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德育是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当前国际国内形势下,尤其是在基础教育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新形势下,德育既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推动素质教育实施的重要措施。中小学德育工作必须为培养适应21世纪需要的高素质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基础。培智学校的德育工作同样如此。弱智儿童、少年由于生理、心理上的缺陷,导致其认识水平低,内抑制和言语调节功能欠缺,对事物的认识往往带有片面性、表面性和形象性,加上他们常常不能预见自己行为的后果,情感意识薄弱,对行为的自我调节能力亦差,道德判断水平很低,常常会出现一些不自觉的或不自主的不符合社会要求的行为和活动。因此,为了残疾儿童更好地生存与发展,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并做好弱智学生的德育工作。但是,培智学校的德育工作向来艰巨,那么怎样针对弱智儿童少年的特点,进行德育教育呢?
一、用“爱”的教育塑造学生
教师的心理健康是影响智障儿童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弱智儿童反映迟钝,自卑感强,自尊心不足,不能与同龄人齐步并进。他们容易受鄙视,遭冷眼。教师在学生面前应该表现出坚定的信心、稳定乐观的情绪和高度的耐心、爱心和细心。身教重于言教,教师的榜样学生更易接受。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不嫌弃他们,也不训斥他们学习上热情辅导,行为上严格要求,给智障儿童以真挚的爱,营造和谐的心理环境。依据智障学生的心理特点,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使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进步,享受到成功的喜悦。
在智障儿童思想教育方面,我们一是从情感入手施之以母爱,二是教育学生互帮互爱,让他们感受到集体的温暖。低年级学生能力差,在校生活不能自理,我们就组织大班学生帮助他们,课后带他们玩,帮他们系鞋、穿衣服。学校组织看电影、搞广播操会操、文娱会演、田劲运动会以及节日开展一系列的庆祝活动。通过各类活动,学生在这样一个充满爱的集体之中,思想行为逐步发生了可喜的变化。他们现在都能做到待人有礼貌、遵守纪律、拾金不昧、团结友爱、劳动积极、衣着整齐、讲究卫生。
二、寓德育与各科教学之中
教学本身具有教育意义,任何学校的教学工作在完成智育任务的同时都要完成思想品德教育的任务。弱智儿童少年的思想品德教育,应从学生思想实际出发,寓思想品德教育于传授知识和能力的培养之中,善于引导学生由知识学习向行为修养方面转化,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规范,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如在数学课中学生口头编求和的应用题时说:今天早上我给8盆花浇了水,李强给9盆花浇了水,我们俩一共浇了多少盆?教师不仅表扬了他题编得对,而且还表扬他们关心集体爱劳动的好品德。又如让学生默写后,先让他们自己检查一下默错了几个字,同时教育学生要作诚实的孩子。
三、因人施教,扬长避短
弱智儿童个性各异.在德育教育时.我们坚持“纲要”中提出的“有针对性”的教育原则。所谓针对性就是正面诱导咽人施教,积极扶植弱智儿童的思想、品质、特长等方面的积极因素,使弱智儿童发扬长处,继而去战胜自身的消极因素。
学生朱xx,学习马虎,不守纪律,教师授课时他枪嘴、自言自语,你批评他,他就冲你笑,你越火他反而笑得越起劲,真是让人啼笑皆非。这使我们认识到学生没有羞耻感,光靠批评是没有用的。但他很爱劳动,喜爱体育运动。我们就让他参加学校运动队的训练,他表现很好,从不叫苦,是个好样的。并经常帮助老师辅导其他运动员,经常受到老师们的表扬,在赞扬声中,我们因势利导,鼓励他克服缺点,经常努力,他在发扬优点的同时,愉快在改正了缺点。在校第三届运动上他连夺二块金牌、一块银牌。
对特殊的弱智儿童,我们坚持正面教育,以表扬、鼓励为主,多做耐心、细致地说服教育工作,挖掘闪光点,把握心理脉博,有意识地体味他们的心态,循循善诱,抓住反复点。
四、设置激励情景,创造自我教育环境
