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对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研究的认识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所提供的信息资源,较之传统教学模式的单纯抽象文字填灌式的教学模式,具备无可比拟的优势,它可以超越时空限制,为学生提供一系列生动、具体与真实、形象的多维化、立体式的课文情境,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手、脑、眼、耳、口多种感官同时并用,大大发展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的多种思维能力,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他们主动的学习并发展个性爱好,从而为学生创设一个理想化的学习环境,有效提升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因此,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不仅可以充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更为重要的是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发挥他们的智慧与潜能,培养他们的良好思维品质,尤其是提高他们在数学知识学习中的创新思维能力。
构成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基础,主要包括揭疑、质疑、假设、推断、想象、联想与发散、聚合等多种思维能力。
1.培养学生的揭疑与质疑思维能力
疑问与矛盾是思维的启发剂,是创新思维的起点。古今中外的名家都非常重视启发学生在学习中能敏锐地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认为揭疑与质疑是一切创造发明的前提和开端。培养一个有创造能力的人首先是要培养他的揭疑与质疑能力。
2.启迪学生的假设与推断思维能力
假设与推断也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一个不可缺少的思维过程。许多科学上的重大发现、发明或者创造,无一不是由质疑到假设、推断,再经过探索验证而创造出来的。“整合”创设的各种情境更能引导学生去进行猜测、假设和推理、判断。这也要求教师在教学资源设计和教学过程中充分考虑的。
3.提高学生的想象与联想思维能力
许多科学上、艺术上的发现、发明与创造,都是在创造性的想象与联想中得到启发或获得成功的。所以想象思维、尤其是创造性的想象与联想思维,是创新思维能力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整合”提供的形象与抽象并存的信息情境,可以引导学生开展丰富的想象,特别是富于创造性的想象与联想。对此,要求教师必须重视并积极进行启发引导。
二、借助信息技术,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有法,妙在得法。由于小学生具有好奇、好动、有意注意时间短、持久性差等特点,往往影响课堂学习效果。因此,利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的课件不仅用来传递教学内容,而且还会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有利于调节课堂气氛,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如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可为小学生增设疑问和悬念,激发小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积极性,创设出利于他们开发智力,求知探索的心理环境。
如:《数数》一课中,设计色彩鲜艳的花朵,形象生动可爱的小动物等作为课件内容,以引起学生们的审美感,有时还用拟人化的手法,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去想象。在教学“比较”时,课件先呈现一片草地,绿草如茵。“小朋友,你们见过草地吗?草地上的景色是怎样的?”接着,画面上又出现母鸭和小鸭,“鸭妈妈也带着它的孩子们来了。”“大家在草地上玩得开心吗?”“开心!”……
这样,美丽的画面和学生生活体验融合在一起, 欢悦的笑容已经在孩子们的脸上绽开。于是转入鸡妈妈和鸭妈妈的对话。鸭妈妈对鸡妈妈说:“我的小鸭比你的小鸡多。”而鸡妈妈却对鸭妈妈说:“不对,我的小鸡比你的小鸭多。”怎样知道鸭妈妈的孩子多、还是鸡妈妈的孩子多呢?这就引发了比多比少的问题。学生经过讨论后,决定让小鸡和小鸭分别排队,然后一个对一个,就把多少比出来了。这样,学生饶有兴趣地学会了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两个数量的多少,同时又感受到了美的熏陶。
三、借助信息技术,化抽象为直观,促进学生理解数学知识
小学生生活知识面窄,感性知识少,抽象思维能力较弱,运用信息技术能直观形象地把整个过程显示出来,可以给学生身临其境的感觉,为他们学习数学知识架设一座由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过渡的桥梁,帮助他们理解知识。
