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语文教学中,课堂导入在学生对本文建立直接联系、学习兴趣及自主探究、深入学习的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课堂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注意课堂导入,成为十分重要的一项内容,加强对语文教学过程中课程导入的研究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和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语文教學;学习兴趣;课堂导入
课堂教学是一个整体,俗话说“万事开头难”,一个好的课堂导入能成为整个教学内容的基础,促使整个课堂一气呵成。因此,应追求导入技巧化,为课堂教学整体艺术化创造一个良好的开端。
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遵循教学规律和新课标理念,结合课文重点内容来设计导入的方法。
一、课堂导入的原则
导入既然是教学过程中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它会影响到学生一堂课的发挥,在设计导入时就要遵循一定的原则。
围绕语文教学目的设计导入。导入设计一定要根据既定的教学目标来精心设计,切不可为了使学生产生兴趣而离题万里。教学的目的是上课的出发点和归宿,每一堂课都有具体的教学目的。一般说来,一堂课的教学目的应该包括:向学生传授哪些新知识,这节课应达到什么要求;要培养学生哪些能力,对学生进行什么思想政治品德教育等。能否实现教学目的,是一堂课成败的标准。因此,教师的导入设计,必须围绕教学目的展开,为完成教学目的服务。
从学生实际出发。教育的发展规律告诉我们,教育必须适应学生的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学生的身心发展既有一定的顺序性,又有一定的阶段性。如思维的发展,总是由具体的形象思维发展到抽象的逻辑思维。课堂的导入设计要有明显的针对性,要从学生家庭生活环境,社会生活阅历,文学艺术修养,接受心理水平出发,适应学生身心发展客观规律,有的放矢。
课堂导入要适应文体。不同的课文,不同的文体,要作不同的导入设计。教授抒情散文时可以以情导入,以情激趣。教授说明文可以导之以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教授议论文应当导之以理,启发学生自主思考。
二、导入的方法
1.直接导入
当前教学中提倡这样一种教学方法——目标展示法,又称“一课一得法”:要求学生在有限的45分钟内能够正确、完整地掌握一项重点内容。要想真正做到一“得”,就要求教师明确课文重点、确定目标。一进课堂,就直奔主题,即“目标展示”导入。如我上《谈语言》一课时,是这样导入的:“语言,是我们人类交际的主要工具。怎样使文章的用语口语化、规范化?学习了《谈语言》这篇课文后,我们就能找到答案。”目标展示导入法醒目,直截了当,直切主题,是一种很好的导人方法。
2.温故知新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是由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的过程,而是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在学习过程中学习者不是被动接受信息、刺激,而是主动地建构意义,是根据自己的经验背景,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的选择、加工、处理,从而获得自己的意义。所以,我们在教授新知识的同时,可巧妙地联系学过的知识,让学生快速地进入学习情境。如:我在讲授《醉翁亭记》时,首先让学生迅速地回顾我们前面学过的课文《岳阳楼记》,再自然地过渡到了新课的学习上。
3.巧设悬念
