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面对当下中小学教师的心理问题,作为在校师范生,应该对这些心理问题进行思考,采取预防措施,保护自己的身心。
关键词:中小学教师;心理问题;师范生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摇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7-0016-02
自从师范教育兴办以来,为那些梦想成为一名教师的莘莘学子们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会。这些学生,笔者相信,他们中的很多人是出于心灵的原因,再加上热衷于某些学科、乐于帮助别人等愿望的激励而选择就读师范专业的,决定日后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笔者也是众多师范生中一个。然而近几年来,不管是媒体报道,还是各类学术期刊研究,许多学者、专家、社会人士等无不在关注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他们寻因探果,出谋划策。这种现象一方面看来,确实是好现象,作为师范生,看到从事教师行业备受关注,也是值得高兴的事;另一方面,又看到各种作为师范生不曾料想的心理问题层出不穷,着实让师范生提前担忧。
基于近三年来有关研究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文献资料来看,主要集中于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及措施。各个专家、学者都归纳出自己认为可能的原因,比如有的说是因为教师所承担的多重角色所带来的心理冲突,教师外来的压力过大,负担过重;比如应试教育的高要求,家长主观上的高期待与客观上的低现实;也有的说是教师自身的“自我强度”不够,也就是面对所经受的心理挫折缺乏正确的调节手段;还有的说是学校管理的太过僵化和非人本化的管理以及不合理的评价机制;更有的认为是社会支持的缺乏使中小教师产生无助感等等个体因素、职业因素、社会因素融合导致的。这些因素也都是各位学者精心调研出来,对于我们这些是师范生来说,是起了敲响警钟的作用。这些报道与研究在与大众见面之前是否顾及到师范生的感受,笔者不清楚,但作为师范生,我们自己要给自己打好预防针,这是必要的。
如今遇到的这些心理问题,职前的师范教育没有做好培训是难辞其咎的,虽然它不是最主要的原因,但它对于预防教师产生心理问题起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师范教育学校的教师一定会对这些报道感同身受,但他们却不了解师范生是怎样想的,如果师范学校的教师无暇顾及师范生的一点一丝的心理变化,不对师范生采取及时合理的措施,他们可能就会重蹈现在一线教师的覆辄,这是学校的损失,更是对师范生不负责任的表现。这也许对许多师范学校来说很难,因为不能一对一地发现和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而且师范学校主要职能在于宏观上培养合格的教师,至于细节无法注意到,这是可以理解的。师范学校往往要求的是学生自己主动地发现与解决,这也是合理的,但如果学生不知道自己,不了解自己,学校无从关注,那将会流失一个“合格”的老师,也会给学校、社会甚至学生自己带来弊病。在面对当下一线教师产生的心理问题,以及怎样产生的心理问题,我们应该从源头反思一下。
首先,考虑自己是否真的愿意做一名教师。自2007年国家推行免费师范生培养政策之后,许多高中毕业生选择了读师范院校,不知道自己为何选师范院校的学生以及被迫选择的学生肯定有,他们发出了“别无选择,只有选择”的哀叹。他们是可敬的,因为他们选择教育这一伟大事业;也是可惜的,因为不知道哪个领域丢失适合其职业的“人才”;但同时也是应受到批评的。此外,有些师范生,就读师范专业之后,总还是在问“好找工作不?能找到好工作不?在现实生活中,如何安排才能受益良多?”等等可以忽略的问题,当然这些问题不是说不能问,而是这些问题并不是师范生心灵深处想问的问题。师范生往往很多时候不了解自己的选择,上面的那些问题仅仅是在询问别人引导的问题。某些师范生上师范学校往往不是自己的选择,而是受外界因素的影响,包括用心良苦的父母劝导等等。而那些违背自己心愿上师范学校的同学,这其中不管是在读的师范生还是已经就业的师范生,他们多少都会产生一些心理问题,比如厌学、厌教、失望等等,这些都是可怕的。其次,反思自己是否适合做一名教师。要知道教师是心与智慧的结合,很多师范生有智慧,但缺“心”,因为缺乏认识自己的眼睛。如果他们对教师这一行业“一厢情愿”,总是想着只要自己有知识、有技能就可以了,那是不对的。一个教师所需的人格是思想、道德行为、举止、气质、风度、知识、能力、心理、生理的众多因素的综合,要成长为一名教师需要智慧,需要锲而不舍的毅力和勇于创新的精神等等。最后,既然选择了教师这一职业,就要反思自己是否在努力地成为一名合格教师。
