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堂教学资源又称教学资源,是从教师教的角度来讲的;从学生学习的角度讲,又可称为学生学习资源或简称学习资源。它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学生为了完成学习任务)而开发和利用的各种课程资源。由此可见,教学资源或学习资源是课程资源的下位概念,是课程资源在教学过程中的具体运用。
一、教学资源(学习资源)在教学中的作用
在课堂教学中,教学资源(学习资源)是基础,是条件。没有教学资源,就不可能有教学。根据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主要任务是为学生的学习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创设一种真实而复杂的学习环境。教师要从传统的向学生传递知识的权威的角色,转变为学生学习的辅导者和合作者,学生要从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主动的探索者和自我控制的管理者。
建构主义为自己所指称的“学习环境”增加了三种必不可少的新要素,即情境、协作与资源。
——情境。建构主义的学习环境特指一种真实而复杂的问题情境,并要求把所有的学习任务放置于这样的情境中。建构主义反对将情境简化的教学设计,因为这使学生脱离了产生问题的具体背景和环境,既无法使学习者深刻理解在特定背景下形成的概念与原理,也无法在学习后有效地实现向现实生活的迁移。学习环境的设计应追求一种真实而复杂情境的创设。
——协作。建构主义强调特定情境中学习活动的交往性、合作性、互助性,强调合作中的表现、交流、沟通、讨论等群体互动对知识建构的内在意义与价值,希望通过社会化的交往在更高水平上促成个体经验、方式与信念的内化与提升。建构主义相信,以个体原有经验、方式、信念为基础的学习,对同样问题会有多样化的理解,而理解的差异本身就是一种非常宝贵的学习资源;共享和交流同一问题的不同看法、不同认识、不同理解和不同信念,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共识或达成谅解,就是一种广泛、深入而有效的学习。
——资源。呈现在学习环境中的学习资源,是一种广义的学习资源。建构主义认为的资源是多视角的:一是传统意义上的如教科书、教材、媒体等;二是教师和教师所提供的指导;三是特定的问题情境;四是学生群体;五是电子网络信息等。可以说,凡是进入学习环境、对学习活动起支撑性作用的所有因素、事物、任务等,都在这种广义的学习资源的范围中。
二、教学资源的种类
新课程下的教学资源一方面包括教材等被称为文本资源的传统意义上的教学资源,另一方面也包括过去并没被纳入到教学资源范畴的其它的教学资源。
(一)教师资源
教师作为一种课程资源,是教学中最重要的资源。首先它是一种条件性资源,没有教师,不可能有教育教学活动,它构成了教育教学活动的基础条件。其次,它也是一种素材性资源,它为教育教学活动提供了直接的素材来源,是构成课程的最基本的内容要素。教师资源的内容包括: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师的道德水平、教师的兴趣爱好和性格特征、教师的知识与能力素养、教师的经历和经验等。
(二)学生资源
把学生作为一种课程资源,其内容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学生作为个体的资源种类。学生作为个体,其资源的内容大致有这样几个方面:学生的需要和兴趣、学生的经历和经验、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学生个体的性格特征、心理特点等。二是作为学生群体的资源种类。作为学生群体的资源内容有以下几个方面:学生群体关系、学生群体风气、学生群体差异等
(三)课堂环境资源
这里的课堂环境是一种狭义的课堂环境。主要指指构成课堂各要素的具体表现形式及其在相互作用下所形成的相互关系和由此而产生的课堂氛围。
首先,课堂环境是指构成课堂的各要素的具体表现形式。在课堂教学中,构成课堂的要素大致有这几个方面:一是构成课堂教学的具体空间,即教室;二是保证课堂教学顺利运行的、传统意义上的课堂教学要素,即教师、学生、教材(文本)和教学方法等。这些要素的表现形式无疑构成了课堂教学的客观环境。
其次,在课堂教学中,上述各要素在教学运转过程中互相作用,并由此而形成不同的关系,这些关系本身也成为教学环境的一部分。
第三,课堂教学中的各个要素及要素间的相互关系,必然产生一定的課堂氛围。这种氛围既有外在的客观表现,又有内在的心理因素,课堂氛围中的这种外在表现与内在心理的结合,也构成课堂教学环境的一部分。
根据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确定,课堂环境大致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教室环境,如班额的大小、座位的排列、教室内外的布置等;制度环境,即课堂教学规范等;人际环境,如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关系等;心理环境,如学生的情绪、情感、兴趣、动机、态度等。
(四)情境资源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非常重视在课堂教学中创设一种真实而复杂的情境,力图通过情境的创设,引出问题、确定学习的任务,并以此来推进教学。因此,教学情境就称为一个重要的教学资源。教学情境资源主要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意义:
一是情境有利于沟通学生已有的经验,使学生的新旧经验产生共鸣,从而使学生的新的知识纳入到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之中,完成新旧知识的同化与顺应。
二是情境有利于学生和教师从情境中发现和提出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创设情境的主要目的在于引导学生从情境中发现和提出问题,经过长期的训练就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三是情境能够确定课堂教学的目标和任务。通过情境的创设,学生发现了问题,这就为本节课确定了本节课的主要任务和目标,从而为学生的学习进行了“定向”。
