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不管做什么事情,效率是最重要的。在全国提倡提高办事效率的今天,我们教师的课堂的效率也亟需提高。有效教学就显得更为重要。教学有效性指的是在教学活动中,教师采用各种方式和手段,用最少的时间、最少的精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好的教学效果,实现既定的教学目标,满足学生学习的需要。我们学校的学生,在初中时基础较差,进入高中后,他们往往自信不足,学习主动性不够,教学过程中参与的欲望不强,以至于课堂的教学效果一有效性很差。为了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课堂的效率,在教学中主动给学生搭建一个平台,创设一个物理情景,构建一个台阶,变灌输为探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为了保证有效教学,我们从这几个方面入手:
一 创设问题,营造探究氛围
人的思维活动永远是从问题开始的。教师创设特定的学习情景,如观察、实验等,引导学生提出科学的问题。这些问题是学生探究的心理动力和探究式课堂教学的契机。教师的任务是:把教材中的物理知识转化为问题,借助具有内在逻辑联系的问题设计,促使学生思考,营造探究氛围。在物理教学中,我们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有层次的有阶梯的设计问题,使全体学生都能接受都有收获。创设能够引发学生思维活动的问题,引导学生积极的思考问题,使学生知其然,然后知其所以然。例如:在电动势物理概念的教学中,我们可以这样来创设情景,一步步的引导学生来理解电动势。
情景一:同学们都知道在外电路,正电荷由电源正极流向负极。为了维持外电路中稳定的电流,电源要怎样做才行?要把负极的正电荷经过电源内部不断地搬运到正极。
情景二:在搬运的过程中那个力做功?能量如何转化?正电荷所受的静电力阻碍它做功,因此在电源内部要使正电荷向正极移动一定有“非静电力”做功。功从能量的角度理解,做功德过程就是能量转化的过程,做了多少功就有多少能量发生了转化。非静电力做功使电势能增加。从能量角度看,电源是通过非静电力做功把其他形式的能转化为电势能的装置。
情景三:通过类比不同的抽水机抽水增加水的重力势能不同来说明不同的电源,非静电力做功的本领不同,从而得出电动势的物理意义。
情景四:对于物理概念要从它的物理意义、定义,定义式,单位,与那些因素有关等方面去理解。
通过这样创设物理情景,注重阶段性,就可以引导学生一步步的去理解电动势这个概念,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 针对问题,自主探究问题
原先备课时,总有意无意地把自己怎样讲得明白、讲得清楚放在首位。但是,教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学,就必须把学生探索、思考等活动放在首位。在备探究式的课时要思考:哪些是老师不讲不行的内容?如,促进学生新旧知识连接的内容、激发学生思维或进一步唤起学生求知欲望的内容、学生苦思而未解的疑问等等。可以由学生尝试完成的,就放手让学生去做。但是,实践中发现,学生的探究往往受阻,而学生受阻的原因也是五花八门的,有些也是教师从未遇到过的新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在组织学生实施科学探究之前,事先进行探究,体会学生探究时的感觉。这样既便于指导,也有利于发现新问题。组织学生进行探究活动时,由于有一定的经验,指导有针对性,学生的科学探究就可以进行得更有效了。
