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尝试实施以“教学邦”平台为主的生物数字化概念教学,并在优化课程形态、更新教材呈现方式、变革教育教学方式等方面做出有益探索,进而提高生物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教学邦”平台数字化学习哺乳动物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633.9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5)140099
传统课堂受技术、人力的限制,师生、生生间信息的交互是有限的,学习反馈也常有延时性,使得在学情的把握、重难点知识的理解、学习效果的评价、学生的心理需求和能力培养等方面还存在着很多不足。在今后的教学中,如何兼顾全体学生,精准把握学情、因材施教,引导学生收获学习的正确方法,并且把生物学习从课上延伸到课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是我们生物一线教师应深入思考的问题。[1]
数字化学习是将数字技术与课程教学内容相整合的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具有交互、高效、随机、有趣等鲜明特点,突出开放、多边互动与探究性,以适应社会需求,及满足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需求。数字化学习模式的引入,将为生物教学注入新鲜的血液,让生物教学更充满生命力。下面,笔者尝试实施以“教学邦”平台为主的生物数字化概念教学,并在优化课程形态、更新教材呈现方式、变革教育教学方式等方面做出有益探索,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生物教学的有效性。
一、“教学邦”平台教学与传统教学的若干特征比较
由上表可知,“教学邦”平台教学更加认同教学是一个主动认知和交往的过程,注重学习的交互性目标,教师能够根据不同班级的学情以学定教;学习的受众更加广泛,组织形式更加多样,学习时间也不受限制;学习容量也可以按己所需,强调资源共享、通力合作,使学生能够在愉快的心理下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教师和学生都能够及时对学习情况进行反馈。因此,实施以“教学邦”平台为主的数字化教学对提升教学的有效性具有积极的意义。
二、 以“教学邦”平台为主的生物数字化教学课例
(一) 设计思路
“哺乳动物”为苏科版七下第十一章第二节“地面上的动物”的第二课时。本课的教学设计是依托“教学邦”平台,以与人关系密切的哺乳动物为切入点,通过设计生动多样的学习活动来引导学生掌握研究动物的基本方法和技能,生成哺乳动物主要特征的概念,并依托网络资源辅助学生深入理解哺乳动物适应生存环境的特点,最终获得本课重要概念的内涵与外延,构建良好的概念体系。
(二)课前准备
在“教学邦”平台上设计自主学习平台(如图1),放入相关学习资源,如上课课件、“观察家兔”微课视频、
[基金项目]
本文为江苏省第十期教研课题《数字化学习背景下高效课堂路径的实践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
“哺乳动物的多样性”动画等。学生人手一台网络终端。
图1
(三) 教学亮点
1. 依托平台自主预习,及时反馈、以学定教
学生先通过“教学邦”平台预习教学资源,主动获得基础概念。如在预习中学生产生困惑可通过发帖的方式在“教学邦”平台中呈现(如图2),
这种方式
有利于师生、生生相互交流,使学生的预习更有针对性。为了精准地把握学生的学情,教师也可布置少量预习题,并在课前把问题归类整理,尽量在课堂上把典型问题与教学内容有机整合。另外,课堂上教师应充分肯定学生的自学效果,表扬敢于质疑、提出困惑的学生。
图2
2. 成果分享,激发兴趣,概念相连导入课题
课间,在教室里播放由学生制作的“功夫熊猫知多少”PPT,主要内容是《功夫熊猫》中主要角色的动画形象和原型动物资料的对比(如图3),用于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学生通过比较,既看到动物的形态特征也了解到它们的分布、食性等基本知识。此环节的设计意图不仅是激趣,而且既回顾了第一课时中地面上动物的多样性,又为后面如何判断哺乳动物做铺垫,体现了概念间的关联性和延续性。学生的注意力能迅速集中,在音乐中既放松了心情,又开阔了眼界。同时对于作品被播放的同学也是很好的激励。随后,教师可顺势导入课题——“地面上的动物”。
图3
3. 搭建多样学习平台,自主探索核心概念
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了解动物信息时常常是借助哪个渠道?以黑猩猩为例来查阅相关信息(如图4),找到分类的相关知识,并尝试判断刚才的几种原型动物中,哪些是哺乳动物?说说理由。
图4
第一篇观察家兔
