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初中地理教学依托《广州地理》乡土教材开展不同主题的研学旅行,将课本知识向真实情境转化,从事物表象描述走向探索与解决问题,让学生从被动接收知识向主动探究转变。研学旅行课程化凸显地理实践力、教学开放性、个性化选择,促进经验交流、根源探寻、文化传承与能力提升。
【关键词】广州地理;研学旅行;课程
地理这门学科的产生与发展离不开野外行走和实地考察,可以说是与研学旅行结下不解之缘。古语“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无不诉说着地理实践、实地考察对知识获取的重要性。古人便是对游记中涉及的地理知识进行整理概括,归纳出规律性的结论,形成了早期的地理著作。研学旅行是对所到区域的事物和现象进行观察、发现和研究,运用科学的方法来探索、分析现象背后的原理,从而巩固已学知识并获取新知识。获取和创造地理知识的旅行就升华为地理研学旅行,这对于地理学科教学尤为重要,是获取地理知识、形成地理原理的重要途径和方法。
一、开展广州地理研学旅行的行动目标
2016年11月,教育部等11部门联合发布《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强调中小学要结合实际,把研学旅行纳入中小学教育教学计划。由此可见,研学旅行上升到国家教育层面,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研学旅行课程化将成为中小学生学习的一种方向,成為学习地理知识的一种途径。对于初中地理教学来说,研学旅行课程化有利于真实情境与课本知识转化,改变学生单一的学习模式、促进探索与交流、拓宽学习场域,由表面现象的学习向深度学习转变,由被动接收知识向主动探究转变。《广州地理》是广州市初中地理乡土教材,供八年级学生使用,纳入广州地区课程开发并加以落实。初中地理教学借助《广州地理》为依托、为载体开展研学旅行,将能帮助学生真实、深入、系统地认识所在区域的生活环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感悟、探索人地关系,让知识学以致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热爱家乡的情感。
1.凸显地理实践力
地理实践力是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之一,是指人们在考察、实验和调查等地理实践活动中所具备的意志品质和行动能力,具体分为4种能力:运用地理信息技术与地图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地理科学方法(如地理实验、地理调查、考察能力)、探究问题的能力、地理表达与交流能力。初中八年级依托《广州地理》开展地理研学旅行,教师根据教材设定某些主题或项目,鼓励学生参与体验,让学生身临其境、立足于真实的情境,在熟悉的广州大环境中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种体现校外教育教学活动的研学旅行,重体验、重真实感,需要学生运用区域认知和综合思维,体验真实生活中的人地关系,使知识立体化,有助于学生梳理“广州”这一特定区域中相互关联的地理知识如位置、气候、地形、河流等自然要素或人文要素,促进深层思维,提升地理实践力。
2.凸显地理教学开放性
在广州市初中地理学业水平考试要求中,学生学业总成绩的构成,是由纸笔测试成绩、非纸笔测试成绩、日常学业评价成绩三部分构成。非纸笔测试属于开放式考查,占总成绩的20%。依托《广州地理》开展乡土地理研学实践活动并评价考核,这种评价方式体现初中地理这门学科的开放性。教师结合学生特点营造开放性的地理课堂,打破较为封闭的教育教学模式,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的开放空间;教师利用真实的环境帮助学生体验开放性的地理学习,体验接收式学习之外的补充学习方式,避免过度依赖教师和教科书的学习心态。
3.凸显个性化选择和指导
依托《广州地理》开展的研学旅行,围绕教材中六大课题的“发展性学习活动”开展,主题包括地理变迁、人口、交通、经济、气候、文化等。学生根据个人偏好和需要,选择适合自己的一个主题开展研学旅行,到真实的地理环境中去了解、感悟、探索广州某一方面的地理情况。教师针对不同学生选择的不同主题与不同的探究设想,及时给予学生个性化的指导,形成个性化的开展方案,并为后续开展研学活动中遇到疑难问题提供个性化的解决方案。学生通过一段时间的调查、研究后,以手抄报、调查报告或课件(PPT)的形式呈现属于自己独有的个性化的主题学习结果。营造个性化、多样化的学习环境是现在和将来的教育变革,让教学回归“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为中心”的本真。
二、开展广州地理研学旅行的主题选择
将研学旅行的目的地定于广州,不仅距离近、费用低、熟悉,教师还可以参与到不同主题的小组的活动组织和交流,对行动目标和实现路径做出清晰指导。主题选择如下:
