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讨论颌骨骨折内固定术后患者营养支持的效果。方法:将85例行“颌骨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患者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给予营养支持,对照组给予常规流质饮食,进行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营养状况相关指标的监测。结果:试验组术后1周、2周的体重、上臂肌围、肱三头肌皮褶厚度、血清白蛋白下降值均较对照组更小,统计学分析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给予颌骨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后患者系统科学、合理搭配的营养支持可以有效改善患者术后的营养状况。
关键词:颌骨骨折;内固定术;营养支持
随着汽车和交通事业的飞速发展,给人们的生活带来许多便利,但与此同时也导致了交通事故发生率逐年递增的情况。交通事故已成为口腔颌面部伤损伤的主要原因,其中颌骨骨折的发生率约占颌面部损伤的35%[1] 。颌骨附着两组强大的咀嚼肌,骨折可导致各肌群牵引力失衡,断端循着附着肌的牵引方向发生移位,造成咬合错乱、咀嚼功能丧失[2]。目前以AO技术为代表的坚强内固定技术已经成为口腔颌面部骨折的重要治疗方法[3]。该手术术后需要进行颌间牵引恢复正常咬合关系,因此术后2周内患者只能进食流质饮食,2周后可进食半流质,一月后可以进食软食,3-6个月后才能恢复至普食。平衡而全面的饮食是维持机体正常生理功能必不可缺的,但是颌骨骨折患者由于进食方式、食物结构、膳食种类等均受到限制,且家属自行制备的饮食很难满足机体每日的营养需要,针对这一情况,我科对2018年6月-9月收治的43名颌骨骨折患者进行科学系统合理的营养支持,并取得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选择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院创伤整形外科2018年6月至9月收治的42例颌骨骨折手术患者为对照组,其中男23例,女19例, 年龄31-57岁,平均(41.45±6.21)岁; 43例颌骨骨折手术患者为试验组,其中男23例,女20例,年龄30-55岁,平均(39.51±5.97) 岁。两组患者住院时间均在2周以上,排除颌间牵引钉植入术手术方式、严重合并伤颅脑损伤及消化系统疾病、糖尿病、等影响营养指标监测的病例。两组病例性别、年龄、病程、营养评价指标、手术方式等资料经统计学处理均显示差异无显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由于基础代谢约占总能量消耗的60~70%,故使用基础代谢率乘以体力活动水平来计算能量需要量[4]。实验组患者每日能量需要量的计算公式为:能量需要量=BMR×PAL。其中BMR相关数据查见表1,PAL相关数据查见表2。能量需要量(男性)=(11.6W+879)×1.75(取1.0~2.5平均值)kcal/天。能量需要量(女性)=(8.7W+829)×1.75(取1.0~2.5平均值)kcal/天。患者术后2周内进食流质,2周后改为半流质,一个月后给予软食。根据患者在不同时期的营养需求制定相应的膳食方案。在术后2周内选用的是华西医院临床营养科制备的全营养素制剂,2周后由家属按照我们制定的膳食餐单自制半流质饮食,每日再服用一定量的水解蛋白以满足机体的蛋白质需求。
(2)對照组患者根据手术各时期要求,进食常规饮食,进食的次数、进食时间均与实验组相同。
1.3观察指标 两组病人分别于入院时、术后1周、术后2周测量空腹体重、肱三头肌皮褶厚度、上臂肌围、血清白蛋白。
1.4 营养状况判断标准
1.4.1 体重 根据标准体重指数进行评价,公式:标准体重指数=[实测体重(kg)-标准体重(kg)]÷标准体重(kg)×100%。其中,标准体重(kg)=身高(cm)-105。评价参照表3