一探:外部形态(标本观察)。小组围绕家兔标本观察,自主思考下列问题:1.家兔的身体如何分部?四肢各具什么意义?2.头部有哪些器官?各自有什么意义?3.前肢和后肢具有什么样的特点?适于怎样运动?4.体表有什么结构?有什么作用?会随季节变化吗?对生存的意义是什么?本环节引导学生按照科学的顺序系统地观察家兔,重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二探:内部结构(构图观察)。引导学生完成“教学邦”上的动画“家兔内部结构”,需要把器官放在正确位置,并想一想它们的作用。在展示中,教师点拨:家兔与人在消化器官上的区别是什么?它的心脏结构如何?与体温有关吗?再比较爬行类和哺乳类动物的心脏结构图,引导学生分析、思考它们在心脏腔数、血液流向、输氧能力、能量释放上是否有差异,从而得出恒温的意义。本环节重在通过观察比较,引导学生循序渐进地展开探究,并解决恒温动物的概念难点,获得哺乳动物重要概念的相关内涵。
三探:生殖方式(比较观察)。观察人的生殖图,请学生归纳人的繁殖特点,了解胚胎发育的场所、输送营养的结构,进一步理解胎生的含义。随后请学生比较家兔的情况,再分析胎生与卵生哪种方式更利于生存。本环节通过铺设相关资料使学生从自身入手,自主获得胎生的概念内涵,并通过比较得出胎生的优势,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哺乳动物的主要特征。 四探:哺育特点(阅读观察)。请学生阅读观察日记,收获家兔的哺育特点及意义,延伸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生活中细心的观察往往会给学生带来新的收获。
第二篇多种多样的哺乳动物
设置活动环节“百家讲坛”。要求每位同学利用搜索引擎查找一种有趣的哺乳动物,说说推荐理由,并介绍它的生活环境、形态结构、生殖发育等情况,最后发帖到“教学邦”平台相应版块中。发帖(如图5)后,全班同学可以资源共享,教师可邀请代表同学给大家介绍,并有针对性地点拨重点。比如:袋鼠育儿袋有什么意义?为什么穿山甲不是爬行类而是哺乳类?学生通过分析对哺乳动物的判别标准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教师顺利引导学生从体温、体表、运动、生殖、哺育等多个角度来梳理哺乳动物的重要概念。最后检验前面的判断,即学即用。此环节是本课的精彩处之一,有趣的资料往往让学生们啧啧称奇,作介绍的同学也异常兴奋、激动。教师及时对交流学生做出肯定评价,课堂呈现出一番积极和谐的乐学之美。
图5
第三篇 哺乳动物与人类的关系
设置学生小组活动“议一议”。组长从衣、食、住、行、医药、危害等方面选定一个角度,在“教学邦”平台中建立分组讨论模式,各个组员即时搜集相关资料在组长后跟帖(如图6),进行小组讨论。组长需组织组员对资源进行有效的归纳整理,最后推选代表发言。本环节通过组织各小组的学习活动,很好地培养了组长和组员之间的团结协作能力。与传统的讨论模式相比,组长的作用更加明显,如需先细致阅读组员的信息、指导组员修改、完善发帖内容、评价每个同学的表现等。
图6
4.前后知识有序梳理,自主构建概念体系
本环节请学生自由绘制概念图,梳理本课重要知识点并拍照展示,要求必须明细哺乳动物的几个主要特征及重要意义,这样操作有助于学生巩固本课的重点概念:哺乳动物的主要特征。部分学生甚至出示了地面上的另一类重要动物——爬行类动物的相关特征。通过对比爬行类动物和哺乳类动物的身体分部、体表特点、生育哺育特点、体温特点等方面,很好地突出哺乳类动物更加适于地面生活的优势(如图7)。经过强烈对比后的知识梳理,将使理解更有效,记忆更长久。
图7
5. 以生为本助解困惑,因材施教学有余味
经过梳理,课前预习中学生大部分的困惑都已解决,教师只需选择特殊问题一起探讨即可。学生如有疑问可课后继续发帖,师生互动解决。最后通过课堂检测环节检验本课学习效果,当堂统计错误率高的题型,一起分析解
答。为了使学生学有余
味,在“教学邦”教
学最后的课堂延伸环节,可给学生推荐科学家研究动物的书籍或影视作品,如《天生狂野》《和黑猩猩在一起》等。此环节有利于学生弥补知识不足,开阔眼界,进一步培养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
三、教学反思
基于“教学邦”平台的数字化学习模式从课前预习、课堂展示、学习检测到课后推荐,都最大限度地体现了信息技术对于生物课堂教学较好的辅助效果。与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相比,“教学邦”教学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资源分享、当堂反馈学习效果等方面都有突出的优势,同时也
迎合了
学生爱好电子产品的心理需求,也符合了时代发展要求。但在实践中也发现,以“教学邦”平台为主的数字化教学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应加强关注学生的注意力