有针对性地设置相宜、精当的问题导入,这是教学中常用的一种导入方法,即“丢包袱”法。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心理学上认为:思维过程通常是从需要应付某种困难、解决某个问题开始的,概括地说,思维总是从某个问题开始。根据这个原理,新课的导入,教师要有意识地设置一些既能体现教学重点又饶有趣味的问题,诱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创设逐疑探秘的情境,激发学生的思维。如《花儿为什么这样红》一课,我一上课就说:“今天语文课,老师考大家一道科普题。”语文课考科普题,一下子吊起了学生的“胃口”。于是,我问大家:红色的花朵热情、奔放,令人赏心悦目、精神振奋。但是大家有没有想过花儿为什么这样红?学生积极思考,积极发言,引入了新课《花儿为什么这样红》,这一课的重点内容自然迎刃而解。
4、直观演示
初中生还处在青少年时期,偏重感性认识,思维正处于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时期。根据这种心琂特炙,在教学中,应大胆采唨直观教具导入。这种方法是利用实牡、标本、模型或挂图等直?教具,引发注意力,激发兴趣。直观教具可利用现成材料,也可自己制作。如学习《草莓》一课时我就直接拿着一頗草莓走进课堂导入新课,一下子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从而引导学生暴深入地理解了课文内容。
5、故事导入
这种方式就是以讲故事开头,来吸引学生,因为学生都比较喜欢听故事,如我在讲授《陌上桑》时,是这样导入的;我先讲一则幽默故事,听完后大家说它用了什么样的描写方法。继而开始讲故事:一位农夫的女儿长得奇丑,父亲让她去地里看玉米,老鼠见了她,吓得不仅不敢偷吃她家的玉米,还把几天前偷走的玉米送了回来。学生听了哈哈大笑,有的同学说这是夸张。我继续引导:“夸张是从修辞角度说的,如果从描写方法这个角度说呢?”学生立即领悟说:“是侧面描写。”“对,侧面描写是一种值得学习和掌握的方法,它往往比正面描写的效果好得多。现在我们来学习一篇我国古代侧面描写的典范作品——《陌上桑》。
如在讲《皇帝的新装》时,我是这样导入的:“有这样一个人,一天他戴着一顶破帽子在街上走,迎面来了个富翁,嘲笑着说:‘嗬,你脑袋上面那破玩意儿是啥,那也能算是帽子吗?’这个人并不因此难过、自卑,而是反唇相讥:‘嗬,你帽子下面那破玩意儿是啥,那也能算是脑袋?’这个人的回答多么巧妙、多么睿智!你知道这个人是谁?对,是安徒生!18世纪末19世纪初,丹麦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封建统治者却穷奢极欲、挥霍无度。面对这样的现实,这么睿智的安徒生是不可能沉默的,他借助自己丰富的想象力,以犀利的笔锋,对皇帝极尽戏弄让他丑态百出,丧尽尊严,不惜笔墨地鞭挞了一群道貌岸然的大臣。现在就让我们来学习这篇脍炙人口的童话《皇帝的新装》。”
关键词:语文教學;学习兴趣;课堂导入
课堂教学是一个整体,俗话说“万事开头难”,一个好的课堂导入能成为整个教学内容的基础,促使整个课堂一气呵成。因此,应追求导入技巧化,为课堂教学整体艺术化创造一个良好的开端。
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遵循教学规律和新课标理念,结合课文重点内容来设计导入的方法。
一、课堂导入的原则
导入既然是教学过程中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它会影响到学生一堂课的发挥,在设计导入时就要遵循一定的原则。
围绕语文教学目的设计导入。导入设计一定要根据既定的教学目标来精心设计,切不可为了使学生产生兴趣而离题万里。教学的目的是上课的出发点和归宿,每一堂课都有具体的教学目的。一般说来,一堂课的教学目的应该包括:向学生传授哪些新知识,这节课应达到什么要求;要培养学生哪些能力,对学生进行什么思想政治品德教育等。能否实现教学目的,是一堂课成败的标准。因此,教师的导入设计,必须围绕教学目的展开,为完成教学目的服务。
从学生实际出发。教育的发展规律告诉我们,教育必须适应学生的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学生的身心发展既有一定的顺序性,又有一定的阶段性。如思维的发展,总是由具体的形象思维发展到抽象的逻辑思维。课堂的导入设计要有明显的针对性,要从学生家庭生活环境,社会生活阅历,文学艺术修养,接受心理水平出发,适应学生身心发展客观规律,有的放矢。
课堂导入要适应文体。不同的课文,不同的文体,要作不同的导入设计。教授抒情散文时可以以情导入,以情激趣。教授说明文可以导之以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教授议论文应当导之以理,启发学生自主思考。
二、导入的方法