小学生由于受年龄特征和生活实践的制约,对于一些数学概念,无法通过文字来有效地理解,利用多媒体为学生铺路搭桥,逐步降低思维难度,有达到理解概念的目的。如在教学“时、分、秒”时,事先制作了一个大钟表,上面的大格和小格都显示的很清楚,点一下运行,时针、分针和秒针同时走动。点一下暂停,可让学生读出钟表上的时间,也可拖动秒针或分针自动转动,使学生明白秒针走一圈,分针走一小格,分针走一圈,时针走一小格,生动形象地使学生对时、分、秒有了深刻的认识。
四、借助信息技术,化静为动,让学生感受知识形成过程
应用信息技术教学,能根据教材的内容和教学需要化静为动,动静结合,直观生动地展示出来,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探究新知识的兴趣,而且使学生学得主动,同时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
如《加法的初步认识》是低年级学生学习加法的开始,让学生知道加法的含义非常重要。在教学中,我将教材中的气球图制成化静为动的活动场景,在屏幕上演示两个气球合在一起的全过程。通过老师的启发提问,组织学生动手摆一摆圆片,从中体会加法的含义,就是把几和几合在一起,用加法计算。由于制作的CAI鲜艳,动感强,画面清晰,学生听得认真,看得仔细,这样建立的加法概念印象深刻,记忆牢固。
五、借助信息技术,学科知识还原于学生生活实际
知识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学生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在以往的生活、学习和交往活动中,他们逐步形成了自己对各种现象的理解和看法,而且,他们具有利用现有知识经验进行推论的智力潜能。学习不是简单的使知识由外到内的转移和传递,而是学习者主动的建构自己的知识经验的过程,即通过新经验与原有知识经验的相互作用,来充实、丰富和改造自己的知识经验。学生能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抽象出学科问题,又能在实际的生活情境中运用所学知识,使之构成一个完整的认知体系。
总之,在素质教育理念的统领下,基于网络环境的信息技术为支撑,以先进的教育科学理论和学习理论为导向,构建新型的数学教学模式,有力保证了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提升与发展。与此同时,数学教学的效率与质量、学生的学习能力、数学的信息资源、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等都得到同步优化统一于的教与学的过程之中,从而使数学教学能更好、更有效地为推进素质教育服务。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所提供的信息资源,较之传统教学模式的单纯抽象文字填灌式的教学模式,具备无可比拟的优势,它可以超越时空限制,为学生提供一系列生动、具体与真实、形象的多维化、立体式的课文情境,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手、脑、眼、耳、口多种感官同时并用,大大发展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的多种思维能力,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他们主动的学习并发展个性爱好,从而为学生创设一个理想化的学习环境,有效提升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因此,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不仅可以充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更为重要的是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发挥他们的智慧与潜能,培养他们的良好思维品质,尤其是提高他们在数学知识学习中的创新思维能力。
构成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基础,主要包括揭疑、质疑、假设、推断、想象、联想与发散、聚合等多种思维能力。
1.培养学生的揭疑与质疑思维能力
疑问与矛盾是思维的启发剂,是创新思维的起点。古今中外的名家都非常重视启发学生在学习中能敏锐地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认为揭疑与质疑是一切创造发明的前提和开端。培养一个有创造能力的人首先是要培养他的揭疑与质疑能力。
2.启迪学生的假设与推断思维能力
假设与推断也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一个不可缺少的思维过程。许多科学上的重大发现、发明或者创造,无一不是由质疑到假设、推断,再经过探索验证而创造出来的。“整合”创设的各种情境更能引导学生去进行猜测、假设和推理、判断。这也要求教师在教学资源设计和教学过程中充分考虑的。
3.提高学生的想象与联想思维能力
许多科学上、艺术上的发现、发明与创造,都是在创造性的想象与联想中得到启发或获得成功的。所以想象思维、尤其是创造性的想象与联想思维,是创新思维能力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整合”提供的形象与抽象并存的信息情境,可以引导学生开展丰富的想象,特别是富于创造性的想象与联想。对此,要求教师必须重视并积极进行启发引导。