学生只有先进性自主探究,经过自己的思考,才能真正把握问题的实质,为下一步的合作交流做好准备。例如,闭合电路欧姆定律的推导过程。新课改有一个重要的目标就是过程与方法。学生体会了物理规律的推导过程,才能够真正的理解和运用物理规律。我觉得闭合电路欧姆定律的推导过程还是用“相同时间内非静电力做的功等于内、外电路中能量的消耗”来推导比用实验推导好。首先:这样做引导学生从能量的角度考虑问题。运用能量的观点解决问题,是高中生学习物理的难点,学生习惯于用牛顿第二定律和运动学公式解决问题。其次:我们可以用实验去研究另外的问题。这样课堂上就会开拓学生的视野和思维,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
三 交流合作,评价结果
物理课的特点决定了大多数的探究活动都需要合作完成。例如,在探究物体运动速度变化的活动中,要由小组内成员合作完成安装、测量、记录、数据处理等工作,小组里任何不和谐行为的都会影响到探究活动的完成。由于探究的结果是大家的,每个同学都会在尽量做好自己的任务的同时关心其他同学的任务。在合作的过程中,每个同学都要积极地参与,发表自己的见解。在思想与思想的碰撞过程中,辨明是非,发现真理。这就是所谓的话不说不透,理不辨不明。在评价结果时,学生不仅要条理清晰地表达自己的观点,还要对自己或其他同学的观点作出简单的评述。由于大家是平等的关系,都愿意听取他人的意见,相互取长补短,最终实现思维碰撞。在表达自己的观点时,要有说服力,这样其他的同学才会接受。
四 揭示本质,形成概念
要使学生形成概念,就必须使学生理解概念的本质。直观材料是形成概念的基础,但概念不能从直观材料中直接得出。必须通过学生的思维才能把感性认识升华到理性认识。为实现认识的飞跃,就必须启动学生的思维。在揭示概念本质时,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判断、归纳等思维活动,使学生形成概念。学生往往以为自己能复述定义就算理解物理概念了,因此,在建立概念后应及时进行有针对性的练习,通过在新的问题情境中使用概念,让学生在运用概念中发现对概念理解的偏差。了解学生对概念掌握的情况,可以从以下三个层次来检查:①是否明确概念是从哪些客观事物中抽象出来的,②是否明确概念反映了事物的什么本质属性和联系,物理意义是什么。适用的范围如何,③是否能应用概念说明、解释一些有关的物理现象,并解决一些简单物理问题。例如对电场强度这个物理概念,首先要明确它的定义:放入电场中的电荷受到的力F与其电荷量q的比值。其次明确它的物理意义,描述电场性质的物理量。再次明确它的单位、标量还是失量。在研究电场强度这个概念时,要明确这是一个用比值定义法定义的物理量,只与电场本身的性质有关,与电场力和电荷量无关。
以上只是一点粗浅的认识。有效教学是我们下一步教学的首要任务,我们要在以后的教学中继续探索,继续完善,真正落实有效教学。
一 创设问题,营造探究氛围
人的思维活动永远是从问题开始的。教师创设特定的学习情景,如观察、实验等,引导学生提出科学的问题。这些问题是学生探究的心理动力和探究式课堂教学的契机。教师的任务是:把教材中的物理知识转化为问题,借助具有内在逻辑联系的问题设计,促使学生思考,营造探究氛围。在物理教学中,我们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有层次的有阶梯的设计问题,使全体学生都能接受都有收获。创设能够引发学生思维活动的问题,引导学生积极的思考问题,使学生知其然,然后知其所以然。例如:在电动势物理概念的教学中,我们可以这样来创设情景,一步步的引导学生来理解电动势。
情景一:同学们都知道在外电路,正电荷由电源正极流向负极。为了维持外电路中稳定的电流,电源要怎样做才行?要把负极的正电荷经过电源内部不断地搬运到正极。
情景二:在搬运的过程中那个力做功?能量如何转化?正电荷所受的静电力阻碍它做功,因此在电源内部要使正电荷向正极移动一定有“非静电力”做功。功从能量的角度理解,做功德过程就是能量转化的过程,做了多少功就有多少能量发生了转化。非静电力做功使电势能增加。从能量角度看,电源是通过非静电力做功把其他形式的能转化为电势能的装置。
情景三:通过类比不同的抽水机抽水增加水的重力势能不同来说明不同的电源,非静电力做功的本领不同,从而得出电动势的物理意义。
情景四:对于物理概念要从它的物理意义、定义,定义式,单位,与那些因素有关等方面去理解。