1.了解广州在不同时期的范围和景观的地理变迁
查阅不同时期的广州地图、照片、资料,考察广州地区不同时期地理景观的变化;查阅地名或建筑物名字的含义及其反映的变化,如越秀公园里的“镇海楼”;又或看看广州城区范围和景观的变化,如到珠江沿岸、海岸地区等实地考察。由此了解广州地区在不同时期由于自然和人文因素的影响而产生的各种变化。
2. 了解广州人口发展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
通过搜素引擎,键入关键词“中国广州网”“广州人口”等字词,收集有关广州人口数量、人口分布、人口素质等数据(建议收集2000年后的数据),实地调查广州地区房地产价格的变化情况;或调查不同行政区的情况差别,如白云区与番禺区的房地产价格,从而分析人口数量和地区房地产业产值的对比。然后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人口分布、人口素质与地区生产总值的关系,从而了解和感悟广州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和状况。
3.考察家乡的交通变化
通过相关网站的查询,了解广州交通海陆空3个层次的总体发展情况,了解规划建、正在建、已建成的交通工程。实地考察白云机场的建设、以广州为起点终点的高铁的发展状况、地铁的线路规划、市内公路完善情况,感受广州巨大的交通变化,分析广州的交通发展对发挥华南经济中心、国际商贸中心的作用。 4.考察家乡的经济变化
走出去,亲身感受广州的城区、乡镇、村落的面貌与经济的变化,分析这种变化的背景与原因。可将广州汽车工业近十几年来的迅速发展为亮点,通过社会调查或查阅“广州市人民政府信息网”,对收集的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了解汽车发展状况和广州市汽车消费市场,以此凸显广州经济的迅猛发展。
5.展示广州最美好的生态环境:青山、碧水、蓝天、绿地、花城
实地考察白云山、珠江、花城等,并拍照美景,由此分析探讨广州所见的美景与其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气温、降水)、植被等的相互关系,描述广州城市环境的变化,制作成电子报展现广州花城之美。
6.探寻富有岭南特色的风貌建筑和风俗习惯
广州风貌建筑除了西关大屋、骑楼还有茶楼、园林建筑等,风俗习惯有煲老火靓汤、饮凉茶、端午赛龙舟等。设计一条特色路线进行研学旅行,把广州这座名城的自然风光、传统建筑、岭南文化、特色美食融为一体,展现广州岭南城市风貌。
三、开展广州地理研学旅行的实践意义
1.小组合作促经验交流
由于广州地理研学旅行需要实地考察、数据统计、分析和探索问题,任务多,处理信息量大。因此,活动通常是建立在小组合作的基础上,在学习小组共同体中,有的学生擅长摄影,有的擅长语言表达,通过同伴对特定区域的自然现象、习俗伦理、社会文化等在感知、体验与创造方面的差异,在交流分享过程中,不断讨论、融合、提炼,逐渐由经验上升到规律,更能客观地感悟事物的表面现象、归纳背后规律。这不仅仅是学生个人能力的体现,更多是小组交流、思想碰撞得出的结晶。
2.实地考察促根源探寻
相对其他学科,地理学科重视对地理环境的认识和分析,这一独特视角更容易在研学旅行中提高学生探索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地理环境是一个整体,各要素之间的联系非常密切,立足现实生活和真实情境的实践学习,往往容易生成探究问题。广州区域对于学生而言熟悉又亲切,当学生走出课本、走出课堂,走进真实环境,会发现除了教材《广州地理》提及的内容,还有好多事物、现象是教材没有描述的或是自己不知道的。在初中学生好奇、喜欢探索的心理特点驱使下,在小组同伴的疑惑驱使下,促进学生探究广州地区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文化习俗,进一步探索隐含的地理因素,促进学生关注广州地区生活、生存状态及成因探究。
3.深入了解促文化传承
教育部部长陈宝生表示,通过研学旅行,促进学生了解、学习、体验、感受传统文化,让他们成为文化的传承者。广州地理研学旅行,有助于学生接触真实的绚丽多姿的广州文化,有助于学生直观、全面、系统地认识广州文化的丰富性、生动性与多样性,有助于学生对广州的文化认同和文化理解,促进广州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比如到习近平主席考察过的永庆坊(荔湾区恩宁路)实地考察,在这里可以见识、了解广州传统民居“骑楼”“西关大屋”的特点,通过调查分析建筑形态、结构特征与广州地理环境的关系,更能深刻地体验、理解这些与广州自然环境融为一体、具有岭南特色的聚落文化,更能懂得保护和传承这些传统特色民居的意义,增强对广州传统文化的深厚情感。
4.多元评价促能力提升
