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问题导学是一种以学生通过阅读文本、小组交流等活动来完成教学任务的教学模式。笔者在教学实践、听课学习中发现,该模式下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充分体现,但相同模式下有着不同的实际教学效果。
[关键词]问题导学物理教学小组学习
[中图分类号]G633.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5)110060
一、演示冲突,诱发问题
学习问题就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解决的问题,其产生应源于学生的错误认识或未知,相对于教师设问,学生自发的问题能暴露真正的疑难点,也更能吸引其他学生。初中物理与生活紧密相连,学生对一些物理现象有所了解,但往往是片面的。借用实验演示与学生前概念相矛盾的现象,往往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不仅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
学生在学习电功率后,通过实验探究,初步认识决定灯泡亮度的是实际功率,亮度会随着电功率的变化而变化。但生活中家用电器常以并联方式出现,“220V,60W”的白炽灯比“220V,40W”的白炽灯亮,这在学生的脑海中已经生根,当教师提问:“两灯串联在电路中,哪个灯亮时?”不少学生仍会认为60W的更亮。这时教师演示两灯串联在220V电路中的现象,学生顿时发现前述的判断有问题,从而引发对这个现象的重新思考,通过交流合作找到原因,巩固了实际功率决定亮度的正确认识。
图1又如学生在学习串并联电路的电流特点时,对实验的观察不够全面仔细,在进一步学习串联电路U=U1 U2的电压分配后,自然而然地对并联电路I=I1 I2用分配思想进行分析。于是学生普遍认为:在图1电路中,开关S闭合后,再闭合S1时,电流表A1示数变小,而A的示数不变,因为电流让L2给分走了,有不少学生甚至在学习欧姆定律后仍然是这样认为的。面对这个问题,通过演示让学生发现错误,引导学生发现总电流随着并联用电器数量的增大而增大,进一步认识并联电路各支路“互不影响”。
二、精心设问,递进学习
运用问题导学模式进行教学,需要教师根据本节教学内容和学情,合理设计问题,引导学生学习。教师向学生提出的问题要能指导学生倾听或者要有让学生达成学习目的的可能,更要有培养学生物理思维能力的价值。
学生在学习“物体的质量”一节时,主要是初步认识质量含义,知道质量概念以及学会使用托盘天平测量物体质量。在学习天平的使用环节,学生首先自主阅读天平使用说明,与此同时教师可投影这样几个问题:“(1)测量前,如何调节天平平衡?(2)测量时,物体、砝码如何取、放?如何调节天平再次平衡?(3)如何读取物体质量?”通过问题指引,学生较好地完成了自主学习任务。但是这份说明中,并没有调节平衡螺母和选取砝码顺序的指导,教师可请个别学生上前演示,学生通过观察发现,选择砝码比较困难。通过实践操作,教师指导学生取放砝码。相比直接告诉学生,演示中暴露出来的问题更能让学生主动探究,体验乐趣。
质量是物体的一种属性,教学中教师可提出:“固体和液体都有质量,你认为气体有质量吗?有什么证据证明呢?”这个问题顿时给学生造成了冲击,有的说没有,有的说有,最终有学生提出:“液化气瓶在放光气体后明显变轻了,这说明气体有质量。”通过争论学生进一步认识了质量的含义。
三、关注习惯与生成,细微处有乾坤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倾听意识和习惯,是新课堂模式中不可忽视的传统方法。教学中教师应关注学生课堂笔记的记录,要求学生注意记录本节课的知识结构、重难点、疑难点和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课堂上教师控制课堂节奏、合理设计板书、关键点提醒,课后及时组织查漏勘误、提炼总结,逐步培养学生良好的倾听习惯。
图2高效课堂活动具有师生、生生多方向性,教师不仅要精于表达,也要善于倾听、发现学生的不完善表达中的闪光点。如图2中要求学生比较小球在1、2同一水平高度时的动能、重力势能和机械能的大小,不少学生难于比较动能大小关系,于是可点拨学生:从小球高度的逐渐变化,得出小球的机械能逐渐变小,机械能1大于机械能2,但两球重力势能大小相等,故动能1大于动能2。这时,一个男生嘀咕了一句“看小球间距离……”,顿时我如获至宝,让这名同学继续讲出他的观点,得到了用“频闪照片——相同时间比路程”判断小球在1、2位置时的速度大小,从而直接判断动能大小的方法。