经实践发现,数字化学习中学生容易过多地把注意力分散到信息化设备中,往往在他人交流和分享时还在低头摆弄设备,或者在老师要求换页时还停留在原来的界面,从而忽视同学的表达和教师的讲解,导致知识点没听清或者遗漏,影响听课的效率。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应及时关注并提醒学生,或者让每个小组的组长和附近同学互相关注和提醒,从而尽快地把学生的注意力都拉回课堂。
(二)课程设计时应提升学生理解核心概念的有效性
网上虽然资源丰富,需要的答案和视频只需通过搜索就一目了然,但学生容易形成浅层认知,只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常常是前看后忘,在作业和考试中灵活性差,错误率居高不下。所以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应当注重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科学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如清晰的课堂主线容易让学生抓住科学家探究的前因后果,从而在各个概念之间建立联系;情境的创设可以激发学生探究概念的欲望;问题的分层抛出可以促使学生由浅入深地去思考核心概念,体会层层瓦解探得最后答案的快乐;借助模型或设计良好的模拟活动可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教学中的重难点;加入切题的动手实验或者活动可以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手脑并用,把科学概念运用到实践的成就感;等等,从而使学生既能很好地理解概念,又有延伸到生活的实际应用能力。
(三)应提高学生数字化学习的技巧和效率
在实践中常发现有的任务学生要操作很久,导致课堂耗时过多没有完成既定教学任务,原因在于网络上信息量大,学生常常徜徉在其中无法取舍。还发现在分享发帖中,部分学生的内容偏离主题,或洋洋洒洒、长篇大论,或字体偏小、字体不清晰等,不利于短时浏览和抓住问题的核心。为了让学生快速地找到有价值的资源,我们可以给学生推荐一些既专业又便捷的网站,如生物导航、生物谷、生物引擎、中国微生物信息网络、生物多样性资源中心等。另外,在发帖时也要引导学生精心挑选内容,看准主题,做到语句短小精炼,字体要大小适中、字迹清晰,等等,让人一目了然,便于分享。
[参考文献]
[1]冯瑶琼.精致课堂设计,自主合作构建[J].中学生物学,2014 (4):28-30.
[2]崔鸿,郑晓蕙.新理念生物教学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96-97.
(责任编辑黄春香)
[关键词]“教学邦”平台数字化学习哺乳动物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633.9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5)140099
传统课堂受技术、人力的限制,师生、生生间信息的交互是有限的,学习反馈也常有延时性,使得在学情的把握、重难点知识的理解、学习效果的评价、学生的心理需求和能力培养等方面还存在着很多不足。在今后的教学中,如何兼顾全体学生,精准把握学情、因材施教,引导学生收获学习的正确方法,并且把生物学习从课上延伸到课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是我们生物一线教师应深入思考的问题。[1]
数字化学习是将数字技术与课程教学内容相整合的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具有交互、高效、随机、有趣等鲜明特点,突出开放、多边互动与探究性,以适应社会需求,及满足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需求。数字化学习模式的引入,将为生物教学注入新鲜的血液,让生物教学更充满生命力。下面,笔者尝试实施以“教学邦”平台为主的生物数字化概念教学,并在优化课程形态、更新教材呈现方式、变革教育教学方式等方面做出有益探索,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生物教学的有效性。
一、“教学邦”平台教学与传统教学的若干特征比较
由上表可知,“教学邦”平台教学更加认同教学是一个主动认知和交往的过程,注重学习的交互性目标,教师能够根据不同班级的学情以学定教;学习的受众更加广泛,组织形式更加多样,学习时间也不受限制;学习容量也可以按己所需,强调资源共享、通力合作,使学生能够在愉快的心理下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教师和学生都能够及时对学习情况进行反馈。因此,实施以“教学邦”平台为主的数字化教学对提升教学的有效性具有积极的意义。
二、 以“教学邦”平台为主的生物数字化教学课例
(一) 设计思路