由此可见,情境也是课堂教学中的重要教学资源。
一、教学资源(学习资源)在教学中的作用
在课堂教学中,教学资源(学习资源)是基础,是条件。没有教学资源,就不可能有教学。根据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主要任务是为学生的学习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创设一种真实而复杂的学习环境。教师要从传统的向学生传递知识的权威的角色,转变为学生学习的辅导者和合作者,学生要从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主动的探索者和自我控制的管理者。
建构主义为自己所指称的“学习环境”增加了三种必不可少的新要素,即情境、协作与资源。
——情境。建构主义的学习环境特指一种真实而复杂的问题情境,并要求把所有的学习任务放置于这样的情境中。建构主义反对将情境简化的教学设计,因为这使学生脱离了产生问题的具体背景和环境,既无法使学习者深刻理解在特定背景下形成的概念与原理,也无法在学习后有效地实现向现实生活的迁移。学习环境的设计应追求一种真实而复杂情境的创设。
——协作。建构主义强调特定情境中学习活动的交往性、合作性、互助性,强调合作中的表现、交流、沟通、讨论等群体互动对知识建构的内在意义与价值,希望通过社会化的交往在更高水平上促成个体经验、方式与信念的内化与提升。建构主义相信,以个体原有经验、方式、信念为基础的学习,对同样问题会有多样化的理解,而理解的差异本身就是一种非常宝贵的学习资源;共享和交流同一问题的不同看法、不同认识、不同理解和不同信念,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共识或达成谅解,就是一种广泛、深入而有效的学习。
——资源。呈现在学习环境中的学习资源,是一种广义的学习资源。建构主义认为的资源是多视角的:一是传统意义上的如教科书、教材、媒体等;二是教师和教师所提供的指导;三是特定的问题情境;四是学生群体;五是电子网络信息等。可以说,凡是进入学习环境、对学习活动起支撑性作用的所有因素、事物、任务等,都在这种广义的学习资源的范围中。
二、教学资源的种类
新课程下的教学资源一方面包括教材等被称为文本资源的传统意义上的教学资源,另一方面也包括过去并没被纳入到教学资源范畴的其它的教学资源。
(一)教师资源
教师作为一种课程资源,是教学中最重要的资源。首先它是一种条件性资源,没有教师,不可能有教育教学活动,它构成了教育教学活动的基础条件。其次,它也是一种素材性资源,它为教育教学活动提供了直接的素材来源,是构成课程的最基本的内容要素。教师资源的内容包括: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师的道德水平、教师的兴趣爱好和性格特征、教师的知识与能力素养、教师的经历和经验等。
(二)学生资源
把学生作为一种课程资源,其内容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学生作为个体的资源种类。学生作为个体,其资源的内容大致有这样几个方面:学生的需要和兴趣、学生的经历和经验、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学生个体的性格特征、心理特点等。二是作为学生群体的资源种类。作为学生群体的资源内容有以下几个方面:学生群体关系、学生群体风气、学生群体差异等
(三)课堂环境资源
这里的课堂环境是一种狭义的课堂环境。主要指指构成课堂各要素的具体表现形式及其在相互作用下所形成的相互关系和由此而产生的课堂氛围。
首先,课堂环境是指构成课堂的各要素的具体表现形式。在课堂教学中,构成课堂的要素大致有这几个方面:一是构成课堂教学的具体空间,即教室;二是保证课堂教学顺利运行的、传统意义上的课堂教学要素,即教师、学生、教材(文本)和教学方法等。这些要素的表现形式无疑构成了课堂教学的客观环境。
其次,在课堂教学中,上述各要素在教学运转过程中互相作用,并由此而形成不同的关系,这些关系本身也成为教学环境的一部分。
第三,课堂教学中的各个要素及要素间的相互关系,必然产生一定的課堂氛围。这种氛围既有外在的客观表现,又有内在的心理因素,课堂氛围中的这种外在表现与内在心理的结合,也构成课堂教学环境的一部分。
根据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确定,课堂环境大致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教室环境,如班额的大小、座位的排列、教室内外的布置等;制度环境,即课堂教学规范等;人际环境,如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关系等;心理环境,如学生的情绪、情感、兴趣、动机、态度等。
(四)情境资源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非常重视在课堂教学中创设一种真实而复杂的情境,力图通过情境的创设,引出问题、确定学习的任务,并以此来推进教学。因此,教学情境就称为一个重要的教学资源。教学情境资源主要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意义:
一是情境有利于沟通学生已有的经验,使学生的新旧经验产生共鸣,从而使学生的新的知识纳入到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之中,完成新旧知识的同化与顺应。
二是情境有利于学生和教师从情境中发现和提出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创设情境的主要目的在于引导学生从情境中发现和提出问题,经过长期的训练就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三是情境能够确定课堂教学的目标和任务。通过情境的创设,学生发现了问题,这就为本节课确定了本节课的主要任务和目标,从而为学生的学习进行了“定向”。
由此可见,情境也是课堂教学中的重要教学资源。