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夏令营里的“致童年”
一提到“夏令营”这三个字,人们总会想到N年前孙云晓撰写的那篇引起中国教育界震动的文章《夏令营里的较量》,那篇文章引发了中国教育的大讨论。
夏令营起源于美国。1861年夏天,一位来自康涅狄格州的教师肯恩,率领孩童进行为期两周的登山、健行、帆船、钓鱼等户外活动,来均衡孩童身心。“肯恩营队”每年八月在一座森林的湖畔持续进行了十二年之久。
通过多年营队经验,肯恩得出结论:夏令营是一个非常特殊的环境,透过一群训练有素、专业热忱、细心耐心的工作人员精心架构出能培养孩子潜能的相关课程,让孩子在自然环境中关心别人;在克服困境中建立自信;在团队竞赛中与人合作;在学习过程中积累能力。
在中国,夏令营从建国后出现,经历了一段漫长的发展期。
中国少先队建队之初,第一批少先队员到前苏联去参加黑海夏令营,这是最早出现的中国夏令营。当时的夏令营是由国家出资的公益性活动,是免费参加的。由于经济条件所限, 一般只有少数的优秀学生才能参加,具有奖励性质。
1992 年,由日本方提出建议,在内蒙古草原上举办了一场中日草原探险夏令营。夏令营中暴露出来的中国独生子女在生存方面的诸多问题,被作家孙云晓所意识到,他所著的《夏令营中的较量》,引发了上百家传媒参与的大讨论。
在这场大讨论逐渐淡去之后,国内夏令营的组织者不再只是学校、教委等教育部门,能参与到夏令营中的学生也逐渐增加,这时,真正意义上的大众化夏令营才开始发展,出现了大批收费低廉的夏令营活动,曾经有全校参加一个夏令营的情况出现 , 且“吃苦”夏令营风行。
但是,当这个社会以一切名义把家长的需要裹挟进夏令营的时候,夏令营可以是课外辅导班,也可以是家长的托儿所,更可以是家长释放自我欲望的地方。但这些却与夏令营本身的初衷相去甚远。夏令营可以是这些,也可以说,是孩子们的记忆中写给自己的“致童年”。他们挥洒汗水,或者在自然中充满喜悦,这样才是一个值得纪念的夏天。
借用澳洲儿童发展问题专家迈克·内格尔的观点,与大自然的瞬息万变和丰富多彩相比,一切看起来五彩斑斓的玩具和功能炫目的软件,都很快就会让儿童感觉厌倦。因此那些以夏令营为包装的补习班或者情商训练营,真的就是送给孩子们暑假最好的礼物吗?
谁都可以“抢食”夏令营?
随着国际游学市场的繁荣,游学群体的年龄也越来越低。但总结起来,国际游学的目的一般有三个,小学生和初中生一般是以增长见识为主,而高中生大多以留学预考察或者考试后的放松为主。从游学的目的地而言,美国依然是热度最高的地方。
前年夏天,在济南某银行工作的周波(化名)送女儿去美国参加了一个月的夏令营。为了锻炼她的独立自主能力,父母只是送她到了机场,剩下的事情便要靠她自己来解决。她所去的学校是美国一所排名靠前的顶级中学。周波说,这种一个月长期的在外锻炼,对孩子的促进感触很深。所以他后来决定每年都送女儿参加类似的夏令营,而女儿自己也非常喜欢。
但是今年夏天他决定不送出去了,因为“旧金山机场的夏令营孩子掉下来了”。
抛开事故不说,能够去国外见识一下不同的人文社会,顺便锻炼一下英语以及参观一下世界级的名校,为将来定下一个目标当然是一件好事。但是这并不妨碍我们看到,国际游学营的本质就是一趟出国N日游。实际上,在动辄起步价2万-3万,最高可以到七八万的国际游学市场,旅行社在做,教育辅导机构在做,甚至许多学校也在做。
学生的暑期档是一个消费的黄金档,因此瞄准夏令营这个独特市场几乎包括了市场上所有的教辅机构,以及部分体校、俱乐部以及催生出来的专门的夏令营策划公司。另外,夏令营的举办者还分商业以及公益性两种截然不同的目标。
