,人们对过去的评判往往是暂时性的、有争议的,所以历史教学也是具有批判性的。随着新思想和新证据不断出现,我们需要对历史结论进行反思,乃至重新解释,引导学生在课堂上主动提出有新颖性、启发性和求异性的问题,然后通过课外查阅资料自主解决问题,从而催化学生历史学习兴趣的产生。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创造一个快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重要途径。学生有了浓厚的学习历史的兴趣,就能获得终身受益不尽的创造性学习的能力。让学生在兴趣中学习历史,吾将上下而求索。
第一,设计精彩导语,激活学习兴趣。“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一课之计在于导语”,那么什么样的导语才有吸引力呢? 我认为好的导语要抓住初中生喜新、好奇的心理。课间的嬉戏往往要延续到课堂上来,这就要求我们要用新奇的问题激发他们的求知欲。例如我在讲《社会主义在探索中前进》一课时,故作玄虚地问:“一个萝卜千斤重,两头毛驴拉不动”,你们信么?学生都被新奇的问题吸引住了。接着我让学生打开课本看插图,从而把学生引到大跃进运动的分析上,整节课学生们个个兴趣盎然,教学效果自然良好。一堂好的历史课如果导语精彩就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因此设计精彩的导言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的手段。精彩的导语能使学生的注意力在上课之始就被吸引住,进而以浓厚的兴趣上好整节课。
第二,教学故事化,提高学习兴趣。初中学生大多爱听故事,用讲故事的方法代替死板僵化的填鸭式教学,能够提高学生兴趣,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例如我在讲日本侵华历史时,向学生讲述了有关731部队的故事,当学生听到日军用活人做实验、研制细菌弹时,不约而同地发出唏嘘声,表现出对日本法西斯的极大愤慨之情。实践证明,用讲故事的方法讲述历史,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记忆,而且使课堂变得生动活泼、引人入胜。又如,在上《战略大决战》一课时,我将毛泽东“运筹帷幄,决战千里”的战场指挥艺术绘声绘色地描绘出来,让同学们在享受故事中轻松掌握了本课的知识要点。讲故事的方法不仅可以增强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而且可以提高老师的语言表达能力、文字驾驭能力,可谓一举两得。
第三,视听有机结合,激发学习兴趣。多媒体把文字、图片、视频、声音、动画等集于一体,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运用多媒体,声音和图像结合,视频和文字结合,能把已逝去的历史现象有血有肉地复现出来,从而加深学生的印象,增强记忆的效果。在历史课堂上若合理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以让历史知识“活”起来,让历史人物“动”起来,从而达到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提高课堂效率的目的。我在上《战略大决战》时,就运用多媒体播放了精彩视频片段,既节约了时间,又丰富了内容,教学效果是不言而喻的。运用多媒体辅助历史教学,不仅方便适用、快捷直观,而且能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可谓一举多得。
第四,鼓励学生质疑,培育学习兴趣。古人云:“疑乃思之始、学之端,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尽信师则不如无师。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多角度独立思考的能力。我在历史教学过程中,经常鼓励学生细心地发现问题,大胆地提出问题,针对问题积极阐述自己独特的见解。这样既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又可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思考,使学生在深刻地领会历史知识的同时,迅速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我在上《血肉筑长城》一课时,就有学生质疑:既然抗战胜利是国共两党团结合作的结果,那么课本里为何只字未提国民党军队?我就因势利导,鼓励学生大胆地说出自己的想法。同学们个个兴趣高涨,提出了很多疑问:八年抗日战争中,国民党军和共产党军谁起的作用大?影视作品中,国民党军队总是不堪一击,符合历史真相吗?国民党军队在台儿庄战役中英勇作战又说明了什么?八年抗战中国损失有多大,死了多少同胞?如果美国不投两颗原子弹,中国能胜利吗?在抗日战争中,苏联为什么会帮助中国打日本?毛泽东为抗日战争做了些什么,有何作用?蒋介石究竟是好人还是坏人?日本为什么要否认侵华历史?……当然,同学们提出的问题老师不必一一解答,可以有选择性地让他们讨论解决,或布置课外作业让他们上网查询或查阅其它资料自行解决,然后让他们把得出的结果公布在学习栏里,供大家参考。实践证明,鼓励质疑教学方法,让学生从不角度提出问题,多方面去探究问题,阐述独到的见解,可以充分发挥他们的潜能,培养他们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五,引导自主发现,催化学习兴趣。“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现代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在学生的心灵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即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探索创新的人。”引导发现的实质就是要使学生对历史现象有独到的见解,就是引导学生有效地进行自主思维,在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基础上把握历史发展规律。在历史教学实践中,我鼓励学生自己查证历史记录、查阅有关历史文献、到博物馆观察历史遗物及其他历史证据,甚至创造机会让学生去创作他们自己的历史叙述和论据。历史的记述是人为的产物,人们对过去的评判往往是暂时性的、有争议的,所以历史教学也是具有批判性的。随着新思想和新证据不断出现,我们需要对历史结论进行反思,乃至重新解释,引导学生在课堂上主动提出有新颖性、启发性和求异性的问题,然后通过课外查阅资料自主解决问题,从而催化学生历史学习兴趣的产生。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创造一个快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重要途径。学生有了浓厚的学习历史的兴趣,就能获得终身受益不尽的创造性学习的能力。让学生在兴趣中学习历史,吾将上下而求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