在广州地理研学旅行中,把教学从封闭的课内走向开放的课外,从教材文字走向真实环境。研学课程结束后,学生按要求提交学习成果(研学类报告、电子类作业等),评价要素包括研学开展情况、内容原创、学习成果的质量等。评價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重过程、重表现、重实践,具有全程性、增量性、发展性的特点,这是冷冰冰的分数所不足以衡量的。这种校外实践课程,将能力培养、思维拓展、情感陶冶与具体情境有机结合,拓宽地理视野,习得综合性的地理知识与技能,提高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和地理实践力,是对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最好落实。
四、开展广州地理研学旅行的现实困难
1.理念认知
实际教学中,大多数人受传统思想或安全因素的制约,无法接受研学旅行是对教育教学深度学习的理念,有些人对教育的开放化、创新化趋势认识不足。
2.教育管理层面
由于初中学生年龄小、自理能力相对较弱、安全意识也不高,所以无论何时安全都是要放在首位的,这对负责组织研学旅行的教师要求很高,开展活动必须非常细致、严谨、认真。通常教师不愿意开展,申请研学旅行也较难通过。
3.教学模式
学生在很大程度上习惯了被动接受学习,还不适应研学旅行所需要的主动学习、协作学习、分享学习等要求,有部分学生主动参与实践活动的积极性不高。
4.教师能力和经验
研学旅行是一种新的教育教学形式,大部分教师欠缺经历和经验,组织一次完整且有意义的地理研学旅行并非易事。教师需要有细致科学的筹划、认真严谨的实施和有效提升的总结作为活动的必要支撑,这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五、结束语
通过多姿多彩的研学旅行主题教育活动,让学生走出校园认知社会,开阔视野,多维度接触社会,体验社会生活,培养实践能力,拓展学生学习空间,丰富学生的学习经历。在实践教育活动中,注重学生互动体验和实践,让学生进行合作,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无论从地理教学改革的角度出发,还是从时代呼吁的核心素养培育的角度出发,研学旅行的课程研究都是势在必行的。
参考文献:
[1]陈实.我国中学生现代实践素养培养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4
[2]周海瑛.漫谈地理实践力[J].地理教育,2006(11).
[3]黄莉敏.研学旅行蕴含的地理学思想[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9(2).
[4]周银锋.地理实践力视域下研学旅行学生行为表现评价体系研究[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9(3).
【关键词】广州地理;研学旅行;课程
地理这门学科的产生与发展离不开野外行走和实地考察,可以说是与研学旅行结下不解之缘。古语“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无不诉说着地理实践、实地考察对知识获取的重要性。古人便是对游记中涉及的地理知识进行整理概括,归纳出规律性的结论,形成了早期的地理著作。研学旅行是对所到区域的事物和现象进行观察、发现和研究,运用科学的方法来探索、分析现象背后的原理,从而巩固已学知识并获取新知识。获取和创造地理知识的旅行就升华为地理研学旅行,这对于地理学科教学尤为重要,是获取地理知识、形成地理原理的重要途径和方法。
一、开展广州地理研学旅行的行动目标
2016年11月,教育部等11部门联合发布《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强调中小学要结合实际,把研学旅行纳入中小学教育教学计划。由此可见,研学旅行上升到国家教育层面,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研学旅行课程化将成为中小学生学习的一种方向,成為学习地理知识的一种途径。对于初中地理教学来说,研学旅行课程化有利于真实情境与课本知识转化,改变学生单一的学习模式、促进探索与交流、拓宽学习场域,由表面现象的学习向深度学习转变,由被动接收知识向主动探究转变。《广州地理》是广州市初中地理乡土教材,供八年级学生使用,纳入广州地区课程开发并加以落实。初中地理教学借助《广州地理》为依托、为载体开展研学旅行,将能帮助学生真实、深入、系统地认识所在区域的生活环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感悟、探索人地关系,让知识学以致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热爱家乡的情感。
1.凸显地理实践力
