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公开活动中的错误等

来源 :早期教育(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rigate9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面对公开活动中的错误
  张晓云
  
  在一次公开课活动中,我借班组织了小班数学活动“小青蛙捉害虫”。在活动中有一个环节的操作要求是,给每条毛毛虫身上贴3个三角形或3个正方形或3个圆形,大部分幼儿都贴得又对又快,只有几个幼儿贴了4个。我在讲评时给予了纠正。在下一个环节中,要求幼儿把自己贴的毛毛虫按照图形标记送它们回家。我发现有几个幼儿把贴有正方形的毛毛虫送到了圆形的家,我再次进行了纠正。原计划18分钟的课,结果上了28分钟。我回想了整个活动过程,觉得井井有条,确实没办法再缩短时间了。
  评课时,有的老师认为,贴4个三角形的错误可不纠正,送错标记的毛毛虫也可不纠正,直接跳过去,进入下一环节,保证公开课的时间。有的老师认为应该纠正错误,如果不纠正,对其他幼儿来说会形成不按老师的要求操作也对的错误概念。还有的老师认为,公开课时间不是一成不变的,根据课堂的实际情况,上下几分钟结束,还是可以的。但超时不宜太长,因为幼儿注意力的集中时间有限。
  究竟该如何面对公开活动中的错误,我陷入了沉思。
  傍晚,我拖着疲惫的身子回家,看到儿子的桌上的一本书——《向45分钟要效益》。我深受启发,是啊,教育是要讲效益的。当老师发现幼儿的操作出现错误时,我想,如果出现的错误带有共性,就必须集体纠正;如果出现的错误只是少数幼儿,那么可以通过小组内的互相检查来纠正,也可以通过交换操作结果的方式来纠正;如果出现的错误只是个别幼儿,那么老师可以单独纠正,也可以请能力较强的幼儿来纠正。老师应根据课堂的实际情况,采取灵活机动的方式,选取时间最短、效率最好的方式来纠正,以保证公开课的时间。像今天只有个别幼儿出现了错误时,我可以暂且忽略。减少大部分幼儿的不必要等待,让活动继续进行下去,以保证公开课的时间。但在活动后的区域活动中,一定要帮助幼儿纠正课堂上出现的错误,从而达到与班级幼儿同步前进的目的。
  虽然今天的公开活动不够完美,但我的心里还是很踏实的,因为一次真实的、甚至有瑕疵的活动,要比一场公开教学活动表演。来得更有意义。
  
