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埃德加·富尔说:“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是新课程的核心精神之一,那么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将是每一位教师工作的重中之重。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把学生放在主动参与、积极探究的位置,让学生爱上学习,掌握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逐渐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学生具备了自主学习能力,定会使我们的教学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关键词】 语文课程标准 高中语文教学 自主学习能力
传统教学中“教师教、学生学”的课堂模式导致学生的学习方式基本上是“灌输—记忆———练习———再记忆———再现教师传授的知识”。这种模式让学生处于一种被动的状态,排斥了学生的独立思考,而新课程改革则改变了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在课堂教学中将学生放在主动参与、积极探究的位置,让学生掌握自我学习的本领,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从而积极主动地求得全面和谐的发展。
一、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内涵和培养意义
(一)学生自主学习的内涵
自主学习,是指学生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对学习内容和学习过程具有自觉的意识和反应的学习方式。《语文课程标准》强调了语文教学具有自主性。语文学习的自主性强调教师必须把学生放在自主学习的地位,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精神,引导学生自学、自纠、自我提高。
(二)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意义
当今科学技术突飞猛进,人们处在知识迅猛更新的知识“爆炸”时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让学生乘“自主学习”之翼,在知识的蓝天自由翱翔,是现阶段基础教育改革中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
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更需要牢固树立学生主体的教学观念,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在积极主动地学习、探索中开阔视野、启迪思维、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和策略,同时,也为学生走入社会之后真正实现自主的终身学习打下基础。《语文课程标准》里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在众多学科中,语文学科涉及面最广,语文课堂是学生获得知识的场所,更是学生品读百味人生的地方。因此,语文不仅要突出工具性要素,更要突出人文性要素。然而这些必须在学生自愿的学习中才能完成,即通过学生自己阅读文本,联系自身情感感悟文本,产生学好语文的自信心,从而达到预期效果。因此,“改变原有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是本次教学改革的核心任务。”可见语文课堂教学改革,从学生自主学习抓起显得十分必要。
那么,如何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自主学的能力呢?
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前提
(一)还课堂给学生
新课标强调自主学习,“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丰富的语文实践中”,提高学生的学习自觉性,逐步形成科学的学习方法,“掌握语文规律”。首先就要把课堂还给学生,当然要尽最大限度保证学生的自主学习时间,让学生对已学知识进行咀嚼、消化,对新知识进行探索、质疑。我们众多教师总是不相信学生,不放心学生,认为以前讲得那么多,那么透,还有那么一部分学生不懂,要是真放手了,岂不是更糟?其实,任何学习都是学习者自主建构知识的过程。并不是老师传授知识越多,学生的能力就越高。因此,语文教学就要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这就必须为学生提供充足的自主学习时间。
(二)努力营造宽松、和谐、自由的自主学习气氛
传统课堂大多是“一言堂”,学生只是课堂上的聆听者,是知识的接受者。而新课堂是师生互动,撞击出思想火花的阵地,课堂气氛对学生成为课堂主人有重要的影响。在教学中,教师应为学生营造一个自由、民主、和谐、宽松的学习氛围,使学生从苦学转化为乐学,满怀激情地参与到学习中来,把学习看作是一种有趣的活动。这样和谐的自主学习气氛肯定有利于学生积极性的发挥,也有利于师生各自的发展。在一个“争论”不断,人人都急于参与讨论的氛围中学习,必定会大大提高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进而提高课堂效率。
(三)引导学生形成科学的学习方法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学生要想成为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人,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让其不仅想学,而且会学。比如课文学习,重在阅读、鉴赏、表达、交流,可以先让学生泛读,并写下自己初读感悟,然后选择文本重点段赏析,并及时表达出来与其他学生交流。语文学习也重在积累,而积累贵在平时,引导学生在平时积累成语、作文素材,日复一日,学生的语文素养就会潜移默化的提升了。
