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坦白地说,我不太喜欢看教育类书籍,虽然我是一名中学教师。这与我的阅读兴趣有关,也与我狭隘的认识有关。一方面,我总感觉到在大学里学到的那些知识与技巧,应对自身的工作已经是绰绰有余,另一方面,二十多年的教学经历,更是让自己越来越感觉胸有成竹。当然,这也与我所看过的一些教育类书籍自身有关。从进入师范读书到走上讲台教书,多多少少也看过一些教育类书籍,包括各类教育教学类杂志。然而,总体感觉是,这些刊物中的文章,或者是重复一些老生常谈的正确的废话,或者是堆砌大量的专业术语。尤其是后者,许多同行都是心有戚戚——这些文章,所有的字,我们都认识,但是连接在一起,就是不明白那究竟是想表达什么意思。略有点意外的是,这种感觉,在我阅读赵希斌老师所编著的 《听,学生在说》这本专著中,却没有让我重温这“似曾相识”的一幕。因为,这本专著,是用一个个鲜活的故事在说话,而不是用高深的理论在说教。更因为没有那些高深的理论与抽象的术语,这样的书,我们看得轻松,不知不觉,就将书从头到尾翻读了一遍。而在我看来,因为这本专著是用一个个故事组成,因此,随便翻到哪一页,几乎都不影响阅读。这本专著中的好几个故事,我就是这样看了一遍又一遍。而每看一遍,也就再一次地体会到什么叫且喜且愧。
让我欣喜的是,赵希斌老师在《听,学生在说》这本专著中所肯定的一些做法,也正是我在教育过程中所力求做到的。在《教学方法篇》的“善于举例促理解”这一章节中,虽然案例说的是历史课,而我所教的语文课,何尝不是这样呢?语文课的复习,特别是高三备考复习,一些知识点的讲解,确实非常枯燥。对高三复习稍有一些感触的教师都清楚,并不是所有的课,都能上得神采飞扬。然而,这并不是我们就此“沉迷”于枯燥、抽象、空洞与干巴巴,甚而无动于衷的原因。在同样不能神采飞扬的前提下,借助例子,我们至少可以让某些知识点的复习,给学生留下更深的印象。事实胜于雄辩,事例也胜于讲解。这方面,我深有感触。复习词类活用时,尽管资料中已经列举了详尽的规则,也找了一些例句,但是这些例句依旧是古文中的。如此用古文来解释古文,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而言,显然有一种空对空的感觉。于是,我就选择一些包含词类活用知识点而又常见常用的成语来解释什么叫词类活用,如“不法之徒”“华而不实”“富国强兵”“不耻下问”等等。这样的例子,因为亲切,所以轻松;因为轻松,所以印象深刻。
身为一名教师,我不仅关注教学方法,也关注学习方法。《总结规律,抓住关键》这一章节中的第一个案例,向我们介绍了如何掌握定语从句的捷径。而这样的捷径,存在于许多地方,关键是,身为教师,我们如何帮助学生也顺便帮助自己整理出来。看完这则案例,相信许多老师都会掩卷反思。我们总是责怪学生记不住,那么,身为教师的你我,帮助他们总结过类似的规律了吗?
欣喜之余,赵希斌老师的这本专著,也让我时时惭愧。扪心自问,我的身上,多少也存在着这一本专著中那些可爱的学生笔下让人讨厌的“只见分数不见人”的老师的影子。许多时候,我们总是以社会、家庭与学校作为自己“只见分数不见人”的挡箭牌,不过,如果这样的追求,导致学生避之唯恐不及,甚至是恨之入骨,那显然也与我们自身有关。个人感觉,《教师德行篇》是这本专著中最沉重的一辑,也是最值得老师们认真咀嚼的一辑。老师们常常习惯性地给某些学生贴上“差生”甚至是“坏学生”的标签,殊不知,学生们也在心中诅咒着他们所遭遇的“坏老师”。“我非常讨厌这个老师”“我发誓以后绝不会再问他一个问题”“庆幸自己再也不用见到他了”……看到学生如此评价老师,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我们,会不会从噩梦中惊醒?老师们,学生正在说着,我们倾听了吗?
