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有善性焉

来源 :求知导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objec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先秦时期,人性问题得到了众多哲学家的关注,不同的人性之说也因此产生,而孟子则是性善论的提出者和辩护者。当时与孟子的性善论相对的主要有三种人性论:其一是告子的“性无善无不善论”,其二是“性可以为善可以为不善论”,其三则是“有性善有性不善论”。本文将立足于“孟告之辩”的四个环节:杞柳桮棬之辩、以水喻性之辩、何者谓性之辩与仁义内外之辩,探讨孟子之所以取胜的关键所在,以便更全面地理解孟子其人及其性善理论。
  关键词:人性之辩;性善论;孟子;告子;仁义内外
  1.一辩:何者谓性之辩
  孟告两人在此番交锋的胜负之势是彰明较著的。在我看来,这主要归功于两点:首先,孟子在一开始就看到了“生之谓性”这一命题的症结所在,即过分强调人的生物性,必将无法避免混淆人性与其他动物之性的可能性。孟子经由两次转换最终回到了“生之谓性”这一命题的根本问题上来。其次,在反问告子的过程中,孟子选择了“白”这一特殊的对象,白色不仅可以是独立的一种颜色,更可以成为某物的属性。这是其他的对象所不具有的。
  2.二辩:以水喻性之辩
  在这一场辩论之中,告子最大的问题就在于以“水”喻性,而这一问题又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告子将人性的善恶之分以水之东西流向类比。水向东或者向西流动,这对水本身来说并没有根本性的不同,但是人性的善或者不善却是本质上有着天壤之别的。二是,告子只看到了水流有东西方向的现象,却没有看到在这现象背后的原因是因为引力的作用——水本质上是向下流的。
  孟子反对告子的观点,并不是直接指出告子所用的比喻中的问题,而是顺着告子的说法,挖掘“水”这一喻体更深层次的内容来为自己所用,颇有“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意思,其善辩之能可见一斑。告子只以为所有的方向本质上都是相同的,没有看到水向下流和向东向西流本质上的差别,一为现象,一為原因,告子不能区别上下和东西的不同,再一次败下阵来。
  3.三辩:杞柳桮棬之辩
  以上的两场辩论:何者谓性之辩与以水喻性之辩主要是围绕“人性”这一概念展开的,而剩下的两次交锋则是关涉人性与仁义及其关系的。首先便是杞柳桮棬之辩。
  抛开孟子论辩中的逻辑问题,从这场论辩可以预想到的后果来说,我们还是应当给予孟子以肯定,承认其对论辩的处理有高明之处,即善于把握舆论的心态。按照孟子回答中连贯的逻辑下来,告子确实难逃“祸仁义”的嫌疑,而这样的字眼带有明显的情感倾向,无疑将使得舆论偏离告子而更倾向于孟子,“人们不明其故,往往以情感色彩代替理论是非,从而以孟子之说为是,以告子之说为非”。
  4.四辩:仁义内外之辩
  在公都子的反问中,我们既可以看到孟子式的论辩思维方式,也可以进一步确定孟子所说的“义”是一种价值判断而非事实判断。这就涉及了孟、告在这场论辩中的一个关键性问题:孟子和告子关于“义”的定义的问题。很显然,如前文所说,“义”在告子和孟子那里是不同的涵义,前者基于事实判断,而后者指的是价值选择。对于“义”的理解可谓是这场论辩的基础,但是双方在不同的立场上来表达自己关于“仁义内外”的观点,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这场辩论的针对性,孟子没有深察告子所说“义”字的涵义,按照自己对于义的理解,毫无对象地与告子辩难,这本身是孟子的不是。但是我认为,这个问题在告子那里也同样是存在的,因为告子也没有指出这个问题,并且因为这一点而落于论辩的下风——如果告子指出孟子所言之“义”与自己提出的“义”是两个概念的话,相信告子也不至于失去此次论辩的主动权——从这一点上来说,其实孟子还是略胜告子一筹。
  5.总结:孟子善言性善
  纵观孟、告人性之辩的四次交锋,我们不难看到,孟子相较告子而言所表现出来的优势及其在论辩上的才能,在整个论辩过程中孰为褒,孰为贬,一目了然。
  当然,在孟告之辩中,孟子的论辩本身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总体上来说,孟子的论辩在形式逻辑上存在一定的问题,但我们仍然不能否定孟子在这场辩论中的成功,需要强调的是,孟子与告子辩论,目的并不在于正面阐述自己的性善理论,而是在于驳倒告子的“性无善性无不善论”,为自己的立论争取空间和支持。而孟子对告子言论的质疑,被充分地表达在了孟子的反驳之中,使得告子疲于应付各种各样的诘问。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孟子与告子的辩论也是成功的。由此也可见孟子在论辩中思维敏捷,随机应变。
  性善论是孟子哲学的中心思想,是其伦理学思想的基础,也是其仁政主张的哲学依据。而与告子的辩论则是孟子驳倒论敌,为性善论的立论奠定基础的重要环节,孟子在其中所变现出来的善辩,成为了决定辩论的成败的关键因素。
  参考文献:
  [1]杨伯峻.孟子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5.
