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文中旨在从产生垃圾分类行为差异的影响因素入手,探讨高校垃圾分类教育的推行方式。基于对于N大学的调研结果,提出六个方面的改进措施,包括:(1)普及垃圾分类方法;(2)进行必要的宣传教育;(3)确保垃圾分类设施的便捷性;(4)制定相关奖惩措施;(5)后续垃圾转运、处理方式透明化;(6)运用朋辈示范作用。
关键词:高校;垃圾分类;行为差异;影响因素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环境问题日趋严重,垃圾分类也日渐成为目前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心之一。高校已经相继在校园内设立了分类垃圾桶,但不难发现,许多分类垃圾桶形同虚设,出现了只“装”不“分”的现象。因此,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归纳、总结影响大学生垃圾分类行为差异的原因,为高校继续推行垃圾分类教育提供更具针对性和指导性的意见。
一、问卷设计
(一)设计步骤
1、根据所研究的问题和理论假设确定需要测量的变量;
2、将这些变量经过操作化变成若干具体的指标,并围绕这些指标编制合适的问题;
3、用这份问卷进行试调查,以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
4、根据试调查的结果进一步修订问卷,最后形成正式调查的问卷。
(二)涉及范围
1、有关行为方面的,比如:“在校期间,你进行垃圾分类投放的频率是”;
2、有关态度或看法方面的,比如:“在你决定是否进行垃圾分类投放时,以下因素对你影响程度分别为”;
3、有关回答者基本情况方面的,比如:年级,专业,性别等。
(三)问卷形式
采用封闭式问题,其优点在于填答方便、省时省力,资料集中,并且便于编码和统计分析。
二、数据分析
本次调研面向N大学在读学生进行,共回收有效问卷153份,其中男女分别占比33.99%、66.01%,这与该所学校男女生比例有关。
在垃圾分类的频率方面, 3.27%的受访对象从未对垃圾进行过分类,38.56%的调研对象偶尔进行垃圾分类投放,仅有58.17%的受访对象经常会在投放垃圾之前尝试进行分类。
在受访者的个人特征方面来看,女生进行垃圾分类的频率更高。交叉分析结果如表所示:
在垃圾分类行为的影响因素方面,根据各个因素对调研对象的影响程度不同,分为严重影响、较大影响、中等影响、较小影响和完全不影响五个选项。结果如表所示:
根据加权平均数的计算公式:
将这些因素对垃圾分类行为的影响程度从低至高分别赋1-5分,可得这六项因素的平均得分为:学校制定的相关奖惩措施:3.31;关于垃圾分类必要性与紧迫性的宣传教育:3.36;掌握垃圾分类方法:3.39;垃圾分类投放设施的便捷性:3.35;后续垃圾转运、处理时是否也按规定进行分类:3.31;周围其他同学是否会进行垃圾分类:3.27。
三、政策建议
根据问卷分析结果,拟提出以下六个方面的意见,按重要性进行排序:
(一)普及垃圾分类方法
在六个影响因素中,掌握垃圾分类方法对受访学生的影响程度更高。目前高校的通行做法是开展主题班会、宣传栏等方式进行集中教育,在对学生提供个性化的指导方面相对匮乏。据此,可由学校开发相应的公众号或小程序,将校园中常见的垃圾种类进行分类,方便学生进行查询;有条件的学校也可以聘请相关人员对垃圾分类公众号进行运营,随时回答学生的提问。
(二)进行必要的宣传教育
影响因素中居于第二位的是关于垃圾分类必要性与紧迫性的宣传教育,这方面知识可借由集中教育的形式进行开展,但在教育的形式与方法上需要有所创新。例如,可以综合运用录制短视频、组织学生对垃圾填埋场进行实地探访等形式,让学生亲眼所见、亲身体验,这种“眼见为实”的教育形式更易击中学生心灵、产生强烈的教育效果。
(三)确保垃圾分类设施的便捷性