二、借助信息技术,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有法,妙在得法。由于小学生具有好奇、好动、有意注意时间短、持久性差等特点,往往影响课堂学习效果。因此,利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的课件不仅用来传递教学内容,而且还会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有利于调节课堂气氛,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如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可为小学生增设疑问和悬念,激发小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积极性,创设出利于他们开发智力,求知探索的心理环境。
如:《数数》一课中,设计色彩鲜艳的花朵,形象生动可爱的小动物等作为课件内容,以引起学生们的审美感,有时还用拟人化的手法,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去想象。在教学“比较”时,课件先呈现一片草地,绿草如茵。“小朋友,你们见过草地吗?草地上的景色是怎样的?”接着,画面上又出现母鸭和小鸭,“鸭妈妈也带着它的孩子们来了。”“大家在草地上玩得开心吗?”“开心!”……
这样,美丽的画面和学生生活体验融合在一起, 欢悦的笑容已经在孩子们的脸上绽开。于是转入鸡妈妈和鸭妈妈的对话。鸭妈妈对鸡妈妈说:“我的小鸭比你的小鸡多。”而鸡妈妈却对鸭妈妈说:“不对,我的小鸡比你的小鸭多。”怎样知道鸭妈妈的孩子多、还是鸡妈妈的孩子多呢?这就引发了比多比少的问题。学生经过讨论后,决定让小鸡和小鸭分别排队,然后一个对一个,就把多少比出来了。这样,学生饶有兴趣地学会了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两个数量的多少,同时又感受到了美的熏陶。
三、借助信息技术,化抽象为直观,促进学生理解数学知识
小学生生活知识面窄,感性知识少,抽象思维能力较弱,运用信息技术能直观形象地把整个过程显示出来,可以给学生身临其境的感觉,为他们学习数学知识架设一座由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过渡的桥梁,帮助他们理解知识。
小学生由于受年龄特征和生活实践的制约,对于一些数学概念,无法通过文字来有效地理解,利用多媒体为学生铺路搭桥,逐步降低思维难度,有达到理解概念的目的。如在教学“时、分、秒”时,事先制作了一个大钟表,上面的大格和小格都显示的很清楚,点一下运行,时针、分针和秒针同时走动。点一下暂停,可让学生读出钟表上的时间,也可拖动秒针或分针自动转动,使学生明白秒针走一圈,分针走一小格,分针走一圈,时针走一小格,生动形象地使学生对时、分、秒有了深刻的认识。
四、借助信息技术,化静为动,让学生感受知识形成过程
应用信息技术教学,能根据教材的内容和教学需要化静为动,动静结合,直观生动地展示出来,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探究新知识的兴趣,而且使学生学得主动,同时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
如《加法的初步认识》是低年级学生学习加法的开始,让学生知道加法的含义非常重要。在教学中,我将教材中的气球图制成化静为动的活动场景,在屏幕上演示两个气球合在一起的全过程。通过老师的启发提问,组织学生动手摆一摆圆片,从中体会加法的含义,就是把几和几合在一起,用加法计算。由于制作的CAI鲜艳,动感强,画面清晰,学生听得认真,看得仔细,这样建立的加法概念印象深刻,记忆牢固。
五、借助信息技术,学科知识还原于学生生活实际
知识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学生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在以往的生活、学习和交往活动中,他们逐步形成了自己对各种现象的理解和看法,而且,他们具有利用现有知识经验进行推论的智力潜能。学习不是简单的使知识由外到内的转移和传递,而是学习者主动的建构自己的知识经验的过程,即通过新经验与原有知识经验的相互作用,来充实、丰富和改造自己的知识经验。学生能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抽象出学科问题,又能在实际的生活情境中运用所学知识,使之构成一个完整的认知体系。
总之,在素质教育理念的统领下,基于网络环境的信息技术为支撑,以先进的教育科学理论和学习理论为导向,构建新型的数学教学模式,有力保证了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提升与发展。与此同时,数学教学的效率与质量、学生的学习能力、数学的信息资源、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等都得到同步优化统一于的教与学的过程之中,从而使数学教学能更好、更有效地为推进素质教育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