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提纲挈领,导入美的探索
(课件展示康桥的图片,将学生带入情境)
师:若是与这样美的校园分别,你会有什么感受?
学生齐答:不舍。
师:诗人徐志摩曾经在康桥留学一段时间,康桥让他深深依恋,今天我们就一起品味他的代表诗作《再别康桥》(板书文题)。
师:有没有同学了解徐志摩的生平?
生1:他是浙江人,曾经到美国和英国留学。他是新月派诗人,是新诗的代表诗人。
师:看来你看了同步练习,作了预习。1920年徐志摩远渡重洋,从美国到英国研究文学攻读博士学位。在剑桥大学以一个“特别生”的资格随意选修听课,渡过了一年多悠闲的日子。同时,又深受英国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和制度的影响,形成了资产阶级绅士兼诗人的气质。他说:“我的眼是康桥教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常常,他躺卧在康河边的草地上,或看书,或听音乐,或仰望高天上流云,或泛舟河中去寻梦。
生2:他和林徽因还有陆小曼都有感情纠葛(还没有说完旁边就有同学小声讨论起来了)。
师:看来同学们对诗人的感情生活格外有兴趣啊!胡适在《追悼志摩》中说:“他的人生观是一种单纯信仰,这里面只有三个词:一个是爱,一个是自由,一个是美。”至性至情的徐志摩,先后有三位女子走进他的内心。1920年,徐志摩在剑桥大学邂逅了美丽少女林徽因。康河的柔波里映照过他们浪漫的并肩同游的身影。他生命中的美丽女性都是他诗歌创作的美的源泉。我觉得,我们可以通过诗人的作品看到他追求自由生活的美好理想。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品读诗歌。
(课件展示徐志摩生平)
二、初步感知,欣赏美的内涵
师:你们在早自习的时候已经阅读了这首诗,现在我们来听一听名家的朗诵示范,请大家在听的时候标一下该重读的地方和应该放慢读的地方。(播放范读视频)
师:大家对诗歌已经有了初步的印象,能不能谈谈让你们最有感觉的段落。
生1:我特别喜欢第一节和最后一节,三个“轻轻的”和两个“悄悄的”让人感觉到淡淡的哀伤。
师:和“云彩”作别用了借代的手法,和康橋作别,首尾两节构成回环往复之感,强化了诗人对母校的恋恋不舍之情。那你再看看它们有什么不同?
生1:第一节诗人和天边的云彩招手,最后一节却说不带走一片云彩,有点不理解。
师:我觉得这就体现了作者的洒脱之气了,并不是哭啼啼的告别,而是文人的淡淡的哀伤与惆怅。
请同学试着来背诵首尾两节。
生2:我最喜欢“那榆阴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这一句,那榆阴下的一潭明明是一潭清澈的泉水,而在诗人的眼中却是五彩缤纷的,写出了诗人心中的理想的美好与绚丽。“彩虹”是沉淀的梦,但又被揉碎在浮躁间,说明了诗人的梦碎了,有一种凄美之情。
师:很好,分析得非常到位。诗人在康桥留学两年,那儿有诗人美好的回忆,可以说那是他一生中最幸福的时光,如彩虹般五彩,但也如彩虹般易逝。
生3:我喜欢第二节,诗人把金柳比喻成夕阳中的新娘,夕阳虽美,却满含忧伤,这正是体现了诗人的不舍,柳条在夕阳的映照下呈现的是金色,体现了一种美感,同时也表现了作者对康桥的无限喜爱与赞美,水中的影子在我的心头荡漾,表达了诗人对康桥的眷念,依依不舍之情以及对康桥记忆的深刻。
师:很好,这一节里我们要注意“柳”这个意象的运用,柳,留也,是离别诗中最常见的意象,将“金柳”比作“新娘”颇具新意、美感,谁能够舍得离开美丽的新婚妻子呢?“艳影”“荡漾”在“我的心头”,物我合一,情境交融。
生4:我喜欢“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愿做一条水草。”我家旁就有一条小河,在夏天,我经常和爸爸在河里游泳,我喜欢在水里悠游自在的感觉。所以我想作者想成为一条水草,在水中摇曳,也是非常快乐的。作者在康桥扎根,康桥提供知识,滋润着作者的成长,表达了作者对康桥的喜爱和感激之情。
师:这样品析诗歌非常棒,水草在水中的自由状态正是诗人所追求的境界。第三节我们需要注意的是拟人手法的运用,“招摇”在这应该是贬词褒用,是招手摇摆的意思,写出水草对诗人的欢迎。