要使智障孩子改掉不良的行为习惯,树立自信心,光靠爱是不够的,还要严格要求和训练。多少年来我利用晨周会课、思想品德课、少先队活动课,组织他们学习《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重点围绕爱祖国、爱家乡、尊师长、孝父母、勤学习、爱劳动、讲卫生、守纪律、生活俭朴、不挑吃穿等主题开展活动。围绕智障儿童“在校一天的学习生活”中所遇到的真实情境,展开了一系列的常规教育,以促使他们在日常学习生活的细节中,充分感受与体验,从而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开辟了学习园地,好人好事记载薄,设光荣榜,比谁的红花多,做到事事有记载,每周一总结,当众给成功者上光荣榜,孩子们积极性高昂。开展行为规范竞赛后,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有所提高,集体荣誉感得到加强。通过开展知识、技能竞赛,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得到提高,智力得到开发。在班队课中,用身边生动典型的事例,用喜闻乐见的形式,用疏导、参与、讨论等方法对智障儿童进行相应的教育。让他们通过体验学习以及反复操作练习,可以帮助智障儿童形成良好的行为定势,从而形成受益终身的良好品德。
五、家庭沟通,形成合力
课堂教育与家庭教育分离,学校教育和社会影响对立是当前共性的社会问题。为了使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保持一致性,我们组织家长走进学校、走进课堂听课。还进行家庭教育讲座、提供家教咨询服务。给家长讲讲教育学、心理学、病理学、护理学中有关知识。促使家长由学校德育的旁观者变为协作者,沟通了家长与教师的认识,有力地支持了学校的德育改革。改善了家庭的教育环境及教育方法。使染上恶习的孩于改正了错误,使在家放任自流、不完成作业、看录像的孩子也有人关心和管理。所以,沟通家校信息
是对弱智儿重进行思品教育不可缺少的环节,它能使家校教育相辅相成。
六、创设开放式的教育
智障儿童在封闭的教育环境中,与社会、与同年龄很少接触,但是他们最终要走上社会。为了克服智障儿童人际交往中的心理障碍,使他们融入正常的少儿群体,接触社会,接触大自然,我们学校创设了社会实践活动,让智障儿童走出孤独世界,真正与普通儿童共享一片蓝天。如参加助残日的“手拉手”活动,与健全学生共度儿童节,参加各级文艺演出和制作比赛等。智障儿童在这些具体的交往、参与实践中,不断克服自卑心理,丰富精神生活和健康的思想情感,既扩大了知识面,又培养了交际能力,获益匪浅。
创设开放式的教育环境,特别是让智障儿童与健全人交往,对调节、矫正他们的不良心理大为有利,同时也为他们回归社会奠定了基础。
对弱智儿重的德育工作,是个塑造人的灵魂长期而复杂的过程一这就决定了它在学校教育工作中的经常性、长期性、艰巨性,只有在教育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的能力,才能促使他们向更多的方面发展,产生教育的整体效益。当然,在孩于们接受教育的过程中会出现反复,这并不奇怪,应该把它看作是一种规律,只有遵循这个规律去工作,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才能精诚所至,金石为开,使我们在弱智儿童的德育工作中不断取得可喜的进展。
一、用“爱”的教育塑造学生
教师的心理健康是影响智障儿童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弱智儿童反映迟钝,自卑感强,自尊心不足,不能与同龄人齐步并进。他们容易受鄙视,遭冷眼。教师在学生面前应该表现出坚定的信心、稳定乐观的情绪和高度的耐心、爱心和细心。身教重于言教,教师的榜样学生更易接受。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不嫌弃他们,也不训斥他们学习上热情辅导,行为上严格要求,给智障儿童以真挚的爱,营造和谐的心理环境。依据智障学生的心理特点,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使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进步,享受到成功的喜悦。
在智障儿童思想教育方面,我们一是从情感入手施之以母爱,二是教育学生互帮互爱,让他们感受到集体的温暖。低年级学生能力差,在校生活不能自理,我们就组织大班学生帮助他们,课后带他们玩,帮他们系鞋、穿衣服。学校组织看电影、搞广播操会操、文娱会演、田劲运动会以及节日开展一系列的庆祝活动。通过各类活动,学生在这样一个充满爱的集体之中,思想行为逐步发生了可喜的变化。他们现在都能做到待人有礼貌、遵守纪律、拾金不昧、团结友爱、劳动积极、衣着整齐、讲究卫生。
二、寓德育与各科教学之中