影响因素中居于第三位的是垃圾分类投放设施的便捷性,可以根据不同场所易产生何种垃圾来设置不同的分类垃圾桶,方便学生进行投放。例如,食堂常产生的是厨余垃圾与其他垃圾,因此应设置厨余垃圾和其他垃圾桶;快递室、教学楼等地区多产生可回收垃圾与其他垃圾,因此快递室、教学楼附近可以设立可回收垃圾与其他垃圾桶;而宿舍作为生活区域,每天产生的垃圾数量多且种类繁杂,因此应选择集中空旷区域将所有类别的垃圾桶进行统一摆放。
(四)制定相关奖惩措施
影响因素中居于第四位的是学校制定的相关奖惩措施,这里可以运用心理学上的强化理论进行解释。具体到垃圾分类教育方面,要使学生养成垃圾分类的习惯,就要合理运用正强化与正惩罚的方式,一方面对按要求进行垃圾分类的同学给予正向的奖励,另一方面,对于没有进行垃圾分类的同学,则需要给予一定程度的惩罚,以减少不当行为的发生。
(五)后续垃圾转运、处理方式透明化
影响因素中居于第五位的是后续垃圾转运及处理时是否也按照规定进行分类,因此高校一方面要确保垃圾转运按照分类进行,同时可以在学校中设立举报途径,鼓励学生对这一过程进行监督;另一方面,与相关地市的垃圾处理方展开合作,组织部分学生观摩不同垃圾的处理过程。
(六)运用朋辈示范作用
影响因素中居于第六位的是周围其他同学是否会进行垃圾分类。这种朋辈的示范作用,往往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高校可以将学生干部群体组织起来,率先在生活中进行垃圾分类投放,以点带面,逐渐实现全员参与。
参考文献:
[1]王然,孙梣娴,成金华,齐睿.高校生态文明教育对大学生垃圾分类行为的影响——基于全国152所高校的实证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20,34(05):21-27.
[2]张文嘉,赵子娴,田经.天津高校大学生垃圾分类行为的调查与分析——以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为例[J].新西部,2019(27):57-58.
[3]李睿寧.大学生垃圾分类投放意识淡薄现象及对策分析——基于上海政法学院学生的调研[J].法制与社会,2019(11):151-154.
关键词:高校;垃圾分类;行为差异;影响因素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环境问题日趋严重,垃圾分类也日渐成为目前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心之一。高校已经相继在校园内设立了分类垃圾桶,但不难发现,许多分类垃圾桶形同虚设,出现了只“装”不“分”的现象。因此,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归纳、总结影响大学生垃圾分类行为差异的原因,为高校继续推行垃圾分类教育提供更具针对性和指导性的意见。
一、问卷设计
(一)设计步骤
1、根据所研究的问题和理论假设确定需要测量的变量;
2、将这些变量经过操作化变成若干具体的指标,并围绕这些指标编制合适的问题;
3、用这份问卷进行试调查,以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
4、根据试调查的结果进一步修订问卷,最后形成正式调查的问卷。
(二)涉及范围
1、有关行为方面的,比如:“在校期间,你进行垃圾分类投放的频率是”;
2、有关态度或看法方面的,比如:“在你决定是否进行垃圾分类投放时,以下因素对你影响程度分别为”;
3、有关回答者基本情况方面的,比如:年级,专业,性别等。
(三)问卷形式
采用封闭式问题,其优点在于填答方便、省时省力,资料集中,并且便于编码和统计分析。
二、数据分析
本次调研面向N大学在读学生进行,共回收有效问卷153份,其中男女分别占比33.99%、66.01%,这与该所学校男女生比例有关。
在垃圾分类的频率方面, 3.27%的受访对象从未对垃圾进行过分类,38.56%的调研对象偶尔进行垃圾分类投放,仅有58.17%的受访对象经常会在投放垃圾之前尝试进行分类。