(四)大胆转变教师角色,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传统课堂,教师是课堂的主讲人,而新课堂,教师就转变为引导者。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的教学,把让学生完全参与教学活动,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和个性,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人作为原则。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要改变教师居高临下的“权威”地位,应和学生建立民主平等的和谐师生关系,这是学生积极参与、勇于创新的催化剂。教师应多鼓励学生向老师质疑,与教师进行平等的对话和交流,鼓励学生之间为促进学习而进行的各种讨论。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任何发现,认真对待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即使是十分幼稚的问题,也应该表扬学生勇于质疑的勇气,呵护学生的创新萌芽,不能对学生讥笑挖苦,不能扼杀学生的创新火花。教师在课堂上应充分发挥主导作用,适时点拨,层层递进地启发,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究、讨论。
(五)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培养学生语文综合能力
語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教师可以根据高中学生发展的特点,设计一些适合高中学生的语文活动,在生动有趣的活动中,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活动可以灵活多样,丰富多彩,比如课前5分钟的讲故事比赛,演讲与口才训练,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课堂的诗歌朗诵比赛、背书比赛、仿句练习、网络资料搜寻、课本剧表演、小辩论等活动。 第二课堂活动,能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语文的能力。在活动中,学生锻炼了参与、合作、探究的能力,提高了把课内学到的东西到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能力,也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从而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和兴趣。
三、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妙招
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就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个体和主体意识,通过不同的方式激励、培养学生自我求索、自我发展的积极性。教师要以课堂为载体,通过不同的方式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
(一)通过课前预习环节,培养学生自主寻疑的能力
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妙招之一就是让学生预习,在预习中发现问题。叶圣陶先生曾指出:“一篇精读教材放在面前,只要想到这是一个凭借,要用来养成学生阅读书籍的好习惯,就自然非教他们预习不可。”依据新教材的编写特点,教会学生预习的方法,在初读课文时,按照教材的单元提示以及课下注释提示自学;深入理解课文时围绕教材课后的思考练习自学。在预习中标出重点内容,勾画出不懂之处,运用资料自行探究,如还不能解决,就在课堂上展示,以求其他同学的帮助。这就能激发学生自我解疑的兴趣、交流的欲望、获胜的信心。
(二)注重自读感悟,呈现自主学习的缤纷多彩。
教育部新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确,阅读是读者的个性化行为,因为学生是阅读的主体,而学生在知识构建、学习方式、经历体验、思维方式等方面都存在差异。自读感悟就是学生在原有知识构建的基础上对文本的思考、感知、领悟,有效地进行个性化阅读。总之,在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学生的自读感悟,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以适当引导,珍视学生的个性感悟,鼓励学生用自己独特的方式去解读、去感悟、去表达、去交流,这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提高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三)激励学生质疑,培养自主探究的精神
“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有疑问,才有学习的内驱力。在疑问的驱使下,学生会主动地产生学习的意愿,并渴望及时解疑。这时,老师应鼓励学生不要盲从权威,要敢于对一切权威、常识大胆质疑,要使学生认识到,社会是在质疑、创新中前进的,任何权威、老师都不可能穷尽真理之长河,每位学生都有发现新知的可能,要向袁隆平、布鲁诺学习,敢于怀疑经典与权威,鼓励学生从自我的视角来观察分析问题。有的学生依据《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对《张衡传》的课下注音“煴(yún)火”提出质疑,我鼓励学生大胆地把自己的意见通过E-m a i l反馈给编者,后来,教材编委会把这个课下注音改为“煴(yūn)火”。这件事,大大激发了学生质疑的兴趣。学生提出新的见解,这是非常宝贵的,教师应加以鼓励。只有这样,才能增强学生自主探究的意识,有效地发展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四)注重思考、探索,培养学生自主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师针对关键性的知识,或学生容易混淆、失误的问题,要让学生自己讲述、分析、分辨。比如修辞手法比喻和拟人的区别,表现手法对比和反衬的区别等,学生容易混淆。像这样的问题,可以先让学生自己思考,之后分小组讨论交流,运用集体的智慧,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然后由学生代表讲述,进而形成在班级内部的大讨论、大交流,这样才能让学生记忆深刻,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牢固掌握。在评讲练习或试题时,也可先让做得好的学生分析,让他们讲解题思路、讲问题实质等,修正偏差,从而也有利于其他学生掌握解题方法。
总之,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必须给学生提供足够的自主学习时间,为学生营造一个自由、平等、善思、好学的良好氛围,依据学生个体差异,组织一些有利于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活动,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形成适合自己的语文学习方法。并以课堂为载体,运用不同的方式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创新。
参考文献