地理实践力是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之一,是指人们在考察、实验和调查等地理实践活动中所具备的意志品质和行动能力,具体分为4种能力:运用地理信息技术与地图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地理科学方法(如地理实验、地理调查、考察能力)、探究问题的能力、地理表达与交流能力。初中八年级依托《广州地理》开展地理研学旅行,教师根据教材设定某些主题或项目,鼓励学生参与体验,让学生身临其境、立足于真实的情境,在熟悉的广州大环境中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种体现校外教育教学活动的研学旅行,重体验、重真实感,需要学生运用区域认知和综合思维,体验真实生活中的人地关系,使知识立体化,有助于学生梳理“广州”这一特定区域中相互关联的地理知识如位置、气候、地形、河流等自然要素或人文要素,促进深层思维,提升地理实践力。
2.凸显地理教学开放性
在广州市初中地理学业水平考试要求中,学生学业总成绩的构成,是由纸笔测试成绩、非纸笔测试成绩、日常学业评价成绩三部分构成。非纸笔测试属于开放式考查,占总成绩的20%。依托《广州地理》开展乡土地理研学实践活动并评价考核,这种评价方式体现初中地理这门学科的开放性。教师结合学生特点营造开放性的地理课堂,打破较为封闭的教育教学模式,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的开放空间;教师利用真实的环境帮助学生体验开放性的地理学习,体验接收式学习之外的补充学习方式,避免过度依赖教师和教科书的学习心态。
3.凸显个性化选择和指导
依托《广州地理》开展的研学旅行,围绕教材中六大课题的“发展性学习活动”开展,主题包括地理变迁、人口、交通、经济、气候、文化等。学生根据个人偏好和需要,选择适合自己的一个主题开展研学旅行,到真实的地理环境中去了解、感悟、探索广州某一方面的地理情况。教师针对不同学生选择的不同主题与不同的探究设想,及时给予学生个性化的指导,形成个性化的开展方案,并为后续开展研学活动中遇到疑难问题提供个性化的解决方案。学生通过一段时间的调查、研究后,以手抄报、调查报告或课件(PPT)的形式呈现属于自己独有的个性化的主题学习结果。营造个性化、多样化的学习环境是现在和将来的教育变革,让教学回归“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为中心”的本真。
二、开展广州地理研学旅行的主题选择
将研学旅行的目的地定于广州,不仅距离近、费用低、熟悉,教师还可以参与到不同主题的小组的活动组织和交流,对行动目标和实现路径做出清晰指导。主题选择如下:
1.了解广州在不同时期的范围和景观的地理变迁
查阅不同时期的广州地图、照片、资料,考察广州地区不同时期地理景观的变化;查阅地名或建筑物名字的含义及其反映的变化,如越秀公园里的“镇海楼”;又或看看广州城区范围和景观的变化,如到珠江沿岸、海岸地区等实地考察。由此了解广州地区在不同时期由于自然和人文因素的影响而产生的各种变化。
2. 了解广州人口发展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
通过搜素引擎,键入关键词“中国广州网”“广州人口”等字词,收集有关广州人口数量、人口分布、人口素质等数据(建议收集2000年后的数据),实地调查广州地区房地产价格的变化情况;或调查不同行政区的情况差别,如白云区与番禺区的房地产价格,从而分析人口数量和地区房地产业产值的对比。然后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人口分布、人口素质与地区生产总值的关系,从而了解和感悟广州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和状况。
3.考察家乡的交通变化
通过相关网站的查询,了解广州交通海陆空3个层次的总体发展情况,了解规划建、正在建、已建成的交通工程。实地考察白云机场的建设、以广州为起点终点的高铁的发展状况、地铁的线路规划、市内公路完善情况,感受广州巨大的交通变化,分析广州的交通发展对发挥华南经济中心、国际商贸中心的作用。 4.考察家乡的经济变化
走出去,亲身感受广州的城区、乡镇、村落的面貌与经济的变化,分析这种变化的背景与原因。可将广州汽车工业近十几年来的迅速发展为亮点,通过社会调查或查阅“广州市人民政府信息网”,对收集的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了解汽车发展状况和广州市汽车消费市场,以此凸显广州经济的迅猛发展。
5.展示广州最美好的生态环境:青山、碧水、蓝天、绿地、花城
实地考察白云山、珠江、花城等,并拍照美景,由此分析探讨广州所见的美景与其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气温、降水)、植被等的相互关系,描述广州城市环境的变化,制作成电子报展现广州花城之美。
6.探寻富有岭南特色的风貌建筑和风俗习惯
广州风貌建筑除了西关大屋、骑楼还有茶楼、园林建筑等,风俗习惯有煲老火靓汤、饮凉茶、端午赛龙舟等。设计一条特色路线进行研学旅行,把广州这座名城的自然风光、传统建筑、岭南文化、特色美食融为一体,展现广州岭南城市风貌。
三、开展广州地理研学旅行的实践意义
1.小组合作促经验交流