1.4.2上臂肌围、肱三头肌皮褶厚度 大于标准值得90%为正常,80~90%为轻度营养不良,60~80%为中度营养不良,<60%为重度营养不良。测量上臂围,用公式:上臂肌围(cm)=上臂围(cm)-[0.314×肱三头肌皮褶厚度(mm)]计算得出上臂肌围值,成人标准:男25.3cm,女23.2cm。
1.4.3 血液生化指标 血中白蛋白正常值>35g/L,30~34g/L为轻度营养不良,21~29g/L为中度营养不良,<21g/L为重度营养不良。
1.5统计学方法 所有结果均以χ±s 表示,采用配对t检验。
2.结果
2.1两组病人手术前后营养指标比较见表4。 表4显示,两组病人术前营养评价指标均在正常范围,两组比较无显著差异( P>0.05)。术后1周、2周两组营养评价指标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或P<0.01)。对照组患者术后1周、2周的体重、肱三头肌皮褶厚度、上臂肌围、血清白蛋白均较术前明显下降,差异有显著性(P<0.05或P<0.01);对照组术后2周体重、肱三头肌皮褶厚度、上臂肌围下降趋势减缓,与术后1周比较差异无显著性 (p>0.05),可能与病人术后卧床、活动减少、术后2周改进半流质饮食、增加营养素与能量摄入有关。试验组患者术后1周体重、三头肌皮脂厚度、上臂肌围、血清白蛋白也有轻微下降,与术前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术后2周体重、肱三头肌皮褶厚度、上臂肌围、血清白蛋有明显回升,提示试验组病人得到足够的营养支持,有效改善了机体营养状况。
2.2两组病人营养状况比较差值具有显著差异(P<0.01)。对照组正常营养有11例,轻度营养不良有22例,中度营养不良有9例,无重度营养不良;试验组正常营养有36例,轻度营养不良有7例,无中、重度度营养不良。
3.讨论
患者由于手术创伤、组织修复等造成机体分解代谢亢进,致使机体内消耗大量的蛋白质、脂肪,从而出现负氮平衡,易产生营养不良,致使机体免疫功能降低,感染率增加,从而影响组织修复与切口愈合。术后创面愈合情况以及时间、术后感染等都与机体营养状况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必要的营养支持是患者康复不可或缺的条件。但目前由于缺乏营养相关科室及从业人员的指导,责任护士对颌骨骨折术后病人的营养支持非常有限,因此患者营养状况的改善一直是我科工作中亟需解决的一个问题。颌骨骨折患者因咀嚼功能受限,饮食种类选择范围缩小,进食方式也发生改变,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只能饮入流质来满足机体营养需要。在我科收集到的流质食谱分析得出其营养素普遍偏低,甚至还有部分营养素的缺失,能量供给也未能达到每日需求量。临床医生的饮食医嘱也比较宽泛,由于缺乏相关知识,家属很难制备出可以满足机体需求的科学饮食,大多都只能选择传统食谱中的流质、半流质品种,如米汤、桂圆汤、鸡汤、鱼汤、藕粉羹、牛奶等,它们蛋白质和热能均很低。试验组根据颌骨骨折病人消化吸收的特殊性,即口腔对食物的消化功能不能正常进行,但病人消化液的分泌与肠道的吸收功能与正常人无异,由主管医师、责任护士、华西医院营养科三方共同协作,按照病人手术各期每日的能量、各营养素的需要量,制定相应的膳食餐单,合理选用全营养素制剂,以及在常规半流质基础上添加水解蛋白溶液,有效改善了术后病人的营养状况。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颌骨骨折钛板钛钉内固定术后加强营养支持,对改善患者术后营养状况有着重要的作用,也使得临床医护人员深刻认识到营养支持在围手术期的重要性。随着医学发展,护理模式的转变,责任制整体护理模式要求护士为患者提供优质的护理服务,临床护理工作不再仅仅只是为患者打针、输液、发药,而是需要我们通过系统科学的学科知识学习,为患者提供符合个体需求的营养支持方案,改善患者营养状况,减少术后并发症,缩短住院时间,帮助机体得到快速良好的恢复。
参考文献:
[1]张志愿. 口腔颌面外科学[M]. 7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241
[2]邱蔚六. 口腔颌面外科理论与实践[M]. 5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122-146