  [2]杨泽波.孟子性善论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作者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其他文献
摘 要:正义原则是人类社会具有永恒价值的基本理念和基本行为准则,一直受到人类的重视。其中美国著名政治哲学家、伦理学家约翰·罗尔斯就提出自己的独到的观点——“作为公平的正义”。这种正义是通过社会契约的形式确立。在正义的制度下,人们的权利和义务——自由和机会、收入和财富都要得到平等的分配。而证明这一原则的正是他的两个因素:平等自由原则,差别原则和机会公正的原则。这两个原则堪称人类伦理思想史的重大发现。
期刊
我国是古代诗歌的王国,从春秋战国开始,诗歌就在我国的文学史中占据了重要的位置。数千年来,无数诗人词人为我国古代诗歌的创作做出了伟大的贡献,留下的众多脍炙人口的篇章,也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1.广东高考诗歌赏析题型的重点内容分析  (1)在高考中设置诗歌赏析题型的作用及目的。诗歌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鉴赏优秀的诗歌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升自己的文学素养,提升自己的整体素质。此外,我国的传统文化需要传
期刊
本文所说的细节,含有两方面的意思,一是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和学生会影响发展的细微的行为。二是语文课本中的一些描绘人物性格、事件发展类的最小的组成单位。要想比别人更优秀,只有在每一件小事上比功夫。  一、关注学生行为,万紫千红才是春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我们的教师常爱“锦上添花”,最怕“雪中送炭”。有的学生长得可爱,学得很快,很容易成为教师的主力、学生的领军,对这些学生我们往往宠爱有加,步步引
期刊
摘 要:本文以“植物生长素的发现”的课堂教学为例,探讨卓越课堂的实行方式。教师借助多媒体课件的展示,进行有效的梳理、总结,使自身的主导地位得以体现。  关键词:课堂教学;多媒体;教学设计  1.有效预习为卓越课堂打下基础  (1)预习准备。教师分发本节课的学案,学生根据学案提示,阅读课本,初步了解生长素的发现史中的重要科学家及其实验设计方案。  (2)设计意图。通过预习,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
期刊
摘 要:自1931年起,由鲁迅倡导新兴木刻,才开始了我国有创作版画的史页。在中国现代美术史上,版画艺术起到了革命艺术的先锋作用,它以艺术的形式表现了近代中国的革命和战斗的魂魄,最富有时代精神并和人民群众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理想追求血肉相连。它是中国革命文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三十年代左翼美术的主力军。  关键词:版画;魂魄;影响  诗无画意,便为空诗,画无诗意,便为死画。在鲁迅所构筑的文学世界
期刊
一、新的师生关系:良师·益友·合作  新课程环境下,要求我们建立全新的师生关系。“教师单一地教,学生被动地学”的教学模式已远远不能适应新课程要求。作为一名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我走下讲台,和学生打成一片,把自己定位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在课堂上,我会悄悄地问那些成绩差一些的学生:“这个问题你会吗?把这几个简单题目做一下。”当学生遇到个别题目不会时,我会安慰学生:“这个题或许难了一点,只要认真听讲你一
期刊
《 d小调大提琴与钢琴奏鸣曲》Op.40是肖斯塔科维奇(Dmitri Shostakovich)在1934年所创作。肖斯塔科维奇是一位偉大的前苏联作曲家,这部作品是他在被苏维埃当局逮捕之前的一部早期作品。这部大提琴奏鸣曲最开始于1934年12月25日列宁格勒艺术学校(leningrad conservatoire)首次演奏,肖斯塔科维奇的朋友Viktor Kubatsky演奏大提琴,肖斯塔科维奇自
期刊
摘 要:小学《音乐课程标准》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颁布对小学素质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时,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也要求对小学音乐教师的培养目标、课程设置进行重新反思和调整。面对小学音乐教育理念的全面更新,我们要重新思考小学音乐教师的培养途径与教学模式,为此,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根据海南省小学音乐教育实际需要,依据小学《课程标准》改革人才培养模
期刊
摘 要:社会政治与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学习型组织的作用,学习型组织的建设离不开社区教育的服务,社区教育作为社会教育的典型代表在为学习型组织的建设发展中起到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关键词:社会教育;学习型组织;服务  当前中国在新常态的经济发展过程中,已经将偏重于经济增长速度的旧模式进一步升级,转而寻求企业和各类组织的创新动力发展,这就需要建设大量富有朝气的学习型组织。学习型组织是实现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的基
期刊
综合实践活动是国家设置的法定课程,是新课改下的一大亮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标准》的推出,明确指出了该课程的特点和发展方向。如何处理好这门课程的教材呢?这对于我们绝大多数的农村小学的综合实践教师是一次挑战。农村儿童虽然从小接受的知识面比较少,但是也有着城市儿童没有的一些优势,比如由于父母的原因他们从小参与劳动的意识比较早,劳动的技能肯定要高于城市儿童,再加上农村的一些地域特色和地理环境,我认为农村教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