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几何教学方法探析

来源 :中学教学参考·理科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alagal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初中几何教学功能多样,教学方法多种,一线教师通过总结和改进教法,就能提高几何的教学效率.
  [关键词]初中数学几何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5)020026
  几何教学是培养学生操作能力、想象能力和分析推理能力的重要途径.于图形形状、大小和位置关系的变化之中,学生可以树立空间观念,感知不同维度下的形与数之间的关系;于观察、分析、推理等探索活动中,学生可以有效提高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相较于数字、符号、定理的直接呈现,几何展现了数学的另一面,其以点、线、面构建了不同于加、减、乘、除的五彩缤纷的世界,为学生打开了数学美的另一道门.因此,在初中数学几何的教学中,教师要深刻认识几何的独特之处,并注意对教学方法的总结和改进,以提高几何教学的效率.
  一、形象教学,提高学生对几何美的认识
  几何的美既表现在错落有致的线条之中,也蕴藏于神奇的图案之中.既有轴对称的协调、和谐之美,也有万变不离其宗的变化之美.几何学习既是对数的“参悟”,也是对视觉艺术的观察、欣赏.因此,在几何的教学过程中,教师用善于发掘几何图形独特的美感,激发学生的审美感官,使学生在认识几何美的过程中自觉地参与到课堂中来.
  1.充分利用教具
  教具不仅为学生提供了直接观察、活动模拟的条件,而且以实物的形式直观地向他们传达了视觉信息,从而使学生对几何美的认识有更深切的体会.如使用教具所提供的正方形、菱形等各种图形,分别将其绕着某一点旋转180°,观察其是否能够与另一个图形重合.通过对教具的合理利用,既可以将抽象的知识点转化为可视、可操作的实验,也可以使学生感受几何的美感,如对称之美、简洁之美.
  2.发掘生活中的几何图形
  正如数学家所认为的那样,几何概念来自生活,具有抽象化和理想化的特点.从建筑中,我们可以发现几何图形的痕迹;从大自然的图案中,我们也可以寻得几何图形的踪影.不难发现,在生活中,几何图形以具体的面貌呈现在我们面前.因此,教师要善于揭开面纱,使学生学会欣赏生活中几何图形的与众不同的美.如在学习“中心对称与中心对称图形”一课时,教师不妨带领学生一起寻找生活中的对称图形,于实际生活中体会几何图形所带来的视觉享受.例如,玩具风车在旋转过程中因其中心对称特点而形成的独特的动态美感.
  二、探究性学习,提升学生数学综合能力
  几何图形是变化的、运动的,它具有图形直观、形象的特点,也兼有数学规律性的特点,并通常以性质的形式表现出来.因此,几何的学习不能停留在形的表面.相反,要透过表象,深入到实质中去,以挖掘数与形的关系,揭示几何图形的某些特性.探究性学习是指在教师指导下的数学合作性学习活动,其能够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推理、操作、实验等多方面的能力.
  在“中心对称图形”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设计关于“证明某个图形是中心对称图形”的探究性活动.学生可以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让其在规定的时间内,寻找问题的解决方法.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这样的问题:在中心对称图形的定义中,将绕某一点旋转180°.如果旋转后的图形能够与原来的图形相互重合的图形叫做对称图形,那么在证明过程中如何能说明其在旋转180°之后重合呢?教师可以进行提醒:我们是否能够将定义转化为数学语言或可定性来证明的东西呢?学生得到启示后,方向得到明确,问题探究也就事半功倍了.小组成员可以观察中心对称图形在旋转过程中所具有的共性,不难发现图形旋转之后的点与原图形所在的点都关于同一点对称.也就是说,只要证明原图形与旋转之后所对应的点关于某一点一一对称,那么即可以证明这个图形是中心对称图形.
  三、多媒体教学,发展学生抽象思维
  多媒体是几何教学中不可或缺的教学手段.一方面它可以将图形以投影的形式呈现出来;另一方面它可以通过动画的方式展现图形动态的变化过程,使学生最大限度地调动视觉感官,在头脑中生成图形映象,从而为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建立一个缓冲区.教师可以制作PPT,通过计算机强大的绘图功能,绘制各种各样的几何图形,这样既能够节省课上的绘图时间,又能够提高图形的精确性,从而为学生呈现精致、美观的几何图形.
  如教师可以在课件中插入建筑、自然事物的图片,使学生在图文并茂的教学中发展自己的抽象思维.当然,除了静态的几何图形之外,教师也可以借助多媒体集动画、图像、声音于一体的特点,生成动态的图形效果,为学生展现图形的变化过程.如教师可以通过反复播放中心对称图形180°旋转的Flash动画,使学生清楚地观察图形在旋转过程中的各个细节,如旋转前图形与旋转后图形存在着怎样的关系、中心点具有怎样的性质等.