[3]汤炜 田卫东. 口腔颌面部骨折内固定技术应用与发展[J]. 中国实用口腔科杂志,2010,3:196 -199
[4]葛可佑. 公共营养师(基础知识)[M]. 2版 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12:66
[5]杨月欣. 公共营养师(国家职业资格四级)[M]. 2版 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12:87
关键词:颌骨骨折;内固定术;营养支持
随着汽车和交通事业的飞速发展,给人们的生活带来许多便利,但与此同时也导致了交通事故发生率逐年递增的情况。交通事故已成为口腔颌面部伤损伤的主要原因,其中颌骨骨折的发生率约占颌面部损伤的35%[1] 。颌骨附着两组强大的咀嚼肌,骨折可导致各肌群牵引力失衡,断端循着附着肌的牵引方向发生移位,造成咬合错乱、咀嚼功能丧失[2]。目前以AO技术为代表的坚强内固定技术已经成为口腔颌面部骨折的重要治疗方法[3]。该手术术后需要进行颌间牵引恢复正常咬合关系,因此术后2周内患者只能进食流质饮食,2周后可进食半流质,一月后可以进食软食,3-6个月后才能恢复至普食。平衡而全面的饮食是维持机体正常生理功能必不可缺的,但是颌骨骨折患者由于进食方式、食物结构、膳食种类等均受到限制,且家属自行制备的饮食很难满足机体每日的营养需要,针对这一情况,我科对2018年6月-9月收治的43名颌骨骨折患者进行科学系统合理的营养支持,并取得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选择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院创伤整形外科2018年6月至9月收治的42例颌骨骨折手术患者为对照组,其中男23例,女19例, 年龄31-57岁,平均(41.45±6.21)岁; 43例颌骨骨折手术患者为试验组,其中男23例,女20例,年龄30-55岁,平均(39.51±5.97) 岁。两组患者住院时间均在2周以上,排除颌间牵引钉植入术手术方式、严重合并伤颅脑损伤及消化系统疾病、糖尿病、等影响营养指标监测的病例。两组病例性别、年龄、病程、营养评价指标、手术方式等资料经统计学处理均显示差异无显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由于基础代谢约占总能量消耗的60~70%,故使用基础代谢率乘以体力活动水平来计算能量需要量[4]。实验组患者每日能量需要量的计算公式为:能量需要量=BMR×PAL。其中BMR相关数据查见表1,PAL相关数据查见表2。能量需要量(男性)=(11.6W+879)×1.75(取1.0~2.5平均值)kcal/天。能量需要量(女性)=(8.7W+829)×1.75(取1.0~2.5平均值)kcal/天。患者术后2周内进食流质,2周后改为半流质,一个月后给予软食。根据患者在不同时期的营养需求制定相应的膳食方案。在术后2周内选用的是华西医院临床营养科制备的全营养素制剂,2周后由家属按照我们制定的膳食餐单自制半流质饮食,每日再服用一定量的水解蛋白以满足机体的蛋白质需求。
(2)對照组患者根据手术各时期要求,进食常规饮食,进食的次数、进食时间均与实验组相同。
1.3观察指标 两组病人分别于入院时、术后1周、术后2周测量空腹体重、肱三头肌皮褶厚度、上臂肌围、血清白蛋白。
1.4 营养状况判断标准
1.4.1 体重 根据标准体重指数进行评价,公式:标准体重指数=[实测体重(kg)-标准体重(kg)]÷标准体重(kg)×100%。其中,标准体重(kg)=身高(cm)-105。评价参照表3
1.4.2上臂肌围、肱三头肌皮褶厚度 大于标准值得90%为正常,80~90%为轻度营养不良,60~80%为中度营养不良,<60%为重度营养不良。测量上臂围,用公式:上臂肌围(cm)=上臂围(cm)-[0.314×肱三头肌皮褶厚度(mm)]计算得出上臂肌围值,成人标准:男25.3cm,女23.2cm。
1.4.3 血液生化指标 血中白蛋白正常值>35g/L,30~34g/L为轻度营养不良,21~29g/L为中度营养不良,<21g/L为重度营养不良。
1.5统计学方法 所有结果均以χ±s 表示,采用配对t检验。
2.结果