在反思的同时,我们要怎么做?除了社会、学校等那些我们“无能为力”改变的因素,我们就应该从预防与治疗自己开始。对于一些人来说,集中关注教师似乎太过时了,因为他们相信,只有停止担心教师的教,代之于集中关注学生的学,教育改革才有可能。于是教师教育者就对在校的师范生们讲授更多的学习理论、学习策略、教学策略,归根结底还是让学生们学。结果师范生天天忙于技能的训练、策略理论的掌握,努力成为书本中或教师口中“优秀”的教师,却忽视了自我的教育。而自我教育中最重要的是认识自我,因为认识自我与认识学科同等重要。如果不了解自我,也就不能够懂得所教的学科——不能够出神入化地在深层次上及个人意义上吃透学科,也就不能随着社会的变化和学科的变化同步进行。其次,深入學习并运用教育心理学的知识。教育心理学的知识很丰富,它能解决很多作为学生的师范生所遇到的心理难题。它有助于提高教育者的理论素养,形成科学正确的教育观念;有助于完善教育工作者的知识结构,加速教师的专业发展;有助于教育工作者认识教与学的特点。同时笔者也觉得自己作为学生,无法真的体会到它所拥有的价值,从某种程度来说,纵观教育心理学的教材以及教师讲授的内容,大多是研究教学情境中发生过师生相互作用的内容,对于师范生本身该如何利用就没提出方法性的指导。在学习过程中,我们这些师范生只有听、模仿与深思,我们学到一些教育心理学知识,比如不正确的归因,我们就按照书中所说,想象假如我们现在有一批学生因为成绩考得不理想,出现不正确归因,我们就应该用此种方法进行分析,并告知他,这是不充分的学习。因为我们常常在关注虚拟中的学生,却忘了关注真实中的我们,广大师范生也可以看到这些价值的发挥之处在于教育工作者,特别是一线教师。作为学生的我们,毕竟没有踏进教室,我们没有学生,我们学习教育心理学,常态上,我们只是把它当作理论准备,我们如何结合自身,才能把它的价值发挥出来,值得我们每一个师范生去思考。
总之,作为师范生的我们应该是自己的老师,应该认识到不是每一个师范生的身心都是非常健康的,点滴的心理问题,如果自己不去分析、思考,不去积极地解决,那将会影响到日后的工作,师范生要时刻“关注自己”,关注将要承担的“教师”这一角色,做好心理准备,迎接未知的挑战。
关键词:中小学教师;心理问题;师范生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摇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7-0016-02
自从师范教育兴办以来,为那些梦想成为一名教师的莘莘学子们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会。这些学生,笔者相信,他们中的很多人是出于心灵的原因,再加上热衷于某些学科、乐于帮助别人等愿望的激励而选择就读师范专业的,决定日后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笔者也是众多师范生中一个。然而近几年来,不管是媒体报道,还是各类学术期刊研究,许多学者、专家、社会人士等无不在关注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他们寻因探果,出谋划策。这种现象一方面看来,确实是好现象,作为师范生,看到从事教师行业备受关注,也是值得高兴的事;另一方面,又看到各种作为师范生不曾料想的心理问题层出不穷,着实让师范生提前担忧。
基于近三年来有关研究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文献资料来看,主要集中于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及措施。各个专家、学者都归纳出自己认为可能的原因,比如有的说是因为教师所承担的多重角色所带来的心理冲突,教师外来的压力过大,负担过重;比如应试教育的高要求,家长主观上的高期待与客观上的低现实;也有的说是教师自身的“自我强度”不够,也就是面对所经受的心理挫折缺乏正确的调节手段;还有的说是学校管理的太过僵化和非人本化的管理以及不合理的评价机制;更有的认为是社会支持的缺乏使中小教师产生无助感等等个体因素、职业因素、社会因素融合导致的。这些因素也都是各位学者精心调研出来,对于我们这些是师范生来说,是起了敲响警钟的作用。这些报道与研究在与大众见面之前是否顾及到师范生的感受,笔者不清楚,但作为师范生,我们自己要给自己打好预防针,这是必要的。