1.直接导入
当前教学中提倡这样一种教学方法——目标展示法,又称“一课一得法”:要求学生在有限的45分钟内能够正确、完整地掌握一项重点内容。要想真正做到一“得”,就要求教师明确课文重点、确定目标。一进课堂,就直奔主题,即“目标展示”导入。如我上《谈语言》一课时,是这样导入的:“语言,是我们人类交际的主要工具。怎样使文章的用语口语化、规范化?学习了《谈语言》这篇课文后,我们就能找到答案。”目标展示导入法醒目,直截了当,直切主题,是一种很好的导人方法。
2.温故知新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是由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的过程,而是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在学习过程中学习者不是被动接受信息、刺激,而是主动地建构意义,是根据自己的经验背景,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的选择、加工、处理,从而获得自己的意义。所以,我们在教授新知识的同时,可巧妙地联系学过的知识,让学生快速地进入学习情境。如:我在讲授《醉翁亭记》时,首先让学生迅速地回顾我们前面学过的课文《岳阳楼记》,再自然地过渡到了新课的学习上。
3.巧设悬念
有针对性地设置相宜、精当的问题导入,这是教学中常用的一种导入方法,即“丢包袱”法。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心理学上认为:思维过程通常是从需要应付某种困难、解决某个问题开始的,概括地说,思维总是从某个问题开始。根据这个原理,新课的导入,教师要有意识地设置一些既能体现教学重点又饶有趣味的问题,诱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创设逐疑探秘的情境,激发学生的思维。如《花儿为什么这样红》一课,我一上课就说:“今天语文课,老师考大家一道科普题。”语文课考科普题,一下子吊起了学生的“胃口”。于是,我问大家:红色的花朵热情、奔放,令人赏心悦目、精神振奋。但是大家有没有想过花儿为什么这样红?学生积极思考,积极发言,引入了新课《花儿为什么这样红》,这一课的重点内容自然迎刃而解。
4、直观演示
初中生还处在青少年时期,偏重感性认识,思维正处于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时期。根据这种心琂特炙,在教学中,应大胆采唨直观教具导入。这种方法是利用实牡、标本、模型或挂图等直?教具,引发注意力,激发兴趣。直观教具可利用现成材料,也可自己制作。如学习《草莓》一课时我就直接拿着一頗草莓走进课堂导入新课,一下子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从而引导学生暴深入地理解了课文内容。
5、故事导入
这种方式就是以讲故事开头,来吸引学生,因为学生都比较喜欢听故事,如我在讲授《陌上桑》时,是这样导入的;我先讲一则幽默故事,听完后大家说它用了什么样的描写方法。继而开始讲故事:一位农夫的女儿长得奇丑,父亲让她去地里看玉米,老鼠见了她,吓得不仅不敢偷吃她家的玉米,还把几天前偷走的玉米送了回来。学生听了哈哈大笑,有的同学说这是夸张。我继续引导:“夸张是从修辞角度说的,如果从描写方法这个角度说呢?”学生立即领悟说:“是侧面描写。”“对,侧面描写是一种值得学习和掌握的方法,它往往比正面描写的效果好得多。现在我们来学习一篇我国古代侧面描写的典范作品——《陌上桑》。
如在讲《皇帝的新装》时,我是这样导入的:“有这样一个人,一天他戴着一顶破帽子在街上走,迎面来了个富翁,嘲笑着说:‘嗬,你脑袋上面那破玩意儿是啥,那也能算是帽子吗?’这个人并不因此难过、自卑,而是反唇相讥:‘嗬,你帽子下面那破玩意儿是啥,那也能算是脑袋?’这个人的回答多么巧妙、多么睿智!你知道这个人是谁?对,是安徒生!18世纪末19世纪初,丹麦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封建统治者却穷奢极欲、挥霍无度。面对这样的现实,这么睿智的安徒生是不可能沉默的,他借助自己丰富的想象力,以犀利的笔锋,对皇帝极尽戏弄让他丑态百出,丧尽尊严,不惜笔墨地鞭挞了一群道貌岸然的大臣。现在就让我们来学习这篇脍炙人口的童话《皇帝的新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