生5:我更喜欢倒数第二节里的沉默与表现出来的哀伤,此时的作者就要离开康桥,作者怕惊动了他心爱的康桥,所以他不能放歌,只在心中唱响离别的笙箫,连夏虫也为他沉默,表达了作者对康桥的热爱和眷恋。
师:分析得很好,这一节里我们要注意“笙箫”这个意象的使用,请同学们回顾一下我们学过的诗歌中有没有包含乐器的诗句。
生6:葡萄美酒月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生7: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生8: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师:这些乐器都能增添诗歌的意蕴,更能帮助诗歌表达想要展现的意境。诗歌用了借代的手法,用“笙箫”代表离别的惆怅之音,能加深诗歌离别的哀伤之感。
我们来梳理一下诗中描写的景物:西天的云彩、夕阳中的金柳、在水底招摇的青荇、榆阴下的一潭、星辉、笙箫和想象中沉默的夏虫。这些景物共同构成了一幅宁静、清丽的画面,这些画面融入了诗人对母校深沉的爱,同时表达了一种微波轻烟般的离愁别绪。整首诗,情与景高度融合,物我浑然一体,构成了柔婉清新的意境。我们再来齐读一遍这首诗。
三、拓展探究,发现美的味道
师:请同学仿写一下这首诗歌中的某些章节,写写你的初中校园以及和老师、同学的情谊,给大家五分钟时间。(学生开始仿写)
生1:那参天的柏树
是夜晚中的卫兵
昏晕里的坚韧
在我心中生根
师:希望同学们可以继续保持这种坚韧精神。
生2:那离别时的留言
是我永远的怀念
那道旁的松柏
是我们友谊的承载
师:第一位同学诗中的柏树是坚韧的代表,因为傲雪耐寒,第二位同学眼中的松柏则是友谊的见证,因为友谊如他们般是长青的。大家对“松柏”这个意象运用得都很好。
四、课堂小结,延续美的生活
师:这首诗意境优美、感情真挚,我们在黄磊朗诵的这首《再别康桥》中结束我们这节课。(播放音频)希望课下同学们能将它背熟,好好体味,再将配套练习完成。
下课,同学们再见。
生:老师再见。
(作者单位 安徽省郎溪中学)
编辑 薄跃华
(课件展示康桥的图片,将学生带入情境)
师:若是与这样美的校园分别,你会有什么感受?
学生齐答:不舍。
师:诗人徐志摩曾经在康桥留学一段时间,康桥让他深深依恋,今天我们就一起品味他的代表诗作《再别康桥》(板书文题)。
师:有没有同学了解徐志摩的生平?
生1:他是浙江人,曾经到美国和英国留学。他是新月派诗人,是新诗的代表诗人。
师:看来你看了同步练习,作了预习。1920年徐志摩远渡重洋,从美国到英国研究文学攻读博士学位。在剑桥大学以一个“特别生”的资格随意选修听课,渡过了一年多悠闲的日子。同时,又深受英国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和制度的影响,形成了资产阶级绅士兼诗人的气质。他说:“我的眼是康桥教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常常,他躺卧在康河边的草地上,或看书,或听音乐,或仰望高天上流云,或泛舟河中去寻梦。
生2:他和林徽因还有陆小曼都有感情纠葛(还没有说完旁边就有同学小声讨论起来了)。
师:看来同学们对诗人的感情生活格外有兴趣啊!胡适在《追悼志摩》中说:“他的人生观是一种单纯信仰,这里面只有三个词:一个是爱,一个是自由,一个是美。”至性至情的徐志摩,先后有三位女子走进他的内心。1920年,徐志摩在剑桥大学邂逅了美丽少女林徽因。康河的柔波里映照过他们浪漫的并肩同游的身影。他生命中的美丽女性都是他诗歌创作的美的源泉。我觉得,我们可以通过诗人的作品看到他追求自由生活的美好理想。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品读诗歌。
(课件展示徐志摩生平)
二、初步感知,欣赏美的内涵
师:你们在早自习的时候已经阅读了这首诗,现在我们来听一听名家的朗诵示范,请大家在听的时候标一下该重读的地方和应该放慢读的地方。(播放范读视频)
师:大家对诗歌已经有了初步的印象,能不能谈谈让你们最有感觉的段落。
生1:我特别喜欢第一节和最后一节,三个“轻轻的”和两个“悄悄的”让人感觉到淡淡的哀伤。
师:和“云彩”作别用了借代的手法,和康橋作别,首尾两节构成回环往复之感,强化了诗人对母校的恋恋不舍之情。那你再看看它们有什么不同?