  给老师当老师
  杨 喆
  
  祥祥是我班比较淘气而且很有号召力的一个男孩,几乎每天他都能想出一个新花样来和老师较劲。这不,他又带着几个男孩在教室里互相打闹着,我提示了几次,可一转身,他们就又开始了,根本不把我的话当回事。看着他们得意的样子,我真想对他们大喊几声,但最终我还是忍住了,俗话说得好“擒贼先擒王”,我只要抓住他们的头儿,就不难降服其他人了。想什么法子呢?有了,我拿起一张纸,故意走到祥祥的附近自言自语地说:“带篷的小船怎么叠来的?哎,你们谁会?”“老师,我会。”回话的是祥祥。我早知道他会,“那好,你就来当我的老师,教我怎样叠小船吧。”“好啊!”祥祥使劲儿点点头。回到座位上,祥祥认真地当起了老师,告诉我先把纸对折,然后再这样……时间很快过去了,我也“学会”了怎样叠小船。奇怪,就在祥祥教我叠小船的时候,教室里的孩子们不吵也不闹了,都认真地围在一旁观看,我暗自得意,我的“计谋”成功了。
  借着这件事,我顺势在班上开展了一个“我给老师当老师”的活动。让孩子们把平时在家里、幼儿园里学到的本领,利用课余的时间“教”给老师。这样做,一来可以让孩子们利用课余时间复习、巩固学过的本领。二来可以让那些好动的孩子们慢慢稳定下来,减少打逗的机会。于是,孩子们一到课后,就挤到我的跟前嚷着:“今天,我给杨老师当老师……”就这样,我在孩子们的“帮助”下,逐步“学会”了扎花、编花、化妆、撕纸、甩手巾、拉丁舞、包饺子、做糕点等好多新的技巧。
  好动是孩子的天性,而且孩子之间存在着差异,面对不同的孩子,教师可通过认真的观察,仔细的分析,针对其特点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必要时,教师不妨使一点点“小计谋”。
其他文献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对儿童在艺术领域的发展提出了明确而具体的要求和教育建议。教师要在幼儿艺术活动中体现《指南》的要求,除了具备相关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还必须持有科学的儿童观和教育观。现以中班美术教学活动“花纸帕”为例,剖析幼儿园美术活动的设计和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及修改建议。  一、对“花纸帕”教学活动设计的分析与建议  1.活动目标的分析和建议。  活动目标:理解和认识对
我园开展主题教研活动时,往往会先组织1个~2个与研讨主题相关的体验式游戏,拉开教研活动的序幕;再聚焦一系列环环相扣的问题,通过研讨形成有一定价值的观点;还关注教研成果的实践验证,使教研服务于实践、服务于教师的成长。现以“微戏”主题教研活动为例对我园的教研过程加以说明与分析。  一、教研活动的背景  幼儿戏剧课程是我园的特色课程。经过多年的实践研究,我园教师已熟悉以特定故事为蓝本创作剧本,架构半开放
班上的孩子正在开展主题活动“自然现象”,他们兴趣浓厚,很多孩子都有种植的经验,知道绿色植物的种植特点。渐渐地,孩子们的兴趣落在了讨论如何表征“绿叶的生长”上。“阳光很强,叶子很容易枯萎,所以浇水要在很早的时候。”“叶子需要每天浇水,阳光能给叶子能量。”“叶子能把汽车的污气变成氧气。”于是,教师即时生成活动——“绿叶的生长”,并就此在各个学习中心同步进行这一主题活动。幼儿首先来到民间游戏中心的刺绣区
幼儿每天离园前有一段等待家长来接的时间,一些晚走的孩子往往非常失落。在这里我们搜集整理并设计了一些合适的小游戏,希望孩子在离园的时光里也能快乐,并希望对老师们开展这一时段的工作有所帮助。    开心动物园(小中班)    游戏目标:  1 学习一边拍节奏一边说出动物园里的动物名称。  2 大胆模仿动物的动作。    游戏形式:  集体或小组进行。    游戏规则:  1 轮流说出动物园里的动物名称
赵寄石(1921~),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顾问、南京如意幼儿园名誉园长、赵氏幼儿教育研究服务中心主任。  赵寄石教授1940年毕业于苏州景海女师幼师科,1948年~1952年留学美国,获教育学学士学位,并攻读托儿教育硕士课程。1952年~1993年历任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学前教育教研室主任、教科所学前教育研究室主任,主持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南京师范大学项目的日常工作,多次出国
编辑推荐理由:  “当我坐在那架破旧古钢琴旁边的时候,我对最幸福的国王也不羡慕。”海顿如是;而当孩子在聆听并感受那些美妙的音乐,亦或投入地把玩着小“乐器”的时候,亦如是。我想这就是音乐的趣味和价值所在。可是,当我们将音乐作为幼儿集体活动的元素时,被设计后的活动还存在这样的趣味和价值吗?我们究竟应该如何用音乐激发儿童“生命的灵性”和“精神的火花”?这是一个艰难而有趣的问题,它吸引着多少教师为之探求。
一、研究缘起  家园合作是近几年来大家普遍关注的焦点和热点,幼儿园积极通过各种形式赢得家长的配合与支持,家长们也是不遗余力地合作,双方的目的只有一个: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而共同努力,为了孩子的全面发展而通力合作。就是在这样一个比较和谐的大背景之下。笔者发现了一些值得反思的问题,并针对家园合作中的一些观念态度、实施效果等问题做了一个微型调查。  二、案例呈现与分析  案例一:丁丁,男,大班幼儿,某天回
轻倦雕窗娟娟月,夜举清香澹澹风。  我独自一人久坐窗前,令人无法接受的考试分数如烈焰灼烧瞳孔。眼看期中考试将至,怎渡,怎渡?  愤懑满腹推开椅子,却是无意,目光触及那方古砚,那支狼毫。突然有种想练字的冲动,把自己也吓了一大跳。于是,我与书法再度相逢,开启一段温暖的旅程。  狼毫沉默,砚台蒙尘。我竟不记得是多久不曾练字了。双手捧砚,拂去灰尘,捻开韧性的狼毫,轻轻磨砚。那熟悉的墨香在空气中氤氲,浓厚,
一、研究背景和目的    前科学概念是指个体在没有接受正式的科学概念教育之前,对日常生活中所感知的现象,通过长期的经验积累与辨别式学习而形成的对事物的非本质的认识。建构主义认知心理学又形象地称之为日常概念。建构主义的学习观认为个体的科学学习不是从零开始的,而是基于原有知识经验背景的建构。该理论认为,在学习科学课程之前,通过日常生活的各种渠道和自身的实践,学生对客观世界中各种自然现象已经形成了自己的
又一年的夏天到了,孩子们和我聚在大厅里,“一、二、三”齐刷刷的“茄子”声响起后,新一届的毕业照又拿在了我的手上。“2013年大五班毕业留念”读着照片上的字,看着这一张张稚气中带着些许成熟的笑脸,欢笑声、歌声、哭声……顿时又萦绕在我耳旁。懂事的燕子含着泪说:谢谢老师教我学本领,我很高兴;调皮的阿文走到我面前认真地说:老师,我会想你的;可爱的子涵在我的脸上亲一口,就立即跑开了……我下意识地摸了摸脸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