在教育培训机构举办的夏令营中,以英语为主要学习目标的学习型夏令营仍然占据了市场上主流的位置,这些夏令营除了融入口语、集中浸泡式学习等诸多优势之外,还会加入一些独特的体验内容,大型机构的此类夏令营口碑相当不错。而军事、体育等题材的夏令营,大多是一些临时性的公司或机构举办,有的收费相当低廉,而有的收费则需数千元甚至上万元等,让人比较担忧的是,这些人对教育本身了解有限,管理方式多多少少会有粗暴和简单之嫌。
当然,还有一类已经成熟了的夏令营专营公司,比如某品牌的夏令营营销团队,走的是病毒式的营销模式,通过公关学校来招徕生源,其市场非常庞大但是却不被家长所熟知。而一些来自香港的夏令营公司则已经在广州、深圳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基地,相对来说培训模式以及内容逐渐得到认可。
记者采访到一位多次参加出国游学营,现在已经在国外读书的女生,她曾经参加某机构组织的游学营三次以上。虽然每次出国都有不少收获,并且对美国的高校和英国的高校都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但是她出国后就发现,这种方式对国外大学教育的了解仍然相当有限,“大部分时间是马不停蹄地参观,没办法沉淀下太多东西。”
夏令营变身“夏利营”
随着年龄的更替,现在小学生以及初中生的家长群体以70后为主体,对于他们来说选择夏令营的时候视野也越来越开阔。夏令营从原来的几种简单、目标明确的方式变得越来越多元,一些小众的体验项目也逐渐登场。比如一些高尔夫、帆船等高端体育运动或者一些骑行野外徒步等模式也受到这些家长的欢迎。
对于他们来说,价格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因素,但是却不是决定他们选择夏令营的主要因素。有专家表示,70后的家长许多都是价格敏感型的消费者,但不排除里面有许多家长对高端定制的夏令营越来越接受。而初中生,大多数选择夏令营的决策者就是父母,到了高中阶段,学生本身成为选择夏令营的主要决策者。
游学类、军事类、素质拓展类、学习培训类……在报纸和网络上,各种夏令营的宣传广告接着就令家长和学生应接不暇。
在市场经济下,夏令营的性质,也由最初的公益主导,变成了向商业化明显倾斜。由此,原本应该寓教于乐的夏令营,却变成了“购物夏令营”、“旅游夏令营”;伙食、住宿、行程“缩水”的情况也层出不穷,甚至只是一个空壳。
据业内人士透露,夏令营说白了就是把孩子圈起来消磨时间,他们学到什么,都不是最重要的。只要有场地、有人手、有游乐项目,办个夏令营很容易。
记者通过网络,搜索到一些夏令营组织机构招聘随队老师的广告,发现广告中对于带队辅导员的用人要求一栏,几乎是空白。记者尝试以应聘者的身份联系了其中一家教育机构,对方似乎对应聘者的简历不太感兴趣,只叫应聘者留下联系方式,表示若有需要,会电话通知。
所以夏令营只要付费,谁都可以参与其中。
“目前一些机构办夏令营,没有统一的准入标准和管理细则,造成了市场的混乱。”一业内人士向记者透露,旅行社组织夏令营一般不需要什么审批手续,只要是旅行社按正规程序组织,属于旅游活动范围的,旅游部门可以进行管理规范。但一些培训机构办的夏令营,则不在旅游部门的管理范围内。
对此,该专家建议,夏令营活动的监督管理应该严于旅游行业,政府部门应该承担夏令营资质授予与培训的重任。
该专家表示,政府除对收费价格进行审核外,应对举办者资质进行严格审查。包括带队负责人及辅导员是否受过专业训练;是否有医护人员随队;对夏令营的活动进程安排是否科学合理;活动内容是否多元、丰富,能否激发孩子们的潜力等都要进行规范。