[ 1] 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 唐吉明.語文课程标准解读
[ 3] 陶印宝.新课标下的语文课堂教学
[ 4] 程少堂.语文教育美学的构建
[ 5] 关鸿羽,向铭欣.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策略与方法[ 6] 余文森,吴刚平.新课程的深化与反思
【关键词】 语文课程标准 高中语文教学 自主学习能力
传统教学中“教师教、学生学”的课堂模式导致学生的学习方式基本上是“灌输—记忆———练习———再记忆———再现教师传授的知识”。这种模式让学生处于一种被动的状态,排斥了学生的独立思考,而新课程改革则改变了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在课堂教学中将学生放在主动参与、积极探究的位置,让学生掌握自我学习的本领,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从而积极主动地求得全面和谐的发展。
一、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内涵和培养意义
(一)学生自主学习的内涵
自主学习,是指学生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对学习内容和学习过程具有自觉的意识和反应的学习方式。《语文课程标准》强调了语文教学具有自主性。语文学习的自主性强调教师必须把学生放在自主学习的地位,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精神,引导学生自学、自纠、自我提高。
(二)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意义
当今科学技术突飞猛进,人们处在知识迅猛更新的知识“爆炸”时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让学生乘“自主学习”之翼,在知识的蓝天自由翱翔,是现阶段基础教育改革中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
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更需要牢固树立学生主体的教学观念,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在积极主动地学习、探索中开阔视野、启迪思维、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和策略,同时,也为学生走入社会之后真正实现自主的终身学习打下基础。《语文课程标准》里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在众多学科中,语文学科涉及面最广,语文课堂是学生获得知识的场所,更是学生品读百味人生的地方。因此,语文不仅要突出工具性要素,更要突出人文性要素。然而这些必须在学生自愿的学习中才能完成,即通过学生自己阅读文本,联系自身情感感悟文本,产生学好语文的自信心,从而达到预期效果。因此,“改变原有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是本次教学改革的核心任务。”可见语文课堂教学改革,从学生自主学习抓起显得十分必要。
那么,如何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自主学的能力呢?
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前提
(一)还课堂给学生
新课标强调自主学习,“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丰富的语文实践中”,提高学生的学习自觉性,逐步形成科学的学习方法,“掌握语文规律”。首先就要把课堂还给学生,当然要尽最大限度保证学生的自主学习时间,让学生对已学知识进行咀嚼、消化,对新知识进行探索、质疑。我们众多教师总是不相信学生,不放心学生,认为以前讲得那么多,那么透,还有那么一部分学生不懂,要是真放手了,岂不是更糟?其实,任何学习都是学习者自主建构知识的过程。并不是老师传授知识越多,学生的能力就越高。因此,语文教学就要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这就必须为学生提供充足的自主学习时间。
(二)努力营造宽松、和谐、自由的自主学习气氛
传统课堂大多是“一言堂”,学生只是课堂上的聆听者,是知识的接受者。而新课堂是师生互动,撞击出思想火花的阵地,课堂气氛对学生成为课堂主人有重要的影响。在教学中,教师应为学生营造一个自由、民主、和谐、宽松的学习氛围,使学生从苦学转化为乐学,满怀激情地参与到学习中来,把学习看作是一种有趣的活动。这样和谐的自主学习气氛肯定有利于学生积极性的发挥,也有利于师生各自的发展。在一个“争论”不断,人人都急于参与讨论的氛围中学习,必定会大大提高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进而提高课堂效率。
(三)引导学生形成科学的学习方法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学生要想成为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人,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让其不仅想学,而且会学。比如课文学习,重在阅读、鉴赏、表达、交流,可以先让学生泛读,并写下自己初读感悟,然后选择文本重点段赏析,并及时表达出来与其他学生交流。语文学习也重在积累,而积累贵在平时,引导学生在平时积累成语、作文素材,日复一日,学生的语文素养就会潜移默化的提升了。
(四)大胆转变教师角色,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传统课堂,教师是课堂的主讲人,而新课堂,教师就转变为引导者。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的教学,把让学生完全参与教学活动,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和个性,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人作为原则。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要改变教师居高临下的“权威”地位,应和学生建立民主平等的和谐师生关系,这是学生积极参与、勇于创新的催化剂。教师应多鼓励学生向老师质疑,与教师进行平等的对话和交流,鼓励学生之间为促进学习而进行的各种讨论。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任何发现,认真对待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即使是十分幼稚的问题,也应该表扬学生勇于质疑的勇气,呵护学生的创新萌芽,不能对学生讥笑挖苦,不能扼杀学生的创新火花。教师在课堂上应充分发挥主导作用,适时点拨,层层递进地启发,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究、讨论。
