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伟大的思想家老子曾说:“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可见,人作为一种高级动物,是有诸多欲望的,而要想摆脱“患”,发展人,就必须进行文化的教育。在教育的作用下,人便成了肉体和文化的统一体。因此,我们要重视教育。
“教育”一词源远流长,据现有材料,“教”和“育”连用,最早出现在《孟子·尽心上》中:“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许慎在《说文解字》一书中,也对“教”和“育”作出了解释:“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礼记·大学》点明了教育的目的——“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孟子将教育的目的理解为“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可见,教育就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笔者认为,对教育的理解需把握以下四点:首先,教育的目的在本质上首先是培养人;其次,教育是一种社会实践活动,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环境是其基本要素,这三者是动态的,是发展变化着的;再次,教育要以人为主体,人是活生生的生命体,有思想,有感情,有个性,有精神世界,教育要以人为本,把人作为主体,以精神提升人,高度重视人的创造性;最后,教育过程是培养学生知、情、意、行的过程,只有知情意行都发展好,才能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
我们在理解教育的内涵时要避免以下几个误区。
第一,婴幼儿不用教育。要知道,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是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德育和美育是教育的应有之义,世界各地都是如此。赫尔巴特说:“不存在无教学的教育和无教育的教学。”因此,对于婴幼儿,“教师”要结合自己的教学进行德育和美育,以促进学生从小就养成良好的品德习惯和正确的审美观,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第二,学生学知识,教师教学生学知识。在教学中,我们应该有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育理念。教育不仅仅是“授之以鱼”,更是“授之以渔”,我们应该教学生怎么去“悟”,教学生学会思考,进而促使其创造新的知识。教育应当起于知识,启迪精神,渗透美育行为互动,营造氛围,以人为本,止于境界。第三,只有讲道理才是教育。其实,循循善诱地“讲道理”固然能教育受教育者,然而“讲道理”只是教学方法中最基础的部分。作为教育者,我们要努力让学生在学习知识和践行理念中打开心扉,感受世界的真善美,让受教育者在感动中净化心灵。第四,我不讲学生就不懂。学生是有自我意识的生命个体,我们要相信学生能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要相信学生的自学和感悟能力;同时,教师要重视知识迁移,利用新旧知识的相互作用,促进学生学习的正迁移。第五,教育就是挑错。《礼记·学记》中说:“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出现错误是不可避免的,而作为教师,我们不是挑错,而是要学会“长善救失”,要发扬学生的优势,补救学生的劣势,要学会适时表扬/鼓励学生,以培养其自信、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
教育最基本的主体就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作为教师,我们要意识到,教育要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一定要重视学生的权益和尊严。随着科技信息的发展,受教育者的个体意识日益浓厚,相对于冰冷的各种知识,他们更需要人文关怀。此外,建构主义学者认为,教师应该强调学习者的主动性,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学习者基于原有的知识经验生成意义、建构理解的过程,而这一过程常常是在社会文化互动中完成的。此外,以学生为中心也是国际高等教育发展的必要趋势。
在理解了教育的基本内涵后,我们需要将理论付诸实践,在实际教学中加深我们对教育的深刻理解。教学是学校工作的核心,而上课是教学的核心。教师作为上课的主导,一定要明确自己上课的目的是什么,想让学生学到什么,想把学生培养成怎样的人才,这些都是最基本的问题。上课是一种教学活动,其主要目的就是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学生学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是思想。我们要根据实际教学情况改进自己的教學方法。改进教学方法的关键是针对性,要对症下药,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作为教师,我们要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做好自己应该做而又能做的事情,比如选择教育资料,做好教育导向;激活知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使学生思考,实现其意识观念的转化。
总之,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教育无所不在,教育要以学生为中心。作为教师,我们要深入学习专业的教育理论,并在实际教学中探索自己的教育思想,找到适合自己教学的教育方法,以提高受教育者的综合素质,培养优秀的高素质人才,实现教育者的人生价值职业价值,推进教育的深化发展。
“教育”一词源远流长,据现有材料,“教”和“育”连用,最早出现在《孟子·尽心上》中:“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许慎在《说文解字》一书中,也对“教”和“育”作出了解释:“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礼记·大学》点明了教育的目的——“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孟子将教育的目的理解为“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可见,教育就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笔者认为,对教育的理解需把握以下四点:首先,教育的目的在本质上首先是培养人;其次,教育是一种社会实践活动,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环境是其基本要素,这三者是动态的,是发展变化着的;再次,教育要以人为主体,人是活生生的生命体,有思想,有感情,有个性,有精神世界,教育要以人为本,把人作为主体,以精神提升人,高度重视人的创造性;最后,教育过程是培养学生知、情、意、行的过程,只有知情意行都发展好,才能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
我们在理解教育的内涵时要避免以下几个误区。
第一,婴幼儿不用教育。要知道,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是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德育和美育是教育的应有之义,世界各地都是如此。赫尔巴特说:“不存在无教学的教育和无教育的教学。”因此,对于婴幼儿,“教师”要结合自己的教学进行德育和美育,以促进学生从小就养成良好的品德习惯和正确的审美观,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第二,学生学知识,教师教学生学知识。在教学中,我们应该有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育理念。教育不仅仅是“授之以鱼”,更是“授之以渔”,我们应该教学生怎么去“悟”,教学生学会思考,进而促使其创造新的知识。教育应当起于知识,启迪精神,渗透美育行为互动,营造氛围,以人为本,止于境界。第三,只有讲道理才是教育。其实,循循善诱地“讲道理”固然能教育受教育者,然而“讲道理”只是教学方法中最基础的部分。作为教育者,我们要努力让学生在学习知识和践行理念中打开心扉,感受世界的真善美,让受教育者在感动中净化心灵。第四,我不讲学生就不懂。学生是有自我意识的生命个体,我们要相信学生能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要相信学生的自学和感悟能力;同时,教师要重视知识迁移,利用新旧知识的相互作用,促进学生学习的正迁移。第五,教育就是挑错。《礼记·学记》中说:“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出现错误是不可避免的,而作为教师,我们不是挑错,而是要学会“长善救失”,要发扬学生的优势,补救学生的劣势,要学会适时表扬/鼓励学生,以培养其自信、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
教育最基本的主体就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作为教师,我们要意识到,教育要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一定要重视学生的权益和尊严。随着科技信息的发展,受教育者的个体意识日益浓厚,相对于冰冷的各种知识,他们更需要人文关怀。此外,建构主义学者认为,教师应该强调学习者的主动性,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学习者基于原有的知识经验生成意义、建构理解的过程,而这一过程常常是在社会文化互动中完成的。此外,以学生为中心也是国际高等教育发展的必要趋势。
在理解了教育的基本内涵后,我们需要将理论付诸实践,在实际教学中加深我们对教育的深刻理解。教学是学校工作的核心,而上课是教学的核心。教师作为上课的主导,一定要明确自己上课的目的是什么,想让学生学到什么,想把学生培养成怎样的人才,这些都是最基本的问题。上课是一种教学活动,其主要目的就是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学生学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是思想。我们要根据实际教学情况改进自己的教學方法。改进教学方法的关键是针对性,要对症下药,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作为教师,我们要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做好自己应该做而又能做的事情,比如选择教育资料,做好教育导向;激活知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使学生思考,实现其意识观念的转化。
总之,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教育无所不在,教育要以学生为中心。作为教师,我们要深入学习专业的教育理论,并在实际教学中探索自己的教育思想,找到适合自己教学的教育方法,以提高受教育者的综合素质,培养优秀的高素质人才,实现教育者的人生价值职业价值,推进教育的深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