《听,学生在说》这本专著,看似随意,却在随意当中,让我们收获具体可感的“技”,虽然游刃有余的庖丁强调,“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但是,我们更应该清楚,没有“技”的支撑,我们所好之“道”,则只能是水月镜花。我们相信,所有经过四年甚至更长时间专业学习的老师们,都清楚教育教学之道,他们所欠缺的,恰恰是具象微观的“技”。那么,请我们再一次翻开赵希斌老师的专著《听,学生在说》吧,对照着那一个个鲜活的案例,我们就能够依样画葫芦。我们根本就不应该轻视甚至是忽视借鉴与模范,因为,这是我们创新的前提。
赵希斌老师的专著《听,学生在说》,也让我联想到自己所阅读过的为数不多的教育專著、“全美最佳教师”雷夫·艾斯奎斯所著的《第56号教室的奇迹》一书。这本书,同样以事例见长,雷夫现身说法,将自己在第56号教室的做法,娓娓道来,没有连篇累牍的理论,却便于所有的教师“对号入座”。
这本书,我会随时翻阅。而就在我敲打这点文字的时候,我还是好几次将手指从键盘移到那本书中。现实教学过程中,我们可能不太容易听到学生的心声,那么,就让我们跟随着赵老师的文字,听听学生说些什么吧。我相信,这本书中的许多案例,会让老师们怦然心动。
(作者单位:安徽省芜湖县第一中学)
让我欣喜的是,赵希斌老师在《听,学生在说》这本专著中所肯定的一些做法,也正是我在教育过程中所力求做到的。在《教学方法篇》的“善于举例促理解”这一章节中,虽然案例说的是历史课,而我所教的语文课,何尝不是这样呢?语文课的复习,特别是高三备考复习,一些知识点的讲解,确实非常枯燥。对高三复习稍有一些感触的教师都清楚,并不是所有的课,都能上得神采飞扬。然而,这并不是我们就此“沉迷”于枯燥、抽象、空洞与干巴巴,甚而无动于衷的原因。在同样不能神采飞扬的前提下,借助例子,我们至少可以让某些知识点的复习,给学生留下更深的印象。事实胜于雄辩,事例也胜于讲解。这方面,我深有感触。复习词类活用时,尽管资料中已经列举了详尽的规则,也找了一些例句,但是这些例句依旧是古文中的。如此用古文来解释古文,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而言,显然有一种空对空的感觉。于是,我就选择一些包含词类活用知识点而又常见常用的成语来解释什么叫词类活用,如“不法之徒”“华而不实”“富国强兵”“不耻下问”等等。这样的例子,因为亲切,所以轻松;因为轻松,所以印象深刻。
身为一名教师,我不仅关注教学方法,也关注学习方法。《总结规律,抓住关键》这一章节中的第一个案例,向我们介绍了如何掌握定语从句的捷径。而这样的捷径,存在于许多地方,关键是,身为教师,我们如何帮助学生也顺便帮助自己整理出来。看完这则案例,相信许多老师都会掩卷反思。我们总是责怪学生记不住,那么,身为教师的你我,帮助他们总结过类似的规律了吗?
欣喜之余,赵希斌老师的这本专著,也让我时时惭愧。扪心自问,我的身上,多少也存在着这一本专著中那些可爱的学生笔下让人讨厌的“只见分数不见人”的老师的影子。许多时候,我们总是以社会、家庭与学校作为自己“只见分数不见人”的挡箭牌,不过,如果这样的追求,导致学生避之唯恐不及,甚至是恨之入骨,那显然也与我们自身有关。个人感觉,《教师德行篇》是这本专著中最沉重的一辑,也是最值得老师们认真咀嚼的一辑。老师们常常习惯性地给某些学生贴上“差生”甚至是“坏学生”的标签,殊不知,学生们也在心中诅咒着他们所遭遇的“坏老师”。“我非常讨厌这个老师”“我发誓以后绝不会再问他一个问题”“庆幸自己再也不用见到他了”……看到学生如此评价老师,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我们,会不会从噩梦中惊醒?老师们,学生正在说着,我们倾听了吗?
《听,学生在说》这本专著,看似随意,却在随意当中,让我们收获具体可感的“技”,虽然游刃有余的庖丁强调,“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但是,我们更应该清楚,没有“技”的支撑,我们所好之“道”,则只能是水月镜花。我们相信,所有经过四年甚至更长时间专业学习的老师们,都清楚教育教学之道,他们所欠缺的,恰恰是具象微观的“技”。那么,请我们再一次翻开赵希斌老师的专著《听,学生在说》吧,对照着那一个个鲜活的案例,我们就能够依样画葫芦。我们根本就不应该轻视甚至是忽视借鉴与模范,因为,这是我们创新的前提。
赵希斌老师的专著《听,学生在说》,也让我联想到自己所阅读过的为数不多的教育專著、“全美最佳教师”雷夫·艾斯奎斯所著的《第56号教室的奇迹》一书。这本书,同样以事例见长,雷夫现身说法,将自己在第56号教室的做法,娓娓道来,没有连篇累牍的理论,却便于所有的教师“对号入座”。
这本书,我会随时翻阅。而就在我敲打这点文字的时候,我还是好几次将手指从键盘移到那本书中。现实教学过程中,我们可能不太容易听到学生的心声,那么,就让我们跟随着赵老师的文字,听听学生说些什么吧。我相信,这本书中的许多案例,会让老师们怦然心动。
(作者单位:安徽省芜湖县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