(五)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培养学生语文综合能力
語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教师可以根据高中学生发展的特点,设计一些适合高中学生的语文活动,在生动有趣的活动中,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活动可以灵活多样,丰富多彩,比如课前5分钟的讲故事比赛,演讲与口才训练,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课堂的诗歌朗诵比赛、背书比赛、仿句练习、网络资料搜寻、课本剧表演、小辩论等活动。 第二课堂活动,能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语文的能力。在活动中,学生锻炼了参与、合作、探究的能力,提高了把课内学到的东西到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能力,也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从而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和兴趣。
三、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妙招
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就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个体和主体意识,通过不同的方式激励、培养学生自我求索、自我发展的积极性。教师要以课堂为载体,通过不同的方式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
(一)通过课前预习环节,培养学生自主寻疑的能力
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妙招之一就是让学生预习,在预习中发现问题。叶圣陶先生曾指出:“一篇精读教材放在面前,只要想到这是一个凭借,要用来养成学生阅读书籍的好习惯,就自然非教他们预习不可。”依据新教材的编写特点,教会学生预习的方法,在初读课文时,按照教材的单元提示以及课下注释提示自学;深入理解课文时围绕教材课后的思考练习自学。在预习中标出重点内容,勾画出不懂之处,运用资料自行探究,如还不能解决,就在课堂上展示,以求其他同学的帮助。这就能激发学生自我解疑的兴趣、交流的欲望、获胜的信心。
(二)注重自读感悟,呈现自主学习的缤纷多彩。
教育部新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确,阅读是读者的个性化行为,因为学生是阅读的主体,而学生在知识构建、学习方式、经历体验、思维方式等方面都存在差异。自读感悟就是学生在原有知识构建的基础上对文本的思考、感知、领悟,有效地进行个性化阅读。总之,在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学生的自读感悟,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以适当引导,珍视学生的个性感悟,鼓励学生用自己独特的方式去解读、去感悟、去表达、去交流,这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提高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三)激励学生质疑,培养自主探究的精神
“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有疑问,才有学习的内驱力。在疑问的驱使下,学生会主动地产生学习的意愿,并渴望及时解疑。这时,老师应鼓励学生不要盲从权威,要敢于对一切权威、常识大胆质疑,要使学生认识到,社会是在质疑、创新中前进的,任何权威、老师都不可能穷尽真理之长河,每位学生都有发现新知的可能,要向袁隆平、布鲁诺学习,敢于怀疑经典与权威,鼓励学生从自我的视角来观察分析问题。有的学生依据《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对《张衡传》的课下注音“煴(yún)火”提出质疑,我鼓励学生大胆地把自己的意见通过E-m a i l反馈给编者,后来,教材编委会把这个课下注音改为“煴(yūn)火”。这件事,大大激发了学生质疑的兴趣。学生提出新的见解,这是非常宝贵的,教师应加以鼓励。只有这样,才能增强学生自主探究的意识,有效地发展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四)注重思考、探索,培养学生自主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师针对关键性的知识,或学生容易混淆、失误的问题,要让学生自己讲述、分析、分辨。比如修辞手法比喻和拟人的区别,表现手法对比和反衬的区别等,学生容易混淆。像这样的问题,可以先让学生自己思考,之后分小组讨论交流,运用集体的智慧,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然后由学生代表讲述,进而形成在班级内部的大讨论、大交流,这样才能让学生记忆深刻,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牢固掌握。在评讲练习或试题时,也可先让做得好的学生分析,让他们讲解题思路、讲问题实质等,修正偏差,从而也有利于其他学生掌握解题方法。
总之,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必须给学生提供足够的自主学习时间,为学生营造一个自由、平等、善思、好学的良好氛围,依据学生个体差异,组织一些有利于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活动,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形成适合自己的语文学习方法。并以课堂为载体,运用不同的方式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创新。
参考文献
[ 1] 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 唐吉明.語文课程标准解读
[ 3] 陶印宝.新课标下的语文课堂教学
[ 4] 程少堂.语文教育美学的构建
[ 5] 关鸿羽,向铭欣.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策略与方法[ 6] 余文森,吴刚平.新课程的深化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