由于广州地理研学旅行需要实地考察、数据统计、分析和探索问题,任务多,处理信息量大。因此,活动通常是建立在小组合作的基础上,在学习小组共同体中,有的学生擅长摄影,有的擅长语言表达,通过同伴对特定区域的自然现象、习俗伦理、社会文化等在感知、体验与创造方面的差异,在交流分享过程中,不断讨论、融合、提炼,逐渐由经验上升到规律,更能客观地感悟事物的表面现象、归纳背后规律。这不仅仅是学生个人能力的体现,更多是小组交流、思想碰撞得出的结晶。
2.实地考察促根源探寻
相对其他学科,地理学科重视对地理环境的认识和分析,这一独特视角更容易在研学旅行中提高学生探索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地理环境是一个整体,各要素之间的联系非常密切,立足现实生活和真实情境的实践学习,往往容易生成探究问题。广州区域对于学生而言熟悉又亲切,当学生走出课本、走出课堂,走进真实环境,会发现除了教材《广州地理》提及的内容,还有好多事物、现象是教材没有描述的或是自己不知道的。在初中学生好奇、喜欢探索的心理特点驱使下,在小组同伴的疑惑驱使下,促进学生探究广州地区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文化习俗,进一步探索隐含的地理因素,促进学生关注广州地区生活、生存状态及成因探究。
3.深入了解促文化传承
教育部部长陈宝生表示,通过研学旅行,促进学生了解、学习、体验、感受传统文化,让他们成为文化的传承者。广州地理研学旅行,有助于学生接触真实的绚丽多姿的广州文化,有助于学生直观、全面、系统地认识广州文化的丰富性、生动性与多样性,有助于学生对广州的文化认同和文化理解,促进广州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比如到习近平主席考察过的永庆坊(荔湾区恩宁路)实地考察,在这里可以见识、了解广州传统民居“骑楼”“西关大屋”的特点,通过调查分析建筑形态、结构特征与广州地理环境的关系,更能深刻地体验、理解这些与广州自然环境融为一体、具有岭南特色的聚落文化,更能懂得保护和传承这些传统特色民居的意义,增强对广州传统文化的深厚情感。
4.多元评价促能力提升
在广州地理研学旅行中,把教学从封闭的课内走向开放的课外,从教材文字走向真实环境。研学课程结束后,学生按要求提交学习成果(研学类报告、电子类作业等),评价要素包括研学开展情况、内容原创、学习成果的质量等。评價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重过程、重表现、重实践,具有全程性、增量性、发展性的特点,这是冷冰冰的分数所不足以衡量的。这种校外实践课程,将能力培养、思维拓展、情感陶冶与具体情境有机结合,拓宽地理视野,习得综合性的地理知识与技能,提高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和地理实践力,是对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最好落实。
四、开展广州地理研学旅行的现实困难
1.理念认知
实际教学中,大多数人受传统思想或安全因素的制约,无法接受研学旅行是对教育教学深度学习的理念,有些人对教育的开放化、创新化趋势认识不足。
2.教育管理层面
由于初中学生年龄小、自理能力相对较弱、安全意识也不高,所以无论何时安全都是要放在首位的,这对负责组织研学旅行的教师要求很高,开展活动必须非常细致、严谨、认真。通常教师不愿意开展,申请研学旅行也较难通过。
3.教学模式
学生在很大程度上习惯了被动接受学习,还不适应研学旅行所需要的主动学习、协作学习、分享学习等要求,有部分学生主动参与实践活动的积极性不高。
4.教师能力和经验
研学旅行是一种新的教育教学形式,大部分教师欠缺经历和经验,组织一次完整且有意义的地理研学旅行并非易事。教师需要有细致科学的筹划、认真严谨的实施和有效提升的总结作为活动的必要支撑,这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五、结束语
通过多姿多彩的研学旅行主题教育活动,让学生走出校园认知社会,开阔视野,多维度接触社会,体验社会生活,培养实践能力,拓展学生学习空间,丰富学生的学习经历。在实践教育活动中,注重学生互动体验和实践,让学生进行合作,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无论从地理教学改革的角度出发,还是从时代呼吁的核心素养培育的角度出发,研学旅行的课程研究都是势在必行的。
参考文献:
[1]陈实.我国中学生现代实践素养培养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4
[2]周海瑛.漫谈地理实践力[J].地理教育,2006(11).
[3]黄莉敏.研学旅行蕴含的地理学思想[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9(2).
[4]周银锋.地理实践力视域下研学旅行学生行为表现评价体系研究[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