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上河图》之文学艺术特色

来源 :语文周刊·高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jie08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源于五千年的悠悠古韵,静静徜徉于中原大地,一如滔滔黄河之水从远古缓缓而来,渐向华夏大地蔓延开去。沉重古老的文明之花悄然绽放神州大地,雄州雾列,俊采星驰也不过千舟一叶;书廊画壁,瑰丽园林只不过万花一枝。看神州大地物华天宝争奇斗艳,华夏子女人才辈出指点江山。悠悠古国,巍巍河南!
  华丽的诗文抖落盛唐,演绎出杜甫的悲喜人生,而绵绵的画意更是碎了宋代,仅《清明上河图》便尽显盛世繁华。
  轻启画卷,墨香盈盈,似乎再也没有什么能堪比它的重量,这幅沉重的画卷啊!仅以长卷的形式,散点透视的构图之法,将繁杂的景物纳入统一而富于变化的画面之中,八百一十五人物各具形态,士农工商面面俱全,固然衣着不同,神情各异,然却疏密有致,其构图之巧妙,行笔之流畅,韵律之自然,着实令人叹为观止。
  我们惊艳,惊艳于旖旎的郊野风光。疏林薄雾,浓浓淡淡,轻掩茅舍,缭之以烟桥画桥,纵是春寒料峭信方好,何处小桥流水人家妙。流水淙淙覆几叶扁舟其上,来往人群不绝如缕,是清明的歌挪动了行人踏青扫墓的脚步,那或坐轿,或骑马,或挑担的人啊,不是欲断魂的颓靡,却另有一番安详之态。也或许只有如此盛世繁华才促着张择端“异日图将好景”,也或许只有如此美景方才惊了宋词一地,上演出一幕幕美仑美奂的“鹊桥仙”!
  我们惊诧,惊诧于汴河码头的繁华。汴河周遭,粮船云集,人烟密集,有云树绕堤沙,行船如烟霞。恰惊鸿一瞥,有桥卧于江渚之上,若长龙卧波又恰似飞虹在天,故曰“虹桥”。虹桥左右,有船只往来,首尾相连,或纤夫牵拉,或船夫摇橹,或满载货物,逆流而上;或靠岸停泊,紧张运货。桥下,有一大船正待过桥,船夫们有的竹竿撑水,有的长竿钩梁,有的麻绳挽船,整齐划一的号子“嘿呦,嘿呦”,犹如惊雷划破长空。而那船夫的吆喝似乎自悠悠水岸飘入悸动的思绪,彼时有如长襟在身,化而古人,伫立观赏。深沉的号子从胸膛中蹦出,震碎那清凉的汴河水,震动清冷的汴州天,震惊古今。
  我们惊异,惊异于市区街道的热闹繁华。城楼两侧,有屋宇鳞次栉比,茶坊、酒肆、脚店、肉铺、庙宇各行各业,应有尽有,而商店更是绫罗绸缎,珠宝香料,香火纸马一应俱全,“市列珠矶,户盈罗绮”也不过如此。宽阔的街道,来往行人摩肩接踵,川流不息,做生意的商贾,看街景的士绅,骑马的官吏,叫卖的小贩、乘轿子的贵妇,身负背篓的游僧,问路的游客、听书的街巷小儿、行乞的残疾老人,男女老幼,士农工商,三教九流,形形色色,样样俱全,似乎一切都绘声绘形展现眼前。让人不禁遐想,于闲暇时分独坐茶坊酒肆,品一杯香茗,尝两盏清酒,看路上行人往来匆匆,也别有一番乐趣。
  《清明上河图》可谓建设史中的万里长城,单一的色调演绎出万千变化,繁而不乱,长而不冗,颇具律动人心的节奏,暗合中国古典文化中“和”的意味。栩栩如生的物,活灵活现的人,其错落之有致,布局之巧妙恰似行军布阵,疏密、繁简、动静、聚散恰到好处,及到有时便有,无时便无,伏笔处处,壮阔了平凡的图景,恢宏了平淡的气势,这种对社会生活的深刻洞察力和高度的画面组织能力,不可不谓之绝。仅就《清明上河图》纯粹的创造艺术,它的出炉就是北宋文化的一枝奇葩,不仅照亮了中原大地,更璀璨了人类文明史的长廊。
  世人常说,河南文化是“中国历史文化的缩影”,各人看历史,自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窥探《清明上河图》,不仅读出了那些浮于纸上的不可磨灭的印迹,也有一种别样的感触。五米多长的画卷浓缩了汴州的全景,那不仅是北宋历史的缩影,更是巍巍河南文化的剪影,表现的只是图景,渗透的却是智慧,倾听汴河滔滔流水,似乎向世人诉说下一刻的兴衰。古人说:“物极必反。”在《清明上河图》繁华背后,是北宋的穷奢极欲,而在这铅华之中,似乎是中原文化的又一次轮回。当金人的铁蹄踏进中原,所有一切繁华都是过眼云烟,唯独只剩下孤零零的画卷暗自叹息。《清明上河图》没有续写“城春草木深”的凄清悲怆,只有繁华的篇章,而这愈加繁荣的景象却更让人深思,究竟是《清明上河图》粉饰了太平,还是预警了未来?
  掩卷深思,意犹未尽,直叹中原文化之博大精深,而仅仅作为河南文化之中的沧海一粟的《清明上河图》尚且让人如此难割难舍,难懂难知,更何况巍巍嵩山之佛寺古刹,悠悠安阳之甲骨铭文?