“哺乳动物”为苏科版七下第十一章第二节“地面上的动物”的第二课时。本课的教学设计是依托“教学邦”平台,以与人关系密切的哺乳动物为切入点,通过设计生动多样的学习活动来引导学生掌握研究动物的基本方法和技能,生成哺乳动物主要特征的概念,并依托网络资源辅助学生深入理解哺乳动物适应生存环境的特点,最终获得本课重要概念的内涵与外延,构建良好的概念体系。
(二)课前准备
在“教学邦”平台上设计自主学习平台(如图1),放入相关学习资源,如上课课件、“观察家兔”微课视频、
[基金项目]
本文为江苏省第十期教研课题《数字化学习背景下高效课堂路径的实践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
“哺乳动物的多样性”动画等。学生人手一台网络终端。
图1
(三) 教学亮点
1. 依托平台自主预习,及时反馈、以学定教
学生先通过“教学邦”平台预习教学资源,主动获得基础概念。如在预习中学生产生困惑可通过发帖的方式在“教学邦”平台中呈现(如图2),
这种方式
有利于师生、生生相互交流,使学生的预习更有针对性。为了精准地把握学生的学情,教师也可布置少量预习题,并在课前把问题归类整理,尽量在课堂上把典型问题与教学内容有机整合。另外,课堂上教师应充分肯定学生的自学效果,表扬敢于质疑、提出困惑的学生。
图2
2. 成果分享,激发兴趣,概念相连导入课题
课间,在教室里播放由学生制作的“功夫熊猫知多少”PPT,主要内容是《功夫熊猫》中主要角色的动画形象和原型动物资料的对比(如图3),用于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学生通过比较,既看到动物的形态特征也了解到它们的分布、食性等基本知识。此环节的设计意图不仅是激趣,而且既回顾了第一课时中地面上动物的多样性,又为后面如何判断哺乳动物做铺垫,体现了概念间的关联性和延续性。学生的注意力能迅速集中,在音乐中既放松了心情,又开阔了眼界。同时对于作品被播放的同学也是很好的激励。随后,教师可顺势导入课题——“地面上的动物”。
图3
3. 搭建多样学习平台,自主探索核心概念
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了解动物信息时常常是借助哪个渠道?以黑猩猩为例来查阅相关信息(如图4),找到分类的相关知识,并尝试判断刚才的几种原型动物中,哪些是哺乳动物?说说理由。
图4
第一篇观察家兔
一探:外部形态(标本观察)。小组围绕家兔标本观察,自主思考下列问题:1.家兔的身体如何分部?四肢各具什么意义?2.头部有哪些器官?各自有什么意义?3.前肢和后肢具有什么样的特点?适于怎样运动?4.体表有什么结构?有什么作用?会随季节变化吗?对生存的意义是什么?本环节引导学生按照科学的顺序系统地观察家兔,重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二探:内部结构(构图观察)。引导学生完成“教学邦”上的动画“家兔内部结构”,需要把器官放在正确位置,并想一想它们的作用。在展示中,教师点拨:家兔与人在消化器官上的区别是什么?它的心脏结构如何?与体温有关吗?再比较爬行类和哺乳类动物的心脏结构图,引导学生分析、思考它们在心脏腔数、血液流向、输氧能力、能量释放上是否有差异,从而得出恒温的意义。本环节重在通过观察比较,引导学生循序渐进地展开探究,并解决恒温动物的概念难点,获得哺乳动物重要概念的相关内涵。
三探:生殖方式(比较观察)。观察人的生殖图,请学生归纳人的繁殖特点,了解胚胎发育的场所、输送营养的结构,进一步理解胎生的含义。随后请学生比较家兔的情况,再分析胎生与卵生哪种方式更利于生存。本环节通过铺设相关资料使学生从自身入手,自主获得胎生的概念内涵,并通过比较得出胎生的优势,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哺乳动物的主要特征。 四探:哺育特点(阅读观察)。请学生阅读观察日记,收获家兔的哺育特点及意义,延伸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生活中细心的观察往往会给学生带来新的收获。
第二篇多种多样的哺乳动物
设置活动环节“百家讲坛”。要求每位同学利用搜索引擎查找一种有趣的哺乳动物,说说推荐理由,并介绍它的生活环境、形态结构、生殖发育等情况,最后发帖到“教学邦”平台相应版块中。发帖(如图5)后,全班同学可以资源共享,教师可邀请代表同学给大家介绍,并有针对性地点拨重点。比如:袋鼠育儿袋有什么意义?为什么穿山甲不是爬行类而是哺乳类?学生通过分析对哺乳动物的判别标准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教师顺利引导学生从体温、体表、运动、生殖、哺育等多个角度来梳理哺乳动物的重要概念。最后检验前面的判断,即学即用。此环节是本课的精彩处之一,有趣的资料往往让学生们啧啧称奇,作介绍的同学也异常兴奋、激动。教师及时对交流学生做出肯定评价,课堂呈现出一番积极和谐的乐学之美。
图5
第三篇 哺乳动物与人类的关系
设置学生小组活动“议一议”。组长从衣、食、住、行、医药、危害等方面选定一个角度,在“教学邦”平台中建立分组讨论模式,各个组员即时搜集相关资料在组长后跟帖(如图6),进行小组讨论。组长需组织组员对资源进行有效的归纳整理,最后推选代表发言。本环节通过组织各小组的学习活动,很好地培养了组长和组员之间的团结协作能力。与传统的讨论模式相比,组长的作用更加明显,如需先细致阅读组员的信息、指导组员修改、完善发帖内容、评价每个同学的表现等。