在受访者的个人特征方面来看,女生进行垃圾分类的频率更高。交叉分析结果如表所示:
在垃圾分类行为的影响因素方面,根据各个因素对调研对象的影响程度不同,分为严重影响、较大影响、中等影响、较小影响和完全不影响五个选项。结果如表所示:
根据加权平均数的计算公式:
将这些因素对垃圾分类行为的影响程度从低至高分别赋1-5分,可得这六项因素的平均得分为:学校制定的相关奖惩措施:3.31;关于垃圾分类必要性与紧迫性的宣传教育:3.36;掌握垃圾分类方法:3.39;垃圾分类投放设施的便捷性:3.35;后续垃圾转运、处理时是否也按规定进行分类:3.31;周围其他同学是否会进行垃圾分类:3.27。
三、政策建议
根据问卷分析结果,拟提出以下六个方面的意见,按重要性进行排序:
(一)普及垃圾分类方法
在六个影响因素中,掌握垃圾分类方法对受访学生的影响程度更高。目前高校的通行做法是开展主题班会、宣传栏等方式进行集中教育,在对学生提供个性化的指导方面相对匮乏。据此,可由学校开发相应的公众号或小程序,将校园中常见的垃圾种类进行分类,方便学生进行查询;有条件的学校也可以聘请相关人员对垃圾分类公众号进行运营,随时回答学生的提问。
(二)进行必要的宣传教育
影响因素中居于第二位的是关于垃圾分类必要性与紧迫性的宣传教育,这方面知识可借由集中教育的形式进行开展,但在教育的形式与方法上需要有所创新。例如,可以综合运用录制短视频、组织学生对垃圾填埋场进行实地探访等形式,让学生亲眼所见、亲身体验,这种“眼见为实”的教育形式更易击中学生心灵、产生强烈的教育效果。
(三)确保垃圾分类设施的便捷性
影响因素中居于第三位的是垃圾分类投放设施的便捷性,可以根据不同场所易产生何种垃圾来设置不同的分类垃圾桶,方便学生进行投放。例如,食堂常产生的是厨余垃圾与其他垃圾,因此应设置厨余垃圾和其他垃圾桶;快递室、教学楼等地区多产生可回收垃圾与其他垃圾,因此快递室、教学楼附近可以设立可回收垃圾与其他垃圾桶;而宿舍作为生活区域,每天产生的垃圾数量多且种类繁杂,因此应选择集中空旷区域将所有类别的垃圾桶进行统一摆放。
(四)制定相关奖惩措施
影响因素中居于第四位的是学校制定的相关奖惩措施,这里可以运用心理学上的强化理论进行解释。具体到垃圾分类教育方面,要使学生养成垃圾分类的习惯,就要合理运用正强化与正惩罚的方式,一方面对按要求进行垃圾分类的同学给予正向的奖励,另一方面,对于没有进行垃圾分类的同学,则需要给予一定程度的惩罚,以减少不当行为的发生。
(五)后续垃圾转运、处理方式透明化
影响因素中居于第五位的是后续垃圾转运及处理时是否也按照规定进行分类,因此高校一方面要确保垃圾转运按照分类进行,同时可以在学校中设立举报途径,鼓励学生对这一过程进行监督;另一方面,与相关地市的垃圾处理方展开合作,组织部分学生观摩不同垃圾的处理过程。
(六)运用朋辈示范作用
影响因素中居于第六位的是周围其他同学是否会进行垃圾分类。这种朋辈的示范作用,往往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高校可以将学生干部群体组织起来,率先在生活中进行垃圾分类投放,以点带面,逐渐实现全员参与。
参考文献:
[1]王然,孙梣娴,成金华,齐睿.高校生态文明教育对大学生垃圾分类行为的影响——基于全国152所高校的实证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20,34(05):21-27.
[2]张文嘉,赵子娴,田经.天津高校大学生垃圾分类行为的调查与分析——以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为例[J].新西部,2019(27):57-58.
[3]李睿寧.大学生垃圾分类投放意识淡薄现象及对策分析——基于上海政法学院学生的调研[J].法制与社会,2019(11):151-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