  (责任编辑黄桂坚)
其他文献
[摘 要] “儿童学习的最根本的途径应该是活动,活动是联系主客体的桥梁,是认识发展的直接源泉。根据学生心理特点,放手让学生在动手、动口、动脑的协调之中,进行自主探求知识的活动,可发展学生的认知结构。”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改变课堂教学模式,实行开放式教学,让学生自主地探究学习。信息技术教学注重学生自主探究、动手实践,可让学生从实践中探索多种操作方法,掌握操作技能,进而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关键词]
[摘 要]本节复习课首先通过一题多解创建出框架图,梳理知识体系.然后由新定义问题及课本改编问题入手,经过充分变式,夯实学生四基,发展学生四能.复习课教学一定要跳出“题海”挖“题井”,抓住本质促升华,让学生体会到俯瞰大地、一览众山小的感觉,从而喜欢上复习课.     复习教学的目的是建构知识体系,深化知识的理解与应用,实现数学思维与能力的提升.如何在复习中建构知识体系 如何通过复习内化知识,实现数学
[摘 要]课堂教学中的细节时刻都在发生、发展和变化着,如果在细节发生的瞬间,教师能敏锐地捕捉并发现它们的价值,巧妙点拨,适当鼓励,合理引申,便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更能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关键词]关注 课堂细节 复习课 启示关注课堂细节,是教师不能忽略的问题.课堂教学中的每一个细节稍纵即逝,当我们无视这些课堂的细节时,便会觉得课堂平淡,教师难以产生激情;学生也会觉
[摘 要]以例题为教学平台,将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落实于数学教学中非常重要.基于此,进行一道例题教学及对其引发的效应中三个典型问题进行回顾、反思,并总结了对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感悟.[关键词]例题 方程思想 数学思想方法“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知识内容的精髓和灵魂,是对数学本质的认识,是数学学习的一种指导思想和普遍适用的方法,它是把数学知识的学习和能力培养有机地联系起来,提高个体思维品质和数学能力,从而发
[摘要]九年级化学做为一门新接触的学科,学生会有点困惑,本文就教师从多方面对学生进行启发,激发学生对化学这门课程的学习兴趣,初步了解化学的一些学习方法。给学生透彻的加以分析并利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工作者充当好领路人。  [关键词]化学绪言教学初探  [中图分类号]633.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5)140000  初中阶段时学生青春期发育时期,也是人生观、价
[摘要]手持技术的应用可使抽象的微观反应变得真实、实时、快捷,将反应的定性变为定量分析,如对“”借助pH传感器提供可信的数据,进行对比分析,从而揭秘反应的事实和用途。[关键词]手持技术实验数据分析[中图分类号]G633.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5)140000在探究实验中发现,不是所有化学实验都能靠肉眼观察并得出结论的。手持技术作为一种新兴的实验手段,极大地丰富了化学
[摘要]本文从化学复习中“气体体积测量”实验中学生存在的质疑出发,对现有实验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从生活中寻找仪器和材料进行装置组合和实验,设计出更加明显,更具操作性,更有说服力的实验。[关键词]气体体积测量实验改进[中图分类号]G633.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5)140000有关气体的制取和性质检测是初中学生必须掌握的实验,也是中考中从不回避的热门考点。但是由于
[摘要]尝试实施以“教学邦”平台为主的生物数字化概念教学,并在优化课程形态、更新教材呈现方式、变革教育教学方式等方面做出有益探索,进而提高生物教学的有效性。[关键词]“教学邦”平台数字化学习哺乳动物教学设计[中图分类号]G633.9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5)140099传统课堂受技术、人力的限制,师生、生生间信息的交互是有限的,学习反馈也常有延时性,使得在学情的把握
[摘要]以 “ATP是直接的能源物质”实验设计为例,从教学流程、视频内容设计过程、视频制作成功要素三个方面阐述制作高质量的生物实验微视频的有效路径,旨在给广大一线教师制作实验微视频提供思路上的参考。[关键词]ATP实验微视频制作[中图分类号]G633.9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5)140122“探究ATP是直接的能源物质”实验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一《分子与细胞》第5章
[摘要]磨课要求教师对课堂反复思考,不断挖掘课程内涵,不断思考如何提升教学的有效性和针对性,将平淡的课堂打磨成精品课堂,进而实现自我超越.磨课非常有利于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素养.通过黄河清老师“问题导学”下的“空间几何体的三视图”的磨课指导,能站在更高层面上看待数学教学的本质,更好地把握数学教学的核心.  [关键词]问题磨课空间几何体三视图  [中图分类号]G63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