教学本身具有教育意义,任何学校的教学工作在完成智育任务的同时都要完成思想品德教育的任务。弱智儿童少年的思想品德教育,应从学生思想实际出发,寓思想品德教育于传授知识和能力的培养之中,善于引导学生由知识学习向行为修养方面转化,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规范,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如在数学课中学生口头编求和的应用题时说:今天早上我给8盆花浇了水,李强给9盆花浇了水,我们俩一共浇了多少盆?教师不仅表扬了他题编得对,而且还表扬他们关心集体爱劳动的好品德。又如让学生默写后,先让他们自己检查一下默错了几个字,同时教育学生要作诚实的孩子。
三、因人施教,扬长避短
弱智儿童个性各异.在德育教育时.我们坚持“纲要”中提出的“有针对性”的教育原则。所谓针对性就是正面诱导咽人施教,积极扶植弱智儿童的思想、品质、特长等方面的积极因素,使弱智儿童发扬长处,继而去战胜自身的消极因素。
学生朱xx,学习马虎,不守纪律,教师授课时他枪嘴、自言自语,你批评他,他就冲你笑,你越火他反而笑得越起劲,真是让人啼笑皆非。这使我们认识到学生没有羞耻感,光靠批评是没有用的。但他很爱劳动,喜爱体育运动。我们就让他参加学校运动队的训练,他表现很好,从不叫苦,是个好样的。并经常帮助老师辅导其他运动员,经常受到老师们的表扬,在赞扬声中,我们因势利导,鼓励他克服缺点,经常努力,他在发扬优点的同时,愉快在改正了缺点。在校第三届运动上他连夺二块金牌、一块银牌。
对特殊的弱智儿童,我们坚持正面教育,以表扬、鼓励为主,多做耐心、细致地说服教育工作,挖掘闪光点,把握心理脉博,有意识地体味他们的心态,循循善诱,抓住反复点。
四、设置激励情景,创造自我教育环境
要使智障孩子改掉不良的行为习惯,树立自信心,光靠爱是不够的,还要严格要求和训练。多少年来我利用晨周会课、思想品德课、少先队活动课,组织他们学习《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重点围绕爱祖国、爱家乡、尊师长、孝父母、勤学习、爱劳动、讲卫生、守纪律、生活俭朴、不挑吃穿等主题开展活动。围绕智障儿童“在校一天的学习生活”中所遇到的真实情境,展开了一系列的常规教育,以促使他们在日常学习生活的细节中,充分感受与体验,从而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开辟了学习园地,好人好事记载薄,设光荣榜,比谁的红花多,做到事事有记载,每周一总结,当众给成功者上光荣榜,孩子们积极性高昂。开展行为规范竞赛后,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有所提高,集体荣誉感得到加强。通过开展知识、技能竞赛,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得到提高,智力得到开发。在班队课中,用身边生动典型的事例,用喜闻乐见的形式,用疏导、参与、讨论等方法对智障儿童进行相应的教育。让他们通过体验学习以及反复操作练习,可以帮助智障儿童形成良好的行为定势,从而形成受益终身的良好品德。
五、家庭沟通,形成合力
课堂教育与家庭教育分离,学校教育和社会影响对立是当前共性的社会问题。为了使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保持一致性,我们组织家长走进学校、走进课堂听课。还进行家庭教育讲座、提供家教咨询服务。给家长讲讲教育学、心理学、病理学、护理学中有关知识。促使家长由学校德育的旁观者变为协作者,沟通了家长与教师的认识,有力地支持了学校的德育改革。改善了家庭的教育环境及教育方法。使染上恶习的孩于改正了错误,使在家放任自流、不完成作业、看录像的孩子也有人关心和管理。所以,沟通家校信息
是对弱智儿重进行思品教育不可缺少的环节,它能使家校教育相辅相成。
六、创设开放式的教育
智障儿童在封闭的教育环境中,与社会、与同年龄很少接触,但是他们最终要走上社会。为了克服智障儿童人际交往中的心理障碍,使他们融入正常的少儿群体,接触社会,接触大自然,我们学校创设了社会实践活动,让智障儿童走出孤独世界,真正与普通儿童共享一片蓝天。如参加助残日的“手拉手”活动,与健全学生共度儿童节,参加各级文艺演出和制作比赛等。智障儿童在这些具体的交往、参与实践中,不断克服自卑心理,丰富精神生活和健康的思想情感,既扩大了知识面,又培养了交际能力,获益匪浅。
创设开放式的教育环境,特别是让智障儿童与健全人交往,对调节、矫正他们的不良心理大为有利,同时也为他们回归社会奠定了基础。
对弱智儿重的德育工作,是个塑造人的灵魂长期而复杂的过程一这就决定了它在学校教育工作中的经常性、长期性、艰巨性,只有在教育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的能力,才能促使他们向更多的方面发展,产生教育的整体效益。当然,在孩于们接受教育的过程中会出现反复,这并不奇怪,应该把它看作是一种规律,只有遵循这个规律去工作,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才能精诚所至,金石为开,使我们在弱智儿童的德育工作中不断取得可喜的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