其他文献
思维和探究都从问题开始,课堂提问是教师经常使用的一种教学方法。教师通过提问不仅能够启动学生积极思维、主动探究知识、开拓智力及非智力因素、培养能力;而且可以了解学生学习动态,掌握其思维方式、接收能力,便于教师灵活掌控课堂,检测教育教学效果。因此,课堂提问必须讲究艺术。怎样才能让课堂提问达到理想效果,具有艺术性呢?  一、提问要具有针对性,“问”就问在点子上  教师在认真钻研教材的基础上,要联系学生的
期刊
一、导入    爱因斯坦曾留下一个关于成功的公式,这就是大家都很熟悉的“W=X+Y+Z”。爱因斯坦说:“X代表艰苦的努力,Y代表方法正确,Z代表少说废话。”当然,公式中的X、Y、Z,还可以有不同的理解,现在请大家根据自己的体会来解读“成功”吧。   (学生自由回答)  很好。大家对同一个公式作出不同的解读,不仅表现出独特的认识,也体现了创新的精神,实在可贵!其实,刚才同学们的不同解读,就是围绕话题
期刊
集旧中国劳动妇女的不幸于一身的祥林嫂,是鲁迅小说《祝福》中成功塑造的典型形象。  鲁迅说:“要极俭省的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还是画她的眼睛。”从初到鲁镇的“顺着眼”,到再到鲁镇的“眼角带着泪痕,没有先前那样精神”,到讲阿毛故事时的“直着眼睛”,到捐门槛后的“眼光也分外有神”,到四婶依然阻止她祭祀后的“眼睛窈陷下去”,到“我”遇着时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祥林嫂的眼睛,展示
期刊
看罢易中天的《品三国》,掩卷沉思,顿觉获益匪浅,随即感慨:原来,学术的东西可以这么写,原来,我们的课堂可以变得如此生动。  幽默是西方文化的一部分,传入我国却是20世纪的事。幽默发展到今天,已经无处不在地渗透到我们的方方面面。正如《简明牛津词典》所定义的,近代幽默被概括为“戏谑”和“戏剧性”,并被认为“比起才智来,少了些识见,多了些同情”。幽默本来就是人生的一部分,一个国家的文化到了相当程度必然会
期刊
从事教育工作几年下来,经常会听到一些老师的育人之语,诸如“同学们不准私自调换位置”“同学们不准在课堂上随便讲话”“同学们今晚必须完成”等等。听着这些话总感到不自在。这倒实在不是对老师有偏见,也不是听不惯老师们的“不准”,而是感到这样的教育方式实在有点单薄无力。  老师教育的对象是学生。而学生,特别是中学生这一群体有其鲜明特征:他们正处于青少年时期,生理、心理的发育尚未成熟,对问题的认识还比较肤浅,
期刊
能熟练准确地将文言文翻译成现代文是高中学生必备的能力,也是高考的一个必考点,为此,我将文言文翻译的有关常识进行归纳。    一、文言翻译的标准    信——忠实于原文,准确表达原文的意思,不歪曲,不遗漏,也不随意增减意思。  雅——译文选用的词语比较考究,且规范得体,简明优雅。  达——译文通顺明白,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没有语病。    二、文言翻译的基本方法:抄、换、释、调、删、补等    
期刊
一、运用网络资源环境辅助课堂教学    1,主题式读写结合训练成为主要方式  主题式读写结合训练是在主题式阅读的基础上通过比较鉴别,择取自己喜爱的表达方法,就某一主题进行自己的表述。而主题式阅读指的是学生围绕一定的主题,按照点圆式信息传输路径大量阅读相关文本。这是信息社会借助计算机网络进行阅读的典型方式,也是开展科学研究时查找资料、研读文献所用的最主要的研究方式。这种技能在当今及未来的社会显得尤为
期刊
韵味道德作文是指选材独特、构思奇巧、意味深长、让人咀嚼有味的文章。培养学生写韵味作文的兴趣,不仅能使他们树立促进语言文学发展的志向,还会减少学生学习语文的无聊感,从而提高学习效率。那么如何写出感情真挚、哲理深邃、趣味盎然的韵味作文呢?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采取各种方式,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深深地感染和吸引学生,使学生的作文能力有质的飞跃。    一、品味欣赏,感悟韵味     学习语文不仅是生活
期刊
伟人毛泽东将他的一切献给了中国人民,把中华民族带入了一个新的纪元。浩渺星空,这颗巨星最为璀璨,永远闪烁于人类天穹。他的丰功伟绩且不评论,单他留给后人的精神同样光彩照人,让人特别是青年人受益终身。《沁园春·长沙》是他的著名词作,也是而立之年的毛泽东回忆自己青年时期的精神与风貌的作品。当代的有志青年可以从这篇词作中得到哪些宝贵的启示呢?    一、作为有志青年,须有坚定的理想,有强烈的使命感    “
期刊
一、作文评语在作文教学中的作用    作文评语是作文教学的重要环节,也是师生双向交流的文字形式,是教师对学生写作热情的回应。从学生的作文心理看,学生每次作文后,最急于知道的就是教师对作文情况的反馈,以从作文评改的评语中找到自我和学业的成就感,所以,教师作文评改的评语中每句话都直接影响着学生作文的心理,关切着学生作文的兴趣和信心。写好作文评语,对于提高学生写作兴趣,训练学生写作能力,培养学生毅力信心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