生1:第一节诗人和天边的云彩招手,最后一节却说不带走一片云彩,有点不理解。
师:我觉得这就体现了作者的洒脱之气了,并不是哭啼啼的告别,而是文人的淡淡的哀伤与惆怅。
请同学试着来背诵首尾两节。
生2:我最喜欢“那榆阴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这一句,那榆阴下的一潭明明是一潭清澈的泉水,而在诗人的眼中却是五彩缤纷的,写出了诗人心中的理想的美好与绚丽。“彩虹”是沉淀的梦,但又被揉碎在浮躁间,说明了诗人的梦碎了,有一种凄美之情。
师:很好,分析得非常到位。诗人在康桥留学两年,那儿有诗人美好的回忆,可以说那是他一生中最幸福的时光,如彩虹般五彩,但也如彩虹般易逝。
生3:我喜欢第二节,诗人把金柳比喻成夕阳中的新娘,夕阳虽美,却满含忧伤,这正是体现了诗人的不舍,柳条在夕阳的映照下呈现的是金色,体现了一种美感,同时也表现了作者对康桥的无限喜爱与赞美,水中的影子在我的心头荡漾,表达了诗人对康桥的眷念,依依不舍之情以及对康桥记忆的深刻。
师:很好,这一节里我们要注意“柳”这个意象的运用,柳,留也,是离别诗中最常见的意象,将“金柳”比作“新娘”颇具新意、美感,谁能够舍得离开美丽的新婚妻子呢?“艳影”“荡漾”在“我的心头”,物我合一,情境交融。
生4:我喜欢“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愿做一条水草。”我家旁就有一条小河,在夏天,我经常和爸爸在河里游泳,我喜欢在水里悠游自在的感觉。所以我想作者想成为一条水草,在水中摇曳,也是非常快乐的。作者在康桥扎根,康桥提供知识,滋润着作者的成长,表达了作者对康桥的喜爱和感激之情。
师:这样品析诗歌非常棒,水草在水中的自由状态正是诗人所追求的境界。第三节我们需要注意的是拟人手法的运用,“招摇”在这应该是贬词褒用,是招手摇摆的意思,写出水草对诗人的欢迎。
生5:我更喜欢倒数第二节里的沉默与表现出来的哀伤,此时的作者就要离开康桥,作者怕惊动了他心爱的康桥,所以他不能放歌,只在心中唱响离别的笙箫,连夏虫也为他沉默,表达了作者对康桥的热爱和眷恋。
师:分析得很好,这一节里我们要注意“笙箫”这个意象的使用,请同学们回顾一下我们学过的诗歌中有没有包含乐器的诗句。
生6:葡萄美酒月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生7: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生8: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师:这些乐器都能增添诗歌的意蕴,更能帮助诗歌表达想要展现的意境。诗歌用了借代的手法,用“笙箫”代表离别的惆怅之音,能加深诗歌离别的哀伤之感。
我们来梳理一下诗中描写的景物:西天的云彩、夕阳中的金柳、在水底招摇的青荇、榆阴下的一潭、星辉、笙箫和想象中沉默的夏虫。这些景物共同构成了一幅宁静、清丽的画面,这些画面融入了诗人对母校深沉的爱,同时表达了一种微波轻烟般的离愁别绪。整首诗,情与景高度融合,物我浑然一体,构成了柔婉清新的意境。我们再来齐读一遍这首诗。
三、拓展探究,发现美的味道
师:请同学仿写一下这首诗歌中的某些章节,写写你的初中校园以及和老师、同学的情谊,给大家五分钟时间。(学生开始仿写)
生1:那参天的柏树
是夜晚中的卫兵
昏晕里的坚韧
在我心中生根
师:希望同学们可以继续保持这种坚韧精神。
生2:那离别时的留言
是我永远的怀念
那道旁的松柏
是我们友谊的承载
师:第一位同学诗中的柏树是坚韧的代表,因为傲雪耐寒,第二位同学眼中的松柏则是友谊的见证,因为友谊如他们般是长青的。大家对“松柏”这个意象运用得都很好。
四、课堂小结,延续美的生活
师:这首诗意境优美、感情真挚,我们在黄磊朗诵的这首《再别康桥》中结束我们这节课。(播放音频)希望课下同学们能将它背熟,好好体味,再将配套练习完成。
下课,同学们再见。
生:老师再见。
(作者单位 安徽省郎溪中学)
编辑 薄跃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