一提到“夏令营”这三个字,人们总会想到N年前孙云晓撰写的那篇引起中国教育界震动的文章《夏令营里的较量》,那篇文章引发了中国教育的大讨论。
夏令营起源于美国。1861年夏天,一位来自康涅狄格州的教师肯恩,率领孩童进行为期两周的登山、健行、帆船、钓鱼等户外活动,来均衡孩童身心。“肯恩营队”每年八月在一座森林的湖畔持续进行了十二年之久。
通过多年营队经验,肯恩得出结论:夏令营是一个非常特殊的环境,透过一群训练有素、专业热忱、细心耐心的工作人员精心架构出能培养孩子潜能的相关课程,让孩子在自然环境中关心别人;在克服困境中建立自信;在团队竞赛中与人合作;在学习过程中积累能力。
在中国,夏令营从建国后出现,经历了一段漫长的发展期。
中国少先队建队之初,第一批少先队员到前苏联去参加黑海夏令营,这是最早出现的中国夏令营。当时的夏令营是由国家出资的公益性活动,是免费参加的。由于经济条件所限, 一般只有少数的优秀学生才能参加,具有奖励性质。
1992 年,由日本方提出建议,在内蒙古草原上举办了一场中日草原探险夏令营。夏令营中暴露出来的中国独生子女在生存方面的诸多问题,被作家孙云晓所意识到,他所著的《夏令营中的较量》,引发了上百家传媒参与的大讨论。
在这场大讨论逐渐淡去之后,国内夏令营的组织者不再只是学校、教委等教育部门,能参与到夏令营中的学生也逐渐增加,这时,真正意义上的大众化夏令营才开始发展,出现了大批收费低廉的夏令营活动,曾经有全校参加一个夏令营的情况出现 , 且“吃苦”夏令营风行。
但是,当这个社会以一切名义把家长的需要裹挟进夏令营的时候,夏令营可以是课外辅导班,也可以是家长的托儿所,更可以是家长释放自我欲望的地方。但这些却与夏令营本身的初衷相去甚远。夏令营可以是这些,也可以说,是孩子们的记忆中写给自己的“致童年”。他们挥洒汗水,或者在自然中充满喜悦,这样才是一个值得纪念的夏天。
借用澳洲儿童发展问题专家迈克·内格尔的观点,与大自然的瞬息万变和丰富多彩相比,一切看起来五彩斑斓的玩具和功能炫目的软件,都很快就会让儿童感觉厌倦。因此那些以夏令营为包装的补习班或者情商训练营,真的就是送给孩子们暑假最好的礼物吗?
谁都可以“抢食”夏令营?
随着国际游学市场的繁荣,游学群体的年龄也越来越低。但总结起来,国际游学的目的一般有三个,小学生和初中生一般是以增长见识为主,而高中生大多以留学预考察或者考试后的放松为主。从游学的目的地而言,美国依然是热度最高的地方。
前年夏天,在济南某银行工作的周波(化名)送女儿去美国参加了一个月的夏令营。为了锻炼她的独立自主能力,父母只是送她到了机场,剩下的事情便要靠她自己来解决。她所去的学校是美国一所排名靠前的顶级中学。周波说,这种一个月长期的在外锻炼,对孩子的促进感触很深。所以他后来决定每年都送女儿参加类似的夏令营,而女儿自己也非常喜欢。
但是今年夏天他决定不送出去了,因为“旧金山机场的夏令营孩子掉下来了”。
抛开事故不说,能够去国外见识一下不同的人文社会,顺便锻炼一下英语以及参观一下世界级的名校,为将来定下一个目标当然是一件好事。但是这并不妨碍我们看到,国际游学营的本质就是一趟出国N日游。实际上,在动辄起步价2万-3万,最高可以到七八万的国际游学市场,旅行社在做,教育辅导机构在做,甚至许多学校也在做。
学生的暑期档是一个消费的黄金档,因此瞄准夏令营这个独特市场几乎包括了市场上所有的教辅机构,以及部分体校、俱乐部以及催生出来的专门的夏令营策划公司。另外,夏令营的举办者还分商业以及公益性两种截然不同的目标。