图6
4.前后知识有序梳理,自主构建概念体系
本环节请学生自由绘制概念图,梳理本课重要知识点并拍照展示,要求必须明细哺乳动物的几个主要特征及重要意义,这样操作有助于学生巩固本课的重点概念:哺乳动物的主要特征。部分学生甚至出示了地面上的另一类重要动物——爬行类动物的相关特征。通过对比爬行类动物和哺乳类动物的身体分部、体表特点、生育哺育特点、体温特点等方面,很好地突出哺乳类动物更加适于地面生活的优势(如图7)。经过强烈对比后的知识梳理,将使理解更有效,记忆更长久。
图7
5. 以生为本助解困惑,因材施教学有余味
经过梳理,课前预习中学生大部分的困惑都已解决,教师只需选择特殊问题一起探讨即可。学生如有疑问可课后继续发帖,师生互动解决。最后通过课堂检测环节检验本课学习效果,当堂统计错误率高的题型,一起分析解
答。为了使学生学有余
味,在“教学邦”教
学最后的课堂延伸环节,可给学生推荐科学家研究动物的书籍或影视作品,如《天生狂野》《和黑猩猩在一起》等。此环节有利于学生弥补知识不足,开阔眼界,进一步培养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
三、教学反思
基于“教学邦”平台的数字化学习模式从课前预习、课堂展示、学习检测到课后推荐,都最大限度地体现了信息技术对于生物课堂教学较好的辅助效果。与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相比,“教学邦”教学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资源分享、当堂反馈学习效果等方面都有突出的优势,同时也
迎合了
学生爱好电子产品的心理需求,也符合了时代发展要求。但在实践中也发现,以“教学邦”平台为主的数字化教学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应加强关注学生的注意力
经实践发现,数字化学习中学生容易过多地把注意力分散到信息化设备中,往往在他人交流和分享时还在低头摆弄设备,或者在老师要求换页时还停留在原来的界面,从而忽视同学的表达和教师的讲解,导致知识点没听清或者遗漏,影响听课的效率。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应及时关注并提醒学生,或者让每个小组的组长和附近同学互相关注和提醒,从而尽快地把学生的注意力都拉回课堂。
(二)课程设计时应提升学生理解核心概念的有效性
网上虽然资源丰富,需要的答案和视频只需通过搜索就一目了然,但学生容易形成浅层认知,只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常常是前看后忘,在作业和考试中灵活性差,错误率居高不下。所以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应当注重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科学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如清晰的课堂主线容易让学生抓住科学家探究的前因后果,从而在各个概念之间建立联系;情境的创设可以激发学生探究概念的欲望;问题的分层抛出可以促使学生由浅入深地去思考核心概念,体会层层瓦解探得最后答案的快乐;借助模型或设计良好的模拟活动可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教学中的重难点;加入切题的动手实验或者活动可以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手脑并用,把科学概念运用到实践的成就感;等等,从而使学生既能很好地理解概念,又有延伸到生活的实际应用能力。
(三)应提高学生数字化学习的技巧和效率
在实践中常发现有的任务学生要操作很久,导致课堂耗时过多没有完成既定教学任务,原因在于网络上信息量大,学生常常徜徉在其中无法取舍。还发现在分享发帖中,部分学生的内容偏离主题,或洋洋洒洒、长篇大论,或字体偏小、字体不清晰等,不利于短时浏览和抓住问题的核心。为了让学生快速地找到有价值的资源,我们可以给学生推荐一些既专业又便捷的网站,如生物导航、生物谷、生物引擎、中国微生物信息网络、生物多样性资源中心等。另外,在发帖时也要引导学生精心挑选内容,看准主题,做到语句短小精炼,字体要大小适中、字迹清晰,等等,让人一目了然,便于分享。
[参考文献]
[1]冯瑶琼.精致课堂设计,自主合作构建[J].中学生物学,2014 (4):28-30.
[2]崔鸿,郑晓蕙.新理念生物教学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96-97.
(责任编辑黄春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