2.1两组病人手术前后营养指标比较见表4。 表4显示,两组病人术前营养评价指标均在正常范围,两组比较无显著差异( P>0.05)。术后1周、2周两组营养评价指标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或P<0.01)。对照组患者术后1周、2周的体重、肱三头肌皮褶厚度、上臂肌围、血清白蛋白均较术前明显下降,差异有显著性(P<0.05或P<0.01);对照组术后2周体重、肱三头肌皮褶厚度、上臂肌围下降趋势减缓,与术后1周比较差异无显著性 (p>0.05),可能与病人术后卧床、活动减少、术后2周改进半流质饮食、增加营养素与能量摄入有关。试验组患者术后1周体重、三头肌皮脂厚度、上臂肌围、血清白蛋白也有轻微下降,与术前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术后2周体重、肱三头肌皮褶厚度、上臂肌围、血清白蛋有明显回升,提示试验组病人得到足够的营养支持,有效改善了机体营养状况。
2.2两组病人营养状况比较差值具有显著差异(P<0.01)。对照组正常营养有11例,轻度营养不良有22例,中度营养不良有9例,无重度营养不良;试验组正常营养有36例,轻度营养不良有7例,无中、重度度营养不良。
3.讨论
患者由于手术创伤、组织修复等造成机体分解代谢亢进,致使机体内消耗大量的蛋白质、脂肪,从而出现负氮平衡,易产生营养不良,致使机体免疫功能降低,感染率增加,从而影响组织修复与切口愈合。术后创面愈合情况以及时间、术后感染等都与机体营养状况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必要的营养支持是患者康复不可或缺的条件。但目前由于缺乏营养相关科室及从业人员的指导,责任护士对颌骨骨折术后病人的营养支持非常有限,因此患者营养状况的改善一直是我科工作中亟需解决的一个问题。颌骨骨折患者因咀嚼功能受限,饮食种类选择范围缩小,进食方式也发生改变,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只能饮入流质来满足机体营养需要。在我科收集到的流质食谱分析得出其营养素普遍偏低,甚至还有部分营养素的缺失,能量供给也未能达到每日需求量。临床医生的饮食医嘱也比较宽泛,由于缺乏相关知识,家属很难制备出可以满足机体需求的科学饮食,大多都只能选择传统食谱中的流质、半流质品种,如米汤、桂圆汤、鸡汤、鱼汤、藕粉羹、牛奶等,它们蛋白质和热能均很低。试验组根据颌骨骨折病人消化吸收的特殊性,即口腔对食物的消化功能不能正常进行,但病人消化液的分泌与肠道的吸收功能与正常人无异,由主管医师、责任护士、华西医院营养科三方共同协作,按照病人手术各期每日的能量、各营养素的需要量,制定相应的膳食餐单,合理选用全营养素制剂,以及在常规半流质基础上添加水解蛋白溶液,有效改善了术后病人的营养状况。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颌骨骨折钛板钛钉内固定术后加强营养支持,对改善患者术后营养状况有着重要的作用,也使得临床医护人员深刻认识到营养支持在围手术期的重要性。随着医学发展,护理模式的转变,责任制整体护理模式要求护士为患者提供优质的护理服务,临床护理工作不再仅仅只是为患者打针、输液、发药,而是需要我们通过系统科学的学科知识学习,为患者提供符合个体需求的营养支持方案,改善患者营养状况,减少术后并发症,缩短住院时间,帮助机体得到快速良好的恢复。
参考文献:
[1]张志愿. 口腔颌面外科学[M]. 7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241
[2]邱蔚六. 口腔颌面外科理论与实践[M]. 5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122-146
[3]汤炜 田卫东. 口腔颌面部骨折内固定技术应用与发展[J]. 中国实用口腔科杂志,2010,3:196 -199
[4]葛可佑. 公共营养师(基础知识)[M]. 2版 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12:66
[5]杨月欣. 公共营养师(国家职业资格四级)[M]. 2版 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12: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