在教育培训机构举办的夏令营中,以英语为主要学习目标的学习型夏令营仍然占据了市场上主流的位置,这些夏令营除了融入口语、集中浸泡式学习等诸多优势之外,还会加入一些独特的体验内容,大型机构的此类夏令营口碑相当不错。而军事、体育等题材的夏令营,大多是一些临时性的公司或机构举办,有的收费相当低廉,而有的收费则需数千元甚至上万元等,让人比较担忧的是,这些人对教育本身了解有限,管理方式多多少少会有粗暴和简单之嫌。
当然,还有一类已经成熟了的夏令营专营公司,比如某品牌的夏令营营销团队,走的是病毒式的营销模式,通过公关学校来招徕生源,其市场非常庞大但是却不被家长所熟知。而一些来自香港的夏令营公司则已经在广州、深圳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基地,相对来说培训模式以及内容逐渐得到认可。
记者采访到一位多次参加出国游学营,现在已经在国外读书的女生,她曾经参加某机构组织的游学营三次以上。虽然每次出国都有不少收获,并且对美国的高校和英国的高校都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但是她出国后就发现,这种方式对国外大学教育的了解仍然相当有限,“大部分时间是马不停蹄地参观,没办法沉淀下太多东西。”
夏令营变身“夏利营”
随着年龄的更替,现在小学生以及初中生的家长群体以70后为主体,对于他们来说选择夏令营的时候视野也越来越开阔。夏令营从原来的几种简单、目标明确的方式变得越来越多元,一些小众的体验项目也逐渐登场。比如一些高尔夫、帆船等高端体育运动或者一些骑行野外徒步等模式也受到这些家长的欢迎。
对于他们来说,价格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因素,但是却不是决定他们选择夏令营的主要因素。有专家表示,70后的家长许多都是价格敏感型的消费者,但不排除里面有许多家长对高端定制的夏令营越来越接受。而初中生,大多数选择夏令营的决策者就是父母,到了高中阶段,学生本身成为选择夏令营的主要决策者。
游学类、军事类、素质拓展类、学习培训类……在报纸和网络上,各种夏令营的宣传广告接着就令家长和学生应接不暇。
在市场经济下,夏令营的性质,也由最初的公益主导,变成了向商业化明显倾斜。由此,原本应该寓教于乐的夏令营,却变成了“购物夏令营”、“旅游夏令营”;伙食、住宿、行程“缩水”的情况也层出不穷,甚至只是一个空壳。
据业内人士透露,夏令营说白了就是把孩子圈起来消磨时间,他们学到什么,都不是最重要的。只要有场地、有人手、有游乐项目,办个夏令营很容易。
记者通过网络,搜索到一些夏令营组织机构招聘随队老师的广告,发现广告中对于带队辅导员的用人要求一栏,几乎是空白。记者尝试以应聘者的身份联系了其中一家教育机构,对方似乎对应聘者的简历不太感兴趣,只叫应聘者留下联系方式,表示若有需要,会电话通知。
所以夏令营只要付费,谁都可以参与其中。
“目前一些机构办夏令营,没有统一的准入标准和管理细则,造成了市场的混乱。”一业内人士向记者透露,旅行社组织夏令营一般不需要什么审批手续,只要是旅行社按正规程序组织,属于旅游活动范围的,旅游部门可以进行管理规范。但一些培训机构办的夏令营,则不在旅游部门的管理范围内。
对此,该专家建议,夏令营活动的监督管理应该严于旅游行业,政府部门应该承担夏令营资质授予与培训的重任。
该专家表示,政府除对收费价格进行审核外,应对举办者资质进行严格审查。包括带队负责人及辅导员是否受过专业训练;是否有医护人员随队;对夏令营的活动进程安排是否科学合理;活动内容是否多元、丰富,能否激发孩子们的潜力等都要进行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