如今遇到的这些心理问题,职前的师范教育没有做好培训是难辞其咎的,虽然它不是最主要的原因,但它对于预防教师产生心理问题起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师范教育学校的教师一定会对这些报道感同身受,但他们却不了解师范生是怎样想的,如果师范学校的教师无暇顾及师范生的一点一丝的心理变化,不对师范生采取及时合理的措施,他们可能就会重蹈现在一线教师的覆辄,这是学校的损失,更是对师范生不负责任的表现。这也许对许多师范学校来说很难,因为不能一对一地发现和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而且师范学校主要职能在于宏观上培养合格的教师,至于细节无法注意到,这是可以理解的。师范学校往往要求的是学生自己主动地发现与解决,这也是合理的,但如果学生不知道自己,不了解自己,学校无从关注,那将会流失一个“合格”的老师,也会给学校、社会甚至学生自己带来弊病。在面对当下一线教师产生的心理问题,以及怎样产生的心理问题,我们应该从源头反思一下。
首先,考虑自己是否真的愿意做一名教师。自2007年国家推行免费师范生培养政策之后,许多高中毕业生选择了读师范院校,不知道自己为何选师范院校的学生以及被迫选择的学生肯定有,他们发出了“别无选择,只有选择”的哀叹。他们是可敬的,因为他们选择教育这一伟大事业;也是可惜的,因为不知道哪个领域丢失适合其职业的“人才”;但同时也是应受到批评的。此外,有些师范生,就读师范专业之后,总还是在问“好找工作不?能找到好工作不?在现实生活中,如何安排才能受益良多?”等等可以忽略的问题,当然这些问题不是说不能问,而是这些问题并不是师范生心灵深处想问的问题。师范生往往很多时候不了解自己的选择,上面的那些问题仅仅是在询问别人引导的问题。某些师范生上师范学校往往不是自己的选择,而是受外界因素的影响,包括用心良苦的父母劝导等等。而那些违背自己心愿上师范学校的同学,这其中不管是在读的师范生还是已经就业的师范生,他们多少都会产生一些心理问题,比如厌学、厌教、失望等等,这些都是可怕的。其次,反思自己是否适合做一名教师。要知道教师是心与智慧的结合,很多师范生有智慧,但缺“心”,因为缺乏认识自己的眼睛。如果他们对教师这一行业“一厢情愿”,总是想着只要自己有知识、有技能就可以了,那是不对的。一个教师所需的人格是思想、道德行为、举止、气质、风度、知识、能力、心理、生理的众多因素的综合,要成长为一名教师需要智慧,需要锲而不舍的毅力和勇于创新的精神等等。最后,既然选择了教师这一职业,就要反思自己是否在努力地成为一名合格教师。
在反思的同时,我们要怎么做?除了社会、学校等那些我们“无能为力”改变的因素,我们就应该从预防与治疗自己开始。对于一些人来说,集中关注教师似乎太过时了,因为他们相信,只有停止担心教师的教,代之于集中关注学生的学,教育改革才有可能。于是教师教育者就对在校的师范生们讲授更多的学习理论、学习策略、教学策略,归根结底还是让学生们学。结果师范生天天忙于技能的训练、策略理论的掌握,努力成为书本中或教师口中“优秀”的教师,却忽视了自我的教育。而自我教育中最重要的是认识自我,因为认识自我与认识学科同等重要。如果不了解自我,也就不能够懂得所教的学科——不能够出神入化地在深层次上及个人意义上吃透学科,也就不能随着社会的变化和学科的变化同步进行。其次,深入學习并运用教育心理学的知识。教育心理学的知识很丰富,它能解决很多作为学生的师范生所遇到的心理难题。它有助于提高教育者的理论素养,形成科学正确的教育观念;有助于完善教育工作者的知识结构,加速教师的专业发展;有助于教育工作者认识教与学的特点。同时笔者也觉得自己作为学生,无法真的体会到它所拥有的价值,从某种程度来说,纵观教育心理学的教材以及教师讲授的内容,大多是研究教学情境中发生过师生相互作用的内容,对于师范生本身该如何利用就没提出方法性的指导。在学习过程中,我们这些师范生只有听、模仿与深思,我们学到一些教育心理学知识,比如不正确的归因,我们就按照书中所说,想象假如我们现在有一批学生因为成绩考得不理想,出现不正确归因,我们就应该用此种方法进行分析,并告知他,这是不充分的学习。因为我们常常在关注虚拟中的学生,却忘了关注真实中的我们,广大师范生也可以看到这些价值的发挥之处在于教育工作者,特别是一线教师。作为学生的我们,毕竟没有踏进教室,我们没有学生,我们学习教育心理学,常态上,我们只是把它当作理论准备,我们如何结合自身,才能把它的价值发挥出来,值得我们每一个师范生去思考。
总之,作为师范生的我们应该是自己的老师,应该认识到不是每一个师范生的身心都是非常健康的,点滴的心理问题,如果自己不去分析、思考,不去积极地解决,那将会影响到日后的工作,师范生要时刻“关注自己”,关注将要承担的“教师”这一角色,做好心理准备,迎接未知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