一堂好课除了教者的基本功外,还要有合适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只有学生展示所思所想,课堂才会有更多的精彩演绎。
(责任编辑易志毅)
[关键词]问题导学物理教学小组学习
[中图分类号]G633.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5)110060
一、演示冲突,诱发问题
学习问题就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解决的问题,其产生应源于学生的错误认识或未知,相对于教师设问,学生自发的问题能暴露真正的疑难点,也更能吸引其他学生。初中物理与生活紧密相连,学生对一些物理现象有所了解,但往往是片面的。借用实验演示与学生前概念相矛盾的现象,往往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不仅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
学生在学习电功率后,通过实验探究,初步认识决定灯泡亮度的是实际功率,亮度会随着电功率的变化而变化。但生活中家用电器常以并联方式出现,“220V,60W”的白炽灯比“220V,40W”的白炽灯亮,这在学生的脑海中已经生根,当教师提问:“两灯串联在电路中,哪个灯亮时?”不少学生仍会认为60W的更亮。这时教师演示两灯串联在220V电路中的现象,学生顿时发现前述的判断有问题,从而引发对这个现象的重新思考,通过交流合作找到原因,巩固了实际功率决定亮度的正确认识。
图1又如学生在学习串并联电路的电流特点时,对实验的观察不够全面仔细,在进一步学习串联电路U=U1 U2的电压分配后,自然而然地对并联电路I=I1 I2用分配思想进行分析。于是学生普遍认为:在图1电路中,开关S闭合后,再闭合S1时,电流表A1示数变小,而A的示数不变,因为电流让L2给分走了,有不少学生甚至在学习欧姆定律后仍然是这样认为的。面对这个问题,通过演示让学生发现错误,引导学生发现总电流随着并联用电器数量的增大而增大,进一步认识并联电路各支路“互不影响”。
二、精心设问,递进学习
运用问题导学模式进行教学,需要教师根据本节教学内容和学情,合理设计问题,引导学生学习。教师向学生提出的问题要能指导学生倾听或者要有让学生达成学习目的的可能,更要有培养学生物理思维能力的价值。
学生在学习“物体的质量”一节时,主要是初步认识质量含义,知道质量概念以及学会使用托盘天平测量物体质量。在学习天平的使用环节,学生首先自主阅读天平使用说明,与此同时教师可投影这样几个问题:“(1)测量前,如何调节天平平衡?(2)测量时,物体、砝码如何取、放?如何调节天平再次平衡?(3)如何读取物体质量?”通过问题指引,学生较好地完成了自主学习任务。但是这份说明中,并没有调节平衡螺母和选取砝码顺序的指导,教师可请个别学生上前演示,学生通过观察发现,选择砝码比较困难。通过实践操作,教师指导学生取放砝码。相比直接告诉学生,演示中暴露出来的问题更能让学生主动探究,体验乐趣。
质量是物体的一种属性,教学中教师可提出:“固体和液体都有质量,你认为气体有质量吗?有什么证据证明呢?”这个问题顿时给学生造成了冲击,有的说没有,有的说有,最终有学生提出:“液化气瓶在放光气体后明显变轻了,这说明气体有质量。”通过争论学生进一步认识了质量的含义。
三、关注习惯与生成,细微处有乾坤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倾听意识和习惯,是新课堂模式中不可忽视的传统方法。教学中教师应关注学生课堂笔记的记录,要求学生注意记录本节课的知识结构、重难点、疑难点和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课堂上教师控制课堂节奏、合理设计板书、关键点提醒,课后及时组织查漏勘误、提炼总结,逐步培养学生良好的倾听习惯。
图2高效课堂活动具有师生、生生多方向性,教师不仅要精于表达,也要善于倾听、发现学生的不完善表达中的闪光点。如图2中要求学生比较小球在1、2同一水平高度时的动能、重力势能和机械能的大小,不少学生难于比较动能大小关系,于是可点拨学生:从小球高度的逐渐变化,得出小球的机械能逐渐变小,机械能1大于机械能2,但两球重力势能大小相等,故动能1大于动能2。这时,一个男生嘀咕了一句“看小球间距离……”,顿时我如获至宝,让这名同学继续讲出他的观点,得到了用“频闪照片——相同时间比路程”判断小球在1、2位置时的速度大小,从而直接判断动能大小的方法。
一堂好课除了教者的基本功外,还要有合适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只有学生展示所思所想,课堂才会有更多的精彩演绎。
(责任编辑易志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