通过这样创设物理情景,注重阶段性,就可以引导学生一步步的去理解电动势这个概念,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 针对问题,自主探究问题
原先备课时,总有意无意地把自己怎样讲得明白、讲得清楚放在首位。但是,教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学,就必须把学生探索、思考等活动放在首位。在备探究式的课时要思考:哪些是老师不讲不行的内容?如,促进学生新旧知识连接的内容、激发学生思维或进一步唤起学生求知欲望的内容、学生苦思而未解的疑问等等。可以由学生尝试完成的,就放手让学生去做。但是,实践中发现,学生的探究往往受阻,而学生受阻的原因也是五花八门的,有些也是教师从未遇到过的新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在组织学生实施科学探究之前,事先进行探究,体会学生探究时的感觉。这样既便于指导,也有利于发现新问题。组织学生进行探究活动时,由于有一定的经验,指导有针对性,学生的科学探究就可以进行得更有效了。
学生只有先进性自主探究,经过自己的思考,才能真正把握问题的实质,为下一步的合作交流做好准备。例如,闭合电路欧姆定律的推导过程。新课改有一个重要的目标就是过程与方法。学生体会了物理规律的推导过程,才能够真正的理解和运用物理规律。我觉得闭合电路欧姆定律的推导过程还是用“相同时间内非静电力做的功等于内、外电路中能量的消耗”来推导比用实验推导好。首先:这样做引导学生从能量的角度考虑问题。运用能量的观点解决问题,是高中生学习物理的难点,学生习惯于用牛顿第二定律和运动学公式解决问题。其次:我们可以用实验去研究另外的问题。这样课堂上就会开拓学生的视野和思维,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
三 交流合作,评价结果
物理课的特点决定了大多数的探究活动都需要合作完成。例如,在探究物体运动速度变化的活动中,要由小组内成员合作完成安装、测量、记录、数据处理等工作,小组里任何不和谐行为的都会影响到探究活动的完成。由于探究的结果是大家的,每个同学都会在尽量做好自己的任务的同时关心其他同学的任务。在合作的过程中,每个同学都要积极地参与,发表自己的见解。在思想与思想的碰撞过程中,辨明是非,发现真理。这就是所谓的话不说不透,理不辨不明。在评价结果时,学生不仅要条理清晰地表达自己的观点,还要对自己或其他同学的观点作出简单的评述。由于大家是平等的关系,都愿意听取他人的意见,相互取长补短,最终实现思维碰撞。在表达自己的观点时,要有说服力,这样其他的同学才会接受。
四 揭示本质,形成概念
要使学生形成概念,就必须使学生理解概念的本质。直观材料是形成概念的基础,但概念不能从直观材料中直接得出。必须通过学生的思维才能把感性认识升华到理性认识。为实现认识的飞跃,就必须启动学生的思维。在揭示概念本质时,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判断、归纳等思维活动,使学生形成概念。学生往往以为自己能复述定义就算理解物理概念了,因此,在建立概念后应及时进行有针对性的练习,通过在新的问题情境中使用概念,让学生在运用概念中发现对概念理解的偏差。了解学生对概念掌握的情况,可以从以下三个层次来检查:①是否明确概念是从哪些客观事物中抽象出来的,②是否明确概念反映了事物的什么本质属性和联系,物理意义是什么。适用的范围如何,③是否能应用概念说明、解释一些有关的物理现象,并解决一些简单物理问题。例如对电场强度这个物理概念,首先要明确它的定义:放入电场中的电荷受到的力F与其电荷量q的比值。其次明确它的物理意义,描述电场性质的物理量。再次明确它的单位、标量还是失量。在研究电场强度这个概念时,要明确这是一个用比值定义法定义的物理量,只与电场本身的性质有关,与电场力和电荷量无关。
以上只是一点粗浅的认识。有效教学是我们下一步教学的首要任务,我们要在以后的教学中继续探索,继续完善,真正落实有效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